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赤壁赋段喜梅巨野县实验中学 学习目标1. 识记“赋”文体的有关常识,掌握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2. 反复诵读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3. 学习苏轼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湖北黄冈赤壁 在黄州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赤鼻矶(又称赤壁)。为缓解政治失意、生活清苦带来的心情不悦,苏轼常常泛舟江上,游于赤壁矶,那里的好山好水给他带来了莫大的慰藉。遂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歌,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背景提示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有辞赋、骈赋和律赋等。 关于赋1、壬戌( ) 10、山川相缪( )
2、水波不兴( ) 11、舳舻千里( )
3、少焉( ) 12、旌旗( )
4 、桂棹( ) 13、酾酒( )
5、倚歌而和( ) 14、横槊( )
6、余音袅袅( ) 15、渔樵( )
7、幽壑( ) 16、扁舟( )
8、嫠妇( ) 17、匏樽( )
9、愀然( ) 18、蜉蝣( )读出以下词语:检查预习: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1、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而今安在哉整体感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苏轼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细部揣摩1、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读准字音读懂内容读出感情朗
读细部揣摩
师总结,四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豪——夜游之乐。
概括本段内容:2、读二、三两段,结合语句讨论作者悲从何来。细部揣摩①为歌声而悲。
②为箫声而悲。
③为历史人物的不在而悲。
④为自己还没有建功立业而悲。
⑤为自己的渺小而悲。
⑥还有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
四悲:政治失意、箫声幽怨、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吊古伤今。 苏子又是怎样转悲为喜的呢?读第四段,体会作者以“水月”作喻的意图。水——逝者如斯未尝往 变:天地不能一瞬 清风
月——盈虚者如彼莫消长 不变:物与我皆无尽 明月
阐述哲理:
不必“羡长江之无穷”,而应该尽情享受大自然所给予我们的“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无尽宝藏。赤壁赋
乐甚——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夜游之乐(景)愀然——
政治失意、箫声幽怨
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吊古伤今(情)——水月之喻(理)喜而笑———肴核尽,相枕藉——— 苦中作乐探究: 苏轼这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对我们的人生道路有何启发?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总结 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对苏轼这种人生状态界定为“成熟”,具体是这样的:“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及指导思想:
新大纲既肯定了语文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的人文性。因而古代散文的教学要注重积累、诵读、感悟和熏陶,使学生在积累相应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接受古代名篇全方位的感染,提升学生的感悟品质和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教学内容分析:?
《赤壁赋》在“像山那样思考”这个专题中,这个专题有三个板块,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专题的教学设计,应引导学生在文本审美的基础上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本文被放在“与造物者游”这个板块中,应侧重引导学生把握由自然景物引发的人生感慨。教学这篇文章,首先应知人论世,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构建学习文本的知识背景。然后通过指导诵读,把握韵脚、句式和思路,掌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对象分析:
我所面对的是非重点中学的普通高中俄语班学生,这些学生头脑灵活,表现欲强,但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习惯较差,针对这样的状况,在教学中我时时会提醒自己这样几点:一、充分相信学生,学生基础是差,但他们仍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上他们有较强地展示自己的欲望,因此应多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老师不可包办代替;二、尽量细化要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完全放手是不行的,特别是难度较大的问题,应尽量细化解题步骤,可明确告诉其解题思路,让学生一小步一小步地来,从而获得成就感;三、注重落实和归纳小结。
教学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三读”(读教材、读作者、读注释)和“三行动”(动脑、动口、动手)的好习惯,采用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意境联想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赋”文体的有关常识,掌握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2.能力目标:反复诵读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苏轼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学习重点及难点
1、诵读、品味课文的精美语言。
2、理解、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随老师回顾《三国演义》的卷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当苏轼来到三国周郎赤壁时,又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赤壁赋》。
二、明确目标
生齐读学习目标。(课件显示目标)
三、欣赏画面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湖北黄冈赤壁、赤壁矶、苏轼画像,了解写作背景,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情境。
四、介绍赋的特点
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有辞赋、骈赋和律赋等。
五、检查预习
注音:
1、壬戌( ) 10、山川相缪( )
2、水波不兴( ) 11、舳舻千里( )
3、少焉( ) 12、旌旗( )
4 、桂棹( ) 13、酾酒( )
5、倚歌而和( ) 14、横槊( )
6、余音袅袅( ) 15、渔樵( )
7、幽壑( ) 16、扁舟( )
8、嫠妇( ) 17、匏樽( )
9、愀然( ) 18、蜉蝣( )
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
3、而今安在哉
六、文本研习
(一)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苏轼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课件显示)
1、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标划出文中的关键词。
2、教师引导点拨,梳理明确。
乐甚——愀然——喜而笑
(二)细部揣摩
第一段
1、教师指导诵读,体会意境及情感。
齐读、个别生读、教师范读。
2、提问:你认为哪些语句的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夜游之乐?
