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短文两篇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 短文两篇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5 23:0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短文两篇
1.阅读语段,完成下面的小题。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jí)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滞碍(   ) 吹毛求疵(   )
逻(jí)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文段中“吹毛求疵”的意思是:  。
(4)将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改为肯定句。


2.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中学生读书,须对意蕴深刻的内容推敲细思。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C.我们不要为一棵树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为一朵鲜花而放弃了整个春天。读书也是这样,不要处处死抠字句,有时不求甚解,反而收获颇丰。
D.有些书是你人生的导师,必须精读;有些书是你人生的伴侣,必须随身;有些书则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需匆匆一瞥,不求甚解,粗观其貌即可。
(一)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3.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4.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性,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5.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6.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思考:如果作为文段的论据材料补充进文段中,哪一则材料更恰当 说说你的理由。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B.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
C.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


(二)
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②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③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④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⑤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7.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这样”指:  。
8.画横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请具体说明。


9.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请具体说明。


10.选文中有很多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


在阅读里寻找诗和远方
朱 婧
①阅读的过程如同一次自我对话,在个体心智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让人能构筑起一个更加丰满的精神世界。
②在昆明老街区“文明街52号”,“东方书店”在闹市区保持着一种独有的古朴庄重,推开书店窄窄的雕花古门,左边整齐罗列的书架上“云南这边”的书籍导引标识很是醒目,本土知名作家、学者所著的关于云南历史文化的书籍整齐陈列。在二楼墙上有一字排开的闻一多、汪曾祺、林语堂、胡适、朱自清等名人的照片,还有剪报、用镜框装裱的杂志内页等有年代感的老物件。当阳光从轩窗照进书屋,头顶的吊扇不停旋转,置身于这有限的空间,顿有时空交错的感觉。
③寻访类似东方书店这样的文化地标,搜罗各类书籍,阅读使我们思接千载,与先贤、学者、名家畅谈,从他们的作品中读出坚韧,引发思考。
④阅读可以带我们抵达历史。近段时间来,云南旅游很火,人们感受云南的风物人情,更对这里的历史文化充满了兴趣。此时,可能唯有通过阅读才能更深地触摸历史,与往圣先贤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从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中,品读《滇游日记》,不难发现如今蜚声海内外的一些云南旅游目的地,也曾是徐霞客笔下的“天然绝胜之地”。徐霞客盘桓丽江,他将在丽江那段时间所感受的气候、风光等做了记录,让人们从他笔下认识了明末丽江纳西族聚居区的风土人情。罗养儒所著的《云南掌故》中有晚清到民国期间昆明日常生活风俗、物产、饮食、蔬菜等内容记录,翻开《云南掌故》,便如同走进了几十年前的昆明。通过阅读,我们找到了打开历史的一种方式。
⑤阅读可以让我们理解现实。有调查显示,在疫情防控期间,人们安排时间的方式除了烹饪,还有阅读,不少人的阅读量增加,一些虚构或纪实的灾难文学受到关注,一些电子书的购买和订阅量也呈现增长趋势,有人说,在与病毒抗争的时间,当读到《霍乱时期的爱情》,看见里面的一句话“哪里有恐惧,哪里就有爱”时,就获得了一点力量。通过阅读,我们能站在人类历史的广阔角度理解现实,了解困难是一段时间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⑥    。阅读历史人物传记,了解曾国藩、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我们或许能从比照中,感受与这些人物境界格局上的差距;阅读哲学社科类的书目,我们或许能从缜密推演中,发现世界运转的规律,甚至更多关于未知的奥妙,同时发现自己认知的局限;又或者我们能从文学、小说、诗歌中体会人间的悲欢离合,从多种可能性中了解自己的渺小……阅读的过程如同一次自我对话,在个体心智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让人能构筑起一个更加丰满的精神世界。
(选自《云南日报》,有删改)
1.阅读选文,概括中心论点。


2.在阅读文本时,云云和南南就本文第②段和第③段展开了讨论,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全对话。
南南:感觉第②段和第③段没什么用,为什么不删掉呢 删掉后思路更清晰。
云云:我觉得不能删,  。
※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从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中,品读《滇游日记》,不难发现如今蜚声海内外的一些云南旅游目的地,也曾是徐霞客笔下的“天然绝胜之地”。徐霞客盘桓丽江,他将在丽江那段时间所感受的气候、风光等做了记录,让人们从他笔下认识了明末丽江纳西族聚居区的风土人情。



