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铺排、类比、对比手法等在文中的运用及作用。 3、品析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世界眼光和反思精神。 重点 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难点 理解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
一、作者简介
雨果(1802一1885),________作家,________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作品梗概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联军头目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威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的“胜利”捧场。雨果站在人类正义的高度,于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的一年后,写下了这封谴责英法联军暴行的信,作为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文题不仅明确指出了本文的体裁——书信,而且全面交代了这封信的主要内容——评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更指出了信件的收件人——巴特勒上尉,一举三得,清晰明了。
三、字音词义
赞誉________:
恍________若:
惊骇________:
瞥________见:
劫________掠:
制裁:
荡然无存:
富丽堂皇:
丰功伟绩:
一、作品结构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3):
第三部分(4~9):
第四部分(10):
二、品读鉴赏
1.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作者极力赞美圆明园的美好秀丽有什么作用?
3.“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4.“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两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5.为什么说这篇文章体现了雨果精神的难能可贵?
三、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强盗行径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高度赞扬了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通读全文,看看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文中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二、朗读第3段,根据作者的描述,想象一下圆明园的美,再想一想:在雨果的心目中,圆明园具有怎样的地位?
三、文章的后半部分围绕着“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四、作者善于运用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例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雕制者……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请从文中再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些反语的含义和作用。
1.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2.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不是不够“爱国”?谈谈你的看法。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一、填空题
1.(2022·北京·九年级专题练习)同学们看到了陈列在圆明园展览馆里的“雨果的一封信”。下面是这封信中的部分内容,请你阅读这段文字,完成题目。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这封信的作者雨果是十九世纪 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 》 。
2.(2023秋·九年级课前预习)资料助读
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 》 《 》 《 》 《 》 《 》,诗集《光与影》等。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二、字词书写
3.(2023秋·九年级课前预习)给下面加点字读音
赃物 箱箧 杀戮 制裁 纳粹 荒谬
瞥见 给予 珐琅 惊骇 鞠躬 憧憬
丰功伟绩 荡然无存 片纸只字
三、基础知识综合
4.(2022秋·江苏连云港·九年级统考期中)语文课上,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课,请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任务。
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huàn__________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diàn__________,那就是这座园林。
将受到历史制cái__________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你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1)根据拼音写汉字。
(2)加点词“眼花缭乱”中“缭”的意思是( )
A.缠绕 B.用以固定船帆的绳索
C.围绕 D.用针线缝缀
(3)下列对选段画横线句子复句类型判断正确的是( )
A.因果复句 B.转折复句
C.并列复句 D.递进复句
(4)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不是不够“爱国”?谈谈你的看法。
5.(2022秋·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同学们看到了陈列在圆明园展览馆里的“雨果的一封信”。下面是这封信中的部分内容,请你阅读这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1)这封信的作者雨果是十九世纪① 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 》《巴黎圣母院》。
(2)看过这封信,同学们纷纷在微信群里发表感想。下面是四位同学分别写下的感受,其中修辞方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烧名园,掠珍宝,恬不知耻两强盗;作书信,斥罪行,仗义执言一作家。
B.面对焚烧圆明园的卑劣行径,雨果没有一点奴颜媚骨,表现了凛然正气。
C.读过雨果的这封信,我们仿佛仍能感受到圆明园在哭泣,在流血,在控诉。
D.圆明园遗址是侵略者给我们留下的课堂,它让我们永远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3)填空。
①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 精神,愤怒地谴责了 ,表达了对 ,震撼读者心灵。
②雨果, (国籍)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 》《 》和《九三年》等。
(4)这是一封义正词严、情感强烈的信,体现了雨果先生正义的立场和爱憎分明的情感。其中反语手法的运用尤其精彩。请你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种心情。(200字左右)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2022秋·河南驻马店·九年级统考期中)读下文,完成小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①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因;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②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③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篮。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④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你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⑤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⑥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⑦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6.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7.读上文第一自然段,根据作者的描述,想象一下圆明园的美。说说在雨果的心目中,圆明园具有怎样的地位?
