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解密】5年(2020-2024)中考科学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20 酸、碱、盐及其性质(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解密】5年(2020-2024)中考科学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20 酸、碱、盐及其性质(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1-25 22:12:49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中考解密】5年(2020-2024)中考科学真题分类汇编(精编版)
专题20 酸、碱、盐及其性质
1.(2024·浙江)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和脱水性。老师演示了如下实验:在一定量的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浓硫酸,可以观察到液体上部呈蓝色、下部为无色,出现白色固体沉积(如图1所示),试管壁发烫。经检测白色固体是无水硫酸铜。请回答。
(1)试管壁发烫的原因是浓硫酸与水混合    (填“吸热”或“放热”)。
(2)无色液体在下部的原因是    。
(3)进一步实验:
①取出白色固体置于烧杯A中,配制成饱和溶液,将A、B两个烧杯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如图2所示),一段时间后,烧杯A中出现蓝色晶体。
②取出烧杯A中的晶体,在该晶体中加入浓硫酸,又出现白色固体。
根据以上实验推测,如果老师在图1试管中继续加入浓硫酸,可观察到的变化是    。
(4)老师提醒同学们,浓硫酸除以上实验中表现出的性质之外,还有腐蚀性,做实验时务必规范操作。写出一条在使用浓硫酸时的注意事项:   。
2.(2024·浙江)织物处理工艺中蕴含着很多的科学知识。请回答。
组别 酸 加入酸的体积(毫升) 溶液pH
1 3.6%醋酸(pH=2.5) 10.1 6.7
30.0 4.4
2 3.6%盐酸(pH=0) 5.9 11.4
6.1 3.6
3 0.012%盐酸(pH=2.5) 1824 8.2
1825 7.0
(1)古法工艺:采用贝壳灼烧而成的灰烬(主要成分CaO)和草木灰(含K2CO3)在水中浸泡并不断搅拌,得到强碱性溶液,用于织物的处理。浸泡获取强碱性溶液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有:Ⅰ.CaO+H2O═Ca(OH)2;Ⅱ.K2CO3+Ca(OH)2═CaCO3↓+2KOH。
①Ⅰ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 ②该强碱性溶液中,有效成分是    。
(2)现代工艺:通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处理织物。
①配制100千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4%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多少千克?
②碱液处理后的织物,用醋酸调节pH至7.5~4.0之间。为什么用醋酸呢?表中是在60毫升0.4%的氢氧化钠溶液(pH=13.0)中加入酸的体积和溶液pH的部分数据。根据表中信息,解释使用醋酸的原因:   。
3.(2023·杭州)有一瓶标签无法辨认的试剂,是碳酸钠溶液或硫酸钠溶液中的一种。仅用下列试剂无法进行鉴别的是(  )
A.pH试纸 B.酚酞试液 C.稀硫酸 D.硝酸钡溶液
4.(2023·温州)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B. C. D.
5.(2023·杭州)将过量盐酸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X。下列现象或事实描述不合理的是(  )
A.溶液X显酸性 B.向X滴加少量硝酸银溶液无沉淀生成
C.向X滴加少量硫酸铜溶液无沉淀生成 D.向X加入锌粒有气体生成
6.(2023·金华)在以下探究氢氧化钙溶液性质的实验中,还需借助酸碱指示剂证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是(  )
A. B. C. D.
7.(2023·浙江)如图是稀硫酸与甲、乙、丙、丁、戊五种常见物质反应出现的不同现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可能是无色酚酞试液
B.乙、戊一定是金属单质
C.稀硫酸与丙生成的白色沉淀不可能属于盐
D.稀硫酸与丁的反应类型可能是置换反应
8.(2023·湖州)袋装食品中一般会放置一包干燥剂,干燥剂种类各不相同,氧化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1)氧化钙吸水的过程会    (选填“吸收”或者“释放”)热量。
(2)取少量氧化钙放入水中,所得溶液呈    (选填“酸性”、“碱性”或者“中性”)。
(3)暴露在空气中的氧化钙,可能会转变成    。
9.(2023·绍兴)在配制硝酸钾(KNO3)营养液时,小敏操作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20 30 40 50
溶解度/克 31.6 45.8 63.9 85.5
(1)硝酸钾能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养料,属于    (选填“钾”、“氮”或“复合”)肥。
(2)上述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
(3)现要配制20%的硝酸钾营养液,需向烧杯③溶液中加水    克。
10.(2023·台州)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于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变小。稀盐酸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吗?某同学通过如下步骤进行探究。
①取两个烧杯,各倒入40毫升3%的稀盐酸,分别标为甲和乙。
②甲密封,液体体积不变。乙敞口放置于空气中至液体体积变为20毫升。(溶液密度变化忽略不计)
③向甲、乙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再分别缓慢滴加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分别为30毫升、26毫升。
(1)实验中,“恰好完全反应”的判断依据是:溶液颜色    。
(2)乙烧杯中的稀盐酸敞口放置后,溶质质量分数变大,依据是    。
(3)为了确定稀盐酸敞口放置于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会变大,请简要阐述应补充的实验。
11.(2023·衢州)小科在学习了碱和盐的性质后,将少量硫酸铜溶液滴入2mL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观察到预期的蓝色絮状沉淀,这是为什么呢?
