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天津市南开区高一年级上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天津市南开区高一年级上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5 23:1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质量监测 (一)
高一年级 历史学科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每题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若想获得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
A. 神话传说 B. 史书记载 C. 学者推断 D. 考古发掘
2. 良渚文化考古发现,其墓葬中大墓往往有棺有椁,有丰富、精美的随葬品; 小墓既无葬具,多数也没有任何随葬物品。这说明当时
A.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B. 宗法制影响深远
C. 社会制度逐步完善 D. 手工业技术先进
3. 史料分为多种类型,下列可以用于研究商代历史的实物史料是
A. 黄帝传说 B. 殷墟青铜器 C. 良渚遗址 D. 敦煌壁画
4. 许倬云先生指出,西周原来只是僻处西方的一个“方邦”,在打败商人后,人少,为治理那么大的国家,对于旧日的敌人——商人采取了尊敬、合作的态度,对于土著也采取了合作共存的态度。这说明分封制
A. 具有开创性 B. 构建了政治同盟 C. 具有包容性 D. 避免了权力争夺
5. 有同学这样形容先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 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 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 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这些思想分别是指
A.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B. 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C. 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D. 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6.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展各方面改革,变法运动成为一股潮流。这些变法
A. 巩固了贵族特权 B. 强化了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C. 推动了社会转型 D. 维护了分封宗法的社会秩序
历史 第 1 页 共 8 页
7. 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结构图。空白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A. 华夏族与周边民族关系紧张 B.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
C. 大量汉人南迁开发江南经济 D. 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入主中原
8. 如果没有秦统一战争这种特殊的历史手段,东方六国由分封到郡县的过渡恐怕就要拖几个时代,才能慢慢完成社会转型。此观点认为秦统一
A. 有利于民族融合 B. 促进了文化交流 C. 推动了经济发展 D. 加强了中央集权
9. 西汉高祖至武帝初年,朝廷官员中师从法家的居多数,汉武帝初年到宣帝末年,朝廷官员出身于师从法家、道家的人数急剧减少,而师从儒家的人数不断攀升。这一变化表明
A. 官员晋升渠道的拓宽 B. 治国方略的转变
C. 社会阶层流动的削弱 D. 中央集权的强化
10. 下表为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治理措施,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政治 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
经济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思想 尊崇儒术
军事 反击匈奴袭扰
A. 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B. 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 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11. 西汉时期,西域歌舞等传入并流行于中原,为中原文化增添了新鲜色彩。这得益于
A. 华夏认同的出现 B. 中央集权的建立 C. 丝绸之路的开辟 D. 少数民族的内迁
12.光武帝刘秀加重内朝官尚书台协助决策的作用,重大或机密事务多与尚书台讨论决定,再交付外朝官僚机构之长——三公监督执行。光武帝的举措
A. 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 B. 废除了丞相制度
C. 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D. 致力于加强皇权
历史 第 2 页 共 8 页
13. 示意图有助于呈现历史发展的概貌。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示意图,据图可以看出该时期
A. 社会高度繁荣 B. 民族交融加深 C. 政权更迭频繁 D. 江南经济开发
14. 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说明
A. 王氏家族人才辈出,被国家重用 B. 世家大族控制朝政
C. 庶族地主崛起,平等意识增强 D. 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15. 南方汉人认为北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旨在强调
A. 鲜卑族被汉族同化 B.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C.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D. 北方战乱社会动荡
16. 隋炀帝杨广是个极富争议的皇帝,下列属于隋炀帝事迹的是
A. 代周建隋,建都长安 B. 开凿运河,利在千秋
C. 尽灭突厥,夷狄来朝 D. 范阳叛乱,盛衰易位
17. 提取下列四幅图片的历史信息,归纳唐朝的时代特征。正确的是
A.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 经济繁荣与对外开放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8. 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鼓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A. 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 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 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 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历史 第 3 页 共 8 页
19. 唐天宝年间,土地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780年,政府开始推行两税法。该税制的推行
A. 改变了征税标准 B. 强化了人身控制 C. 取消了实物税收 D. 消除了贫富差距
20. 根据下面表格内容来判断,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时间 事件
916年 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960年 赵匡胤建立宋朝, 史称北宋
1038年 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1115年 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
A. 变法改革成为潮流 B. 传统农耕社会瓦解
C. 中国版图基本奠定 D.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21. 历史史实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史实的认识。以下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 北宋时,占城稻由越南传入并推广
C. 1069年,宋朝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D. 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22. 王安石在青苗法中规定20%的利率,如农民借100钱,一年到期后就需要还120钱。此外,新法还强行规定地方的贷款数额,地方官为(超额)完成放贷取息的任务,实行硬性摊派。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A. 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负担 B. 引起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
C. 是北宋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D. 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23. 唐代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有大量身着时尚轻薄鲜丽春衫、骑马出行的女性而宋代的《清明上河图》中女性屈指可数,衣着色彩淡雅恬静且大多是和孩童在一起,或在轿子里。这反映了宋代
A. 女性扮演经理家事角色 B. 儒学受到官方推崇
C. 佛道思想影响扩大 D. 受市民文化的影响较大
