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英雄山中学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3第四单元“文明的踪迹“之《都江堰》课件(14张ppt)+教学设计(1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泰安英雄山中学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3第四单元“文明的踪迹“之《都江堰》课件(14张ppt)+教学设计(1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4 12:09:55

文档简介

《孔雀东南飞》同步检测题
A 双基自主学案
基础知识积累(秋的收获,从播种开始……)
一、通假字
1终老不复取( )  2槌床便大怒( )      
3箱帘六七十( ) 4蒲苇纫如丝( ) 
5府吏见丁宁( ) 6虽与府吏要( )
【答案】1“取”通“娶”。2“槌”通“捶”。      
3“帘”通“奁”。 4“纫”通“韧”。  
5“丁宁”也作“叮咛”。 6“要”通“邀”。
二、古今异义
1便可白公姥( ) 2共事二三年( )
3可怜体无比( ) 4汝岂得自由( )
5槌床便大怒( ) 6再拜还入户( )
7以此下心意( ) 8供养卒大恩( )   
9本自无教训( ) 10却与小姑别( )
11自可断来信( ) 12处分适兄意( ) 
13渠会永无缘( ) 14便可作婚姻( )
15卿可去成婚( ) 16郁郁登郡门( )
17蹑履相逢迎( ) 18汝是大家子( )     
19奄奄黄昏后( )20叶叶相交通( )
【答案】
1白  告诉\常指一种颜色       
2共事 一起生活\一起工作   
3可怜 可爱\值得怜悯        
4自由 自作主张\不受拘束   
5床  坐具\睡觉的地方        
6再  第二次\下一次     
7下心意 耐心受委屈\下定主意     
8供养 侍奉公婆\伺奉长辈
9教训 教养\训斥或从错误得到认识
10却  退出来\副词,表转折      
11来信 使者,指媒人\书信 
12处分 处理、处置\对有错之人进行处罚
13渠  他\常指人工开凿的河道   
14婚姻 结为亲家\结为夫妻
15成婚 订好婚约\结婚
16郁郁 繁盛的样子\不高兴
17逢迎 迎接\常指奉承、拍马
18大家子 大户人家\我们
19奄奄 暗沉沉的\形容气息微弱
20交通 交错相通\运输、邮电的总称
偏义复词
1便可白公姥( ) 2昼夜勤作息( )
3我有亲父兄( ) 4我有亲父母( )
5逼迫兼弟兄( ) 6其日牛马嘶( )
【答案】
1公姥这里专指婆婆 2作息这里专指劳作
3父兄这里指亲哥哥 4父母这里指母
5弟兄这里指兄 6牛马这里指马
重点实词
1无所施( )  2启阿母 ( ) 3萦苦辛( ) 4卒大恩 ( ) 5若见录 ( ) 6赍钱( )7否泰( ) 8逆以煎我怀( )9奄奄黄昏后( ) 10寂寂人定初( )
【答案】1用 2禀告 3缠绕 4尽、终 5记 6赠送
7坏运气,好运气 8逆想,想到将来 9晚上7-9点
10夜里9-11点
一词多义
1相见常日稀( ) 2儿已薄禄相( )
3六合正相应( ) 4黄泉下相见( )
5叶叶相交通( ) 6及时相谴归( )
7会不相从许( ) 8还必相迎取( )
9久久莫相忘( ) 10好自相扶将( )
11不得便相许( ) 12嬉戏莫相忘( )
13誓不相隔卿( ) 14誓天不相负( )  
【答案】
1互相 2命相 3、4、5均为互相
6、9、12均为我,指刘兰芝
8、13、14均为你,指刘兰芝
7你,指焦仲卿10她,指婆婆 11你,指媒人
名句默写
1孔雀东南飞, 。
2蒲苇纫如丝, 。
3结发同枕席, 。
4举手长劳劳, 。
【答案】
1五里一徘徊2磐石无转移3黄泉共为友4二情同依依

基本能力训练(百舸争渡,谁能竞风流?)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箜(kōng)篌 流纨(wán)素 槌(zhuì)床
B.自缢(yì) 玳(dài)瑁光 哽咽(yě)
C.踯躅(zhú) 青骢(cōng)马 葳蕤(ruí)
D.伶俜(pīng) 薄(báo)禄相 婀娜(nuó)
【解析】A“槌”读“chuí”。B“咽”读“yè”。D“薄”读“bó”。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留待作遗施 施:赠送。