【猜想】猜想一: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放热,使氢氧化铜的溶解度增大。猜想二:生成的氢氧化铜继续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实验】实验操作及现象如图:
(1)为了验证猜想一,小科应选择    两组实验进行对比。
(2)若猜想二正确,C中“?”处应填写的现象是    。
(3)查阅资料得知:氢氧化铜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生成可溶物。小科再次做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时,他应该怎么做才能立即观察到预期的蓝色絮状沉淀,请你写出一种方法。
12.(2023·舟山)小舟在学习“常见的碱”过程中,将新配制的饱和Ca(OH)2溶液滴入到FeCl3溶液中,发现没有出现预期的红褐色沉淀。这是为什么呢?小舟查阅资料,获取如下信息:
①Ca(OH)2微溶于水;
②FeCl3溶液呈酸性。
于是他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Ca(OH)2没有参加化学反应。
猜想二:滴入的Ca(OH)2溶液中OH﹣数量太少。
猜想三:FeCl3溶液呈酸性,Fe(OH)3沉淀不能存在。
(1)小舟用pH试纸测Ca(OH)2和FeCl3混合液的酸碱度,测得pH<7,说明溶液中没有OH﹣。该现象    (选填“支持”或“不支持”)猜想一。
(2)为增加OH﹣的数量,换用浓NaOH溶液滴加到FeCl3溶液中(如图甲),若猜想二正确,则观察到的现象是    。
(3)经过实验,猜想三验证成立。然后,小舟将FeCl3溶液逐滴滴加到饱和Ca(OH)2溶液中(如图乙),先观察到红褐色沉淀产生,持续滴加后沉淀又消失了,请你解释沉淀会消失的原因    。
13.(2023·杭州)酸碱灭火器是利用两种“灭火剂”混合后喷出液体来扑灭火灾的一种灭火器。小金拟制作一款简易酸碱灭火器,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一:灭火剂的选择
可供选择的试剂:20%的盐酸、20%的硫酸溶液、20%的硫酸钠溶液和饱和碳酸钠溶液。
小金为了寻找反应最快的“灭火剂”组合,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和如表所示试剂进行实验,装置A和B中的注射器、橡胶塞、U形管、气球的规格均相同,装置A和B的气密性良好,初始状态均相同。
装置 A B
注射器内试剂 10mL? 10mL20%的盐酸
U形管内试剂 10mL饱和碳酸钠溶液 10mL饱和碳酸钠溶液
(1)装置A中注射器盛放的试剂为    。
(2)若实验中同时将装置A和B的注射器内试剂全部推入U形管,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通过观察   (填写现象)比较两组“灭火剂”反应的快慢。
实验二:灭火器制作及使用
(3)小金制作了如图乙所示灭火器,推动注射器活塞,喷嘴喷出液体将燃烧的蜡烛熄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14.(2023·绍兴)碳捕集是实现“碳中和”的措施之一,其中一种方法是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碳。某探究小组将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并利用传感器实时测定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后溶液的pH,装置如图甲所示。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乙,且pH等于11.6时溶液处于饱和状态。通过查阅资料发现。
①碳酸钠能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Na2CO3+CO2+H2O═2NaHCO3)。
②该温度下,饱和碳酸钠溶液的pH为11.6,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pH为8.3。
③该温度下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
根据以上现象和信息,小组同学展开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的产物是什么?
【建立假设】假设1:只有碳酸钠;假设2:碳酸钠、碳酸氢钠;假设3:只有碳酸氢钠;假设4:………
小敏根据图乙曲线判断假设1不成立,理由是    。
【实验过程】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丙。
【实验结论】小敏根据图丙曲线认为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的最终产物是   。
【交流评价】
(1)小金认为该曲线还不能确定最终产物。因为pH可能还未呈稳定状态,接下去的操作是   。
(2)小兴受小金的启发,猜测最后溶液可能呈酸性,他猜想的依据是   ,所以建议小组同学继续展开探究。
15.(2023·金华)研究小组同学在完成“酸的性质”实验①②后,将①②实验后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各自废液缸③中(如图甲),结果出现了不同现象,部分小组同学的实验现象记录如下表。
组别 废液缸中现象 现象解释
第1小组 无沉淀、有气泡产生
第2小组 无沉淀、无气泡产生
第3小组 …
… …
【原理分析】小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讨论后认为:任何一个化学反应,反应物的用量不同,反应后物质的组成成分就会不同,这是最终导致各组废液缸中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
【交流讨论】
(1)为分析第1小组废液缸中溶液的溶质成分,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测得pH=3,则该小组废液中的溶质组成成分为    (写化学式)。
(2)第2小组废液缸中无沉淀、无气泡产生,从反应物用量的角度分析实验①②,可以得出该小组的实验②中反应物盐酸的用量应该是    。
(3)如果其他小组实验所用反应物的用量都不一样,除了上面第1、2小组出现的现象外,还会出现的现象是    。
【实验拓展】取第1小组废液缸中的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并振荡,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图乙表示“溶液质量”随加入“碳酸钠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
(4)解释图中AB段和BC段溶液质量呈现不同增重趋势的原因    。
16.(2023·丽水)小科在某次家庭劳动实践时发现,厕所污垢通常用洁厕灵进行清洗,他对家里某品牌洁厕灵的有效成分及其含量进行实验研究。
查阅资料可知洁厕灵(如图)的有效成分是HCl,HCl的含量可利用NaHCO3溶液来测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HCO3═NaCl+H2O+CO2↑。洁厕灵其他成分均不参加反应。
向一锥形瓶中加入100克该品牌洁厕灵,再逐次加入相同质量分数的NaHCO3溶液,测出每次锥形瓶中充分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数据记录如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加入NaHCO3溶液的质量/克 100 100 100
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克 197.8 295.6 395.6
(1)该洁厕灵呈    (填“酸性”或“碱性”)。
(2)第一次实验产生的气体质量为    克。
(3)求该品牌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
(4)下列关于家庭小实验活动的说法中,你认为合理的有    。
A.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时,需要规范操作
B.明白实验原理和安全事项后,有安全保障才开展实验
C.只要网上能买到的,可随意购买药品或器材进行各类实验
17.(2022·台州)先秦时期,人们就知道在水中加入草木灰(含有K2CO3)来提高洗涤衣物的效果。下列物质与K2CO3溶液一样呈碱性的是(  )
A.稀硫酸 B.食醋 C.蒸馏水 D.碳酸钠溶液
18.(2022·丽水)在测定土壤酸碱性的实验中,下列操作规范的是(  )
A.装入土样粉末 B.滴加蒸馏水 C.振荡土壤液 D.测定酸碱性
19.(2022·杭州)如图所示,分别向四支试管中加入饱和石灰水,使其与试管内溶液充分反应。无论饱和石灰水加入量的多少,反应后试管内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022·温州)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匹配正确的是(  )
选项 结构 性质 用途
A 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 具有酸性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
B 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 具有酸性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
C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 具有碱性 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D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 具有碱性 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21.(2022·舟山)一瓶存放较长时间的石灰水,瓶内壁附有一层白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白膜都是氢氧化钙 B.白膜可用盐酸除去
C.白膜的形成与二氧化碳有关 D.试剂使用后应及时盖上瓶塞
22.(2022·杭州)在利用黄铜(一种合金)制作机器零件的过程中会产生黄铜屑,经测定黄铜屑主要含Zn、ZnO、Cu和CuO。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将黄铜屑加入足量稀硫酸中,会有气泡产生
B.将黄铜屑加入足量稀硫酸中,黄铜屑会全部溶解
C.根据黄铜屑的成分,可确定黄铜中含有锌和铜两种金属
