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学与练第19课怀疑与学问(学生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学与练第19课怀疑与学问(学生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6 09:5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作家、作品,学习文中生字、词。
2.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及之间的逻辑联系。
3.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4.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教学重点
理解论证的层次。
教学难点
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及之间的逻辑联系。
一、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一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他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著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等。
二、作品梗概
顾颉刚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建树。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论述的就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
三、字音词义
凶险:(情势等)危险可怕。
视察:察看。
轻信:轻易相信。
虚妄xū wàng:没有事实根据的。
盲máng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墨mò守:固执保守,不思进取。
停滞zhì: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不攻自破:无须攻击,自己就会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一、作品结构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品读鉴赏
1.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作者在开头引用两位大学问家的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也可以作为证明论点的有力证据,为下文论证提供了依据。
2.为什么对于传说的话,要“经过一番思考”?
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3.第④段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作者列举“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进行论证。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精神很有必要。
4.第⑥段开头的话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归结上文的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5.文章第⑥段的论证过程是怎样的?试分析。
首先提出本段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其次,运用道理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证明“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永远不能治学……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再次,运用事实论据,通过戴震的事例证明发问求解的重要性;最后归纳总结,照应论点,从正面阐述一切学问家做学问都要抱怀疑的态度,指出“建设新学说”的步骤是: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又从反面阐述“墨守前人的旧说”的恶果。这样,有力地论述了分论点。
三、主题概述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如此才能辨伪去妄,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一、通读课文,同学之间讨论: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 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怀疑精神的内涵是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
意义: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是做学问的前提。
二、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细读课文,画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承上启下的句子:
[示例]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中心论点: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或“学则须疑”。
分论点一: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二: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三、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掌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 对此,你怎么看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 为什么
1.不绝对。因为“一切”包括所有的学问家,表示无一例外,他们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持怀疑的态度,强调了怀疑的普遍性。
2.不可以。因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是人们对过去学说进行怀疑的全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不相符。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怀疑与学问》的作者是 ,字铭坚,江苏苏州人,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2.阅读下面文段,根据拼音写汉字。
做学问需要孜孜不倦的勤miǎn( )精神,需要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更需要学思结合的质疑精神;必须不被表面的现象kuāng( )骗;任何虚wàng( )的口号都是懒惰者的dùn( )词。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______(dí)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发问、常常怀疑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______(mò)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______(zhì),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3.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1)启 (dí) (2) (mò)守 (3)停 (zhì)
4.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1)骤 (2)塾 (3)儒
5.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改正。
修改后的句子: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是《礼记》的一篇,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四书”。
B.“不打折扣”在句中是“全部”的意思,“懒惰”在句中指对于别人的话不去怀疑。
C.积极、懒惰、发展三个词语在文中的词性不一致。
D.对于各地的流俗,我们要尊重、适应,而不能粗暴地反对。
7.阅读课上,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怀疑与学问》一课,请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任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 ① 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 ② 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 ③ 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mò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zhì,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汉字。
(2)依次填入文中①②③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辨 辩 辨 B.辨 辨 辩 C.辩 辩 辨 D.辩 辨 辩
(3)加点词“治学”中“治”字的意思是( )
A.从事研究 B.管理、处理 C.医治 D.惩办
(4)下列对选段画横线句子复句类型判断正确的是( )
A.转折关系 B.并列关系 C.递进关系 D.条件关系
(5)结合对课文的学习,说说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
8.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墨守成规 辨别是非 寸步难行 富国强兵
B.不求甚解 不攻自破 耳目一新 欢天喜地
C.寸土必争 入木三分 孤方自赏 艰难困苦
D.耳闻目睹 见多识广 开卷有益 拾金不昧
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区的发展需要解决多个方面的问题,但首当其冲的是发展交通。
B.面对警察的多番审讯,他百般狡辩,但供词前后矛盾,不攻自破。
C.要想有新学说产生,对旧学说进行辨伪去妄是必要的步骤。
D.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我们要有所判断,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双减”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要求学校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上发挥主导作用,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
B.截至10月12日晚,《长津湖》累计票房达到约43亿元左右,成为2021年电影票房第三,甚至在全球市场上成为战争题材电影的票房冠军。
C.如果一个人有怀疑精神,有刨根问底的习惯,那么,他的思维便具有创造力和活力。
D.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既然不能拥有舒适的书房、宁静的夜晚,也会保持着一份纯洁的读书情感。
11.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1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停滞 营改增 来势汹汹 三皇五帝
B.懒惰 获得感 荒草萋萋 顾名思义
C.锻炼 新常态 鸦雀无声 变幻莫测
D.辩论 地条钢 默守成规 味同嚼腊
13.为了培养同学们的科学创新精神,班级举办了一次以“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为主题的班会。班会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下面两幅图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现在有两位同学,分别表达了对图一的理解。请你读图二。将你的理解写下来。(不少于20字)
“图一”理解:
同学一:如果我们能用欣赏的眼光对人对事,就会发现别人的优点,此时我们是快乐的!
