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三顾茅庐》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2、理解人物形象,抓关键字词句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4、学习古典小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重点: 理解人物形象,抓关键字词句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 难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基础知识
一、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 -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二、故事背景
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于是专程去拜访,便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本文讲述的是刘备协同关羽、张飞第三次拜见诸葛亮的故事。
三、理解词义
1.犹然:仍然。
2.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3.冠玉:原指装饰帽子的美玉,这里形容男子貌美。
4.纶巾:古代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
5.鹤氅:用鸟羽制成的外套。
6.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7.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屏,使回避。促,靠近。
8.汉室倾颓:汉朝(的统治)衰败。
9.用武之地:用兵之地。指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10.存恤:爱惜,体恤。
11.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12.避席:古人席地而坐,起身离席,表示敬意。
1.关羽和刘备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关羽劝说刘备不要再去拜访诸葛亮了,刘备坚决的态度表现了他思贤如渴的诚心和实意。
2.如何理解“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一举动?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一举动,表现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谦恭和诚意。
3.作者多次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谦恭态度,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写出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诚心和态度,另一方面从侧面交代了诸葛亮的“不俗”。
4.诸葛亮为什么称刘备为“俗客”?
诸葛亮故意称刘备为“俗客”,是为了再次对刘备进行考验。
5.“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诸葛亮用“美玉”比喻司马德操和徐元直,用“顽石”来比喻自己,表现了他谦逊的品德。
6.刘备“泪沾袍袖,衣襟尽湿”,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的诚恳态度和真心实意。
7.如何理解诸葛亮对弟弟的嘱咐?
诸葛亮对弟弟的嘱咐,包含着对日后的打算,也表现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品格。
8.课文主题
本文记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说明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有卓越才能的旷世奇才。
一、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指出了哪些策略?
本题运用文段内容概括法。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指出了三条策略:一是曹操势力大,不可与之抗争;二是团结孙权,作为后援;三是夺取荆、益二州,见机行事,成就大业。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叱曰(chì) 拱手(gǒng) 半晌(shǎng) 侍立(shì)
B.鹤氅(chǎng) 纶巾(lún) 晋谒(hè) 愧赧(nǎn)
C.倾颓(tuí) 董卓(zhuó) 沃野(wò) 箪食(dān)
D.鄙贱(bǐ) 疏懒(shū) 一宵(xiāo) 存恤(x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峨冠搏带 邂逅 愕然 逍遥 B.安帮定国 斡旋 乾坤 匡扶
C.民殷国富 凛凛 霏霏 庸懒 D.功盖寰宇 社稷 傲慢 侥幸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写刘玄德的拜访,是为突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智。
B.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C.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
D.选文细致展现了刘玄德三次到茅庐拜访诸葛亮的典故,写得生动曲折,凸显了刘玄德的思贤如渴的个性。
4.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对光阴荏苒不再漠视,他将刻苦努力,来弥补逝去的光阴。
B.他的一声大喝如雷贯耳,使偷盗者惊恐地转过身来,瞅准时机,越窗逃走。
C.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D.学校开运动会的那天,高一同学箪食壶浆,做好了赛前的一切准备。
5.下列各项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的大名在音乐界早已如雷贯耳,爱乐者几乎无人不晓。
B.刘备思贤如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C.听了张老师的讲解,我是顿开茅塞,完全领会了这一课的中心思想。
D.学校开运动会的那一天,同学们箪食壶浆,做好了一切准备。
6.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印度文学巨匠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母爱、童真是他诗歌的重要主题。
B.艾青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他因为参加“中国右翼美术家联盟”活动,被捕入狱。
C.《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两位军事天才团结协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赤壁之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与这次战役有关。
D.《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中有“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说,其中“伏龙”指诸葛亮,“凤雏”指徐庶。徐庶后虽被曹操用老母嫌取,但终生不曾为曹操设一谋,因此后世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7.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节选自《 》,作者 。该书是我国第一部 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以 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 三国的兴衰过程。
8.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举行了一个“读名著,知三国”的语文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含有数字的故事,如三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你在阅读中积累了哪些呢?请再写出三个。
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有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等故事。其中我们所熟知的表现他忠、义、勇、谋、傲的五件事情分别是:千里 、华容道义释 、过五关 、水淹 、败走麦城。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王,头带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guàn( )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n n( )。”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如雷guàn( )耳晋谒( )愧n n( )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疏”有下面三个义项。文中“疏懒”的“疏”意思应为( )
A.分散B.事物之间距离远C.疏忽,粗疏
(4)画线句子对人物进行了 描写,并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
名著阅读。
分付毕,传旨召诸臣入殿,取纸笔写了遗诏,递与孔明而叹曰:“朕不读书,粗知大略。圣人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中道而别。烦丞相将诏付与太子禅,令勿以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孔明等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分付曰:“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罢,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毕,孔明曰:“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版)
10.选文出自中国古典名著《 》,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 (人名)。
11.选文的故事情节在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里有所提及?
