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阶段性测试
历史学科
温馨提示: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 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小题,合计45分)
1. 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子”,与众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显对比“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动中心,或部落首领住宅兼公共事务场所。 “大房子”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B. 劳动分工更加明确
C. 部落组织日益复杂 D. 国家形态初步具备
2. 建安十八年(213) ,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 )
A. 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 B. 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
C. 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 D. 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
3.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B.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C.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4. 1284年,元朝政府下令禁止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犯者籍没一半家产,但这一禁令收效甚微。1293年,不再禁止权势之家“入蕃为贾”,而是约束不法行为,“依着百姓每(们)的体例,与抽分者”。此后权势之家出海为贾现象增多。这反映出元朝( )
A. 征税加剧社会贫富分化 B. 贵族势力扩张威胁专制皇权
C. 法律调整缓和阶级矛盾 D. 海外贸易繁荣推动政策变革
5.宋元时期,畜牧兽医专著记述最多的是马,并以医马、相马的书为多; 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牛,各种相牛、养牛、医牛的书占畜牧兽医专著总数的50%以上。这是因为明清时期( )
A.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 B. 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
C. 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D. 政府强化了军事资源控制
6. 1899 年,《万国公报》称: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这一现象表明 ( )
A. “师夷之长技”成为时代潮流 B. 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C. “戊戌政变”促进了新学传播 D. 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
7. 1914年3月,北京政府工商部颁布《矿业条例》,明确规定矿产国有,但鼓励中外业者投资开矿,矿业权之获得不以地主自然取得而以申请为先,同时大幅减低矿产税,取消原有的将部分赢利上交给政府的规定。这表明政府意在 ( )
A. 限制地主投资以固统治 B. 振兴工商实业以培国本
C. 提倡自由经营以利投资 D. 降低矿产税率以解民困
8. 1924年2月,周恩来等人决定,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创办的机关刊物改名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强调:“我们所认定的唯一目标便是:反军阀政府的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他们这样做是为了 ( )
A. 策应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 B. 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
C. 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 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
9. 1934年,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当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意在( )
A. 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 B. 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 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D. 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
10. 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不同于某几个帝王用恩赐的办法,“均土地、抑豪强”,实行土地“让步政策”,而是要彻底推翻乡村旧秩序,使上层和下层、中央和地方整合在一起。此观点认为,土地改革改变了( )
A. 土地所有制性质 B. 中国的社会性质
C. 中国的社会结构 D. 农村的经济格局
11. 尼罗河水退落后,古埃及人重新丈量土地、划定地界,计算出土地面积。他们用象形文字符号表示数字,以图形提供实际的解决办法。据此可知,古埃及人( )
A. 擅长推理证明 B. 偏好简明符号 C. 推崇理性思维 D. 崇尚实用精神
12. 13世纪以前,西欧的行会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学徒、帮工不论家庭出身,只要合乎资格就可以成为行会成员:13世纪以后,掌握着资本和生产的富人阶层控制了行会,出身贫寒的学徒、帮工面临着更高的入会门槛,行会成员逐渐成为世袭身份。这反映出()
A. 技术革新速度加快 B. 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C. 城市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D. 王权对城市的控制加强
13. 在马可·波罗之前,欧洲人只知道丝绸来自神秘东方,并不清楚它原产地的模样。马可·波罗通过分享亲身经历,把来源地具象化。 《马可·波罗游记》成为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畅销书之一。随后几个世纪,许多探险家、航海家和商人决定追随马可·波罗的脚步,一定要前往马可·波罗所描述的东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马可·波罗的书和前往中国的愿望影响的。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
A. 欧洲人长期对东方尤其是中国兴趣浓厚
B. 马可·波罗指引西方人前往新大陆
C. 马可·波罗激发欧洲人的中国情结
D. 《马可·波罗游记》是中世纪欧洲畅销书
14. 文艺复兴时期,有的人赞同古希腊人的观点,认为历史循环往复。但有人反对古希腊人对于人类历史退化论的观点,认为印刷术一项成就已经超越了其他各种发明。下列观点符合文艺复兴特点的是( )
A. 汲取东方思想文化精华 B. 批判继承古希腊古典文化
C. 注重理性和科学的精神 D. 追求人生现世的幸福生活
15. 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1740——1786年在位)自称“国家的第一公仆”,提倡理性主义的统治,在立法、司法、教育、经济等方面推行改革。同时,他又对官员说:“你们绝没有任何主动权,一切事必须直接通报我”。这种统治风格体现了( )
A. 启蒙思想与专制主义的杂糅 B. 科学精神与神权主义的融合
C. 平民主义与贵族传统的结合 D. 激进思想与保守主义的妥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三个小题,共55分)
16. (14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凿空”后,西汉开始控制西域,第一次形成由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图,形状如图。