24. “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据此可知元代实行行省制度的出发点是
A. 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B. 确保蒙古贵族的特权地位
C.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树立丞相的行政首脑地位
历史 第 4 页 共 8 页
25. 下图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重心转移 B. 主流思想变化 C. 中央集权加强 D. 人口数量增长
26. 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 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 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
27. 根据下表内容分析,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是
思想家 主张
黄宗羲 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 主张“君臣平等”
顾炎武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王夫之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A. 提倡个性自由 B. 倡导“兼爱” “非攻”
C. 批判君主专制 D. 主张“工商皆本”
28. 下表所示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时间 事件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边界
1727年 清朝开始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1762年 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A. 国家的巩固与统一 B. 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C. 政治的成熟与创新 D. 外交的冲突与危机
29. 宋代儒学家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都体现了中华文化
A. 崇德尚贤 B. 重视以人为本 C. 追求家国情怀 D. 提倡俭约
历史 第 5 页 共 8 页
30. 下列中外文明交流的史实,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陆上丝绸之路开通 ②儒家经典传入欧洲
③郑和船队出使西洋 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③② C. ①③②④ D. ③①④②
3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C.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32. 据史料记载,秦人“畏有司而顺”,楚人“好游侠”“易发怒”。秦末,六国旧地都出现了反秦斗争,其中楚地声势最大,反应最为激烈。这可用于
A..证实秦对楚地的统治最为严苛 B料说明秦楚之间文化冲突无法弥合
C. 解释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 D. 证明秦朝的制度不适用于楚地
33. 周代吸取商代大军主力远征结果被周偷袭的教训,实行分封制,天子守家,由姬姓子弟率领部分官员和军队开拓边疆,结果后来却出现诸侯尾大不掉的现象,诸侯之间争霸纷争。对上述吸收历史教训采取的变革造成的后果,解释正确的是
A. 历史评判要以成败为基本依据 B. 制度设立之初存在明显弊端
C. 以史为鉴就可避免悲剧的重演 D. 历史事物之间因果关联复杂
34.《齐民要术》提倡在市场附近种植速生树种以获利。隋代长安大量屯兵,出现“樵贵帛贱”的现象。唐中期“京师苦樵薪乏”,后期百姓甚至砍伐桑树,运到市场上“卖作薪蒸”。上述现象表明隋唐时期
A. 市镇经济开始崛起 B. 都城能源问题突出
C. 自然生态环境好转 D. 重农抑商政策废弛
35. 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B.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C.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D.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历史 第 6 页 共 8 页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3题,共30分。
36. (10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
① ② ③
分天下以为三 十六郡……车同轨, 书同文字。 ——《史记·秦 始皇本纪》 西安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帖 宣政院印
指出表中①②③的史料类型。(6分) 任选两则史料分别说明其史料价值。(4分)
37. (10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①开元初,栗田(日本使臣)复朝,请从诸儒受经……其副朝臣仲满慕华不肯去,易姓名曰朝衡,历左补阙、仪王友(官职名称),多所该识 (掌握众多学识),久乃还。
———《新唐书》
史料②榆林窟壁画《玄奘西行求法》 史料③在印度尼西亚打捞的一艘唐代商船中,发现的带阿拉伯人像的长沙窑瓷器
(1) 依据上述史料概括唐代对外交流的特点。(4分)
历史 第 7 页 共 8 页
材料二:
1757年,清朝将通商口岸缩减至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广州“十三行”行商代理。清政府禁止外商在广州过冬,禁止外商雇役华人办事,规定外商平时不能随便走出商馆,只能在每月逢八之日出外游览散步,且人数不得超过十人,对华人出洋船只型制大小、货物品种数量、商贩水手人数、往返期限等,清政府也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依据材料二,概述清朝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影响。(6分)
38. (10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澶渊之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迭经争论的题目,有些读史的人认为宋朝不能在开国之初,一鼓作气先攻下契丹,既承认辽政权的存在,又开“岁币”之滥觞,以后两宋之“积弱”,只有使局面江河日下。所以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表示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
——摘编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二:中国历史气温变化图
——据邓小南《王安右与他的时代》
恩格斯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各种力量合力的结果。上述两个材料分别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概括澶渊之盟出现的背景和条件的 上述两种观点和分析都是有道理的,形成澶渊之盟的局势是多种因素构成产物。那你觉得还可以补充哪些史料来分析澶渊之盟出现的背景。(10分)
历史 第 8 页 共 8 页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质量监测 (一)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l卷共35题, 每题2分, 共70分。
1-5DABCB 6-10CBDBC 11-15CDCBC
16-20BCAAD
21-25DABCA 26-30DCACB 31-35BCDBA
Ⅱ卷共3题, 共30分。
36. (10分)
史料类型:①为文献史料或史书; ②为实物史料 (文物史料、碑铭文献亦可) ③实物史料 (文物史料亦可) 。 (6分)
史料价值:①可以说明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郡县制、统一车轨和统一文字等;
②可以了解唐朝的科举制度及文化;
③可以了解元朝的政治制度、对西藏地区的管辖等政治问题。(4分)
37. (10分)
答案:(1)特点:地域广,包括日本、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地区; 领域多,涉及政治、文化、宗教、商品贸易等; 双向交流,向印度学习佛法,中国的文化影响到日本,商品远销西亚等地。(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2)措施:一口通商,指定行商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限制外商在华活动,限制华人出海贸易。(2分)
影响: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阻碍了中外交往,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言之有理即可,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38. (10分)
(1) 材料一,在黄仁宇看来,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表示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3分) (只要答案中有地理、地域、地缘这样的冠军词就可以酌情得2-3分)
材料二的观点是,可从气候变迁角度来研究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南侵的原因,由于北方气候变冷,草地减少,导致少数民族南下,出现民族之间的战争。(只要答案中有气候、气温这样的关键词就可以酌情得2---3分)
可以补充辽的封建化改革、辽国国力的增强、北宋的“积贫”“积弱”、北宋社会矛盾尖锐、北宋军事力量羸弱等方面的史料。(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任意两点,每点2分,不超过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