明确:①有时间和地点人物事件,分别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和“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②有美丽的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③还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样非常美妙的感觉。
师总结,四乐:良辰、美景、嘉宾、豪情——夜游之乐(课件显示)
生结合意境描述画面(课件展示画面)
第二、三段
1、指导诵读二、三两段
个别生读、自由朗读、齐读
分组讨论:作者悲从何来?
明确:
①为歌声而悲。歌声“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之喻。
②为箫声而悲。对箫声的描写:“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③为历史人物的不在而悲。课文有“故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④在历史人物和自己的对比中,感到自己还没有建功立业而悲。“况吾与子渔樵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而曹操与周瑜都已经功业盖世。
⑤为自己的渺小而悲。文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现出了这个意思。
⑥还有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课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说明了生命短暂也是悲哀的。
师总结,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政治失意、箫声幽怨、人生无常、生命短暂——乐极生悲。(课件显示)
苏子又是怎样转悲为喜的呢?(过渡)
第四段
生自由朗读:体会作者以“水月”作喻的意图。
生研讨回答
师引导总结
水,逝者如斯,未尝往也;月,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此处,苏子用水月作喻,想要说明的是: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所以不必“羡长江之无穷”,而应该尽情享受大自然所给予我们的“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无尽宝藏。
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因悲生悟。(过渡)
齐读最后一段
七、教师总结,生回顾全文。
再次体会本文的情感及哲理(课件显示本文结构图)。
八、探究:
人生路上不可能总是晴空万里,也有阴霾狂风。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对我们的人生之路有何启发?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感悟。
九、拓展延伸
苏轼的乐观超然,却是在他经历了“乌台诗案”,在狱中几近致死,之后又被贬黄州,以疲病之躯躬耕东坡,自食自足的坎坷之后得出的人生感悟。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却怀有如此豁然超脱的心情,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对苏轼这种人生状态界定为“成熟”,具体是这样的:“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课件显示)
十、结束语:
希望同学们在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不断走向成功,走向“成熟”。最后送大家两句话:很多事先天注定,那是命;但你可以决定怎么面对,那是运!
十一、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课后反思:
这节课讲下来,我觉得比较满意。学生从课堂中找回了自我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教师的引导地位也体现了出来。尤其是在文章的思想内容的把握中,学生的表现非常突出,看得出他们真正的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真正的受到了苏轼这位哲人的深刻思想的熏陶。在这一课的学习中他们真正的找回了自信,找准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位置。这一课的设计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思维为主攻,体验为红线的”诱思教学理念。
不足之处:在探讨过程中发现一些同学表现的还是不够大胆,想说不敢说。有些同学语言组织能力较差,再有,就是教学设计上不够完善,以至于课堂时间稍显紧张,讨论不够充分。
附:板书设计。
赤壁赋
乐甚——良辰、美景、嘉宾、豪情——夜游之乐
政治失意、箫声幽怨
人生无常、生命短暂
喜而笑———肴核尽,相枕藉——— 苦中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