12.孔明所说的“知遇之恩”具体指的是哪件事?
13.选文中刘备的可贵品质是什么?结合文本分析。
14.学完本文,你是不是也为刘备的一片赤诚所感动呢?请拿起笔来写写你的读后感受吧!150字左右。
15.“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荆州是驰名于世的三国鏖兵之地,有着深厚的三国文化积淀。下面是以“说不尽的三国风云”为主题开展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说三国俗语】三国人物和故事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形成了众多的口头俗语,如“说曹操,曹操到”“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能再说出几个吗?
(2)【吟三国华章】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曹操《观沧海》)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品三国人物】在荆州这个群雄角逐的大舞台上,各路豪杰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文韬武略,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深深铭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现在荆州举办“三国文化节”,要选择一位三国人物作为“形象大使”,你认为选谁最合适?说出你的理由。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阅读课文《三顾茅庐》,完成下面小题。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6.简述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7.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用词语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18.文中写刘备访求诸葛亮也是从正、侧两方面入手的,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并说说其作用是什么?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青梅煮酒论英雄
①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复言。
②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唬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③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
④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题目为编者所加)
19.文章第②段开头交代“关、张不在”的目的是什么?
20.曹操邀请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意图是什么?
21.当曹操指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有何反应?请分析刘备的人物形象。
22.小威读完文章后,感叹当今时代已经没有了曹操、刘备这样的英雄,很多学生只知道现在有很多偶像明星。这引发了同学们的讨论。
小祥:确实,当今时代并不缺少英雄,只是被偶像明星硬生生地“挤过气”或直接被忽视。
小越:现在评价英雄的标准已经不同于过往,人人皆可成为英雄,偶像明星亦是。
小胸:你们都错了,现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哪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
对于“当今时代真有很多英雄吗”这一话题,你有怎样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仝的屈服
鲍鹏山
①雷横打死了郓城县知县的相好白秀英,知县一心要雷横死,派朱仝押解雷横去州里判决。朱仝在路上私自放了雷横,自己去顶罪,被断了二十脊杖,刺配沧州牢城。沧州牢城曾经是林冲待过的地方,我们领教了那里的黑暗和无道,但是我们不必为朱仝担心,因为朱仝碰到了一个好人,这个好人就是沧州知府。
②沧州知府见朱仝仪表不凡,面如重枣,美髯过腹,并且知道他是因为私放雷横而获罪,内心便对朱仝有了一分敬重,于是没让他去牢城营服刑受苦役,而是留在本府听候使唤。知府的亲生儿子小衙内年方四岁,生得端严美貌,也很亲近朱仝,知府便吩咐朱仝早晚抱小衙内上街玩耍。
③此时的朱仝,一心想的就是回乡,和家里的妻儿团聚,重新回归正常生活。碰到这样一个好知府,实现他的愿望应该不会等太久。
④朱仝碰到沧州知府实在是运气,但沧州知府碰到朱仝却是天大的晦气——不是朱仝会怎么样,而是朱仝有那么几个实在不怎么样的“朋友”。
⑤刚刚半个月,梁山的“朋友”来了——宋江、吴用要逼朱仝上山。在大街上,吴用、雷横稳住朱仝,而李逵则趁机抱走了小衙内,一直抱到城外树林里,在僻静无人处,一板斧把孩子的头劈作两半!
