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回归教材)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这表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
A.由空想到科学 B.由理论到实践
C.由理想到现实 D.由一国到多国
2.下图的组织于1949年成立,总部设在莫斯科,是一个相当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共同体,1991年6月28日,该组织在布达佩斯正式宣布解散。关于该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按照苏联模式对成员国家进行了内部改造
B.苏联通过它使西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
C.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市场经济轨道
D.由资本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
3.下列史实与苏联模式的推广不相关的是( )
A.“经互会”的建立
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
C.“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4.1953年,赫鲁晓夫作了《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农业的措施》的报告,认为农业长期落后的原因,主要是违反了“物质利益原则”,提出应改革现行的农产品收购制度,提高农民的福利等。可见,赫鲁晓夫的这一改革( )
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 B.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废除了苏联模式 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了模式
5.“赫鲁晓夫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段论述是指赫鲁晓夫改革( )
A.推动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B.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促进了苏联轻工业的发展
D.实行多党制从而导致了苏联解体
6.(2024承德期末)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谷物及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似乎表明赫鲁晓夫改革走向了成功,但最终却失败。其失败根源是( )
A.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改革认识不足
B.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
C.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打破苏联模式的框架
D.改革目标侧重于与美国展开大国争霸
7.1970年,苏联科学家萨哈洛夫等人发表了一封呼吁书,要求扩大加盟共和国的自主权和企业自主权,遭到勃列日涅夫的拒绝,而且被苏共公开批评。该事件表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
A.旨在加强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抑制了苏联自然科学发展和言论自由
C.促进了苏联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
D.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苏联模式的弊端
8.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法西斯国家的扩张
C.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D.苏联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
9.(2024邯郸期末)下表中变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
时段 增长率
1951—1960年 10.25%
1961—1970年 6.45%
1971—1980年 4.95%
A.美苏争霸的影响 B.苏联模式的制约 C.历次改革的失败 D.华约组织的解体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10.很多苏联时期的官员认为,戈尔巴乔夫在西方的忽悠和鼓动下,把苏联带向一条不归路,但西方国家则认为戈尔巴乔夫是世界英雄。由此可见,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 )
A.世界范围内基本趋于相同
B.不同时代存在不同的解释
C.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观点
D.官员与民众意见大相径庭
11.东欧剧变在政治上的表现是( )
A.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B.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C.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D.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12.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发表《告苏联公民书》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这意味着苏联解体。这一年是( )
A.1991年 B.1964年 C.1985年 D.1950年
13.苏联解体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启示是( )
A.建立健全计划经济体制
B.依据本国国情制定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D.以自由主义思想为指导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东欧各国历史发展的共同之处在于( )
A.都是二战的战胜国 B.都属于工业不发达国家
C.都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 D.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1957年,赫鲁晓夫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所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后来又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并于1963年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
A.步子过大过急 B.部门重叠,职责不清
C.突破了苏联模式 D.思路混乱,前后矛盾
3.1947年后,随着美苏冷战的加剧,东欧国家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轻工业、农业落后,建设速度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和西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极大不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
B.马歇尔计划的失败
C.民族解放运动的失败
D.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4.九年级某班同学搜集了“镰刀锤子红旗”(苏联国旗)的降落与“白蓝红三色旗”(俄罗斯国旗)的升起的图片,对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事件开展探究性学习,其最重要的探究价值在于( )
A.了解苏联的历史发展演变
B.分析美苏争霸形成的原因
C.理解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
D.认识社会主义发展曲折性
5.有学者指出:到2000年底,在东欧银行业,外资控股比例最高的达97%,最低的也超过50%,所谓社会转型不过是西方的Bank(银行)取代苏联的Tank(坦克),美国的M(McDonald's麦当劳)代替苏联的M(Missile导弹)。材料揭示东欧剧变( )
A.有效改善了人民的社会生活
B.全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经济发展
D.导致西方的资本渗透和扩张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赫鲁晓夫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和艰巨的任务。正如苏联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指出的,放在当时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各界的隔绝——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
——摘编自尤里·阿法纳西耶夫《别无选择》
材料二 鉴于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情况不佳,苏共中央全会认为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措施,把落后的农业部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地区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以保证整个社会主义农业的蓬勃发展。我们的任务是在最近两三年内充分地满足我国居民对各种食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并保证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原料供应。
——摘编自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上台后面临的经济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提高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
(3)试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7.(历史解释)1953年,斯大林去世。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斯大林之后的继任领导者们是如何进行改革的?结果如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改之“乱”——赫鲁晓夫改革】
材料一
赫鲁晓夫上台后,广种玉米。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报告。 “黑白相间的墓碑,毁誉参半的一生”是赫鲁晓夫最好的写照。
(1)结合材料一以及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的。
(2)结合材料一,从改革的角度谈谈你对赫鲁晓夫的评价。
【改之“垮”——戈尔巴乔夫改革】
材料二
(3)结合材料二中的图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经济的痼疾是什么。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材料二中的图二“某大国解体”有什么关系?