同学二:善于发现美好的事物,并懂得感恩,就会感到幸福。
(2)结合下面两则材料和课文。说说你的发现。
材料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旋涡总是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的澡盆水、台风都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南半球的则呈顺时针方向,赤道的不会有旋涡。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材料二 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雷达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膜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让其恢复视力。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①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的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②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③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文本二】
①记得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思考一切”。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需要思索。
②翻开中外历史画卷,不难发现,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与“思索”结下不解之缘。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牛顿提出了天体运动方面的定律之后,经过自己反复思索和实验,终于创立了震惊世界科坛的“狭义相对论”。爱迪生在试制电灯的过程中,经受了上千次的失败,终于,他成功了。他的成功就是思索的结晶。很难想象,他在每一次失败之后,停止了思索,而最终还能发明电灯来造福人类。《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索是何等的重要。
14.两文的论点有相通之处,却又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15.【文本一】第②段论述了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16.【文本二】第②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17.请你从自己的生活或读书实践中举一个例子,表明你对“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流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妾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暂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8.认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论点一:
(3)分论点二:
19.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争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了?对此,你怎么看?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20.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提到不少古代大学问家,如①程颐、②张载都是北宋理学家,他们分别号称①“________先生”、②“___________先生”。
(2)文中也提到孟子并引用他一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请你说出对此句本意及深层意思的理解。
21.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最忌“死啃”
赵畅
①著名杂文家冯英子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一满族贵族,被任命为镇守荆州的将军。他痛哭流涕,誓不肯去。问他什么缘故,他说连关公也守不住的地方,我怎么守得住呢?与其将来失守获罪,不如不去的好。原来,满族贵族最先见到的汉文化是范文程身边的那本《三国演义》,努尔哈赤和他的将军们行军布阵,很多得益于这本书上的经验。他们把罗贯中笔下的关公奉若圣明,而关公是失荆州、走麦城时死的,此君不敢去守荆州,其原因大抵就在于此。
②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这位满族贵族,乃是一个标准的书呆子,其“死啃”书本,“只相信自己从书上读来的经验,看不到环境的变迁,看不到现实的变化”,故而把自己的思想禁锢起来,不敢越雷池半步,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③“死啃”书本,其实就与守株待兔者一样,迂腐可笑,更可悲可叹。忆起“空城计”是在马谡违抗命令、蜀军缺兵少将、司马懿大军突然来临的情况下发生的。身为主帅的诸葛亮,其时倘有半点惊慌,举止失措,便会造成军心动摇、土崩瓦解的局面。在“空城”的形势下,他的镇定自若、沉着冷静,他的特别布阵,竟令敌方以为城里定有伏兵,从而化解了一起必败的危局。兵不厌诈,“空城计”当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军事谋略,但并非唯一的谋略,并非屡试不爽的产物,且总须视情择而用之。如果死啃《三国演义》,把小说当成历史,思想僵化,行动教条,最终必走入死胡同而落败。
④要读书但不尽信书,尤其不要死认条条框框,不要拘泥于某个观点,应着眼于作者的立意布局、思维方式,并通过自己的咀嚼、梳理,把它读顺了、读透了、读“活”了,并从作者的思想围墙中走出来,以至是跳出来,这才是我们读书应持的正确态度。
⑤不“死啃”书,把书读“活”,自需要按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亦即要敢于质疑,善于批判。美国高中教育的四个目标第一条就是“通过语言教学,帮助所有学生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老师为何不让学生背书,不给作业设置标准答案,甚至故意避免“正确答案”?就是为了不让学生丢掉批判的精神。而哈佛大学的标志更可谓是批判性思维精髓之体现:三本书两本朝上打开,一本朝下盖着。想告诉学生,书中尽管有知识和思想,但也会有谬误。若要想追求真理,那就应当质疑,质疑一切。是的,批判中,我们才能甄别精华和糟粕;质疑中,我们才能理清有用的和无用的。
⑥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爱读书、“活”读书的人,总是与“捣碎”书籍联系在一起的。其“捣碎”的过程,究其实,就是一个释放自我情感与思想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作者不断较真、争辩的过程,也必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
⑦有人说,做文字工作,拼到最后是拼认识,对生命的认识。读书何尝不是如此?拼到最后,就是拼自我的再认识。生命是活的,我们的读书,我们的认识,当然也应该是活的。一切“死啃”的做法,一切僵化的思维,都是与读书宗旨背道而驰的。
2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3.文章开头引用冯英子讲的故事,有何作用?