4.为选文第⑥段横线处填写合适的句子。


5.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为第④段提供一个论据。


6.经典一起读,好书大家享,为拓展同学们的阅读视野,学校开展了“好书共享活动”。为此,小豫呼吁大家推荐一本好书并捐赠给图书馆,助力知识传播。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校团委为此次活动制订的活动方案,请你协助完善。
“好书共享”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畅游书香世界·好书共享”
活动时间:1月20日10:00—16:00
参与人员:九年级全体师生
活动地点:学校图书馆
活动目的:
活动内容:①
②师生携带书籍在指定区域进行捐赠
③志愿者对图书进行打包并分类整理
宣传方式:①
②校团委拟写活动公告
③学校公众号进行专题推送
(2)为了将活动推介给更多人,校团委制作了“‘好书共享’分享指南”,请你根据下面的流程图,向同学们简单介绍如何将这篇推文分享给其他人。




7.【技法练笔】《谈读书》一文多处运用比喻论证。如为了证明“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的观点,就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并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请你确定一种观点,写一个议论性的片段,也用比喻论证来证明此观点。(100字左右)
【情境提示】①逆境成才 ②天才来自勤奋 ③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生命




对点练习:见“课后提升”3题。
常见题型:以……为例有什么作用
方法指津:举例论证就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举例论证的作用是:具体有力,增强说服力。作答时,先找到该段或该部分的中心句或概括句,再联系上下文,把握好论据证明的内容。
答题模式:通过举……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论点或分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详解答案】
课堂达标
1.(1)zhì cī 辑
(2)全神惯注 全神贯注
(3)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4)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
2.B 解析:A、C、D三项中的“不求甚解”指只需观其大意的读书方法;B项中的“不求甚解”指不求深刻理解的学习态度。
3.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4.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因为书上的内容,也许对,也许错;对读者来说也许有用,也许无用。如果不加分析地全盘吸收,就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5.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鄙”“羡”“用”三个字,极为准确而又深刻地分析了不同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突出论证了正确的读书目的——用读书。(意对即可)
6.材料C。材料C论述了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既论述了读书的方法,又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所以材料C能够作为文章的论据。
7.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8.过渡句。承上——表明读书必须活读,必须会意;启下——以诸葛亮的例子再次说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是可取的。
9.引用论证。引用陆象山的话作为论据,论证了“未晓处且放过”实际上与“不求甚解”有相通之处。
10.(示例)论点: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论据: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
课后提升
1.阅读,让人能构筑起一个更加丰满的精神世界。
2.示例:第②段和第③段列举了阅读东方书店中的各类书籍,才能思接千载,与先贤、学者、名家畅谈,从他们的作品中读出坚韧,引发思考。由此引出下文④⑤⑥段的论述
3.举例论证。举了《徐霞客游记》中所载云南游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阅读可以带我们抵达历史”的观点。
4.阅读让我们观照自己
5.示例:阅读《骆驼祥子》,了解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平,在北洋军阀统治下,军阀势力为了抢夺利益而引发战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的历史。
6.(1)活动目的:好书共享,让曾经影响自己的书籍再次传播力量 活动内容:师生在所捐图书扉页写下名字和寄语 宣传方式:定制并发放活动邀请函
(2)示例:首先,在微信界面中搜索“××中学”微信公众号,进入公众号后,选择并打开“好书共享”活动推文。接着,在推文页面中,我们可以点击推文右上方的“…”标识或者在屏幕下方找到分享图标,在弹出的界面中选择分享方式。如果选择分享到朋友圈,点击“发表”按钮即可完成分享;如果选择转发给朋友,需点击朋友头像,或者搜索名字转发,点击“发送”按钮,即可完成分享。
7.示例:逆境有如炼金炉,困难恰似磨刀石。逆境之所以能够造就强者,是因为它迫使人们去斗争,去求索,去提高。要战胜困难并改善处境生存下来,就必须成为强者,否则就会被逆境吞噬。只有强者,才能在逆境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