B.谓言无罪过 言:说话。
C.寻遣丞请还 寻:不久。
D.便可白公姥 白:禀告。
【解析】B言:以为。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的“令”字与“便言多令才”中的“令”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莫令事不举 B.县令遣媒来
C.朝令而夕改 D.有此令郎君
【解析】A让。B县里的最高行政长官。C命令。D美好的。
【答案】D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①.婀娜随风转 ②.勿复重纷纭
③.便利此月内 ④.槌床便大怒
⑤.可怜体无比 ⑥.千万不复全
⑦.徘徊庭树下 ⑧.大人故嫌迟
⑨.踯躅青骢马 ⑩.窈窕世无双
A.①②⑦⑩ B.⑤⑥⑨⑩
C.⑦⑨⑩ D.③⑥⑦⑩
【解析】①轻轻飘动的样子。③适宜。④古代的一种坐具。⑤可爱。⑧这里指焦母。
【答案】C
5.下列加点的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府吏见丁宁 ②渐见愁煎迫
B.①君尔妾亦然 ②作计乃尔立
C.①会不相从许 ②叶叶相交通
D.①故作不良计 ②大人故嫌迟
【解析】A①表示对自己怎么样;②表现出。B代词,相当于“这样”。C ①表示一相,相当于“你”;②互相。D①故意;②总是。
【答案】B。
B 能力提升学案
课内精读鉴赏(品读经典,启智慧之门)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1.刘兰芝临别梳妆时“事事四五通”,对其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刘兰芝临别时精心打扮,表现其沉着冷静,突出其“精妙世无双”。
B.临别时有意精心打扮,以博得焦母的好感,促使焦母放弃邪念。
C.借此延缓别离时的到来,反映刘兰芝极其痛苦矛盾的心情。
D.面对分别,刘兰芝禁不住心烦意乱,没有好的心情,意乱产生了“事事四五通”。
【解析】刘兰芝是自请还家门,B说 “博得焦母好感,促使放弃邪念”与文意不合。
【答案】B
2.第一节运用了排比和铺陈的手法,其作用是( )
A.表明兰芝恋恋不舍,强打精神,掩饰内心的哀怨。
B.表明兰芝不甘示弱,有意在婆婆面前示威。
C.写出兰芝的美丽,突出她坚韧刚强,从容自如的性格。
D.写出兰芝有意装饰自己,决不受别人歧视的心理。
【解析】这道题考查文段在诗中的原意和作用。
【答案】C
3.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表现了刘兰芝对长者的孝敬与牵挂之意。
B.“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表现了刘兰芝勇于自责的谦恭精神。
C.“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表现了刘兰芝无辜被遣的心酸与痛苦。
D.“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表现了刘兰芝与小姑的深厚感情。
【解析】这道题考查重点词句在诗词中的含义。B中“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是客套话,并无自责之情和谦恭精神。
【答案】B
4.对这两节诗歌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兰芝满怀悲愤,言语之中含有对婆婆的斥责与抨击。
B.兰芝这时觉得好聚不如好散,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C.兰芝不卑不亢,举止得体,表现了坚强与善良的特点。
D.兰芝为照顾丈夫的面子离开焦家,表现了软弱的一面。
【解析】A“斥责与抨击”理解不当。B“好聚不如好散”“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理解不当。D“照顾丈夫的面子”“软弱”理解不当。
【答案】C

课外阅读迁移(学以致用,展亮剑风采)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1~2题。 ???????? ? 新晴野望?? ?