8.读下面语句,分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2)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9.文章的后半部分围绕着“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022秋·九年级课时练习)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你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你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你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你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你很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②既然你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
③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A】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B】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因,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④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选自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0.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内容。
11.仔细揣摩下面几句话中的加点词语,综合概括它们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①有一个世界奇迹。
②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③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④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12.仔细揣摩选文中【A】【B】两处句子,请任选一处作赏析。
答:我选择( )
赏析: 。
13.请结合下面材料,联系选文内容,说说雨果是一位怎样的人?
【材料一】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生于军官家庭。早期诗作《短歌集》将中世纪理想化、歌颂波旁王朝复辟。后受进步思想启发,逐步摆脱保皇党观点。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路易·波拿巴政变后,被迫离开法国。1861-1869年完成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1870年回国,1874年完成长篇小说《九三年》,描写法国革命高潮一年的动人场景。其他作品有诗作《历史传说集》,歌颂历史上人民反对统治者的斗争。还写有政论和演说稿等。
【材料二】
①宁愿贫贱卑微,穷困潦倒,蒙羞含垢,死在绞刑架下,让野狗啃尸,也不愿卑鄙下流……
②一个叛徒或诡计多端的骗子,如果犯下滔天罪行,则任何人——不论地位高低——都有权当面判决他!
(选自雨果《吕意 布拉斯》)
③在上帝创造的万物中,放出最大光明的是人心,不幸的是,制造最深黑暗的也是人心。
(选自雨果《悲惨世界》)
14.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中“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中“赞誉”一词是文章的关键词,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
B.选文是一篇书信式议论文,雨果借给巴特勒上尉回信的机会表明自己的观点:圆明园是一个世界奇迹。
C.选文中雨果对巴特勒上附用了很多敬语,如“多谢”“请”等,这是真正出于对巴特勒上尉的尊重。
D.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有直接描写,也有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此外,写伏尔泰谈圆明园是引用论证。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2022·九年级课时练习)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
陈凌
①透过一块屏幕,在北京“寻访千年运河”,去广东“穿越古今,漫游岭南”,到甘肃“一眼千年,云游莫高”……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随着这个日子日益临近,各地纷纷推出线上活动,让观众在云端就能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②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漫步“海上花园”鼓浪屿,我们不一定能想象当年繁盛一时的景象,但一定能在历史风貌建筑散发的闽南韵味、南洋气息和欧陆风情中,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交融;置身唐代名刹大雁塔,我们可能无法复原“雁塔诗会”的盛况,但一定能在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中,领略唐代的盛世辉煌……放眼神州大地,人文胜迹总是满载历史。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我们理应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③每一个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时间无言,但它却会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历史的文脉、民族的记忆、精神的基因。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深厚滋养。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方能更好延续文化根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更应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
④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文化遗产既然是“遗产”,那也恰恰说明,它与现代生活,是有距离的。如何缩小这一距离,让文化遗产不只是一件件静止的作品,而是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里的有生命物品。以文物为例,近年来我国在缩小文物与现代生活的距离,在让文物融入人们生活方面做了很多尝试。这些成功尝试证明,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的重要方向,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⑤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当博物馆“打卡”日益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当陕西剪纸、遂昌龙粽等非遗伴手礼受到顾客青睐,“活起来”的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有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应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让它们亲民而不再“高冷”,有趣但不失厚重,这恐怕是擦亮文化瑰宝的必经之路。
⑥在遗产日期间,多家网络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一边是古老的文化遗产,一边是新兴的互联网业态,非遗“触网”启示我们,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生活。而这也正是“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题中应有之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概括为:激发文化遗产的内在生命力,使其融入当代生活,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好方法。
B.文中多处运用古诗、流行语,使文章语言既生动风趣,又富有文学性。
C.如果缩小文化遗产与人们生活距离,就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D.多家网络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启示我们,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生活。
16.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
17.简述文章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18.淮剧、老虎鞋等非遗项目承载着盐城深厚的地方文化,请结合文章内容,为盐城非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提两条建议。
第8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铺排、类比、对比手法等在文中的运用及作用。 3、品析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世界眼光和反思精神。 重点 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难点 理解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
一、作者简介
雨果(1802一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二、作品梗概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联军头目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威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的“胜利”捧场。雨果站在人类正义的高度,于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的一年后,写下了这封谴责英法联军暴行的信,作为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文题不仅明确指出了本文的体裁——书信,而且全面交代了这封信的主要内容——评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更指出了信件的收件人——巴特勒上尉,一举三得,清晰明了。
三、字音词义
赞誉yù:称赞
恍huǎng若:①茫然;②仿佛,好像。
惊骇hài:惊慌害怕。
瞥piē见:一眼看见。
劫jié掠:抢劫、掠夺(财物或人)。
制裁:对违法者依法给予惩罚。
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华 丽雄伟。也形容场面华丽而盛大。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一、作品结构
第一部分(1):回复巴特勒上尉征求自己对远征中国的看法,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第二部分(2、3):盛赞圆明园的艺术价值,突出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第三部分(4~9):控诉、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对“文明人”的“体面”行为进行揭露和嘲讽。
第四部分(10):照应开头,以反语表达自己的态度。
二、品读鉴赏
1.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信的开头并不是开门见山地说明自己的态度,而是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具有极浓的讽刺意味。这样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继续往下看,更能宣泄作者愤怒的感情。
2.作者极力赞美圆明园的美好秀丽有什么作用?