D.根据黄铜屑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的现象,可比较锌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23.(2022·绍兴)在做酸碱反应的实验时,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渐加入稀盐酸。烧杯内相关物质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24.(2022·金华)如图曲线能正确反映下列化学变化中y与x变化关系的是(  )
A.锌粒中滴入稀硫酸:y代表氢气的质量
B.CaCl2溶液中通入CO2气体:y代表沉淀的质量
C.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稀盐酸:y代表混合溶液的pH
D.CuSO4和HC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y代表沉淀的质量
25.(2022·杭州)HCl气体通入水中可得到盐酸,室温下,将HCl气体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直至溶液的pH=7。回答问题:
(1)Cl和Cl的中子个数相差    个。
(2)HCl气体通入NaOH溶液前后,试管中溶液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选填“①”“②”或“③”)。
26.(2022·丽水)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现象反映本质。如图是小科构建的硫酸部分知识网络,其中“—”表示相连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
(1)石蕊试液在H2SO4溶液中显红色,该溶液中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离子是    。
(2)在实验室中常用浓硫酸做干燥剂,这是利用它的    。
27.(2022·湖州)小越在做“碱和盐的性质”实验时,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氯化钙溶液中,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白色沉淀是怎么产生的呢?小陈认为,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产生的碳酸钠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小越猜想:除了这种可能性外,还可能是氢氧化钠与氯化钙交换成分,生成氢氧化钙和氯化钠,由于氢氧化钙溶解度较小,从溶液中析出,产生白色沉淀。
为了检验小越的猜想,小陈设计了如下实验:取小越实验所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静置后取上层液体加入氯化钙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取该白色沉淀少许,加水后沉淀溶解,再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
(1)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小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    。
(3)小越的猜想经检验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28.(2022·杭州)同学们用4%的NaOH溶液和8%的CuSO4溶液制备Cu(OH)2,有同学并未得到预期的蓝色沉淀,而是得到浅绿色沉淀(经测定为碱式硫酸铜):还有同学观察到一段时间后蓝色沉淀中出现黑色物质(经测定为氧化铜)。针对这些异常现象,小金在室温下进行了以下探究:
探究1:生成沉淀颜色与反应物的质量比的关系
两种溶液取用的质量及实验现象如表所示(两种溶液混合后充分振荡试管)
编号 4%的NaOH 溶液的质量/g 8%的CuSO4 溶液的质量/g 沉淀颜色 出现黑色物质 所等待的时间/min
① 2 2 浅绿色 不出现
② 4 待填 蓝色中混有浅绿色 5
③ 6 2 蓝色 3
(1)根据探究目的及相关实验现象,②中8%的CuSO4,溶液的质量应为    g(选填“2”“4”或“6”)。
(2)③中生成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    。
探究2:Cu(OH)2分解难易与溶液碱性强弱的关系
按探究1中③的方法制备5份含蓝色沉淀的混合物,处理方式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处理方式 不做 处理 直接向试管中加8mL水 直接向试管中加16mL水 滤出蓝色沉淀,洗涤至中性后放入洁净试管,加8mL水 滤出蓝色沉淀,洗涤至中性后放入洁净试管,加8mL 4%的Na2SO4溶液
出现黑色物质所等待的时间/min 3 11 17 不出现 不出现
(3)判断④中的蓝色沉淀已洗涤至中性的操作是    。
(4)分析实验结果,可得出Cu(OH)2分解难易与溶液碱性强弱的关系是    。
29.(2022·温州)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选择合适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有利于减少盐酸浪费。小明分别取4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7.3%、14.6%、21.9%的盐酸与足量的石灰石反应,进行A、B、C三组实验,产生二氧化碳的快慢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算得盐酸利用率如表(盐酸利用率是指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理论上所需要的盐酸量与实际消耗的盐酸总量的比值)。
盐酸利用率与盐酸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
组别 A B C
盐酸溶质质量分数 7.3% 14.6% 21.9%
盐酸利用率 82.5% 81.5% 72.1%
(1)小明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发生装置中的锥形瓶外壁发烫。推测图中C组在第5~10分钟时反应快速变慢的主要原因是    。
(2)小明用400克盐酸进行A组实验,可收集到二氧化碳气体约多少升?(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CaCO3═CaCl2+H2O+CO2↑,常温常压下二氧化碳的密度约为2克/升)
(3)实验中,小明想在10分钟内制取10升二氧化碳气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用哪种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更合适,并说明理由。    。
30.(2021·台州)台州气候适宜,盛产各种酸甜爽口的水果,深受市民喜爱,分析下表,酸性最强的水果是(  )
水果名称 东魁杨梅 涌泉蜜桔 楚门文旦 玉麟西瓜
pH值 2.5﹣3.5 4.0﹣5.0 4.5﹣5.5 5.5﹣6.5
A.东魁杨梅 B.涌泉蜜桔 C.楚门文旦 D.玉麟西瓜
31.(2021·杭州)取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下列能说明稀盐酸、氢氧化钠恰好都完全反应的是(  )
A.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B.加氢氧化镁固体,固体全部溶解
C.加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 D.测定溶液的pH,刚好显中性
32.(2021·宁波)不同品牌的洗手液pH一般不同,25℃时四种洗手液的pH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洗手液a用蒸馏水稀释后pH减小 B.洗手液b的酸性比a弱
C.洗手液c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 D.洗手液d和a混合液的pH可能等于7
33.(2021·金华)稀HCl和NaOH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要证明两者已发生化学反应,如图操作及实验现象(或结果),不能证明反应发生的是(  )
A.在混合液中加金属Zn,无气泡产生
B.在混合液中加无色酚酞,溶液呈无色的
C.在混合液中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
D.用pH试纸测混合液的pH,测得pH等于7
34.(2021·湖州)某科学兴趣小组在课余时间做了“开门大吉”的游戏,其规则是:每把钥匙代表一种试剂,每扇门代表需要鉴别的两种溶液,见如图。如果钥匙代表的试剂能够鉴别出门上代表的两种溶液,钥匙就能把门打开(每把钥匙只能使用一次),下列能够依次将四扇门打开的钥匙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④③②① D.①③②④
35.(2021·绍兴)酸碱理论的发展如图:
(1)根据朴素的酸碱理论,Na2CO3属于    (选填“酸”或“碱”)。
(2)根据酸碱电离理论理解酸碱反应的实质是:   。
(3)已知H2CO3→HCO3﹣+H+和HCO3﹣→CO32﹣+H+,由酸碱质子理论,H2CO3的共轭碱是  。
(4)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酸碱理论的描述也在不断完善。下列对不同酸碱理论的分析合理的是    。
A.酸碱电离理论认为酸碱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B.酸碱电离理论认为氧元素是酸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C.酸碱质子理论认为酸和碱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离子
D.酸碱质子理论扩大了酸和碱的范围,不再具有局限性
36.(2021·丽水)为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及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小科按图甲连接好实验装置,往盛有一种溶液的烧杯中滴入另一种初温相同的溶液,同时用玻璃棒搅拌、数字采集器和计算机实时显示数据和曲线(如图乙):横坐标表示时间,左边纵坐标表示pH,右边纵坐标表示溶液的温度。结合反应过程并分析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胶头滴管中的试剂是    ,150秒时烧杯中溶液含有的溶质是    ;
(2)烧杯中溶液的温度升高的原因是    。
37.(2021·台州)某班同学研究碱的性质时,进行如图实验,观察到有蓝色絮状沉淀产生。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中的沉淀有些小组部分变黑,有些小组仍为蓝色。
