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备课助手】九年级历史下册同步教学课件(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备课助手】九年级历史下册同步教学课件(统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5 21:3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俄乌冲突
2022年震惊世界的大事——俄乌冲突,今天暂且不论俄乌冲突详细原因后果,单说他们同作为前苏联加盟国,如此手足相残自损实力,致使渔翁得利,也充分说明国家统一的重要性。23年前苏联为何解体?社会主义运动到底遭遇了什么?未来的路该如何走?一起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来寻找答案......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课标要求:了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知道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苏联的改革,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二战后
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拉美一国
东欧八国
亚洲六国
苏联
拉美一国:古巴
亚洲六国:中国、老挝、越南、朝鲜、蒙古、柬埔寨
东欧八国: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
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
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从一国到多国:
结合地图和课本,说说二战后出现了哪些社会主义国家。
(1)背景:
①二战后,东欧、亚洲、拉美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
②冷战局面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已保持一致
(2)影响:
资本主 义阵营 社会主
义阵营
政治
经济
军事
马歇尔计划
1947
杜鲁门主义
1947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
经互会
1949
北约
1949
华约
1949
2.苏联模式的推广(东欧):
实质:苏联模式的推广(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经济上:1949年建立“经互会” ,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轨道
目的:
影响:
为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
有利于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
但也将各国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经济互助委员会
苏军坦克进入布拉格
17:7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苏联模式的推广(东欧):
政治上: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按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全方位改造
3.中苏互助局面出现:
1949.10.1
1950
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10.3
1949.12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中国建交。
中苏建交
毛泽东访问苏联
意义: 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高潮。
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项目。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953年3月5日,
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
回忆所学,斯大林对于苏联有哪些贡献?
1.领导了两个五年计划,是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领导苏联军民抗击法西斯,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贡献。
苏联在他领导下,为什么能够取得这些成就?
得益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模式,在经济恢复时期和战争时期发挥巨大的作用。
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1953年,斯大林逝世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经济上:忽视市场规律,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政治上: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戈尔巴乔夫
八十年代
勃列日涅夫
六七十年代
赫鲁晓夫
五六十年代
斯大林
20年代-50年代
列宁
20世纪初
领导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建立苏联、新经济政策
快速实现工业化
建立苏联模式
打败法西斯
改革苏联模式的弊端
改病了
改残了
改没了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苏联的经济建设之路
苏联的经济改革之路
1.赫鲁晓夫改革:
时间
内容 政治
经济
评价
1953年—1964年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发动垦荒运动
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改革失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存在严重偏差。
全盘否定,
引发思想混乱
不符合苏联国情
被遗弃在布达佩斯街头的斯大林头像
广种玉米宣传画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重心:经济改革,尤其是农业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954年苏联建成世
界上第一座核电站
1957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加加林乘载人飞船进入太空
黑白相间的墓碑,毁誉参半的一生
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度假时,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了政变,赫鲁晓夫被“退休”。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材料: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2.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时代(1964-1982)
勃列日涅夫(1906-1982年)
勃列日涅夫在任期间,苏联核武器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超级强国。 执政后期,经济改革趋于保守,大搞个人崇拜,苏联经济陷于停滞。1982年因心脏病去逝。
时间
内容
结果
评价
①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改革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1964年-1982年
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
1964
1982
第一阶段
70年代初期
第二阶段
推行新经济体制
经济改革停滞不前
重心:经济改革,尤其是重工业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时间
内容 经济
政治
结果
评价
1985年-1991年
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推行私有化。但总体效果不佳。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揭露苏联共产党历史的阴暗面)和“政治多元化”。主动放弃党对新闻舆论的领导权。
改革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特点:先经济,后政治
戈尔巴乔夫
我给中国朋友的
忠告是: 不要搞什么
‘民主化',那样不
会有好结果! 千万
不要让局势混乱,
稳定是第一位的。"  
戈尔巴乔夫,苏联最后一任总书记、总统。推动苏联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多项领域体制改革。1990年10月15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3.戈尔巴乔夫改革: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时间
主要 措施
重心措施
结果
评价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_________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_____________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高度集中
政治上:取消________的领导地位,实_________制,倡导“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高度集中
苏共
多党
公开性
多元化
高投入
高消耗
低效率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经济改革,尤其是农业
经济改革,尤其是重工业
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虽然突破了苏联模式,但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1953—1964年
1964—1982年
1985—1991年
赫鲁晓夫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最终导致____________
苏联解体
经济上推行 “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指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
(1)概念:
(2)表现:
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波兰剧变
南斯拉夫解体
罗马尼亚发生政变
匈牙利剧变
德国签订统一条约
两德统一
方式:(1)和平(波兰、德国等); (2)暴力(罗马尼亚)。
(3)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4)特点:时间短、变化大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材料:这些事情(东欧剧变)来的虽然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世界知识》
根本原因:照搬苏联模式,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实行政治多元化;
外部原因:受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
依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有哪些?