赞美圆明园的美好秀丽,突出圆明园的世界地位和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以“美”衬“丑”,突出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
3.“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独立成段,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在内容上和前一段形成强烈的对比,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在结构上起到过渡作用,引出下文对奇迹消失的原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叙述上来。吸引读者兴趣的同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无限的惋惜和愤怒之情。
4.“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两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两句话运用反语讥讽英法两个强盗抢劫了大量财富,干出了历史上罕见的破坏人类文明的罪恶行径,蕴含着无比愤慨的情感。
5.为什么说这篇文章体现了雨果精神的难能可贵?
雨果的精神之所以难能可贵,在于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人类的立场。他能将政府与人民相区别,“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指出,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他公开指责强盗政府,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雨果精神之所以难能可贵,还在于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透彻的。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禁园,但归根到底,是属于全人类的。正因为珍视人类文明成果,所以对文明创造者非常尊重。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这封信不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也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敬重。
三、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强盗行径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高度赞扬了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遭受劫难的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通读全文,看看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文中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作者的观点是: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烧毁圆明园,是一次野蛮的偷窃和洗劫,是强盗行为,必将受到历史的制裁。作者从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和揭露英法联军强盗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朗读第3段,根据作者的描述,想象一下圆明园的美,再想一想:在雨果的心目中,圆明园具有怎样的地位?
在雨果看来,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它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三、文章的后半部分围绕着“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国家、政府的形象是抽象的,用“强盗”来比喻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使两国政府的形象具体化、贬义化,鲜明地揭示出英法联军所谓“远征中国”的实质是侵略和掠夺,突出表明了作者批判英法侵略者罪行的立场
四、作者善于运用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例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雕制者……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请从文中再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些反语的含义和作用。
1.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更漂亮”原本是赞美的词语,这里正话反说,讽刺、批判了额尔金等人对巴特农神庙和圆明园的破坏,表达了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讽刺和愤慨。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按照常理,文明人应该有文明的样子,但是自称文明人的英法两国却对中国进行了最不文明的行动一一侵略,对圆明园这个人类文明的典范进行了最不文明的行径劫掠和焚毁,这里作者用讽刺辛辣的语言道出了英法侵略者野蛮、无耻的实质。
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不是不够“爱国”?谈谈你的看法。
这不是不够爱国,这展现的是雨果的可贵的良知、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他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是非分明,爱憎分明,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他的爱国是超越政府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的。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一、填空题
1.(2022·北京·九年级专题练习)同学们看到了陈列在圆明园展览馆里的“雨果的一封信”。下面是这封信中的部分内容,请你阅读这段文字,完成题目。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这封信的作者雨果是十九世纪 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 》 。
【答案】 法 悲惨世界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根据语段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可知,该文段出自《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为雨果。维克多·雨果,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2.(2023秋·九年级课前预习)资料助读
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 》 《 》 《 》 《 》 《 》,诗集《光与影》等。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答案】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海上劳工》 《笑面人》 《九三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把握。要求学生牢记关于雨果的文学常识。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
二、字词书写
3.(2023秋·九年级课前预习)给下面加点字读音
赃物 箱箧 杀戮 制裁 纳粹 荒谬
瞥见 给予 珐琅 惊骇 鞠躬 憧憬
丰功伟绩 荡然无存 片纸只字
【答案】zāng qiè lù cái cuì miù piē jǐ fà hài jū chōng jì dàng zhī
【详解】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如“鞠”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如“箱箧”的“箧”读“qiè”。“给予”的“给”不读“gěi”。
三、基础知识综合
4.(2022秋·江苏连云港·九年级统考期中)语文课上,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课,请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任务。
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huàn__________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diàn__________,那就是这座园林。