24.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5.作者认为,读书应持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26.结合实际,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阅读《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一文,回答各题。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读书可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澄澈。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有删改)
27.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8.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从哪几方面展开论证?
29.文章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30.读完文章,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读书收获。(不少于30字且不得引用文中原句)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作家、作品,学习文中生字、词。
2.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及之间的逻辑联系。
3.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4.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教学重点
理解论证的层次。
教学难点
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及之间的逻辑联系。
一、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一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他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著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等。
二、作品梗概
顾颉刚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建树。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论述的就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
三、字音词义
凶险:(情势等)危险可怕。
视察:察看。
轻信:轻易相信。
虚妄xū wàng:没有事实根据的。
盲máng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墨mò守:固执保守,不思进取。
停滞zhì: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不攻自破:无须攻击,自己就会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一、作品结构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品读鉴赏
1.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作者在开头引用两位大学问家的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也可以作为证明论点的有力证据,为下文论证提供了依据。
2.为什么对于传说的话,要“经过一番思考”?
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3.第④段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作者列举“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进行论证。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精神很有必要。
4.第⑥段开头的话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归结上文的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5.文章第⑥段的论证过程是怎样的?试分析。
首先提出本段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其次,运用道理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证明“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永远不能治学……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再次,运用事实论据,通过戴震的事例证明发问求解的重要性;最后归纳总结,照应论点,从正面阐述一切学问家做学问都要抱怀疑的态度,指出“建设新学说”的步骤是: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又从反面阐述“墨守前人的旧说”的恶果。这样,有力地论述了分论点。
三、主题概述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如此才能辨伪去妄,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一、通读课文,同学之间讨论: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 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怀疑精神的内涵是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
意义: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是做学问的前提。
二、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细读课文,画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承上启下的句子:
[示例]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中心论点: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或“学则须疑”。
分论点一: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二: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三、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掌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 对此,你怎么看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 为什么
1.不绝对。因为“一切”包括所有的学问家,表示无一例外,他们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持怀疑的态度,强调了怀疑的普遍性。