王 维 ??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这道题考查重点字词在诗词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答案】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 2.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解析】这道题考查句子在诗里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答案】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古人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引进人才,必须以情感人。 、 、 、 、 、 这样,人才就会“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就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①要以待遇留人,更要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
②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票子、房子、车子等“硬件”,还不能与发达国家比
③要加强与人才的联系沟通,多与他们交心交流,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支持,全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④这就更加需要强调感情的因素
⑤霍桑实验证明,与改善工作条件相比,进行情感沟通更能激发员工的归属感和工作热情
⑥要带着感情做好引才和引进的后续工作,用真情换真心,通过情感投入和人文关怀来感召人才
A.②⑥③①④⑤ B.②⑤⑥④①③ C.⑤②④⑥①③ D.⑤⑥②④③①
【答案】C
4. 画外音在电影中指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亦借指文艺作品中外加
于人物或事件的议论。阅读下面的示例,为提供的镜头设置画外音。要求主旨明确,至少使
用一种修辞手法。
【镜头】妈妈拉着儿子正在公园中散步,这时孩子突然停下来,弯腰将同学扔在校园中的废弃物丢进了垃圾桶。
【画外音】拾起的是垃圾,收获的是成长,传播的是文明。
【镜头】马路上一辆绿色出租车减慢速度,停在信号灯前,耐心等待闯了红灯的孩子们过去。这个时候,一名执勤交警对司机微笑,并且敬礼。
【画外音】
答:


【答案】示例:礼让三分,显示你对生命的珍爱;文明交通,赢得他人对你的尊重。
???错题总结:
《都江堰》学案
编制: 李希军 审定:泰安英雄山中学语文教研组
预习学案
【文学知识】
1. 作家作品: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散文家。著述宏富,早年写有《戏剧理论史稿》65万字,后又撰写《中国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80年代中期,开始散文的写作,出版《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文化苦旅》表现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文化特质。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入载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国际著名学者录》《杰出贡献者名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
2.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游记,以第一人称来写。
【字词积累】
一、读一读,写一写。
颓壁残垣 惊悸 邈远 庇护 濡养 炫耀 规矩 精神焕发
众目睽睽 遴选 浚理 长锸 挟着 钹磬 傩戏 官场衮衮
怦然心动 澄澈 驯顺 韬略
二、解释下列实词。
冰清玉洁:
圭臬guī niè:
修缮shàn:
玉玺xǐ:
三、选出正确选项:
1.《都江堰》作者所写都江堰水流壮观景象的主要象征意义是( )
A灵动的生活??? B喧嚣的生命??? C庄丽的驯顺??? D强烈的震撼
2.《都江堰》“他是郡守,手据一把长锸”的主要象征意义是( )
A扎扎实实为民造福的从政精神?? B金杖玉玺高高在上的权力观念
C毫无所求只知贡献的慈母爱心?? D雄奇威严让人顶礼膜拜的神圣境界
3.《都江堰》中都江堰修建的时代是 ( )[文中有提到战争,且在秦之前。]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汉时期???? D东汉时期
4.《都江堰》的中都江堰的主要文化内涵是( )
A造福于民??? B大智大勇??? C只知贡献???? D雄伟神圣
5.《都江堰》的行文特点是 ( )
A描写细腻???? B抒情委婉???? C思辨色彩?? D幽默风趣
6.《都江堰》中,下列词语用来歌颂李冰的有( )
A“细细浸润,节节延伸”??? B“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
C“金杖玉玺,铁戟钢锤”??? D“通情达理,平适可亲”??? D“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四、通读全文,概括各部分内容,试分析作者是如何展现都江堰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的。
课堂学案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感受壮丽景观。
2.探究写法,体悟文化精髓。
【课时安排】1课时
【情境导入】……

【自主探究】
一读文本,宏观把握全文。
请同学们速读全文,为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概括文意。
【合作解疑】
二读文本,感受壮丽景观。
本文是一篇游记。一般游记少不了以主要的篇幅写景状物,本文是这样写的吗?
都江堰的壮美是怎样展现在我们眼前的?
三读文本,体悟文化精魂。
文章起笔就非同寻常。“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这个命题是作者信口开河、随意提出的吗?
