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时作业 (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历史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时作业 (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历史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5 22:5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经济政策
1.(2024石家庄月考)1920年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面对严重的危机,政府必须调整政策。由此可知,苏俄调整政策的目的是(  )
A.学习西方科技,开启国家近代化
B.集中全国资源,迅速实现工业化
C.建设集体农庄,促进农业集体化
D.调动生产者积极性,促进经济恢复
2.1921年4月,列宁指出:“现在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必须采取能够立刻提高农民经济生产力的办法。”“只有先解决农民问题,才能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从而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这段材料意在说明(  )
A.苏俄工农联盟出现危机 B.苏俄经济建设出现重大困难
C.苏俄经济政策调整势在必行 D.苏俄正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3.1921年,苏维埃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苏维埃政府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加快发展市场经济
C.维护和巩固苏维埃政权
D.实现国家工业化
4.(历史解释)1921年春,苏俄出现波及30多个省的严重饥荒,农民对苏维埃政权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引发叛乱。为解决危机,苏俄调整农业政策,具体措施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修建农田灌溉工程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征收粮食税
5.(跨学科·语文)苏联散文集《莫斯科——时空变化的万花筒》在其第一章“贸易之复兴——1922年初的莫斯科”中指出,11月末《消息报》上第一次出现了广告。如今,所有的报纸和贸易指南上广告已经种类多样、内容丰富。这一描述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  )
A.实施背景 B.实施效果
C.客观评价 D.主观目的
6.列宁在1922年初写道:“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列宁强调了新经济政策(  )
A.没有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
B.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新思路
C.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7.抓住关键词是把握历史事件的重要方法。与“1921年”“苏维埃俄国”“列宁”“实行自由贸易”“巩固工农联盟”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苏联模式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8.(时空观念)1922年年底,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组成的共和国联盟成立。当时处于(  )
A.十月革命时期
B.新经济政策时期
C.国内战争时期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苏联的工业化
9.下面是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产值比重示意图。图中信息表明苏联(  )
 
A.成为工业国家
B.工业产值跃居世界前列
C.建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10.(2024承德期末)在工业化时期,苏联重工业投资占国家总投资的30%以上。1926—1940年,重工业增长了18倍,较轻工业增长速度快2倍多,比农业快了14倍。可见,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发展过程艰难曲折
C.高积累、低消费筹集资金 D.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为代价
农业集体化
11.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出现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为此苏联开始大规模地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由此可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B.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C.服务于工业化需要
D.调整农轻重产业比重
12.(2024邢台月考)根据下图,指出与之对应的国家是(  )
1928—1937年集体农庄数量变化图
A.美国 B.中国 C.苏联 D.印度
13.苏联的粮食产量,在全盘集体化运动前的1925—1927年平均每年为7 527万吨,“一五”期间降为年均7 360万吨,“二五”期间再降为7 290万吨。畜牧业的状况更差。“一五”期间,牛从
6 010万头降为3 350万头;羊从10 700万头降为3 730万头……材料说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
A.使工业总产值大幅度提高
B.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苏联模式
14.(2024石家庄四十一中月考)“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该材料主要说明苏联模式(  )
A.侧重工业化,忽视了民生幸福 B.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C.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D.导致苏联农业生产落后
15.1929年12月,在苏联举国上下庆贺斯大林50岁寿辰期间,各地党政组织和个人纷纷向他发出致敬信,许多城市、工厂、农庄、街道,甚至山峰都用斯大林的名字来命名。这类现象说明(  )
A.个人崇拜之风盛行
B.苏联实现了工业化
C.苏联模式深得人心
D.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1.列宁指出:“我们的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B.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2.截至1920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引起了农民的愤懑。据估计,当时农民耕种的土地少于1914年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加上严重的旱灾和运输瘫痪,发生了一场大饥荒,有上百万人饿死。世界大战、革命、国内战争和恐怖饥荒等连续八年的破坏,使国家濒于崩溃……列宁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化进行得太快了。他公开提出同资本主义妥协,这是一个战略退却。这一论述意在(  )
A.解释粉碎外国的武装干涉的原因
B.解释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C.强调推动工业化全面展开的必要性
D.阐明推行苏联模式的必然性
3.20世纪30年代,当有人质疑在五年计划的指导下,苏联却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这会造成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时,斯大林表示:“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国民经济的东西,这就是愚蠢之至。”据此可知,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重视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
4.(2024成都中考改编)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立了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该企业引进美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当时主要制造拖拉机等民用机械。这一企业的建设(  )
A.推动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推动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有助于苏联农业的现代化 D.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5.“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这句话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不符合农民利益
C.忽视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导致工业化进程缓慢
D.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6.(2024沧州开学考试)普京在评论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优劣时说:“如果不是集中全国的资源,苏联是无法同纳粹德国展开战争的……但是,对变化、技术革命和新技术制度的迟钝最终导致经济的崩溃。”据此可知,普京的态度是(  )
A.客观分析了苏联体制的利与弊 B.全盘否定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
C.完全肯定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 D.对苏联经济政治体制不置可否
7.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苏俄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某学校九年级(1)班学生要举办一次以“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为主题的图文展,请你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读图释史】
材料一
图一 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
图二 1913—1925年俄国、苏俄(联)粮食产量的统计
(1)材料一中,图一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2)根据图二,概括1913—1925年俄国、苏俄(联)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1921—1925年变化趋势出现的政策因素。
【文汇历史】
材料二 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了实行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权力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习近平《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说出材料二中的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模式的特点。
8.(史料实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27年,在苏联五年计划正式施行前夕,斯大林说道:“我们无法预知帝国主义者哪天会进攻苏联,甚至阻挠我国的建设,任何情况下他们都能够用我们在技术上、经济上的短处来侵犯我们,这是毫无疑问的。”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了6 000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在东部地区兴建了乌拉尔—库兹涅茨克钢铁煤炭基地、新库兹涅茨克钢铁基地、伏尔加—乌拉尔石油基地等。1940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13年增加6倍多,超过法、英、德,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到1940年,苏联年产1 800万吨钢,1.6亿吨煤,3 100万吨石油,483亿度电。同时,工业每年给农村提供几万台拖拉机,使机耕地在全国耕地中的比例由1932年的20%增加到1940年的70%。事实证明,苏联人民用他们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20世纪40年代法西斯的侵犯。
