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评估测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一战)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五个: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势不两立的民族愿望和不可逆转的军事时间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欧洲列强在一战前已制定军事时间表
B.世界性经济危机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C.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D.巴尔干地区的民族矛盾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跨学科·美术)下面漫画名称为《友谊链》,反映了20世纪某一时期,欧洲主要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该漫画描绘的是( )
A.同盟国和协约国的正式形成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逐渐扩大
C.拿破仑的对外侵略扩张
D.殖民地人民的英勇斗争
3.(2024邯郸期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1/4的对外投资,法国失去了1/3的对外投资,德国失去了全部对外投资,英国丧失了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而美国在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日本利用战争使经济获得了极大发展,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市场。这说明一战( )
A.促进了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B.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扩展
C.使资本主义列强实力发生变化
D.使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4.列宁指出:俄国革命的国际环境、军事形势、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布尔什维克党,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的“国际环境”主要是指( )
A.俄国军队前线出击失败 B.国际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D.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
5.(跨学科·语文)近代诗人蒋光慈以其内心的崇敬,抒发了对十月革命由衷的赞美之情。下面诗句中“照耀着将来的新途径”意指十月革命( )
莫斯科吟 十月革命又如通天火柱一般,后面燃烧着过去的残物,前面照耀着将来的新途径……
A.建立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临时政府
B.推翻了黑暗腐朽的沙皇专制统治
C.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D.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6.(2024广东中考)《凡尔赛条约》签订之初,人们称它为“结束所有战争的和平条约”。但后来史学家们称它是“结束所有和平的条约”,其依据是该条约( )
A.未得到国联批准 B.稳定了欧洲局势
C.激化了多种矛盾 D.遏制了军备竞赛
7.(2024唐山期末改编)中国驻英公使顾维钧在某年7月中旬的电报中指出:“发起太平洋会议一举,虽有英日续盟问题为其导线,惟主要目的在远东问题,而尤以我国为远东问题之中心点,是此项会议与我国前途关系较之巴黎和会尤属重要。”这一电报发布的背景是( )
A.巴黎和会召开 B.华盛顿会议进行
C.十月革命的爆发 D.国际联盟的成立
8.(2024石家庄月考)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收回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的正当要求遭到列强的拒绝;但是在随后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英美两国对中国代表提出的有关山东问题的要求却表示支持。列强在两次会议上对中国问题的不同态度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B.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日本在华扩张损害了英美在华利益
D.英美与中国关系缓和
9.1921年,列宁曾就新经济政策说过,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关系,就不可能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列宁强调的是 ( )
A.加快农业集体化的紧迫性 B.巩固工农联盟的必要性
C.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可能性 D.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10. 苏联集体农庄建立后,国家从农民手中征到的粮食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平均每年1 820万吨增加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平均每年2 750万吨。材料表明,苏联集体农庄建立的主要影响是( )
A.扩大了玉米种植的面积 B.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
C.继承了新经济政策思路 D.支持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11.“从经济上来看,它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政治上来看,它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从对外关系上来看,它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与这段话相符的选项是( )
A.新经济政策 B.苏联模式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苏维埃政权
12.(2024廊坊期末)下图是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思维导图,据此可知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是( )
A.民族解放的道路呈现多种类型和途径 B.使亚非拉国家获得了完全的民族独立
C.均采用和平的斗争方式争取民族独立 D.殖民者无条件承认亚非拉国家的独立
二、非选择题(共64分)
13.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世界政治格局跌宕起伏,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得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1分)
材料一 下表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及其占领殖民地面积位次表。
国家 1870年 1900年
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 占领殖民地面积位次 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 占领殖民地面积位次
英国 32% 1 18% 1
法国 10% 2 7% 2
德国 13% 4 16% 4
美国 23% 5 31% 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从萨拉热窝事件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历史现象中,你得到什么认识?(6分)
材料二 《凡尔赛条约》不过是强盗和掠夺者的条约……这不是条约,而是拿着钢刀的强盗逼迫手无寸铁的受难者接受的条约。
——列宁
(2)有人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一定积极作用,请你指出这一作用。概括材料二中列宁对这一体系实质的论断。(6分)
材料三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影响。(9分)
14.(2024石家庄期中)20世纪初期,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进入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时期,新的世界秩序的形成和新的社会制度的出现,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凡尔赛体系是一个以维护战胜者和平为目标的体系。在凡尔赛体系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20世纪20年代,欧洲基本维持了一个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材料二 凡尔赛体系是脆弱的、不稳固的。德国对战胜国强加的和约以及随之而来的掠夺强烈不满,许多人怀有摆脱和约束缚的复仇情绪。凡尔赛体系是在战胜国列强暂时达成妥协的基础上建立的,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的斗争使它们相互之间的矛盾加深。如何处理德国赔款问题成为战胜国之间矛盾斗争的焦点之一。
材料三 协约国仇视苏维埃俄国,在巴黎和会期间策划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企图扼杀苏维埃政权,而且和会后长期与苏俄对立。苏俄作为欧洲大国,却被排斥在维持欧洲秩序的凡尔赛体系之外。同时,战胜国的任意宰割也激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整个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族独立运动在亚非拉地区此起彼伏。
(1)根据材料一,指出凡尔赛体系的影响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归纳指出“凡尔赛体系是脆弱的、不稳固的”主要依据。(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凡尔赛体系下欧洲和平格局的特点。(3分)
材料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时期)列宁指出,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自觉性和组织性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层手中。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上而下的全国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
——据列宁《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材料五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其特点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钱乘旦等《世界现代化进程》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两个革命阶段分别指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4分)