⑥朱仝在树林里找到小衙内,李逵在一边拍着腰里的板斧扬扬得意。朱仝追着李逵要拼命,追到柴进庄上。柴进告诉朱仝:“及时雨宋公明写一封密书,令吴学究、雷横、黑旋风礼请足下上山,同聚大义。因见足下推阻不从,故意教李逵杀害了小衙内,先绝了足下归路,只得上山坐把交椅。”吴用、雷横也说:“兄长,望乞恕罪,皆是宋公明哥哥将令,吩咐如此。”朱仝对众人说道:“若要我上山时,你只杀了黑旋风,与我出了这口气,我便罢!”李逵听了大怒道:“教你咬我鸟!晁、宋二位哥哥将令,干我屁事!”朱仝怒发,又要和李逵厮并,三个又劝住了。朱仝道:“若有黑旋风时,我死也不上山去!”
⑦如果要我在梁山好汉中选一个最为正派而厚道的人,我一定选朱仝。《水浒传》中救人最多的,是朱仝;明明白白地用毁掉自己的方式去救人的,也是朱仝。《水浒传》是歌颂义气的,而论讲义气,首屈一指之人,非朱仝莫属。
⑧但是,他救过的宋江、吴用,还有雷横,是怎么报答他的呢?就是逼得他无法做人,逼得他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还美其名曰报答对方!更糟糕的是,他们这样做,对一个活泼可爱的四岁孩子公平吗?对孩子的父亲,一个对朱仝颇为关照、为人颇为正派、心地颇为善良的地方官员——沧州知府公正吗?后来沧州知府亲自到城外树林中来看儿子的尸首,痛哭不已,备办棺木烧化。这是何等的人间惨剧!
⑨这出惨剧的导演是宋江,副导演是吴用,而主演则是李逵。
⑩朱仝说,若有李逵在山上,他死也不上山去。他真正想说的,难道不是:宋江、吴用的梁山,他死也不愿意去!但是,确实如宋江和吴用设计的,此时的朱仝,除了上梁山,还真是无路可走了。朱仝放过追罪宋江、吴用,他已经在自欺欺人,已经在内心屈服了。是的,他上梁山了。他屈服了。这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事件。它照出了梁山阴暗的一面,残忍的一面。
有意思的是,朱仝上山以后,根本就没有向宋江问起这件事。不必问,大家彼此心照不宣。一个无路可走的人,已经没有问责别人的资本,也没有了问责别人的心气。
马幼垣先生说,朱仝上梁山后,把这一切都宽恕了。说他是“唯大智慧能饶恕,独仁厚能刚大”(《水浒人物之最》)。我则认为,朱仝未必有这么高的精神境界,他只是有着无法言说的忧伤与无奈罢了。
23.通读全文,说说朱仝是一个怎样的人。
2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第④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5.如何理解文章第⑩段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1)朱仝放过追罪宋江、吴用,他已经在自欺欺人,已经在内心屈服了。
(2)它照出了梁山阴暗的一面,残忍的一面。
26.宋江等人设了怎样的计策,使得朱仝上了梁山?
第24课 《三顾茅庐》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2、理解人物形象,抓关键字词句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4、学习古典小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重点: 理解人物形象,抓关键字词句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 难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基础知识
一、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 -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二、故事背景
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于是专程去拜访,便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本文讲述的是刘备协同关羽、张飞第三次拜见诸葛亮的故事。
三、理解词义
1. 犹然:仍然。
2. 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3. 冠玉:原指装饰帽子的美玉,这里形容男子貌美。
4. 纶巾:古代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
5. 鹤氅:用鸟羽制成的外套。
6.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7. 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屏,使回避。促,靠近。
8. 汉室倾颓:汉朝(的统治)衰败。
9. 用武之地:用兵之地。指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10.存恤:爱惜,体恤。
11.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12.避席:古人席地而坐,起身离席,表示敬意。
1.关羽和刘备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关羽劝说刘备不要再去拜访诸葛亮了,刘备坚决的态度表现了他思贤如渴的诚心和实意。
2.如何理解“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一举动?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一举动,表现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谦恭和诚意。
3.作者多次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谦恭态度,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写出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诚心和态度,另一方面从侧面交代了诸葛亮的“不俗”。
4.诸葛亮为什么称刘备为“俗客”?