(1)反应生成的蓝色絮状沉淀物质是    。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黑色物质可能是    。
A.铁 B.碳 C.二氧化锰 D.氧化铜
(3)某同学认为试管中沉淀的颜色变黑可能是由于反应物的溶质质量分数较高所致。为验证猜想是否成立,他改用溶质质量分数更大的硫酸铜溶液再一次进行了实验,发现生成的蓝色絮状沉淀过一段时间并未变黑。因此,他认为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请回答,他能否据此否定自己的猜想?并说明理由    。
38.(2021·丽水)草木灰(主要成分为K2CO3)是一种常见的肥料。烧制草木灰是我国传统农耕方式,但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为护卫蓝天白云,我市发布通告,禁止露天烧制草木灰。
(1)从化学肥料分类角度分析,碳酸钾属于   (填“氮肥”、“磷肥”或“钾肥”);
(2)要确认草木灰浸出液中含有CO32﹣,需用到的试剂是   ;
(3)为测定草木灰中碳酸钾的质量分数,小科进行以下实验:
①取50克样品加入足量的蒸馏水,充分搅拌静置后,将浸出液全部转移到烧杯中;
②在烧杯中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得到沉淀;
③将沉淀过滤、洗涤、烘干后得到5克固体。
求该样品中碳酸钾的质量分数。(杂质不发生化学反应,K2CO3+CaCl2═2KCl+CaCO3↓)
39.(2021·台州)钙是生物体骨骼的重要组成元素。鱼骨中含有碳酸钙,现设计图甲实验测定鱼骨中的碳酸钙含量,并将测得的数据绘制成图乙。
提示:
①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HAc)。醋酸和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Ac═CaAc2+H2O+CO2↑
②鱼骨中其它成分与食醋反应生成的气体可忽略不计
(1)该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
(2)由图乙中的AB曲线,可知锥形瓶中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是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根据图中的数据计算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4)生活中,用喝醋的方法除去卡在咽上的鱼刺,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请你结合实验结果加以说明    。
40.(2021·湖州)小明在冬天输液时发现护士在输液管上加了一个如图所示的装置,护士告诉他这是一次性输液加热棒,可以消除药液温度与体温的差异。加热棒里的成分到底是什么呢?科学研究小组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发现:一次性输液加热棒内的主要成分是还原性铁粉、炭粉和氯化钠等物质。该加热棒内是否真的含有这几种物质呢?科学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1)探究加热棒内是否含有氯化钠
①将加热棒内的物质放入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溶解、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②取适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无明显现象,  (填写正确的实验操作及现象),证明滤液中含有Cl﹣。
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证明滤液中还含有Na+,从而确定含有氯化钠。
(2)探究加热棒内是否含有铁粉
小明用磁铁靠近滤渣,发现部分黑色粉末被吸引。但被吸引的黑色物质也有可能是四氧化三铁。
小明通过如图装置探究黑色物质是否含有四氧化三铁,该物质鉴定的原理是:Fe3O4+4H23Fe+4H2O。
当观察到    这一现象时,排除了四氧化三铁存在的可能性。
小英同学认为这还不能确定铁粉的存在,因为除了四氧化三铁外,钴粉、镍粉也是能被磁铁吸引的黑色粉末。研究小组的同学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实验:取适量被吸引的黑色物质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过氧化氢溶液(能将Fe2+转化为Fe3+),然后滴加硫氰化钾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证明溶液中有Fe3+,得出加热棒中含有铁粉这一结论。
(3)探究加热棒内是否含有炭粉
点燃不能被吸引的黑色粉末,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得出加热棒内含有炭粉这一结论。请写出此操作过程中确认炭粉存在的化学方程式:   、
   。
综合上述实验,小明验证了加热棒内的主要成分。
加热棒为什么能够起到加热作用呢?小明还将进一步探究。
41.(2020·台州)盛石灰水的试剂瓶存放久了,内壁常附有一层白膜,除去这层白膜最合适的试剂是(  )
A.蒸馏水 B.稀盐酸
C.硫酸铜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
42.(2020·衢州)将稀盐酸分别滴入NaOH溶液和NaCl溶液中,充分混合后均无明显现象。混合后相关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间均未发生化学反应
B.变化中都有新物质产生
C.混合后溶液酸碱性都不变
D.图甲可表示酸碱反应的实质
43.(2020·衢州)向一定质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并振荡。如图表示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Na2CO3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图线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    ,在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
44.(2020·台州)某同学要在一块空地上种植作物,于是对这块空地的土壤酸碱度进行测定。
(1)在空地上确定5~6个位置进行取样测定土壤酸碱度。以下三种取样位置设定合理的是   。
(2)将采集到的土样进行处理后,用玻璃棒蘸取土壤浸出液,滴在    上,将其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色,确定了空地土壤的pH约为7.查阅资料,常见作物最适宜生长的土壤pH范围如下表,则这块空地上适合种植的作物有    。
作物 大蒜 丝瓜 茄子 沙枣
最适pH范围 5.6~6.0 6.0~6.5 6.8~7.3 8.0~8.7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中考解密】5年(2020-2024)中考科学真题分类汇编(精编版)
专题20 酸、碱、盐及其性质
1.【答案】(1)放热;
(2)浓硫酸密度比硫酸铜溶液大;
(3)先出现蓝色晶体,然后又变成白色固体;
(4)不能滴到手上。
【解答】解:(1)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试管壁发烫。故答案为:放热;
(2)浓硫酸密度比硫酸铜溶液大,因此蓝色硫酸铜溶液在上部。故答案为:浓硫酸密度比硫酸铜溶液大;
(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吸收饱和硫酸铜溶液中的水,饱和硫酸铜溶液中析出蓝色硫酸铜晶体;浓硫酸又有脱水性,使蓝色硫酸铜晶体失去水变成白色无水硫酸铜。i故答案为:先出现蓝色晶体,然后又变成白色固体;
(4)浓硫酸有腐蚀性,在使用浓硫酸时注意不能滴到手上。故答案为:不能滴到手上。
2.【答案】(1)①化合反应;
②氢氧化钾;
(2)①2kg;
②使用的醋酸量适中。
【解答】解:(1)古法工艺:采用贝壳灼烧而成的灰烬(主要成分CaO)和草木灰(含K2CO3)在水中浸泡并不断搅拌,得到强碱性溶液,用于织物的处理。浸泡获取强碱性溶液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有:Ⅰ.CaO+H2O═Ca(OH)2;Ⅱ.K2CO3+Ca(OH)2═CaCO3↓+2KOH。
①Ⅰ.CaO+H2O═Ca(OH)2的特点是“多变一”,化学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故答案为:化合反应;
②由化学方程式K2CO3+Ca(OH)2═CaCO3↓+2KOH看出,有效成分是氢氧化钾;故答案为:氢氧化钾;
(2)①设需要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
100kg×0.4%=x×20%
x=2kg
答:需要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2kg;
②从表中的数据看出,使用醋酸碱液处理后的织物,调节pH至7.5~4.0之间使用的醋酸量适中;故答案为:使用的醋酸量适中。
3.【答案】D
【解答】解:A.碳酸钠溶液显碱性,硫酸钠溶液显中性,可以用pH试纸检验,故正确;
B.碳酸钠溶液显碱性,硫酸钠溶液显中性,酚酞遇碱变红,可以鉴别,故正确;
C.碳酸钠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有气泡产生,硫酸钠与稀硫酸不反应,可以鉴别,故正确;
D.碳酸钠、硫酸钠均能与硝酸钡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不能鉴别,故错误;
故选:D。
4.【答案】A
【解答】解: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和氯化钠,由于氯化铁过量,所以现象为:上层为黄色溶液,下层为红褐色沉淀。
故选:A。
5.【答案】B
【解答】解:A、将过量盐酸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X,X是氯化钠和盐酸的混合溶液,溶液X显酸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氯化钠、盐酸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向X滴加少量硝酸银溶液有沉淀生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C、X是氯化钠和盐酸的混合溶液,氯化钠和盐酸均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向X滴加少量硫酸铜溶液无沉淀生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D、X是氯化钠和盐酸的混合溶液,向X加入锌粒,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有气体生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6.【答案】C