2.不可以。因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是人们对过去学说进行怀疑的全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不相符。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怀疑与学问》的作者是 ,字铭坚,江苏苏州人,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答案】 顾颉刚 历史学家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怀疑与学问》的作者是顾颉刚,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间文艺研究家。1916年入北京大学本科哲学门。1920年毕业后留校当助教。同年冬应胡适之约标点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又标点崔述的《崔东壁遗书》,着手编纂《辨伪丛刊》,1922年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2.阅读下面文段,根据拼音写汉字。
做学问需要孜孜不倦的勤miǎn( )精神,需要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更需要学思结合的质疑精神;必须不被表面的现象kuāng( )骗;任何虚wàng( )的口号都是懒惰者的dùn( )词。
【答案】 勉 诓 妄 遁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根据字音写出正确的汉字。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需要注意“勉”、“诓”“遁”的正确书写。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______(dí)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发问、常常怀疑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______(mò)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______(zhì),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3.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1)启 (dí) (2) (mò)守 (3)停 (zhì)
4.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1)骤 (2)塾 (3)儒
5.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改正。
修改后的句子: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是《礼记》的一篇,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四书”。
B.“不打折扣”在句中是“全部”的意思,“懒惰”在句中指对于别人的话不去怀疑。
C.积极、懒惰、发展三个词语在文中的词性不一致。
D.对于各地的流俗,我们要尊重、适应,而不能粗暴地反对。
【答案】3. 迪 墨 滞 4. zhòu shú rú 5.改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6.D
【解析】3.本题考查字形。
①迪:dí,启迪意为开导,启发;
②墨:mò,墨守意为固执拘泥,不会变通,墨守成规:
③滞:zhì,停滞意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4.本题考查字音。
①骤:zhòu,其本义是指马奔驰,文中步骤意为事情进行的程序;
②塾:shú,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的地方,文中塾师意为旧时私塾的教师;
③儒:rú,旧时泛指读书人,文中大儒意为多指有学问、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
5.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常见的病句类型包括成分残缺、成分多余、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等。
画线句的语病是语序不当,可改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语法知识。
A.南宋时,作为儒学集大成者的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在一起进行注解,称其为“四书”。《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B.不打折扣意为表示完全的、十足的,一点不差,在文中“不打折扣地承认”意指完全承认;懒惰意为偷懒,不勤快,不肯劳动、学习和工作,在文中“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意指对于别人的话不肯怀疑;
C.“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中“积极”是形容词,“那是思想上的懒惰”中“懒惰”是名词;“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中“发展”是动词,三个词语词性不一致;
D.根据文段中“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可知,对于各地的流俗,我们应持有怀疑的态度常与之辩论、评判、修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而不是一味的尊重,适应。
故选D。
7.阅读课上,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怀疑与学问》一课,请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任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 ① 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 ② 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 ③ 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mò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zhì,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汉字。
(2)依次填入文中①②③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辨 辩 辨 B.辨 辨 辩 C.辩 辩 辨 D.辩 辨 辩
(3)加点词“治学”中“治”字的意思是( )
A.从事研究 B.管理、处理 C.医治 D.惩办
(4)下列对选段画横线句子复句类型判断正确的是( )
A.转折关系 B.并列关系 C.递进关系 D.条件关系
(5)结合对课文的学习,说说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
【答案】(1)墨 滞
(2)B
(3)A
(4)C
(5)怀疑精神是一种态度,即对事情下判断之前经过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
【详解】(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mò)守——墨守:意思是固执拘泥,不会变通,墨守成规。
停(zhì)——停滞:意思是指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书写时注意“滞”与“沛”的区别。
(2)本题考查形近字辨析。
“辨”意思是分别,分析,明察;“辩”意思是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
依据语境,①空,应是把虚假、荒谬、不合理的知识(或学说)明察出来。因此,应填写“辨”;