诸葛亮故意称刘备为“俗客”,是为了再次对刘备进行考验。
5.“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诸葛亮用“美玉”比喻司马德操和徐元直,用“顽石”来比喻自己,表现了他谦逊的品德。
6.刘备“泪沾袍袖,衣襟尽湿”,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的诚恳态度和真心实意。
7.如何理解诸葛亮对弟弟的嘱咐?
诸葛亮对弟弟的嘱咐,包含着对日后的打算,也表现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品格。
8.课文主题
本文记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说明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有卓越才能的旷世奇才。
一、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指出了哪些策略?
本题运用文段内容概括法。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指出了三条策略:一是曹操势力大,不可与之抗争;二是团结孙权,作为后援;三是夺取荆、益二州,见机行事,成就大业。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叱曰(chì) 拱手(gǒng) 半晌(shǎng) 侍立(shì)
B.鹤氅(chǎng) 纶巾(lún) 晋谒(hè) 愧赧(nǎn)
C.倾颓(tuí) 董卓(zhuó) 沃野(wò) 箪食(dān)
D.鄙贱(bǐ) 疏懒(shū) 一宵(xiāo) 存恤(xù)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B. 纶巾(lún)——guān,晋谒(hè)——yè;
故选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峨冠搏带 邂逅 愕然 逍遥 B.安帮定国 斡旋 乾坤 匡扶
C.民殷国富 凛凛 霏霏 庸懒 D.功盖寰宇 社稷 傲慢 侥幸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峨冠搏带——峨冠博带;
B.安帮定国——安邦定国;
C.庸懒——慵懒;
故选D。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写刘玄德的拜访,是为突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智。
B.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C.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
D.选文细致展现了刘玄德三次到茅庐拜访诸葛亮的典故,写得生动曲折,凸显了刘玄德的思贤如渴的个性。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D.有误。选文只展现了第三次去拜访的情景。
故选D。
4.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对光阴荏苒不再漠视,他将刻苦努力,来弥补逝去的光阴。
B.他的一声大喝如雷贯耳,使偷盗者惊恐地转过身来,瞅准时机,越窗逃走。
C.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D.学校开运动会的那天,高一同学箪食壶浆,做好了赛前的一切准备。
【答案】C
【详解】A.光阴荏苒: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指时间渐渐地过去了,“光阴荏苒”指时间渐渐过去,是主谓短语,无法与介词“对”搭配构成介宾短语;
B.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句中形容声音大,不恰当;
C.三顾茅庐: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句中形容诚心相请,恰当;
D.箪食壶浆: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句中形容同学们的准备,不恰当;
故选C。
5.下列各项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的大名在音乐界早已如雷贯耳,爱乐者几乎无人不晓。
B.刘备思贤如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C.听了张老师的讲解,我是顿开茅塞,完全领会了这一课的中心思想。
D.学校开运动会的那一天,同学们箪食壶浆,做好了一切准备。
【答案】D
【详解】A.“如雷贯耳”形容一个人的名声很大。符合语境;
B.“三顾茅庐”喻指一再诚心地邀请。符合语境;
C.“顿开茅塞”比喻忽然开窍,醒悟或明白了一个道理。符合语境;
D.“箪食壶浆”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不能用于欢迎同学们,对象使用有误;
故选D。
6.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印度文学巨匠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母爱、童真是他诗歌的重要主题。
B.艾青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他因为参加“中国右翼美术家联盟”活动,被捕入狱。
C.《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两位军事天才团结协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赤壁之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与这次战役有关。
D.《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中有“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说,其中“伏龙”指诸葛亮,“凤雏”指徐庶。徐庶后虽被曹操用老母嫌取,但终生不曾为曹操设一谋,因此后世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答案】A
【详解】B.应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C.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与赤壁之战无关;
D.凤雏是庞统,不是徐庶;
故选A。
7.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节选自《 》,作者 。该书是我国第一部 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以 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 三国的兴衰过程。
【答案】 三国演义 罗贯中 章回 东汉末年 魏、蜀、吴
【详解】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8.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举行了一个“读名著,知三国”的语文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含有数字的故事,如三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你在阅读中积累了哪些呢?请再写出三个。
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有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等故事。其中我们所熟知的表现他忠、义、勇、谋、傲的五件事情分别是:千里 、华容道义释 、过五关 、水淹 、败走麦城。