将受到历史制cái__________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你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1)根据拼音写汉字。
(2)加点词“眼花缭乱”中“缭”的意思是( )
A.缠绕 B.用以固定船帆的绳索
C.围绕 D.用针线缝缀
(3)下列对选段画横线句子复句类型判断正确的是( )
A.因果复句 B.转折复句
C.并列复句 D.递进复句
(4)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不是不够“爱国”?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幻 殿 裁
(2)A
(3)B
(4)示例:这不是不够“爱国”。这展现了雨果良知的可贵。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雨果是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代表了人类的良知,是非分明,爱憎分明,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他的爱国是超越政府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的。
【详解】(1)本题考查汉字字形。
幻想(huàn):以个人或社会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
宫殿(diàn):帝王高大华丽的住所。
制裁(cái):强制管束、处分违法乱纪的人。
(2)本题考查词语含义。
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缭:缠绕。故选A。
(3)本题考查复句类型的判断。
画横线句子中“政府有时会是强盗”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语意上构成转折,且有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而”,可知画横线句子为转折复句。故选B。
(4)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首先要表明观点这不是不够“爱国”;然后从雨果的做法代表了人类的良知、正直无私的角度阐述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5.(2022秋·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同学们看到了陈列在圆明园展览馆里的“雨果的一封信”。下面是这封信中的部分内容,请你阅读这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1)这封信的作者雨果是十九世纪① 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 》《巴黎圣母院》。
(2)看过这封信,同学们纷纷在微信群里发表感想。下面是四位同学分别写下的感受,其中修辞方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烧名园,掠珍宝,恬不知耻两强盗;作书信,斥罪行,仗义执言一作家。
B.面对焚烧圆明园的卑劣行径,雨果没有一点奴颜媚骨,表现了凛然正气。
C.读过雨果的这封信,我们仿佛仍能感受到圆明园在哭泣,在流血,在控诉。
D.圆明园遗址是侵略者给我们留下的课堂,它让我们永远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3)填空。
①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 精神,愤怒地谴责了 ,表达了对 ,震撼读者心灵。
②雨果, (国籍)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 》《 》和《九三年》等。
(4)这是一封义正词严、情感强烈的信,体现了雨果先生正义的立场和爱憎分明的情感。其中反语手法的运用尤其精彩。请你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种心情。(200字左右)
【答案】(1) 法 《悲惨世界》(《九三年》)
(2)B
(3) 人道主义 侵略者的罪行 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 法国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4)示例:钓鱼虽然乐趣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欢声笑语,但却遭到大人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样做会有危险。因此我们只得停止进行这类“犯罪活动”,被关在小屋里,“努力”学习。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知识填空,需对作者国籍、代表作、作品风格等内容能熟知。
雨果,他是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根据这些内容,可完成两处空格填写。
(2)本题考查修辞方法和词语运用。
A.恬不知耻:做了坏事满不在乎,不以为耻。用来形容英法两强盗的卑劣行径,恰当;仗义执言:凭据义理,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用来形容雨果的正义行为,恰当;
B.奴颜媚骨:形容卑躬屈膝、奴颜媚骨的奴才相。雨果是法国人,这封信是雨果愤怒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径,“没有一点奴颜媚骨”与谴责本国侵略者的情境不符合。凛然正气:形容正气威严不可侵犯。形容雨果愤怒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径,恰当;
C.“在哭泣,在流血,在控诉”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表达出内心的悲愤之情,恰当;
D.此句把“圆明园遗址”比作“侵略者给我们留下的课堂”表达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愿望,恰当。
故选B。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学常识的掌握。
①这篇文章选自《雨果文集》,是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文章。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他盛赞中华民族,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
②雨果,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4)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了雨果一封义正词严、情感强烈的信,体现了雨果先生正义的立场和爱憎分明的情感。其中反语手法的运用尤其精彩。反语,就是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方法。反语多用在批判、揭露方面,可收到辛辣讽刺的效果,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战斗性。运用反语,要力求鲜明,切忌含混。
示例:我喜欢踢足球,但妈妈因担心为此受伤,硬生生地把我从学校足球队而“解救”出来,于是我过上了平安祥和的“幸福生活”,享受妈妈而我带来的“岁月静好”,等待膘肥体重的日子尽快到来。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2022秋·河南驻马店·九年级统考期中)读下文,完成小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①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因;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②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③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篮。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④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你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⑤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⑥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⑦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6.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7.读上文第一自然段,根据作者的描述,想象一下圆明园的美。说说在雨果的心目中,圆明园具有怎样的地位?
