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课件)-八年级历史上册优质探究教学课件(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课件)-八年级历史上册优质探究教学课件(统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5 21:5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日军航拍宛平城地形图
卢沟桥
卢沟桥
一、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时间:
2.过程:
3.意义:
4.结果:
1937年7月7日
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日军炮轰我军防地,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七夕的晚上,华北将重演柳条沟一样的事件。——(日)今井武夫
赵登禹
赵登禹,时任第二十九军中将师长。七七事变后,在南苑指挥部队奋勇抗击日军,壮烈牺牲,年仅39岁。为了纪念他,将北平市北沟沿大街改名为赵登禹路。
佟麟阁
佟麟阁,时任第二十九军副军长,负责具体指挥,七七事变后佟麟阁命令:坚决抵抗,誓与卢沟桥共存亡。南苑战役中,佟麟阁重伤殉国,时年45岁,抗战胜利后国奠于香山。
国军第二十九军战士
日军占领卢沟桥
七七事变形势图
日军攻破正阳门,进入宛平县
事变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时间 1937年7月7日
性质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应对 全面抗击侵略
结果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
相似
比较分析:回顾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注意两次事变的异同。
1931年9月18日
日本局部侵华战争
不抵抗政策
日军占领东三省,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①都是日本蓄谋发动;②都是日本制造借口率先发动;③都是日本对外扩张政策的结果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
蒋介石/1937.7.17
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中共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7.8
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7.15
材料研读:试分析以上材料有何作用与意义?
体现了中共坚决抗战的决心和付出的努力,表明抗战立场,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1.军队改编:
①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
②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
八路军/第十八集团军的袖章与徽章
新四军不同时期的袖章
八路军领导人彭德怀(左)与朱德(右)
周恩来(中)与新四军领导人项英(左)和叶挺(右)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鼓舞了全国军民的信心。一时间,延安成为令人向往的圣地,广大知识青年怀抱救国理想,从国统区、沦陷区、海外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事业。他们中有工人、农民、资本家、艺术家、电影明星、记者、律师、医生等,更多的是青年学生。他们接受了革命教育后,奔赴各地,成为抗日救国的骨干力量。
延安宝塔山
毛泽东与江青(蓝苹)
2.国共合作宣言
①发表:
②意义:
中央通讯社发表《国共合作宣言》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国共合作 第一次 第二次
不同点 合作时间
合作标志
合作基础
革命任务
中共应对
相同点
1924年
1937年
打倒列强、除军阀
抗击日本侵略
党内合作
党外合作
新三民主义
日军侵华,民族危机严重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①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②都面对强大的敌人。③都是在中共的积极推动下实现的。④都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1.爆发:
2.战役:
3.结果:
1937年8月,日军在上海挑起事端,淞沪会战爆发。
日军先后调集约30万兵力向上海进攻。其中姚子青守卫宝山,全营壮烈牺牲。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初战告捷。
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三、淞沪会战
年轻的参谋们不负责任地肆意煽动,胡说八道什么:“给我三个师团,三个月就可以占领支那。”——[日]山口重次《满洲建国的遗书》
姚子青,广东人。黄埔军校六期,淞沪会战中奉命坚守宝山城,与日军相持七日,经过惨烈的巷战、肉搏战,日军动用陆海空力量,付出惨重代价,29岁的姚子青和全营500官兵壮烈殉国。
谢晋元,广东人,黄埔四期;淞沪会战中率部坚守四行仓库,坚守四昼夜,抗击日军数万人,歼敌200余人。
淞沪会战中的中日空军
四行仓库
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谓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竞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
4.阅读材料,说说淞沪会战对抗战初期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影响:淞沪会战持续了三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作为陪都。
日本侵略者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据战后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查证,屠杀人数达30万人以上。
四、南京大屠杀
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
张纯如女士在《南京大屠杀》一书的写作过程中,面对残忍血腥的历史,经常失眠噩梦,书成后,她又得面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报复和骚扰。她不断接到威胁信件和电话,忧郁症不断加深。2004年,张纯如自杀,年仅36岁。
南京崇善堂埋葬尸体,计为112267具;红十字会埋葬尸体,计为43071具;又上元门之大屠杀尸体焚烧抛入江中者,计为57418具。以上三处,总计212756具。
——选自中国南京市档案馆档案
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关东军在伪满洲国用大量中国人进行活体实验,其过程极度血腥残忍。根据目前公布的罪证,就已知731部队进行过大量活体人体解剖,对活人进行手榴弹轰炸、极寒冷冻、火焰喷射等实验,注射鼠疫病毒并在东北散播,甚至用婴幼儿和胎儿进行各种惨无人道的试验,并制成标本。日本投降前夕,石井四郎等人命令杀死所有在押人员,炸毁研究设备,销毁罪证。
731部队是日本进行种族灭绝的主要罪证。
哈尔滨侵华日军七三一罪证陈列馆
以史为鉴:
面对日本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们必须牢记历史、以史为鉴,勿忘国耻。吸取历史教训,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更应该努力学习,振兴国家。
本课小结
卢沟桥事变
第二次国共合作
淞沪会战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屠杀人数30万人以上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过程:1937年8月-11月,淞沪会战爆发,上海失陷
人物:姚子青、谢晋元、中国空军首次参战
意义: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军队改编:中共军队改编为八路军、第四军
国共合作
标志: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公开发表
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时间:1937年7月7日
爆发:日军借口炮轰宛平城,卢沟桥事变爆发
意义: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结果:赵登禹、佟麟阁殉国,北平、天津失陷
随堂检测
1.《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百多年中国的变迁过程,其中第五册书名为《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此册书名的含义是( )
A.军阀混战和国共合作北伐
B.卢沟桥事变和百团大战
C.日本全面侵华和国共第二次合作
D.平型关大捷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C
2.“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受到中国军队‘非法射击’和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驻军拒绝后,日军炮轰宛平城。”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百团大战 B.卢沟桥事变 C.西安事变 D.淞沪会战
3.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我们要了解“三十万,三十万同胞,在黑暗中挣扎;三十万,三十万冤魂,在地里哭泣”这段历史,我们最应该去的纪念馆是( )
A.新四军纪念馆 B.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C.九一八纪念馆 D.延安革命纪念馆
B
B
4.徐中约在书中写道:“日本企图速战速决夺取华北及迫使南京同意经济合作。日本军方藐视中国作全面抗战的能力和意志,许诺要在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打破日本这一企图的事件是( )
A.台儿庄战役 B.长沙会战 C.淞沪会战 D.武汉会战
5.《抗日三字经》在抗日战争时期广泛流传,其文如下:“……七月七,卢沟桥,日本鬼,开了炮。……姚子青,守宝山。”其中与“姚子青,守宝山”相关的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卢沟桥战役
C.北平保卫战 D.贺胜桥战役
C
A
6.有一座城市,它先后见证了英法联军、八国联军、日本军队的侵略,摧毁中华文明的罪行。该城市是( )
A.上海 B.南京 C.北京 D.天津
7.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詹天佑的“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地球之上”,再到佟麟阁得“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以上言论反映了我国仁人志士( )
A.立志救亡图存 B.维护民族团结
C.注重科技发展 D.强调对外交往
C
A
8.如下图是丰子恺漫画《散沙团结,可以御敌》(1938年),表达的是( )
A.采取“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B.实行全民族抗战
C.行速战速决战略
D.开展“大跃进”运动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