【答案】 走单骑 曹操 斩六将 七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情况。阅读名著,首先要了解名著的故事内容;其次对所读名著有关的知识信息要大致的了解,比如作者的情况;再深一步,对名著中的人物要略加分析,掌握其形象特征,尽可能地写点读后感,这样阅读名著才会更有意义。阅读名著最好读原著,也可以读一些介绍性的文字,总之对一些名著方面的常识要熟悉。做此类常识题,注意题干要求答什么,简要回答即可。通过阅读可知,表现关羽忠、义、勇、谋、傲的五件事情分别是: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王,头带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guàn( )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n n( )。”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如雷guàn( )耳晋谒( )愧n n( )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疏”有下面三个义项。文中“疏懒”的“疏”意思应为( )
A.分散B.事物之间距离远C.疏忽,粗疏
(4)画线句子对人物进行了 描写,并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
【答案】 贯 yè 赧 头带纶巾 头戴纶巾 C 肖像(外貌) 比喻
【详解】(1)考查对字音字形的辨析与书写。“贯”不要写成“惯”,“谒”不要误读作jié,“赧”形声字,脸红,故从赤。本义:因惭愧而脸红,左右结构。
(2)要根据语境、字义判断正误。带:随身拿着;携带。戴:把东西放在头。面颈、胸、臂等处。根据句意,应为“戴”。
(3)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根据语境,应选C。
(4)句中“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带纶巾,身披鹤氅”是肖像(外貌)描写。“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孔明”是本体,“神仙”是喻体。
名著阅读。
分付毕,传旨召诸臣入殿,取纸笔写了遗诏,递与孔明而叹曰:“朕不读书,粗知大略。圣人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中道而别。烦丞相将诏付与太子禅,令勿以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孔明等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分付曰:“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罢,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毕,孔明曰:“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版)
10.选文出自中国古典名著《 》,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 (人名)。
11.选文的故事情节在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里有所提及?
12.孔明所说的“知遇之恩”具体指的是哪件事?
13.选文中刘备的可贵品质是什么?结合文本分析。
14.学完本文,你是不是也为刘备的一片赤诚所感动呢?请拿起笔来写写你的读后感受吧!150字左右。
【答案】10. 《三国演义》 罗贯中 11.《出师表》 12.三顾茅庐 13.临终不忘汉室的兴复,表现刘备对汉室的忠诚;临终托孤于诸葛亮,表现了对诸葛亮的信任;“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语言描写,表现了刘备深明大义;“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是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刘备的仁义宽厚。 14.示例:诚者,天之道也。有了真诚,朋友就会成为我们的贴心知己,成为我们快乐成长的伙伴。有了真诚,对待每一件事时,成功不会离我们很远。刘备对诸葛亮的真诚让我感动,他爱才、尊才的品格也令我久久难忘,甚至在临终托孤时,让诸葛亮担起复汉的重任。正是这份真诚,让诸葛亮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培养优秀的品质,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用真诚成就自己的一生。
【解析】10.本题考查名著常识。根据文段中“孔明”“先主”“太子禅”“ 曹丕”等可判断,选文出自《三国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11.本题考查与课文知识的链接能力。由选文内容可知,这是刘备临终托孤的情节,结合平时所学寻找课本中与之相关的情节,来回答此题即可。《出师表》中涉及内容:“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说的就是这件临终托孤的大事。
12.本题考查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知遇之恩,给予赏识或重用的恩情,由《出师表》中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可知是“三顾茅庐”这件事。
13.本题考查对名著中人物形象的把握。选文刻画刘备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事件及他的言行表现其可贵品质。从“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中道而别”的语言中可见刘备对汉室的忠诚;“烦丞相将诏付与太子禅,令勿以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是语言描写,可知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是语言描写,可知刘备深明大义,“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是动作描写,“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是语言描写,这些都表现了刘备的仁义宽厚。
14.本题考查写读后感。一般格式就是:略述原文有关内容——提出自己见解——深刻论证——强调或延伸扩展自己见解。示例: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信任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信任是一份责任,是彼此的托付与支持;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份欣赏,信任是心和心坦诚相待。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让我感动。正是因为他信任诸葛亮,所以他才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正是因为他信任诸葛亮,所以才临终托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真诚的和他人相处,彼此信任,这样才能成就最好的自己。
15.“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荆州是驰名于世的三国鏖兵之地,有着深厚的三国文化积淀。下面是以“说不尽的三国风云”为主题开展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说三国俗语】三国人物和故事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形成了众多的口头俗语,如“说曹操,曹操到”“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能再说出几个吗?