【改之“思”——中苏改革的不同结果】
(4)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都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改革却呈现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详解答案】
课堂达标
1.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社会主义运动最突出的表现是社会主义由苏联一国向东欧、亚洲和美洲地区扩展。 故选D。
2.A 解析:经济互助委员会是苏联联合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按照苏联模式对成员国进行了内部改造,A项正确,排除B、D两项;经济互助委员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轨道,排除C项。
3.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互会”的建立是在苏联主导下对东欧国家进行经济方面的援助,A项不符合题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是中苏之间签订的同盟条约,也是苏联模式在中国的推广,B项不符合题意;苏联通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要求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权性质与苏联统一,C项不符合题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是美国主导的,D项符合题意。
4.B 解析:根据材料“改革现行的农产品收购制度,提高农民的福利”可知,赫鲁晓夫的这一改革主张进行物质刺激,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B。
5.B 解析:材料所述表明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进行改革。他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他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故选B。
6.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架,只是在原有体制上的小修小补,C项正确;A项是改革失败的原因之一,但并非根本原因,排除;戈尔巴乔夫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排除D项。故选C。
7.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模式在经济上的根本弊端就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要从根本上改革就必须给企业自主权,勃列日涅夫的拒绝体现出改革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苏联模式的弊端,D项正确。
8.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故选D。
9.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联的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模式的实行导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影响国民收入增长,B项正确;美苏争霸主要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与国民收入关系不大,排除A项;赫鲁晓夫等人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排除C项;华约组织是1991年解体的,排除D项。故选B。
10.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时期的官员和西方国家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异,这是因为苏联时期的官员和西方国家立场不同,C项正确;苏联时期的官员和西方国家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不同,并不是趋于相同,排除A项;导致对戈尔巴乔夫评价存在差异的原因是立场的差异,而不是时代的不同,更不是官员和民众的意见存在差异,排除B、D两项。故选C。
11.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欧剧变表现在政治上是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表现在经济上是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故选A。
12.A 解析: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故选A。
13.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制定经济政策要符合本国国情,B项正确。
课后提升
1.D 解析:东欧各国并不都是二战的战胜国,A项错误;部分东欧国家的工业比较发达,B项错误;多数东欧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都照搬苏联模式发展本国经济,C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东欧各国都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D项正确。
2.D 解析:根据材料“赫鲁晓夫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所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可知,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D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不符合“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排除。故选D。
3.A 解析:东欧国家实行的是苏联模式,随着美苏冷战的加剧,东欧国家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0世纪60年代,东欧各国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效果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故出现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东欧国家的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与东欧国家无关,排除B项;民族解放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趋势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D项。故选A。
4.D 解析:镰刀锤子红旗的降落象征苏联解体,俄罗斯国旗升起体现出苏联解体后的国家变化。研究苏联解体有助于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D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苏联的历史发展演变,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到美国,不能分析美苏争霸形成的原因,排除B项;C项并非最重要的探究价值,排除。故选D。
5.D 解析:根据材料“所谓社会转型不过是西方的Bank(银行)取代苏联的Tank(坦克),美国的M(McDonald's麦当劳)代替苏联的M(Missile导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外资控股银行、西方企业对东欧的影响,揭示了东欧剧变导致西方的资本在东欧的渗透和扩张,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们的社会生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和平,A、B、C三项错误。故选D。
6.(1)问题: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根源:苏联模式的弊端。
(2)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通过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以提高粮食总产量;调整农业计划制度,扩大集体农庄等的经营自主权。
(3)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未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主观主义,急躁冒进,政策不稳定。
7.(1)经济、政治。
(2)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3)痼疾: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关系: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4)中国在改革中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国家的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