材料三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1913—1920年俄国(苏俄)工业产值下降的原因及1920—1926年苏俄(联)工业产值上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实施两个五年计划的目的。
(3)综合材料二、材料三,分析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对苏联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分别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及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详解答案】
课堂达标
1.D 解析:根据材料“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国内经济衰败的现实状况,苏维埃政府实施了新经济政策,目的是调动生产者积极性,促进经济恢复。故选D。
2.C 解析:根据材料“1921年4月”“列宁”“采取能够立刻提高农民经济生产力的办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因此这段材料意在说明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紧迫性,即苏俄经济政策调整势在必行,C项正确;苏俄工农联盟出现危机、苏俄经济建设出现重大困难与材料不符,排除A、B两项;苏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26年,排除D项。故选C。
3.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维护和巩固苏维埃政权,1921年,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选C。
4.D 解析:根据材料“1921年春”“严重饥荒,农民对苏维埃政权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危机,苏俄调整农业政策,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实行自由贸易,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项正确;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A项;“修建农田灌溉工程”不是苏俄为解决危机调整农业政策的措施,排除B项;20世纪30年代初,为了加速工业化,斯大林实行农业集体化,排除C项。故选D。
5.B 解析:根据“11月末《消息报》上第一次出现了广告。如今,所有的报纸和贸易指南上广告已经种类多样、内容丰富”可知,当时苏俄商品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新经济政策的效果显现,故选B。
6.B 解析:根据材料“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可知,新经济政策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新思路,B项正确;“没有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A项;“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C、D两项。故选B。
7.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苏维埃俄国经历了数年战争、经济困难、社会矛盾加剧的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不满。列宁经过充分考虑,在1921年春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等。新经济政策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B项正确;苏联模式形成于1936年,排除A项;斯大林时期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排除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排除D项。故选B。
8.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B项正确。
9.A 解析:根据示意图可知,从1928年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占比由48%提高到77%,说明苏联已经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故选A。
10.A 解析:根据材料“苏联重工业投资占国家总投资的30%以上”“1926—1940年,重工业增长了18倍,较轻工业增长速度快2倍多,比农业快了14倍”可知,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A项正确;苏联工业化发展过程艰难曲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苏联工业化高积累、低消费筹集资金,排除C项;苏联工业化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为代价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
11.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出现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需要,苏联进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运动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排除A、B两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造成农轻重产业比重失调,排除D项。故选C。
12.C 解析:根据材料“1928—1937年集体农庄数量变化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时期,苏联在农业方面实行集体化,出现了集体农庄并且其数量迅速增加。故选C。
13.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农业集体化后,苏联的粮食产量减少,畜牧业缩减得更多,说明全盘集体化运动没有促进农业发展,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工业总产值大幅度提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农业情况不好的一面,“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排除D项。故选C。
14.A 解析:根据材料“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知,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忽视民生幸福。A项正确。
15.A 解析:材料说明个人崇拜之风盛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模式有如下表现:政治上,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经济各部门发展严重失调。故选A。
课后提升
1.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国内战争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不能一概否定,且材料没有体现列宁否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B项符合题意;“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说明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A、C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B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引起了农民的愤懑”“国家濒于崩溃”“社会主义化进行得太快了。他公开提出同资本主义妥协,这是一个战略退却”表明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采取新经济政策是一种战略退却,并不是真的要发展资本主义。所以,材料论述解释的是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故选B。
3.D 解析:根据材料“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国民经济的东西,这就是愚蠢之至”可知,苏联重视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来推动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故选D。
4.C 解析: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通过引进美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能够制造出先进的拖拉机等民用机械,有助于苏联农业的现代化,C项正确;推动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题干中苏联的“一五”计划不符,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实施的政策,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苏联“一五”计划前已终止,排除B项;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解析:根据材料“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苏联模式下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D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苏联模式的内容,排除A项;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有利于农业发展,符合农民利益,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且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
6.A 解析:材料“如果不是集中全国的资源,苏联是无法同纳粹德国展开战争的”体现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作用;材料“对变化、技术革命和新技术制度的迟钝最终导致经济的崩溃”体现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因此,普京客观分析了苏联体制的利与弊,A项正确;“全盘否定”“完全肯定”“不置可否”的说法错误,排除B、C、D三项。故选A。
7.(1)事件:十月革命胜利。
历史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变化趋势:1913—1921年下降,1921—1925年上升。
政策因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3)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公布。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8.(1)下降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
上升的原因: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政权的巩固。
(2)预防帝国主义的侵犯。
(3)积极影响:使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苏联打败法西斯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消极影响: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4)战争、国家政策、人民积极性、科学技术、稳定的国内外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