西汉末年,西域为匈奴所控制。东汉前期,朝廷恢复对西域的管控。东汉末年,中原政权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晋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再一次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盛唐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又一次形成。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
材料二 中原王朝一般属于农耕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经营的区域往往是农耕区。其疆域也往往以该区域的边缘为界:北阻大漠、草原,沿年均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修筑长城,区隔游牧; 东南阻于浩瀚无垠的太平洋; 西南阻于山高流急的横断山脉和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 只有西北沿河西走廊的狭长农耕带通向新疆。
新疆以天山为界,北有准噶尔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绿洲农业,也便于中原王朝驻屯军队。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版图相较秦朝时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形状版图反复出现的原因。 (8分)
17. (18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五四运动为中心的前后时期 (1915—1923年) ,大量期刊涌现。下图是五四时期期刊创办情况:
——摘编自杜波《五四时期期刊研究》
材料二 创办于1915年的《新青年》 《科学》及1917年的《太平洋》,代表了当时思想界的动态。文化类期刊有《湘江评论》《浙江新潮》等新文化期刊,《国故》《学衡》等保守主义文化期刊,《侦探世界》等通俗文学期刊,《小说月报》《创造》等新文学期刊。 《科学》 “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主张科学救国,同类期刊有《电界》 《心理》等。 《太平洋》主要刊发政论文章,主张政治革新。政府及政党亦办期刊,如中共刊物《共产党》 《劳动界》,国民党刊物《建设》等。
——摘编自《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五四时期期刊的整体特征。 (8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五四时期期刊蓬勃发展的背景。 (12分)
18. (23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同一块耕地上连续耕作,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及田间管理,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特征。先秦出现的连作制在两汉发展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种植的推广,为豆类作物与大、小麦的轮作提供了条件,麦类作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44~200倍,唐代北方麦豆两熟制普及。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术推广与提升,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同时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现。明清随着美洲作物的传入、双季稻的推广,轮作物种更为丰富,山地、丘陵等得到进一步利用。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经济支撑。
——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罗马帝国时期,农业中普遍采用轮作制。4世纪后,法兰克人从罗马人那里掌握了二圃耕作方式,轮流耕种全年耕地的1/2。10世纪起,重犁的采用以及长达300年的大垦荒运动,扩大了耕地面积。三圃制流渐流行,耕地依自然条件划分为三大块,分别进行春播(大麦、燕麦等) 秋收、秋播(小麦、黑麦等)夏收和休耕。耕地收割完毕和休耕的土地成为“敝地”,作为公用牧场。
13世纪,豆科植场加入轮种,谷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3~4倍。14、15世纪,粗放农业开始向集约农业过渡,农业与畜牧业进一步结合,葡萄、啤酒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增,近代西欧农业的许多特征逐渐形成。
——摘编白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等
(1)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欧古代农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主要差异。 (12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和西欧古代农业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11分)
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阶段性测试
历史学科 答案
选择题: 1-5 CBADC 6-10 DBAAC 11-15 DBCBA
16. 14分 (1) 变化:版图范围明显扩大; 开始对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4分)
机构: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进行军政管理。 (2分)
(2)原因:中原政权的政局动荡、更迭与强大,影响对西域的控制程度; 不同的少数民族势力的兴衰; 中原王朝一般的地理环境,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 新疆的农业优势。 (8分)
17. 18分 (1) 集中在少数地区,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东部) 创办期刊的数量较多; 《新青年》《科学》《太平洋》是当时思想界的代表; 期刊的种类丰富; 有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的色彩; (8分)
(2)五四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中对民主和科学的宣传; 政党政治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等的宣传;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西方新思想的传播等等。(任一点2分,合计10分)
18. (23分) (1) 主要差异:
中国:以精耕细作、连续耕作,轮作作物种类不断丰富; 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和田间管理;南方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圩田、梯田等得到大量开发利用。(6分)
西欧:普遍实行轮作制,有二圃制、三圃制等; 将耕地划分为不同区域进行轮种和休耕; 注重农业与畜牧业的结合,向集约农业发展; 经济作物种植增大。 (任一点2分,合计6分)
(2) 影响:
中国: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有利于人口增长和社会稳定; 丰富的农产品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长期的农业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和经验; 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也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任一点2分,合计6分)
西欧: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或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与畜牧业的结合及经济作物的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为近代西欧农业的转型奠定了基础(或对近代西欧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任一点2分,合计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