【解答】解:A、氢氧化钙溶液和硫酸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和硫酸钙,现象明显,不需借助酸碱指示剂就能判断出反应发生,故选项错误。
B、氢氧化钙溶液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钙,现象明显,不需借助酸碱指示剂就能判断出反应发生,故选项错误。
C、氢氧化钙溶液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反应无明显现象,需要借助指示剂才能判断出反应发生,故选项正确。
D、氢氧化钙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溶液变浑浊,现象明显,不需借助酸碱指示剂就能判断出反应发生,故选项错误。
故选:C。
7.【答案】D
【解答】解:A、稀硫酸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说法错误;
B、含有铜离子的溶液是蓝色的,含有铁离子的溶液是黄色的,而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与稀硫酸不反应;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说法错误;
C、稀硫酸与丙生成的白色沉淀可能属于盐,如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是一种盐)和盐酸,说法错误;
D、稀硫酸与丁的反应类型可能是置换反应,如稀硫酸与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该反应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说法正确。
故选:D。
8.【答案】(1)释放;
(2)碱性;
(3)Ca(OH)2 或 CaCO3 或 Ca(OH)2 和 CaCO3。
【解答】解:(1)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放出大量的热量,即氧化钙吸水的过程会释放热量;
(2)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
(3)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暴露在空气中的氧化钙,可能会转变成Ca(OH)2 或 CaCO3 或 Ca(OH)2 和 CaCO3。
故答案为:
(1)释放;
(2)碱性;
(3)Ca(OH)2 或 CaCO3 或 Ca(OH)2 和 CaCO3。
9.【答案】(1)复合;
(2)②;
(3)60。
【解答】解:(1)硝酸钾能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氮元素与钾元素两种养料,属于复合肥;故答案为:复合;
(2)由表格中的硝酸钾的溶解度数据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85.5g,因此在20℃时40g硝酸钾中加入100g水得到的是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升温至50℃时,溶液变成了不饱和状态;故答案为:②;
(3)设现要配制20%的硝酸钾营养液,需向烧杯③溶液中加水的质量为x,则:
140g××100%=(140g+x)×20%
x=60g
故答案为:60。
10.【答案】(1)恰好由红色变成紫色;
(2)稀盐酸的体积变成一半,所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大于一半(合理即可);
(3)换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多次重复实验。
【解答】解:(1)向甲、乙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溶液显红色,再分别缓慢滴加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故实验中,“恰好完全反应”的判断依据是:溶液颜色恰好由红色变成紫色。
(2)甲密封,液体体积不变。乙敞口放置于空气中至液体体积变为20毫升,向甲、乙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再分别缓慢滴加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分别为30毫升、26毫升,稀盐酸的体积变成一半,所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大于一半(合理即可),故乙烧杯中的稀盐酸敞口放置后,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3)为了确定稀盐酸敞口放置于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会变大,可换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多次重复实验。
故答案为:
(1)恰好由红色变成紫色;
(2)稀盐酸的体积变成一半,所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大于一半(合理即可);
(3)换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多次重复实验。
11.【答案】(1)AB;
(2)固体消失;
(3)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铜溶液中(或硫酸铜浓溶液与氢氧化钠稀溶液反应)。
【解答】解:(1)猜想一是: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放热,使氢氧化铜的溶解度增大,为了验证猜想一,小科应选择A、B两组实验进行对比;故答案为:A、B;
(2)猜想二是:生成的氢氧化铜继续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C中的现象是固体消失;故答案为:固体消失;
(3)查阅资料得知:氢氧化铜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生成可溶物。小科再次做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时,他应该避免氢氧化钠溶液剩余或过量,因此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铜溶液中或硫酸铜浓溶液与氢氧化钠稀溶液反应;故答案为: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铜溶液中(或硫酸铜浓溶液与氢氧化钠稀溶液反应)。
12.【答案】(1)不支持;
(2)产生红褐色沉淀;
(3)FeCl3溶液显酸性,当FeCl3溶液过量时,产生的Fe(OH)3沉淀在酸性溶液中又消失了。
【解答】解:(1)小舟用pH试纸测Ca(OH)2和FeCl3混合液的酸碱度,测得pH<7,说明溶液显酸性,则氢氧化钙参加了化学反应,即该现象不支持猜想一。
(2)为增加OH﹣的数量,换用浓NaOH溶液滴加到FeCl3溶液中,若猜想二正确,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则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红褐色沉淀。
(3)经过实验,猜想三验证成立。然后,小舟将FeCl3溶液逐滴滴加到饱和Ca(OH)2溶液中,先观察到红褐色沉淀产生,持续滴加后沉淀又消失了,沉淀会消失,是因为FeCl3溶液显酸性,当FeCl3溶液过量时,产生的Fe(OH)3沉淀在酸性溶液中又消失了。
故答案为:
(1)不支持;
(2)产生红褐色沉淀;
(3)FeCl3溶液显酸性,当FeCl3溶液过量时,产生的Fe(OH)3沉淀在酸性溶液中又消失了。
13.【答案】(1)20%的硫酸溶液;
(2)Na2CO3+2HCl=2NaCl+H2O+CO2↑;气球膨胀的速率;
(3)降低蜡烛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解答】解:(1)对比实验中只能有一组实验数据不同,其他的实验数据均需要相同,则实验A中注射器中加入的试剂为:10mL20%的硫酸溶液;故答案为:20%的硫酸溶液;
(2)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实验中反应速率越快产生的气体越多,气球膨胀的速率越快,则可以观察气球膨胀的速率比较两组“灭火剂”反应的快慢;故答案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气球膨胀的速率;
(3)燃烧的三要素为: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则喷嘴喷出液体将燃烧的蜡烛熄灭的原理为:降低蜡烛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故答案为:降低蜡烛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14.【答案】【建立假设】该温度下,饱和碳酸钠溶液的 pH为11.6,此时pH小于11.6;
【实验结论】碳酸氢钠;
【交流评价】(1)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直到pH不再变化;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
【解答】解:【建立假设】该温度下,饱和碳酸钠溶液的 pH为11.6,此时pH小于11.6;
【实验结论】该温度下,饱和碳酸钠溶液的pH为11.6,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pH为8.3,根据图丙曲线认为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的最终产物是碳酸氢钠;
【交流评价】(1)碳酸钠能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溶液的pH可能还未呈稳定状态,接下去的操作是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直到pH不再变化;
(2)猜测最后溶液可能呈酸性,他猜想的依据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
故答案为:【建立假设】该温度下,饱和碳酸钠溶液的 pH为11.6,此时pH小于11.6;
【实验结论】碳酸氢钠;
【交流评价】(1)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直到pH不再变化;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
15.【答案】(1)CaCl2、NaCl、HCl;
(2)恰好完全反应或者过量;
(3)有沉淀、无气泡产生,或有气泡、有沉淀产生;