(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五“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是什么模式。(3分)根据材料五,指出该模式的特点是什么。(6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1930年,他(如右图)当选为《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在第61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决议,规定将每年的10月2日,即他的诞辰,定为“国际非暴力日”。
材料二 为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实施,他推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等等。
材料三 1918年,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他们组织代表团准备到伦敦同英国政府进行谈判……1919年,殖民政府逮捕了扎格鲁尔等人,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反英斗争……迫于压力,殖民政府释放了扎格鲁尔等人。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2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他”为什么当选为1930年《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并得到国际上的尊重。(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材料二所述内容相关的改革的名称及性质。(6分)
(3)材料三所述运动最终取得了什么成果?(3分)
(4)综合上述三组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影响。(3分)
【详解答案】
1.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即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不可逆转的军事时间表”是指一战前欧洲列强通过军备竞赛和军事扩张形成的军事态势,是一种已经形成的客观形势,排除A项;“经济上的竞争”并不是指经济危机,排除B项;巴尔干地区的民族矛盾是一战爆发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排除D项。故选C。
2.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随后俄国、德国、法国、英国迅速加入战争,一战逐步扩大,B项正确;A项漫画没有体现,排除;拿破仑的对外侵略扩张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漫画没有涉及,C项排除;殖民地人民的英勇斗争在材料中没有涉及,D项排除。故选B。
3.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战后美、日国际地位提升,说明一战使资本主义列强实力发生变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殖民地国家,排除A项;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扩展的是俄国和日本的改革、美国内战等,排除B项;美国在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不能说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是在二战后,排除D项。故选C。
4.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创造了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D项正确;俄国军队前线出击失败属于俄国自身的原因,不是国际环境,排除A项;俄国十月革命前,国际工人运动处于低谷,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
5.C 解析:根据材料“十月革命……前面照耀着将来的新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照耀着民族解放的新途径,C项正确;二月革命推翻了黑暗腐朽的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排除A、B两项;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排除D项。故选C。
6.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条约》等条约,形成了凡尔赛体系,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但这个体系所依据的帝国主义之间的实力对比被打破,潜伏的种种矛盾日益尖锐,新的争夺不可避免,这就决定了这个体系不可能持久,C项正确;A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条约》并没有真正稳定欧洲局势,由于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条约》“遏制了军备竞赛”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D项。故选C。
7.B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驻英公使顾维钧”“太平洋会议”“尤以我国为远东问题之中心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矛盾重重,为此召开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华盛顿会议,会议的中心问题是中国问题,故选B。
8.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的正当要求遭到拒绝,华盛顿会议上英美两国对中国的要求表示支持,英美对中国态度的变化是因为日本在华扩张损害了英美在华利益,C项正确。
9.B 解析:根据材料“如果不……无产阶级和农民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关系,就不可能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可知,列宁强调新经济政策对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B项正确;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集体化方针,排除A项;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且材料无法体现国家工业化,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
10.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家从农民手中征到的粮食大幅增加,说明苏联农业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故选D。
11.B 解析:根据材料“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大国强权体制”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苏联模式,斯大林执政后,先后开启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与材料所述无关,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爆发时期,为适应战争需要而采取的临时措施,为集中国内一切人力、物力粉碎外国武装干涉从而赢得国内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排除C项;苏维埃政权是体现无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国家组织形式,排除D项。故选B。
12.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采用武装斗争的方式,埃及的华夫脱运动采用和平示威与武装起义相结合的方式,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采用改革的方式,所以说民族解放的道路呈现多种类型和途径,A项正确,排除C项;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没有使印度获得民族独立,排除B项;“殖民者无条件承认亚非拉国家的独立”的表述错误,且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
13.(1)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认识:任何国家都要理性地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要从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和平与安全的高度处理国家间的突发事件。
(2)作用:暂时维持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平衡,确立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对世界统治的新秩序,世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论断: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掠夺性的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主要成就: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或苏联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影响: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后来制约苏联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14.(1)使欧洲维持了和平环境,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没有消除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加深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欧洲大国苏俄被排斥;激起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短暂性或脆弱性或不稳固性。(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其他表述大意相同亦可)
(4)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5)模式:苏联模式。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牺牲农业;粗放型经济。(答出任意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15.(1)“他”:甘地。
原因:甘地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名称:卡德纳斯改革。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在扎格鲁尔等埃及华夫脱党的领导下,英国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促进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