依据语境,②空,应是笛卡儿对“万事万物”明确地分析、辨别是非曲直之后,才建立起自己的哲学。因此,应填写“辨”;
依据语境,③空,应是指一切大学问家为了区别是非,常常对书中学说的产生疑问,并与之进行争论。因此,应填写“辩”。
故选B。
(3)本题考查字义理解。
“治学”的意思是做学问、钻研。“治”意思是严谨研究(学问)。
故选A。
(4)本题考查辨析复句类型。
依据句中“不仅”“也是”这两个关联词可知,两个分句属于递进关系。
故选C。
(5)本题考查理解词义。
依据《怀疑与学问》这篇议论文第四自然段中“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句话可知,怀疑精神的内涵是一种态度,即对事情下判断之前经过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
8.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墨守成规 辨别是非 寸步难行 富国强兵
B.不求甚解 不攻自破 耳目一新 欢天喜地
C.寸土必争 入木三分 孤方自赏 艰难困苦
D.耳闻目睹 见多识广 开卷有益 拾金不昧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C.孤方自赏——孤芳自赏;
故选C。
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区的发展需要解决多个方面的问题,但首当其冲的是发展交通。
B.面对警察的多番审讯,他百般狡辩,但供词前后矛盾,不攻自破。
C.要想有新学说产生,对旧学说进行辨伪去妄是必要的步骤。
D.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我们要有所判断,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不能用来形容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合语境;
B.不攻自破:无须攻击,自己就会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正确;
C.辨伪去妄:意思是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正确;
D.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正确;
故选A。
1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双减”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要求学校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上发挥主导作用,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
B.截至10月12日晚,《长津湖》累计票房达到约43亿元左右,成为2021年电影票房第三,甚至在全球市场上成为战争题材电影的票房冠军。
C.如果一个人有怀疑精神,有刨根问底的习惯,那么,他的思维便具有创造力和活力。
D.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既然不能拥有舒适的书房、宁静的夜晚,也会保持着一份纯洁的读书情感。
【答案】C
【详解】A.语序不当,应将“发展”与“成长”的位置互换;
B.语义重复,删掉“约”或“左右”;
D.关联词搭配不当,应将“既然”改为“即使”;
故选C。
11.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运用。
A.“三皇”“五帝”是并列的关系,中间应用顿号。
故选A。
1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停滞 营改增 来势汹汹 三皇五帝
B.懒惰 获得感 荒草萋萋 顾名思义
C.锻炼 新常态 鸦雀无声 变幻莫测
D.辩论 地条钢 默守成规 味同嚼腊
【答案】D
【详解】D.默守成规——墨守成规;味同嚼腊——味同嚼蜡;
故选D。
13.为了培养同学们的科学创新精神,班级举办了一次以“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为主题的班会。班会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下面两幅图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现在有两位同学,分别表达了对图一的理解。请你读图二。将你的理解写下来。(不少于20字)
“图一”理解:
同学一:如果我们能用欣赏的眼光对人对事,就会发现别人的优点,此时我们是快乐的!
同学二:善于发现美好的事物,并懂得感恩,就会感到幸福。
(2)结合下面两则材料和课文。说说你的发现。
材料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旋涡总是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的澡盆水、台风都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南半球的则呈顺时针方向,赤道的不会有旋涡。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材料二 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雷达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膜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让其恢复视力。
【答案】(1)示例:学习的动力来自质疑、探索和发现的共同驱动。
(2)示例:科学家们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多角度思考问题,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从而有新的发现。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认真观察题目中给出的图示,根据图示中的汉字标示,即可作答。根据图中的文字信息,当有“疑惑”“惊叹”“好奇”交织在一起时,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理解为善于提出疑问,保持好奇心,总能发现生活带给我们的惊喜,就会有学习的动力。
(2)考查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字型阅读两则材料,结合材料内容,材料一美谢皮罗教授从澡盆水的旋涡总是呈逆时针方向,进而大胆地推断;材料二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人类模仿生物特点来发明制造。再结合课文“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发现身边的点点滴滴,大胆质疑,多角度思考问题, 就能从平常中获得知识。还有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论据,并且从中得出新结论。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①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的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②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③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文本二】
①记得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思考一切”。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需要思索。