(2)【吟三国华章】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曹操《观沧海》)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品三国人物】在荆州这个群雄角逐的大舞台上,各路豪杰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文韬武略,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深深铭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现在荆州举办“三国文化节”,要选择一位三国人物作为“形象大使”,你认为选谁最合适?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1)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2)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东风不与周郎便
(3)示例:我选诸葛亮。理由:他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详解】(1)本题考查知识积累。
示例: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关公赴会——单刀直入;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既生瑜,何生亮。
(2)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汉、郎”等字词容易写错。
(3)本题考查拓展运用能力。
示例:我选诸葛亮。
理由:因为他智谋超群 。
一、博学多思。当年躬耕南阳,闭门十年精读经典,因而成为饱学之士。
二、找老婆不以外貌为依据。年轻潇洒的诸葛亮,偏找了个其丑无比的黄阿丑。认才学不认相貌,天下男子有几人做得到?
三、一个战略理论家,一篇《隆中对》,分析天下大势,非常透彻。
四、勇于承担责任,如失街亭后,自贬三级。
五、重视科学,亲自发明木牛流马。
六、正确确定和执行少数民族政策,如七擒七纵。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阅读课文《三顾茅庐》,完成下面小题。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6.简述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7.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用词语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18.文中写刘备访求诸葛亮也是从正、侧两方面入手的,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并说说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16.起因:刘备想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经过:刘备和结拜兄弟关羽、张飞三次去隆中请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着,第三次才见到并共商天下大事。
结果:诸葛亮出山帮助刘备。 17.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报负。
关羽:稳重、顾全大局。
张飞:鲁莽、直爽,粗暴。 18.正面描写:①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②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③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侧面描写:借助张飞的言行举止来反衬刘备的特点,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两个方面都反映了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诚心诚意的品质。
【解析】16.考查故事情节概括。选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成三层。第1段内容可概括出刘备拜访诸葛亮的目的是诚心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第2、3、4段叙述了刘备前两次未见,第三次才见到诸葛亮,诸葛亮为他分析形势;第5段叙述诸葛亮出山辅助刘备。由此概括即可。
17.考查人物性格特点。由“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以看出刘备求贤若渴;从“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看出刘备礼贤下士;从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看出他有政治抱负。选文中刘备第三次到隆中去,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但关羽没有做出事来阻止,按刘备吩咐在门口休息,可见他做事稳重,明白刘备实现统一大业的抱负,能顾全大局。张飞不仅不同意刘备三顾茅庐,并且说要把诸葛亮捆来见刘备,这个情节看出他做事粗暴鲁莽,直率。
18.考查写作手法。为了表现主人公或主要人物,直接刻画他们的外貌、动作、语言、身体、心理,以实现作者的表现目的,就是正面描写。要表现主要人物,却去写与之相关的人、事、物、环境、条件的部分,称侧面描写。刘备访求诸葛亮,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和礼贤下士,有关刘备的描写都是正面描写,如“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张飞不是选文的主要人物,写他与刘备对待诸葛亮不同的态度是从侧面刻画刘备形象,表现了刘备的尊重人才、求贤若渴。“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属于侧面描写。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青梅煮酒论英雄
①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复言。
②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唬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③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
④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题目为编者所加)
19.文章第②段开头交代“关、张不在”的目的是什么?
20.曹操邀请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意图是什么?
21.当曹操指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有何反应?请分析刘备的人物形象。
22.小威读完文章后,感叹当今时代已经没有了曹操、刘备这样的英雄,很多学生只知道现在有很多偶像明星。这引发了同学们的讨论。
小祥:确实,当今时代并不缺少英雄,只是被偶像明星硬生生地“挤过气”或直接被忽视。
小越:现在评价英雄的标准已经不同于过往,人人皆可成为英雄,偶像明星亦是。
小胸:你们都错了,现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哪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
对于“当今时代真有很多英雄吗”这一话题,你有怎样的看法?