8.读下面语句,分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2)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9.文章的后半部分围绕着“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6.一是赞美圆明园在人类历史上的崇高地位;二是揭露了英法联军的罪行,指出英法政府必将受到历史的审判。 7.在雨果看来,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它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8.(1)“漂亮”是反语。极具讽刺意味,强烈表达了作者对英法侵略者罪恶行径的愤怒和谴责。
(2)这一句中的“文明”“野蛮”都是反语,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卑劣行径的谴责。 9.国家、政府的形象是抽象的,用“强盗”来比喻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使两国政府的形象具体化、贬义化,鲜明地揭示出英法联军所谓“远征中国”的实质是侵略和掠夺,突出表明了作者批判英法侵略者罪行的立场。
【解析】6.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通读全文可知,第①段为第一部分;②至⑥段为第二部分内容;最后一段为总结全文,为第三部分。文章主要阐述的两个问题集中在第一、二部分。
根据第①段第一、二句话“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及全段内容可知,第一、二句话为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故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赞美圆明园在人类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根据第②段“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和第③段“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阐述的是圆明园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被两个欧洲国家破坏,揭露他们的罪行。
7.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从第①自然段的相关语句“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可知,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一个典范;圆明园是为各国人民而建,属于亚洲文明的剪影,是亚洲人们甚至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明财富。
8.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
(1)第③段“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中“漂亮”一词运用的是反语,根据前文“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他们所干的事情并不是“漂亮”的,而是一种侵占和掠夺,运用反语,强烈谴责了英法联军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罪行。
(2)第④段“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中的“文明”是指本段前文的“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野蛮”指的是本段前文的“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而所谓的文明人却做出了洗劫圆明园这样的野蛮事件,而所谓的野蛮人却只能任人宰割。这里运用的是反语,表现了侵略者颠倒是非黑白,把野蛮说成文明,对自己的侵略行径不以为耻,反而美化掩饰,这是作者对他们侵略行径的强烈谴责。
9.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第④段“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作者把“法兰西”和“英吉利”两个国家比作两个强盗,运用了比喻修辞,通过这两个欧洲国家对圆明园的洗劫可知,他们的行为类似强盗的行为,使两个国家形象更具形象化,并且对他们进行了贬义化处理,指出英法两国联军远征中国,其实就是赤裸裸的侵略行为,最终一定会受到历史的审判,表达了作者对两个国家行径的强烈谴责和鲜明的立场。
(2022秋·九年级课时练习)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你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你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你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你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你很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②既然你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
③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A】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B】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因,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④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选自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0.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内容。
11.仔细揣摩下面几句话中的加点词语,综合概括它们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①有一个世界奇迹。
②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③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④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12.仔细揣摩选文中【A】【B】两处句子,请任选一处作赏析。
答:我选择( )
赏析: 。
13.请结合下面材料,联系选文内容,说说雨果是一位怎样的人?
【材料一】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生于军官家庭。早期诗作《短歌集》将中世纪理想化、歌颂波旁王朝复辟。后受进步思想启发,逐步摆脱保皇党观点。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路易·波拿巴政变后,被迫离开法国。1861-1869年完成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1870年回国,1874年完成长篇小说《九三年》,描写法国革命高潮一年的动人场景。其他作品有诗作《历史传说集》,歌颂历史上人民反对统治者的斗争。还写有政论和演说稿等。
【材料二】
①宁愿贫贱卑微,穷困潦倒,蒙羞含垢,死在绞刑架下,让野狗啃尸,也不愿卑鄙下流……
②一个叛徒或诡计多端的骗子,如果犯下滔天罪行,则任何人——不论地位高低——都有权当面判决他!