(4)AB段是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BC段是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碳酸钙小,等质量的碳酸钠完全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比沉淀的质量小,所以AB段溶液质量增大得快,BC段溶液质量增大得慢。
【解答】解:(1)①中的反应是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②中的反应是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为分析第1小组废液缸中溶液的溶质成分,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测得pH=3,溶液显酸性,说明盐酸过量,则该小组废液中的溶质组成成分为生成的氯化钙、氯化钠和过量的盐酸,化学式为:CaCl2、NaCl、HCl。
(2)第2小组废液缸中无沉淀、无气泡产生,从反应物用量的角度分析实验①②,可以得出该小组的实验②中反应物盐酸的用量应该是恰好完全反应或者过量,将碳酸钠完全反应,就算①中氢氧化钙过量,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也不会有明显现象。
(3)如果其他小组实验所用反应物的用量都不一样,若①中盐酸完全反应,溶液中有生成的氯化钙和可能过量的氢氧化钙,②中碳酸钠过量,碳酸钠和氢氧化钙、氯化钙反应能生成碳酸钙沉淀,则此时还会出现的现象是有沉淀、无气泡产生;若①中盐酸稍过量,溶液中有生成的氯化钙和过量的盐酸,②中碳酸钠过量,稍过量的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盐酸反应完后,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则此时还会出现的现象是有有气泡、有沉淀产生;综上所述,除了上面第1、2小组出现的现象外,还会出现的现象是有沉淀、无气泡产生,或有气泡、有沉淀产生。
【实验拓展】取第1小组废液缸中的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并振荡,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图乙表示“溶液质量”随加入“碳酸钠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
(4)第1小组废液缸中的溶液中含有生成的氯化钙、氯化钠和过量的盐酸,将碳酸钠滴入该溶液,盐酸先和碳酸钠反应,盐酸反应完后,氯化钙再和碳酸钠反应,则图中AB段和BC段溶液质量呈现不同增重趋势的原因是:AB段是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BC段是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碳酸钙小,等质量的碳酸钠完全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比沉淀的质量小,所以AB段溶液质量增大得快,BC段溶液质量增大得慢。
故答案为:
(1)CaCl2、NaCl、HCl;
(2)恰好完全反应或者过量;
(3)有沉淀、无气泡产生,或有气泡、有沉淀产生;
(4)AB段是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BC段是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碳酸钙小,等质量的碳酸钠完全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比沉淀的质量小,所以AB段溶液质量增大得快,BC段溶液质量增大得慢。
16.【答案】(1)酸性;
(2)2.2;
(3)3.65%;
(4)AB。
【解答】解:(1)由题意,洁厕灵的有效成分是HCl,显酸性。
(2)第一次实验产生的气体质量为100g+100g﹣197.8g=2.2g。
(3)100g该品牌洁厕灵中的稀盐酸能与200g碳酸氢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100g+200g﹣295.6g=4.4g。
设参加反应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NaHCO3+HCl=NaCl+H2O+CO2↑
36.5 44
x 4.4g
= x=3.65g
该品牌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为×100%=3.65%。
答:该品牌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为
(4)A、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时,需要规范操作,以防止发生实验事故,故说法正确。
B、明白实验原理和安全事项后,有安全保障才开展实验,故选项说法正确。
C、并不是只要网上能买到的,就可随意购买药品或器材进行各类实验,以防止发生燃烧、爆炸等意外事故,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酸性;
(2)2.2;
(3)3.65%;
(4)AB。
17.【答案】D
【解答】解:A、稀硫酸的pH小于7,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B、食醋的的pH小于7,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C、蒸馏水的的pH等于7,显中性,故选项错误。
D、碳酸钠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8.【答案】A
【解答】解:A、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倾斜,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振荡试管时,振荡试管中的液体的正确方法是手指拿住试管,用手腕的力量左右振荡,而不是手指拿住试管上下晃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19.【答案】C
【解答】解:A、①中稀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若稀盐酸有剩余,溶液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B、②中稀硫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若稀硫酸有剩余,溶液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C、③中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无论饱和石灰水加入量的多少,由于有氢氧化钠生成,反应后试管内溶液一定呈碱性,故选项正确。
D、④中氢氧化钙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钙,若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0.【答案】D
【解答】解:A、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具有酸性,与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无关,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与氯离子有关,故选项说法错误。
B、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可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与具有酸性无关,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与具有碱性无关,具有碱性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具有碱性,可用于吸收二氧化硫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1.【答案】A
【解答】A.一瓶存放较长时间的石灰水,瓶内壁附有一层白膜,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白膜是碳酸钙,故A选项说法错误;
B.白膜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白膜可用盐酸除去,故B选项说法正确;
C.一瓶存放较长时间的石灰水,瓶内壁附有一层白膜,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C选项说法正确;
D.石灰水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试剂使用后应及时盖上瓶塞,故D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22.【答案】B
【解答】解:A、黄铜屑主要含Zn、ZnO、Cu和CuO,其中Zn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因此会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故选项正确;
B、黄铜屑主要含Zn、ZnO、Cu和CuO,Cu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后,不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因此黄铜屑不会全部溶解,故选项错误;
C、根据题目信息,黄铜屑主要含Zn、ZnO、Cu和CuO,因此黄铜中含有锌和铜两种金属,故选项正确;
D、黄铜屑主要含Zn、ZnO、Cu和CuO,加入稀硫酸后,Zn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而Cu不和稀硫酸反应,证明Zn的活泼性强于Cu,故选项正确;
故选:B。
23.【答案】D
【解答】解:A、随着反应进行,水的质量不断增大,当恰好完全反应后,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水的质量不断增大,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B、随着反应进行,氯化钠质量不断增大,当恰好完全反应后,氯化钠质量不再变化,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C、随着反应进行,氢氧化钠质量不断减小,当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质量是0,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D、随着稀盐酸的加入,立即和氢氧化钠反应,一段时间内溶液中氯化氢质量是0,当完全反应后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溶液中的氯化氢质量不断增大,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故选:D。