【答案】19.为了渲染紧张气氛,设置悬念。“关、张不在”,曹操又忽然遣人请刘备过去,不知是何居心。 20.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胸怀大志,能成大业。 21.刘备十分惊慌,手中的汤匙、筷子不觉落于地下,但他随即假借畏雷来掩饰自己的失态。表现了他谨小慎微、随机应变、善于掩饰的性格特征。 22.【示例】我认为当今时代,人人皆可成为英雄。英雄不再是狭义上的勇敢者与强者所应有的头衔,任何一个敢于在危难中站出来的人都是英雄。比如外卖员们在疫情最凶险的时刻坚守一线,为被隔离的人们送去日常生活物资,他们就可以被称为英雄。
【解析】19.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
文章第②段开头特意交代关、张二人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说明被请到曹操那儿去的只有刘备一人;结合下文内容“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可知,曹操为了试探刘备是否才略过人,将来是否会变成他的对手,与刘备谈论心中的英雄。此处交代关、张不在,作者的目的是设置悬念,让读者读到此处不禁为刘备捏一把汗,不知刘备此次独去是否凶多吉少,渲染紧张的氛围。
20.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
结合第③段内容,“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可知,曹操一直胸怀大志,想成就大业,但是,他担心投靠自己的刘备与自己抗衡,于是借机试探。由此不难推测出曹操的意图。
2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文章第③段中的“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可知刘备的反应,“将闻言失筯缘故,轻轻掩饰过了”刘备十分惊慌并且将筷子掉在地上,他说是被雷声所吓,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原因,只是掩饰之言罢了。结合第④段内容“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由此可见刘备心计更胜曹操,随机应变、善于掩饰的性格特征。
2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应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联系实际进行论述,论述时观点要明确,语言要通顺,内容要合理恰当。此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从学生的讨论中,我们也可以归纳观点,如:当今时代并不缺少英雄,人人皆可成为英雄。
示例:
虽然古语有云:“乱世出英雄”,但在这样和平的年代,即使是平凡的普通人,也能成为英雄。想要成为英雄,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身边的人得到你的关心和保护,发掘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比如疫情前期,情况危急,一线需要支援。谁都知道危险,但依然有大量的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毫不畏惧地顶上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仝的屈服
鲍鹏山
①雷横打死了郓城县知县的相好白秀英,知县一心要雷横死,派朱仝押解雷横去州里判决。朱仝在路上私自放了雷横,自己去顶罪,被断了二十脊杖,刺配沧州牢城。沧州牢城曾经是林冲待过的地方,我们领教了那里的黑暗和无道,但是我们不必为朱仝担心,因为朱仝碰到了一个好人,这个好人就是沧州知府。
②沧州知府见朱仝仪表不凡,面如重枣,美髯过腹,并且知道他是因为私放雷横而获罪,内心便对朱仝有了一分敬重,于是没让他去牢城营服刑受苦役,而是留在本府听候使唤。知府的亲生儿子小衙内年方四岁,生得端严美貌,也很亲近朱仝,知府便吩咐朱仝早晚抱小衙内上街玩耍。
③此时的朱仝,一心想的就是回乡,和家里的妻儿团聚,重新回归正常生活。碰到这样一个好知府,实现他的愿望应该不会等太久。
④朱仝碰到沧州知府实在是运气,但沧州知府碰到朱仝却是天大的晦气——不是朱仝会怎么样,而是朱仝有那么几个实在不怎么样的“朋友”。
⑤刚刚半个月,梁山的“朋友”来了——宋江、吴用要逼朱仝上山。在大街上,吴用、雷横稳住朱仝,而李逵则趁机抱走了小衙内,一直抱到城外树林里,在僻静无人处,一板斧把孩子的头劈作两半!