(选自雨果《吕意 布拉斯》)
③在上帝创造的万物中,放出最大光明的是人心,不幸的是,制造最深黑暗的也是人心。
(选自雨果《悲惨世界》)
14.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中“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中“赞誉”一词是文章的关键词,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
B.选文是一篇书信式议论文,雨果借给巴特勒上尉回信的机会表明自己的观点:圆明园是一个世界奇迹。
C.选文中雨果对巴特勒上附用了很多敬语,如“多谢”“请”等,这是真正出于对巴特勒上尉的尊重。
D.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有直接描写,也有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此外,写伏尔泰谈圆明园是引用论证。
【答案】10.圆明园是一个世界奇迹。(或赞美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 11.这些词都从不同角度肯定了圆明园极高的艺术价值,以及她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崇高地位;这些词语用得准确,精当,都是在反复凝练的基础上形成的。 12. 示例:[A]句, 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都是人类文明的杰出代表,又都是在法国强盗劫掠下遭受了灭顶之灾,作者将二者对比来写,更加突出英法联军的强盗嘴脸。[B]这段话采用了排比句式,既增强了文章的韵律美、节奏感,又把圆明园描绘的如诗如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圆明园的赞美,同时也暗含对英法联军的无知与野蛮的憎恨与鞭达。 13.雨果是一位具有同情心的人,他对英法联军对中国人民所造成的伤害深表同情;雨果是一位对世界文明艺术成就极其珍视的人,从他对圆明园的细致描写与赞美中,从他对法国人两度破坏世界文明艺术成就的憎恨中可以看出;雨果是一位嫉恶如仇的人,从他对英法联军的辛辣的讽刺与憎恨中可以看出。 14.A
【解析】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从结构布局可以看出,文章的第③段是主体部分。结合其中的“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可概括出主要内容:圆明园是一个世界奇迹。
11.本题考查语句理解。①奇迹:极难做到的、不同寻常的事情。句中用于形容圆明园的不同寻常的艺术价值和地位。②如同:好像。句中指圆明园的艺术地位之高。③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差不多。句中用于形容造就圆明园的民族想象力之高。④如果幻想能有一个的话。 典范:可以作为榜样而起示范作用的人或事物。句中形容圆明园能起示范作用,是东方艺术的代表。据此可分析出,这些词用得准确,精当,从不同角度表明了圆明园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崇高地位。
1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首先选定句子,然后加以赏析。A句:“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二者的艺术地位之高,表明作者对这两个人类文明的杰出代表的赞誉;但它们都是在法国强盗劫掠下遭受了灭顶之灾,更加突出英法联军的强盗嘴脸。B句:“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句中重复使用相同句式,构成排比,既增强了文章的韵律美、节奏感,又表达出对圆明园艺术的赞美,同时也暗含对英法联军的无知与野蛮的憎恨与鞭达。
1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结合文章第③段的“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可以看出,雨果是一位真正懂得世界文明艺术成就的人,他赞美它们,更珍视它们;结合④段“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材料一中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及材料二的③“在上帝创造的万物中,放出最大光明的是人心,不幸的是,制造最深黑暗的也是人心”可以看出,雨果是一个充满同情心的人:他对破坏世界文明成果的人深恶痛绝,他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对英法联军对中国人民所造成的伤害深表同情,对政府罪恶统治下的人民深表同情;结合材料二中的①“宁愿贫贱卑微,穷困潦倒,蒙羞含垢,死在绞刑架下,让野狗啃尸,也不愿卑鄙下流……”和②“一个叛徒或诡计多端的骗子,如果犯下滔天罪行,则任何人——不论地位高低——都有权当面判决他!”可以看出,雨果是一个面对罪恶绝不容忍的人,所以他才主动写下了控诉英法联军罪恶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4.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B.作者意在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是作者的观点,而不是“圆明园是一个世界奇迹”;C.选文中“多谢”“请”等,这是反语,是雨果对巴特勒的讽刺,而不是“真正出于对巴特勒上尉的尊重”; D.结合第③段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可以看出,写伏尔泰谈圆明园是举例论证,而不是“引用论证”; 故选A。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2022·九年级课时练习)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
陈凌
①透过一块屏幕,在北京“寻访千年运河”,去广东“穿越古今,漫游岭南”,到甘肃“一眼千年,云游莫高”……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随着这个日子日益临近,各地纷纷推出线上活动,让观众在云端就能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②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漫步“海上花园”鼓浪屿,我们不一定能想象当年繁盛一时的景象,但一定能在历史风貌建筑散发的闽南韵味、南洋气息和欧陆风情中,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交融;置身唐代名刹大雁塔,我们可能无法复原“雁塔诗会”的盛况,但一定能在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中,领略唐代的盛世辉煌……放眼神州大地,人文胜迹总是满载历史。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我们理应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③每一个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时间无言,但它却会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历史的文脉、民族的记忆、精神的基因。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深厚滋养。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方能更好延续文化根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更应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