24.【答案】D
【解答】解:A、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一开始就产生氢气,与图象不符,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不能与氯化钙溶液反应,不会产生沉淀,与图象不符,故选项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稀盐酸,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pH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等于7、小于7,与图象不符,故选项错误。
D、CuSO4和HC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开始时不会生成沉淀,盐酸消耗完再与硫酸铜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故沉淀的质量先是零,滴加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再不断上升,最后形成一条水平直线;与图象相符,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5.【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元素符号左上角的数字表示质量数,左下角的数字表示质子数,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它们的质子数相同,则中子个数相差37﹣35=2个。
(2)HCl气体通入水中可得到盐酸,室温下,将HCl气体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直至溶液的pH=7,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由试管中溶液的离子种类图,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其中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是②,表示的是氢氧根离子。
故答案为:
(1)2;
(2)②。
26.【答案】(1)氢离子;
(2)吸水性。
【解答】解:(1)石蕊试液在H2SO4溶液中显红色,该溶液中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离子是氢离子。
(2)在实验室中常用浓硫酸做干燥剂,这是利用它的吸水性。
故答案为:(1)氢离子;
(2)吸水性。
27.【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是因为氢氧化钠能与空气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2)小陈认为,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产生的碳酸钠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小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排除碳酸钠的干扰。
(3)取小越实验所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静置后取上层液体加入氯化钙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取该白色沉淀少许,加水后沉淀溶解,说明沉淀不是碳酸钙,再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沉淀是氢氧化钙,则小越的猜想经检验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
(1)CO2+2NaOH═Na2CO3+H2O;
(2)排除碳酸钠的干扰;
(3)正确。
28.【答案】(1)2。
(2)CuSO4+2NaOH=Cu(OH)2↓+Na2SO4。
(3)取适量洗涤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说明洗涤液显中性。
(4)碱性越强,氢氧化铜越容易分解。
【解答】解:(1)根据探究目的及相关实验现象,为了进行对比,②中8%的CuSO4,溶液的质量应为2g。
故答案为:2。
(2)③中生成蓝色沉淀,是因为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硫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2NaOH=Cu(OH)2↓+Na2SO4。
故答案为:CuSO4+2NaOH=Cu(OH)2↓+Na2SO4。
(3)判断④中的蓝色沉淀已洗涤至中性的操作是取适量洗涤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说明洗涤液显中性。
故答案为:取适量洗涤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说明洗涤液显中性。
(4)分析实验结果可知,①②③中溶液碱性依次减弱,出现黑色物质所等待的时间依次增加,可得出Cu(OH)2分解难易与溶液碱性强弱的关系是碱性越强,氢氧化铜越容易分解。
故答案为:碱性越强,氢氧化铜越容易分解。
29.【答案】(1)盐酸溶质质量分数越大,越易挥发;温度升高,加快盐酸挥发;反应速度越快,消耗的盐酸越多;上述结果引起盐酸溶质质量分数快速减小,故反应快速变慢;
(2)7.26升;
(3)选B,前10分钟反应快慢适中,盐酸利用率较高,能满足收集10升二氧化碳。
【解答】解:(1)盐酸溶质质量分数越大,越易挥发;发生装置中的锥形瓶外壁发烫,说明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加快盐酸挥发,反应速度越快,消耗的盐酸越多。上述结果引起盐酸溶质质量分数快速减小,故反应快速变慢。
(2)解:参加反应的稀盐酸溶质质量:m=400克×7.3%×82.5%=24.09克
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2HCl+CaCO3═CaCl2+H2O+CO2↑
73 44
24.09克 x

解得:x=14.52克
V==7.26升
答:可收集到二氧化碳气体7.26升。
(3)选B,由图像可知,B前10分钟反应快慢适中,盐酸利用率较高,每分钟产生二氧化碳体积大于1升,能满足十分钟内收集10升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
(1)盐酸溶质质量分数越大,越易挥发;温度升高,加快盐酸挥发;反应速度越快,消耗的盐酸越多;上述结果引起盐酸溶质质量分数快速减小,故反应快速变慢;
(2)7.26升;
(3)选B,前10分钟反应快慢适中,盐酸利用率较高,能满足收集10升二氧化碳。
30.【答案】A
【解答】解: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东魁杨梅的pH最小,酸性最强。
故选:A。
31.【答案】D
【解答】解:A、加硝酸银溶液,则生成的氯化钠也能与硝酸银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证明稀盐酸、氢氧化钠恰好都完全反应,说法错误;
B、加氢氧化镁固体,固体全部溶解,说明溶液中含有剩余的盐酸,二者没有恰好完全反应,说法错误;
C、加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二者没有恰好完全反应,说法错误;
D、测定溶液的pH,刚好显中性,证明稀盐酸、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说法正确;
故选:D。
32.【答案】A
【解答】解:A、洗手液a的pH小于7,显酸性,用蒸馏水稀释后酸性减弱,pH增大,故A错误;
B、洗手液b的pH大于a的pH,且都小于7,都显酸性,所以洗手液b的酸性比a弱,故B正确;
C、洗手液c的pH大于7,显碱性,所以洗手液c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故C正确;
D、洗手液d的pH大于7,显碱性,而洗手液a的pH小于7,显酸性,所以洗手液d和a混合液可能呈中性,pH可能等于7,故D正确。
故选:A。
33.【答案】C
【解答】解:A、在混合液中加金属Zn,无气泡产生,说明稀盐酸已完全反应,能证明反应发生,故选项错误。
B、在混合液中加无色酚酞,溶液呈无色的,说明氢氧化钠已完全反应,能证明反应发生,故选项错误。
C、氯化钠、盐酸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证明反应发生,故选项正确。
D、用pH试纸测混合液的pH,测得pH等于7,酸碱性发生了改变,能证明反应发生,故选项错误。
故选:C。
34.【答案】B
【解答】解:由于碳酸钠溶液显碱性,鉴别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时,不能用指示剂,检验碳酸根的存在,利用提示的试剂可选①氯化钡溶液(与碳酸钠反应有沉淀生成,与氢氧化钠不反应)或④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有气泡生成,与氢氧化钠反应没有现象);鉴别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溶液,可选②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有沉淀生成,与氢氧化钠不反应)或③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有沉淀生成,与氢氧化钠反应没有现象);鉴别氢氧化钙和氯化钙,只能选择③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有沉淀生成,与氯化钙不反应);鉴别盐酸和硫酸只能选择①氯化钡溶液(与硫酸反应有沉淀生成,与盐酸不反应);综上所述,顺序为④②③①。
故选:B。
35.【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根据朴素的酸碱理论,凡是水溶液具有苦涩味,根酸接触后会失去原有特性,且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物质叫做碱,则碳酸钠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属于碱,故填:碱;
(2)根据酸碱电离理论,酸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是氢离子,碱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全是氢氧根离子,酸碱反应时,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氢氧根离子结合成为水分子,故填:酸中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3)根据题意,酸失去一个质子后形成的物质叫做该酸的共轭碱,H2CO3失去一个质子后形成的物质是HCO3﹣,H2CO3的共轭碱是HCO3﹣,故填:HCO3﹣;