②翻开中外历史画卷,不难发现,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与“思索”结下不解之缘。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牛顿提出了天体运动方面的定律之后,经过自己反复思索和实验,终于创立了震惊世界科坛的“狭义相对论”。爱迪生在试制电灯的过程中,经受了上千次的失败,终于,他成功了。他的成功就是思索的结晶。很难想象,他在每一次失败之后,停止了思索,而最终还能发明电灯来造福人类。《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索是何等的重要。
14.两文的论点有相通之处,却又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15.【文本一】第②段论述了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16.【文本二】第②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17.请你从自己的生活或读书实践中举一个例子,表明你对“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理解。
【答案】14.两文的论点都含有不盲从、不迷信(书本知识或前人的成就)的意思。【文本一】的论点是,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文本二】的论点是,生活中需要思索,(还含有努力探索新知,不断创新之意)。 15.论述用怀疑而辨别是非的方法对待书本和学问。 16.举例论证。通过列举爱因斯坦因思索发现“狭义相对论”和爱迪生因思索制成电灯泡,造福人类的例子(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生活中需要思索”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17.开放性试题,只要紧扣题干中的这句话,举例恰当,要说明既要“信书”,又不能“尽信书”的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4.本题考查提取概括中心论点。
【文本一】的论点为: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该文段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第①段论述了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而第②段则论述了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最后得出结论: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文本二】的论点为:生活中需要思索。第①段开篇点题,引用马克思的座右铭“思考一切”,直接告诉我们“生活中需要思考”,点明中心观点。接着第②段列举了爱因斯坦因思索发现“狭义相对论”和爱迪生因思索制成电灯泡,造福人类的例子,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阐述了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是经过深刻思索的,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生活中需要思索”这一中心论点。
所以【文本一】和【文本二】两文的论点都含有不盲从、不迷信(书本知识或前人的成就)的意思。
15.本题考查分论点的提取与概括。
【文本一】第②段中,首先提出段内论点“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然后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先正面论述: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再从反面论述: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最后引用孟子的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既是小结,又是道理论证,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6.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根据“翻开中外历史画卷,不难发现,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与‘思索’结下不解之缘……”可知,这段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是举例论证,举例论证的作用一般为:“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而这段通过列举爱因斯坦经过自己反复思索和实验终于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和爱迪生在无数次失败和思索后成功发明了电灯泡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生活中需要思索”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17.本题考查拓展延伸能力。
“尽信书不如无书”出自《孟子》的《尽心下》,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善于独立思考问题,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或读书实践中的事例,谈谈自己对其的理解即可。
示例:现在的书五花八门,很多理论不经证实便出现在了书本上,而且一些非权威出版社出版的书中很可能有一些小的错误不能够及时的被发现了,这时我们需要自己去辨别,如果你盲目的相信了,便会越走越偏。所以既要“信书”,又不能“尽信书”。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流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妾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暂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8.认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论点一:
(3)分论点二:
19.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争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了?对此,你怎么看?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20.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提到不少古代大学问家,如①程颐、②张载都是北宋理学家,他们分别号称①“________先生”、②“___________先生”。
(2)文中也提到孟子并引用他一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请你说出对此句本意及深层意思的理解。
21.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18. 学则须疑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9.(1)不绝对。因为作者这里用的“一切”是由论述问题的内涵所决定的,着重强调怀疑”对于学问家的重要。因为前面已充分论证了“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所以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思维品质便是所有学问家应该具备的。“一切”有“所有”之义,却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