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通过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1.东欧剧变:
启示:不能照搬他国模式
制定合乎国情的政策
2.苏联解体:
(1)过程:①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宣告失败;
④1991年,苏联解体(1922—1991)(标志:《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②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总书记职;
③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加快;
导火线:八一九事件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2.苏联解体:
苏联国旗降下,俄罗斯国旗升起,一个时代戛然而止!
见证历史时刻
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印有镰刀和铁锤
图案的苏联国旗降下,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旗杆。
冷战结束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人民日报》评论苏联解体20年时称,这“不仅割断了一个大国苦难辉煌交织的历史,也将世界推入单极时代。”
三.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红旗落下
标志着冷战和两极格局结束
2.苏联解体: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⒈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坚持依法治国,健全民主与法治;
4.加强执政党建设,坚持中共的领导。
(2)苏联解体的原因:
(4)苏联解体的启示:
(5)影响:
①对社会主义运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
②对世界格局:标志两极格局(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2.苏联解体:
(3)实质:
①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②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
思考·探究
如何看待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有何认识?
观点:要辩证地看待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但这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
认识:苏联模式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前途光明。
从中苏改革的结果,谈谈有何启示?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
力;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
持改革开放,制定政策要实事求是,符
合国情。
布拉格之春
发展中国家
世界多极化趋势:由一个国家主宰他国命运和左右世界形式的局面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多极化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
一种趋势
动态发展过程
没有定型成新格局
霸权主义
强权政治
称霸
单极
一超多强局面
美国
中国
日本
俄罗斯
欧盟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与发展
理论创立
尝试
现实
发展
《共产党宣言》发表
巴黎公社
建立
俄国十月革命
形成社会主义阵营
挫折
东欧巨变 苏联解体
曲折中发展
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国名 时间
中国 1949年10月1日
越南 1945年9月2日
朝鲜 1948年9月9日
古巴 1959年1月1日
老挝 1975年12月2日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曲折
1953年
1964年
80年代末
1991年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1985年
戈尔巴乔夫改革
课堂小结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改革
社会主义的曲折
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是( )
A.把革命重点放在农业 B.把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
C.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 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1991年12月25日,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这一事件的国际影响是
A.“柏林危机”出现 B.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C.两极格局瓦解 D.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
3.20世纪九十年代初给各个前加盟共和国的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为东欧剧变大潮画上句号的历史事件是( )
A.波兰政变 B.罗马尼亚政变 C.德国统一 D.苏联解体
C
C
D
课堂巩固
4.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依靠自己的力量,使工业生产水平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的比重由1913年(沙俄时期)的2.6%上升为1937年的10%。二战后,又成功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将人类第一位宇航员送入太空。材料体现了(  )
A.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经济危机引发世界大战
C.战后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D.世贸组织促进经济发展
5.如图年代尺所示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共同体现了(  )
A.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展进程 B.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
C.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D.亚非拉国家坚持不懈的斗争
A
C
课堂巩固
6.漫画诙谐幽默,耐人寻味。它能直观形象地反映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阅读以下漫画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列宁清扫地球
图二 跛足的巨人
图三 赫鲁晓夫和肯尼迪的较量
图四 苏联的“葬礼”
(1)图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十月革命
(2)图二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情景,你认为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苏联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任意一点即可)
(3)图三反映了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是两极格局。这一格局正式形成和终结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形成:华约的成立;
终结:苏联解体。
(4)请你为以上四幅漫画拟定一个主题。
苏联的兴衰、
苏联的发展历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