(4)A、酸碱电离理论认为:酸是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认为酸和碱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故A符合题意;
B、酸碱电离理论认为:酸是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氢元素是酸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故B不符合题意;
C、酸碱质子理论认为:任何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分子、原子或离子)都是酸,任何能接受质子的物质(分子、原子或离子)都是碱,故酸和碱既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离子,故C符合题意;
D、酸碱质子理论认为:任何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分子、原子或离子)都是酸,任何能接受质子的物质(分子、原子或离子)都是碱,酸碱质子理论扩大了酸和碱的范围,碳酸氢钠在溶液中可以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碳酸根离子,但是碳酸氢钠属于盐,还是具有局限性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36.【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由图象可知,pH值是开始时大于7逐渐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故胶头滴管中的试剂是稀盐酸。
150秒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和NaCl。
(2)烧杯中溶液的温度升高,是因为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出热量,溶液的温度逐渐升高,至完全反应,溶液温度升至最高。
故答案为:
(1)稀盐酸;HCl和NaCl;
(2)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出热量,溶液的温度逐渐升高,至完全反应,溶液温度升至最高。
37.【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所以蓝色絮状沉淀物质为氢氧化铜;
故答案为:氢氧化铜。
(2)A、铁元素不存在反应物中,选项A错误;
B、碳元素反应物中不存在,选项B错误;
C、二氧化锰中锰元素在反应物中不存在,选项C错误;
D、氧化铜中氧元素和铜元素,在反应物中都存在,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3)根据题目信息可知,需要验证反应物的溶质质量分数,反应物包括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因此需要验证氢氧化钠和硫酸铜两种溶液的,而上述实验只测试了硫酸铜溶液,所以还需要验证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
故答案为:不能,反应物还有氢氧化钠溶液,因此还需要改变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38.【答案】(1)钾肥;
(2)稀盐酸和氢氧化钙溶液;
(3)13.8%。
【解答】解:(1)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因此碳酸钾属于钾肥;故填:钾肥;
(2)检验草木灰中含有CO32﹣的方法是取少量草木灰的浸出液放在试管中,然后加入少量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然后加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混,则证明含有CO32﹣,因此需要用到的试剂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钙溶液;故填:稀盐酸和氢氧化钙溶液;
(3)设该样品中碳酸钾的质量分数为x
K2CO3+CaCl2═2KCl+CaCO3↓
138 100
50gx 5g

x=13.8%
答:该样品中碳酸钾的质量分数为13.8%。
39.【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该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携带的水蒸气,防止实验结果不准确;
(2)由图乙中的AB曲线,可知锥形瓶中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是变小;
(3)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20g﹣819.89g=0.11g
设生成0.11g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Ac=CaAc2+H2O+CO2↑
100 44
x 0.11g
x=0.25g
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1.25%
答: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25%;
(4)生活中,用喝醋的方法除去卡在咽上的鱼刺,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要使鱼骨中的碳酸钙完全反应需要的时间太长或碳酸钙的含量本身很少,用醋去反应只能反应其中极少一部分,更多的鱼刺还是没有被反应掉。
故答案为:
(1)吸收二氧化碳携带的水蒸气,防止实验结果不准确;
(2)变小;
(3)1.25%;
(4)要使鱼骨中的碳酸钙完全反应需要的时间太长或碳酸钙的含量本身很少,用醋去反应只能反应其中极少一部分,更多的鱼刺还是没有被反应掉。
40.【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②要证明滤液中含有氯离子,取适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排除硫酸根和碳酸根离子的干扰后,滴入硝酸银溶液,若产生白色的沉淀即氯化银,说明滤液中含有氯离子,故填:滴加适量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2)根据Fe3O4+4H23Fe+4H2O,氢气还原四氧化三铁的产物为铁和水,若黑色固体中含有四氧化三铁,则通入干燥的氢气后会有水和铁生成,但生成铁粉和四氧化三铁均为黑色,无明显现象,生成的水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黑色粉末中无四氧化三铁,则无水硫酸铜不变蓝,故填:无水硫酸铜粉末不变蓝;
(3)若黑色粉末中含有碳粉,碳粉点燃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石灰水变浑浊,方程式为:C+O2CO2;CO2+Ca(OH)2=CaCO3↓+H2O,故填:C+O2CO2;CO2+Ca(OH)2=CaCO3↓+H2O。
41.【答案】B
【解答】解:盛石灰水的试剂瓶存放久了,内壁常附有一层白膜,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白膜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A、白膜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难溶于水,用蒸馏水不能除去这层白膜,故选项错误。
B、白膜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氯化钙,可除去这层白膜,故选项正确。
C、白膜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难溶于水,不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故选项错误。
D、白膜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难溶于水,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42.【答案】D
【解答】解:A、由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结合氢氧根离子生成了水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稀盐酸与氯化钠混合后,溶液的离子没有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结合氢氧根离子生成了水分子,混合后溶液酸碱性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结合氢氧根离子生成了水分子,可表示酸碱反应的实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43.【答案】产生气泡;氯化钠和氯化钙。
【解答】解:向一定质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并振荡。如图表示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Na2CO3溶液,稀盐酸会先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随着碳酸钠的加入,AB段溶液质量增加较慢,说明此时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C点溶液质量缓慢上升,说明反应正在进行,D点后,质量稳步上升,说明D点处时盐酸恰好反应完全,则C点溶液中的溶质有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和未完全反应的氯化钙。
故答案为:产生气泡;氯化钠和氯化钙。
44.【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取样测定土壤酸碱度时,要在地块的5~6个均匀的位置进行取样,测定结果才比较准确;故填:B;
(2)将采集到的土样进行处理后,用玻璃棒蘸取土壤浸出液,滴在pH试纸上,将其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色,确定了空地土壤的pH约为7.查阅资料,常见作物最适宜生长的土壤pH范围如下表,则这块空地上适合种植的作物是茄子;故填:pH试纸;茄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