④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文化遗产既然是“遗产”,那也恰恰说明,它与现代生活,是有距离的。如何缩小这一距离,让文化遗产不只是一件件静止的作品,而是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里的有生命物品。以文物为例,近年来我国在缩小文物与现代生活的距离,在让文物融入人们生活方面做了很多尝试。这些成功尝试证明,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的重要方向,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⑤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当博物馆“打卡”日益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当陕西剪纸、遂昌龙粽等非遗伴手礼受到顾客青睐,“活起来”的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有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应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让它们亲民而不再“高冷”,有趣但不失厚重,这恐怕是擦亮文化瑰宝的必经之路。
⑥在遗产日期间,多家网络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一边是古老的文化遗产,一边是新兴的互联网业态,非遗“触网”启示我们,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生活。而这也正是“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题中应有之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概括为:激发文化遗产的内在生命力,使其融入当代生活,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好方法。
B.文中多处运用古诗、流行语,使文章语言既生动风趣,又富有文学性。
C.如果缩小文化遗产与人们生活距离,就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D.多家网络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启示我们,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生活。
16.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
17.简述文章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18.淮剧、老虎鞋等非遗项目承载着盐城深厚的地方文化,请结合文章内容,为盐城非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提两条建议。
【答案】15.C 16.文章第①段写各地推出线上活动让观众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引出下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作为论据论证了中心论点。 17.首先提出“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的观点,接着运用举例论证证明作者观点,最后再次呼吁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 18.【示例】拍摄与淮剧相关的视频,让更多人感受淮剧的唱腔魅力;制作“老虎鞋”伴手礼,在互联网平台上销售。
【解析】15.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如果缩小文化遗产与人们生活距离,就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符合原文,原文第④段的表述是“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故选C。
16.本题考查分析首段作用的能力。
细读第①段可知,该段通过列举北京、广东、甘肃等地推出线上活动让观众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的内容,从而引出下文关于让文化遗产融入生活的论述;从表达效果看,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本身又作为事实论据证明本文论点“文化遗产融入生活才能焕发生命力”。
17.本题考查梳理论证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先理清段落的结构层次,并且概括出每一层的内容,再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词进行整理归纳即可。
细读第⑤段,思考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本段首先提出“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的分论点,接着列举博物馆“打卡”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陕西剪纸、遂昌龙粽等非遗伴手礼受顾客青睐的例子,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证明作者观点,最后“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让它们亲民而不再‘高冷’,有趣但不失厚重,这恐怕是擦亮文化瑰宝的必经之路”再次呼吁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
18.本题考查拓展延伸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认真审题,找准提建议的对象。细读文章,结合第⑤段和第⑥段内容理解分析,最后联系现实生活,尤其是目前通用的互联网平台等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即可。
由第⑤段“当陕西剪纸、遂昌龙粽等非遗伴手礼受到顾客青睐,‘活起来’的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有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可知,可以制作“老虎鞋”伴手礼并在网上发售;
由第⑥段“在遗产日期间,多家网络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一边是古老的文化遗产,一边是新兴的互联网业态,非遗‘触网’启示我们,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生活”可知,可以拍摄关于淮剧、老虎鞋的视频并上传网络。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