(2)不能任意调换顺序。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修正”的前提。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20.(1)①伊川先生、②横渠先生
(2)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21.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解析】18.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第一空:中心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标题《怀疑与学问》,属于论题,论点是对于论题的具体论述,是一句完整的话),再看文首文尾。结合课文内容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文章的开头(作者的观点蕴含在程颐和张载所说的话当中),即:学则须疑或学者先要会疑。同时在文章第五自然段首句(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也体现了作者的中心论点(做学问要学会怀疑,要有怀疑精神)。
第二、三空:分论点往往是在提出中心论点后的中心句,是对中心论点的具体的阐述,所在位置可能在段首、段中或段尾。在文章的第①、②、⑤自然段都有中心论点的身影,分论点的提出在第⑥自然段首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9.(1)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语言。“一切”是所有、全部的意思。在句中表示的是所有的学问家都需要有怀疑的态度,无一例外,强调了怀疑精神对于学问家的重要。“一些”是一部分的意思,语意与“一切”有明显区别,换成“一些”,句意就发生了变化,而且起不到强调的作用。“一切”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首先明确态度,不能调换顺序。然后根据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分析理由。结合“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争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分析,第一个“常常”后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是“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面是“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修正”的前提。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20.(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程颐,字正叔,世居中山,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张载,字子厚,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后侨寓于凤翔眉县横渠镇(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并在该地安家、讲学,世称“横渠先生”。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赅,历代传颂不衰。
(2)本题考查对名句的理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意思是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出自《孟子·尽心下》。
2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根据第⑤段“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可知,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不会盲从,不会迷信;
根据第⑥段“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可知,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最忌“死啃”
赵畅
①著名杂文家冯英子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一满族贵族,被任命为镇守荆州的将军。他痛哭流涕,誓不肯去。问他什么缘故,他说连关公也守不住的地方,我怎么守得住呢?与其将来失守获罪,不如不去的好。原来,满族贵族最先见到的汉文化是范文程身边的那本《三国演义》,努尔哈赤和他的将军们行军布阵,很多得益于这本书上的经验。他们把罗贯中笔下的关公奉若圣明,而关公是失荆州、走麦城时死的,此君不敢去守荆州,其原因大抵就在于此。
②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这位满族贵族,乃是一个标准的书呆子,其“死啃”书本,“只相信自己从书上读来的经验,看不到环境的变迁,看不到现实的变化”,故而把自己的思想禁锢起来,不敢越雷池半步,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③“死啃”书本,其实就与守株待兔者一样,迂腐可笑,更可悲可叹。忆起“空城计”是在马谡违抗命令、蜀军缺兵少将、司马懿大军突然来临的情况下发生的。身为主帅的诸葛亮,其时倘有半点惊慌,举止失措,便会造成军心动摇、土崩瓦解的局面。在“空城”的形势下,他的镇定自若、沉着冷静,他的特别布阵,竟令敌方以为城里定有伏兵,从而化解了一起必败的危局。兵不厌诈,“空城计”当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军事谋略,但并非唯一的谋略,并非屡试不爽的产物,且总须视情择而用之。如果死啃《三国演义》,把小说当成历史,思想僵化,行动教条,最终必走入死胡同而落败。
④要读书但不尽信书,尤其不要死认条条框框,不要拘泥于某个观点,应着眼于作者的立意布局、思维方式,并通过自己的咀嚼、梳理,把它读顺了、读透了、读“活”了,并从作者的思想围墙中走出来,以至是跳出来,这才是我们读书应持的正确态度。
⑤不“死啃”书,把书读“活”,自需要按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亦即要敢于质疑,善于批判。美国高中教育的四个目标第一条就是“通过语言教学,帮助所有学生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老师为何不让学生背书,不给作业设置标准答案,甚至故意避免“正确答案”?就是为了不让学生丢掉批判的精神。而哈佛大学的标志更可谓是批判性思维精髓之体现:三本书两本朝上打开,一本朝下盖着。想告诉学生,书中尽管有知识和思想,但也会有谬误。若要想追求真理,那就应当质疑,质疑一切。是的,批判中,我们才能甄别精华和糟粕;质疑中,我们才能理清有用的和无用的。
⑥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爱读书、“活”读书的人,总是与“捣碎”书籍联系在一起的。其“捣碎”的过程,究其实,就是一个释放自我情感与思想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作者不断较真、争辩的过程,也必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
⑦有人说,做文字工作,拼到最后是拼认识,对生命的认识。读书何尝不是如此?拼到最后,就是拼自我的再认识。生命是活的,我们的读书,我们的认识,当然也应该是活的。一切“死啃”的做法,一切僵化的思维,都是与读书宗旨背道而驰的。
2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3.文章开头引用冯英子讲的故事,有何作用?
