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单元知识梳理卷(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单元知识梳理卷(二)(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0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5 22:2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梳理卷(二)
知识点1 淝水之战 北魏孝文帝改革
1.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但就在这一混乱动荡时期,黄河流域却出现了一次短暂的统一局面,促成这一统一局面出现的政权是( )
A.曹魏 B.前秦 C.前凉 D.前燕
2.在我国古代,很多成语典故或历史故事源于战役。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有关的一次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如图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一次著名战役。下列关于该战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晋强征北方各族人民当兵 B.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进攻
C.为前秦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D.战后南方陷入分裂混战局面
4“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材料反映的是淝水之战的( )
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影响
5.魏晋时期,大量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起自己的政权,一些政权对后世影响巨大,其中北魏为哪一少数民族建立( )
A.鲜卑 B.羌 C.匈奴 D.氐
6.历史上将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服装称为“胡服”,胡服的款式与汉服迥然不同。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因而比较缺乏中原汉民族那样强烈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由此可推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的重要目的是( )
A.缩小南北差距 B.发展农业经济
C.规范统治秩序 D.加速民族交融
7.如表是史明明同学拟办历史手抄报的素材,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鲜卑族
494年迁都洛阳
使用汉话,禁用鲜卑语
改鲜卑姓为汉姓等
A.齐国管仲改革 B.秦国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北宋王安石变法
8.据文献记载,北魏孝文帝因“群书南迁……文风北缺”而主张向南齐借书,以完备典籍。在访求书籍的同时,孝文帝还组织了对图籍的整理、校勘。此举措体现出孝文帝( )
A.自身学养深厚 B.消除了改革阻力
C.注重文教事业 D.完善了政治制度
9.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由此可推断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思想文化的传播 B.仰慕中原文化
C.加强民族交融 D.巩固自己的统治
10.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
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孝文帝用文治移风易俗
C.北方人口迁往江南 D.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材料二:魏主(孝文帝)下诏,以为“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皆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皆改之……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编自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列举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看法。
知识点2 北朝政权更替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割据政权,被后世称为( )
A.北朝 B.三国 C.南朝 D.两晋
2.十六国中北朝的政权更替十分频繁,其中取代北齐的政权是( )
A.北凉 B.成汉 C.北周 D.北魏
3.下列关于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北朝政权统治者仍沿用本民族的统治方式
B.汉族人从北方各族学到不少畜牧业发展的经验
C.北方民族穿汉族服装
D.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4.下列属于北方地区民族交融方式的是( )
①各民族相互学习
②十六国北朝政权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
③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④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学者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皇帝所纳诸妃中,汉女约占一半”。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江南经济开发 B.政权更替频繁
C.北方民族融合 D.汉女爱嫁皇帝
6.北朝“汉服”“胡服”并行不悖,前期多为“胡服”,皆窄衣掐腰,毡帽短袖,用料多为皮革毛绒;自孝文帝改革后,北朝衣着服饰不断演化,呈现胡汉风格结合的特色。这说明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胡服”成为主流服饰
C.民族隔阂完全消失 D.棉纺织业高度发达
7.如图为大同北魏墓中出土的女舞俑。舞者头戴风帽,身着长襦,其服饰具有典型的鲜卑特征,但其舞袖的动作及端庄的风格,更接近于汉族舞蹈。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
A.三国鼎立局面 B.北方人口南迁
C.北方民族交融 D.政治制度完善
8.如图所示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在汉族中流行开来。这说明( )
A.民族交融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 B.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
C.魏晋南北朝时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D.北方少数民族全方位学习汉族
知识点3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科学家祖冲之 灿烂的文化
1.农业科技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民族交融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科技”成就的是( )
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3賈思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书中还记载了很多农谚,如“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谷雨前后,种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求”等。这反映了农业生产( )
A.要充分利用土地 B.要重视选育良种
C.要顺应天时地利 D.要提高生产技术
4.三国时代的刘徽用了什么方法推测圆周率( )
A.割角术 B.画圆法 C.割圆术 D.割方术
5.1964年11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向世界宣布,将编号为1888(1964,NO.1)的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下列哪一项是祖冲之在数学上领先世界近千年的成就( )
A.《大明历》的创制 B.圆周率的准确计算
C.指南车的创造 D.水碓磨的制造
6.如图是中国在1986年发行的祖冲之纪念银币,他的主要贡献是( )
①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②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③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④改进前代汲水工具,制成提水工具翻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24年4月30日,中国书法体验活动在柏林的中国文化中心举行。80多位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齐聚文化中心挥毫泼墨,感受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如果你在本次活动中体验行书临摹,你会选择( )
A.《兰亭集序》 B.《张猛龙碑》 C.《颜氏家庙碑》 D.《九成宫醴泉铭》
8.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他的名作中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 )
A.《齐民要术》 B.《女史箴图》 C.《洛神赋图》 D.《兰亭集序》
9.魏晋南北朝的300多年间,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继续传承与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了璀璨的科技文化。下列选项搭配正确的是( )
A.贾思勰——《大明历》 B.顾恺之——《女史箴图》
C.王羲之——《洛神赋图》 D.祖冲之——《兰亭集序》
10.魏晋时期,石窟艺术获得了快速发展,如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推动石窟艺术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国家推动 B.道教的发展 C.儒家思想发展 D.佛教的发展
11.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这说明三国魏晋时期( )
A.文学成就只表现在诗歌方面 B.诗歌风格各异,流派众多
C.科举制推动这一时期诗歌发展 D.诗歌最能反映时代的特点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祖冲之使用的运算工具是竹棍,即古人所说的“算筹”。他计算圆周率,必须用算筹对九位数字的大数进行130次以上的计算,这其中包括开方,运算异常艰巨。
材料二:祖冲之勤奋好学、博学多才。他制造了指南车、千里船和水碓磨等机械。他还经过多年测算,编制了一部新的历法《大明历》。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材料三:《齐民要术》这一书名的意思:“齐民”即平民,“要术”即谋生的主要技术,合起来就是“平民百姓谋生的主要技术”。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到,祖冲之在推算圆周率时付出了异常艰辛的努力。其努力的结果怎样?
(2)材料二反映的是祖冲之在哪两个领域内取得的重大成就?你认为祖冲之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齐民要术》有怎样的地位?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在数学、农学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综合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你有何感想?
参考答案
知识点1
1.B 2.D 3.B 4.D 5. A 6. C 7.C 8.C 9.D 10.B
11.(1)有利因素: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不利因素:北魏统治者因内迁较晚,仍保持民族旧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2)改汉姓、说汉话。
(3)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要坚持改革创新;等等。
知识点2
1.A 2.C 3.A 4.D 5.C 6.A 7.C 8.A
知识点3
1.A 2.B 3.C 4.C 5.B 6.A 7.A 8.D 9.B 10.D11.B
12.(1)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
(2)领域:机械制造、历法。值得学习的地方:勤学好学,持之以恒、不断创新的精神。
(3)地位: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
学史上的名著。主要内容: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4)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科技成就。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学习他们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乐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作出应有的贡献。(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