⑥朱仝在树林里找到小衙内,李逵在一边拍着腰里的板斧扬扬得意。朱仝追着李逵要拼命,追到柴进庄上。柴进告诉朱仝:“及时雨宋公明写一封密书,令吴学究、雷横、黑旋风礼请足下上山,同聚大义。因见足下推阻不从,故意教李逵杀害了小衙内,先绝了足下归路,只得上山坐把交椅。”吴用、雷横也说:“兄长,望乞恕罪,皆是宋公明哥哥将令,吩咐如此。”朱仝对众人说道:“若要我上山时,你只杀了黑旋风,与我出了这口气,我便罢!”李逵听了大怒道:“教你咬我鸟!晁、宋二位哥哥将令,干我屁事!”朱仝怒发,又要和李逵厮并,三个又劝住了。朱仝道:“若有黑旋风时,我死也不上山去!”
⑦如果要我在梁山好汉中选一个最为正派而厚道的人,我一定选朱仝。《水浒传》中救人最多的,是朱仝;明明白白地用毁掉自己的方式去救人的,也是朱仝。《水浒传》是歌颂义气的,而论讲义气,首屈一指之人,非朱仝莫属。
⑧但是,他救过的宋江、吴用,还有雷横,是怎么报答他的呢?就是逼得他无法做人,逼得他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还美其名曰报答对方!更糟糕的是,他们这样做,对一个活泼可爱的四岁孩子公平吗?对孩子的父亲,一个对朱仝颇为关照、为人颇为正派、心地颇为善良的地方官员——沧州知府公正吗?后来沧州知府亲自到城外树林中来看儿子的尸首,痛哭不已,备办棺木烧化。这是何等的人间惨剧!
⑨这出惨剧的导演是宋江,副导演是吴用,而主演则是李逵。
⑩朱仝说,若有李逵在山上,他死也不上山去。他真正想说的,难道不是:宋江、吴用的梁山,他死也不愿意去!但是,确实如宋江和吴用设计的,此时的朱仝,除了上梁山,还真是无路可走了。朱仝放过追罪宋江、吴用,他已经在自欺欺人,已经在内心屈服了。是的,他上梁山了。他屈服了。这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事件。它照出了梁山阴暗的一面,残忍的一面。
有意思的是,朱仝上山以后,根本就没有向宋江问起这件事。不必问,大家彼此心照不宣。一个无路可走的人,已经没有问责别人的资本,也没有了问责别人的心气。
马幼垣先生说,朱仝上梁山后,把这一切都宽恕了。说他是“唯大智慧能饶恕,独仁厚能刚大”(《水浒人物之最》)。我则认为,朱仝未必有这么高的精神境界,他只是有着无法言说的忧伤与无奈罢了。
23.通读全文,说说朱仝是一个怎样的人。
2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第④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5.如何理解文章第⑩段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1)朱仝放过追罪宋江、吴用,他已经在自欺欺人,已经在内心屈服了。
(2)它照出了梁山阴暗的一面,残忍的一面。
26.宋江等人设了怎样的计策,使得朱仝上了梁山?
【答案】23.朱仝是一个讲义气、正派、厚道、大量的人。 24.结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内容上:交代了朱仝被逼上梁山的原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5.(1)宋江、吴用是梁山的头面人物,朱仝虽明知这是二人的计策,但自己除了上梁山,已无路可走,只好自欺欺人。(2)因为宋江等人为了让朱仝上梁山,不惜杀害了无辜的小衙内,这种手段照射出梁山阴暗和残忍的一面。 26.吴用、雷横稳住朱仝,而李逵则趁机抱走了小衙内并杀害了小衙内,朱仝无路可走,被逼上了梁山。
【解析】2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仔细阅读文章对朱仝描写的情节,围绕“讲义气、正派、厚道”等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24.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语句作用的分析。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第④段“朱仝碰到沧州知府实在是运气”一句承接上文,“但沧州知府碰到朱仝却是天大的晦气”引出下文,所以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引出朱仝被逼上梁山的原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句(1)说明朱仝虽知这是宋、吴二人计策,但自己无路可走,只好自欺欺人,体现了他的无奈。句(2)说明宋江等人为了让朱仝上梁山所使的手段表现出梁山阴暗和残忍的一面。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6.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根据文章⑤⑥段的记叙可知,先是吴用、雷横稳住朱仝,然后李逵则趁机抱走了小衙内,把孩子的头劈作两半,残忍杀害,朱仝被逼无路可走,才不得已上了梁山。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