24.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5.作者认为,读书应持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26.结合实际,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案】22.读书最忌“死啃”。(或“一切‘死啃’的做法,一切僵化的思维,都是与读书宗旨背道而驰的。”) 23.引出本文议论的话题;充当事实论据证明文章的论点。 24.举例论证。准确具体充分地证明了“把书‘读活’,就要敢于质疑,善于批判”这一论点。 25.不尽信书,尤其不要死认条条框框,不要拘泥于某个观点,应着眼于作者的立意布局、思维方式,并通过自己的咀嚼、梳理,把它读顺了、读透了、读“活”了,并从作者的思想围墙中走出来,以至是跳出来。 26.一个真正爱读书、会读书的人,一定敢于质疑,善于批判书中错误的观点,辨别真伪,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分析】
【详解】1.寻找或提炼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有的文章的论点要根据论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自己来概括。结合文章的题目、结尾和内容来看,题目“读书最忌‘死啃’”是中心论点。
2.考查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议论文中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论点或分论点。表述形式一般为:引出文章的论点(论题)+作为事实或道理论证证明中心论点+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此文第一段引用冯英子讲的故事,引出论题,并作为事实论据证明“读书最忌‘死啃’”的中心论点,同时引用生动的故事,也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
3.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①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文章第⑤段列举了美国高中教育和哈佛大学的标志及目的,是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三本书两本朝上打开,一本朝下盖着。这是要学生有批判精神,不能“死啃”书本,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把书‘读活’,就要敢于质疑,善于批判”这一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4.考查对文章内容信息的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试题,首先要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用凝练的语言来作答。根据第④段“要读书但不尽信书,尤其不要死认条条框框,同而落败拘泥于某个观点,应着眼于作者的立意布局思维方式,并通过自己的咀嚼、梳理,把它读顺了、读透了、读‘活’了,并从作者的思想围墙中走出来,甚至是跳出来,这才是我们读书应持的正确态度。”很容易提取到需要的答案。
5.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回答时,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意义上,还要挖掘其深层意义。此文告诉我们读书要“活”,不要“死啃”。句中的“活”字即要敢于质疑,善于批判。若要想追求真理,那就应当质疑,我们在批判中甄别精华和糟粕;在质疑中才能理清有用的和无用的。“捣碎”的过程,就是一个释放自我情感与思想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作者不断较真、争辩的过程,也必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爱读书、会读书的人。
阅读《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一文,回答各题。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读书可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澄澈。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有删改)
27.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8.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从哪几方面展开论证?
29.文章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30.读完文章,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读书收获。(不少于30字且不得引用文中原句)
【答案】27..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或“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最好的养心之道。”) 28.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读书可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澄澈;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 29.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具体生动地论证了“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这一分论点,进一步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0.示例:我喜欢读名著,感觉读名著就是与大师们进行一场场心灵对话。鲜活的人物、人间的百态、深邃的思想,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情感、提升了我的品位。读书让我不断成长、成熟,有书为伴,真是人生幸事。
【解析】27.本题考查议论文论点。论点是能够表达观点的陈述句,一般位于题目、开头、结尾,或者可以结合文章的关键词句概括,结合分论点概括,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结合后文可知,文章围绕读书对人心灵产生的作用展开,文章题目“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就是文章的看法,故判断文章题目是论点,并且文章第一段“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表达的意思和题目相似,也可作为论点。故论点是: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或“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最好的养心之道。”)
2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一般而言,“从哪几方面论述”考查的是分论点,分论点一般是每段的首句,并且句式相似。结合文章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段的首句可知,文章从“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读书可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澄澈;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四个方面论述。
29.本题考查论证方法。(1)判断论证方法。“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举出了所读的具体书籍以及产生的具体的作用,判断是举例论证;“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把读书比成交友,故可判断是比喻论证。(2)作用分析。举出具体事例,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具体地证明了段首的分论点“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进一步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答题要点:结合自己实际读书,谈自己的读书感悟,字数在30字以上,不能引用原文,语言表达要流畅,可以概括的谈,也可以结合具体的书籍谈。
示例:我喜欢读散文,我认为散文是一个人真实的、细碎的思考和感悟,读散文似乎能够和作者距离更近,通过他的琐碎的言语,了解到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并且有时候感觉和自己的生活非常的近,能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启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