【课堂小结】
拓展阅读
【课外链接】
一、余秋雨文化散文印象(洪子诚)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中的散文,大都以记游的方式进行文化思考。他在记述自己对某一名胜古迹的游历和感受的同时,也介绍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并传达对于民族文化的思考,从而,将“人、历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余秋雨《〈文化苦旅〉自序》)。余秋雨的散文有很强的文化反省意识,或者在历史时间回溯中感叹文化和山水的兴衰变迁,或者在对古代文化踪迹的探询中思考知识分子的使命和命运。虽然他借助大量的文化史知识,但并没有把散文写成简单的“文化”加“山水”,而是强调“人气”,即作者的文化思考和个人体验渗入景观,他将之称为“个人与山水的周旋”(余秋雨《关于散文、读书和艺术修养——答〈新民晚报〉〈解放日报〉等》)。余秋雨的散文语言追求雅正,正如篇名“风雨天一阁”“寂寞天柱山”“一个王朝的背影”等所显示的。行文常常直抒胸臆,但情感的表达有时过于夸张。在篇章结构上,也有雷同现象。
二、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金汉)
从艺术上考察,余秋雨对中国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与对当代散文美学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
第一,摈弃了传统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单一程式,代之以多角度、多侧面地透视某一景物或物象,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显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如《白发苏州》,作品第一部分将苏州摆放到世界背景上突出其过去的辉煌与今日的黯淡:“前些年,美国刚刚庆祝过建国200 周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他们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前些天,澳大利亚又在庆祝他们的200 周年,海湾里千帆竞发,确实也激动人心。与此同时,我们的苏州城,却悄悄地过了自己2500 周年的生日,时间之长,简直有点让人发晕。”第二部分作家笔锋一转,写到古代文人事成事败之后都愿来苏州走走,从而译解了苏州作为中国人心理深层的一个美好情结之谜:如果说京城是中国文化喧闹的“前台”的话,苏州则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尽管如此,苏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却不公平,“历来很有一些人,在这里吃饱了,玩足了,风雅够厂,回去就写鄙薄苏州的文字”。第三部分状写苏州老百姓在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厮杀混战中的苦难命运;第四部分作家一反中国集休无意识中视苏州为阴柔之美的俗论,写出“柔婉的苏州人”在那场明末反抗魏忠贤阉党政治的斗争中搅起的风暴,它的五位被杀的普通市民,以及傲视大小官员,与统治者持不合作姿态的唐伯虎、金圣叹等,从而袒露了苏州阳刚之美的一面。最后作者漫步在苏州的小街小巷,感受着无数的门庭里藏匿着的“无数厚实的灵魂”,获得一种“奇特的经验”。上述五个方而分别以中外对比,文化界定,阶级压迫,美学梳理,个人观感等五种视角评说苏州,并最终渗透着或统一于历史追踪这一总的视角之中,可谓“形散神聚”。再如《笔墨汉》,作者围绕着“笔墨”这一中国文人日常打交道的物体,广博而精练地征引了一切与笔墨有关的美学信息,多层次地勾勒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脉络,其中有文人工具史、书法兴衰史、文人心态史以及文化演进史等。如果说秦牧式的旁征博引是将同一事物的不同材料集中铺陈导向某种同一、单一的主旨,所谓“用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秦牧语)的话,余秋雨这里则是集同一事物的不同材料突出其异质显现,从而使主旨走向多元,多义。
第二,作者所选取的景观或物象都曾参与了作者主体的精神建构。比如“牌坊”“庙宇”“江南小镇”,《千年庭院》中的岳麓书院,《乡关何处》中的河姆渡陶瓷碎片等,这些景观与物象都曾在作家的个人实践中起过重要作用,与作家主体独特的精神世界的形成大有关联。这就与以前散文作家们于走马观花中浮光掠影的景物速写大不相同,同时也与古代作家在个人生命之旅中主客体之间那种“随遇而感”式的取象区别开来。
第三,突破了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游览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现的情结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从而突出了作家所要开掘的,与本次游览相关的内容。比如《庐山》《贵池傩》与《青云谱随想》,作家在这些地方的游览过程已不重要,也无意全面摹拟那里的具体风光、景点,而侧重关注那里的文化型态、文化品位与文化贡献。
第四,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淹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或历史画卷。《道士塔》中王道士的所作所为可以说纯粹是作家借助于史料虚构的某中历史情境;《一个王朝的背影》浓墨重彩所编织的更是清王朝三百年历程中不足为外人道的心灵秘史。如果说传统散文中的想象是一种技巧,想象的至多是一个场景,一两个细节,像余秋雨这种大规模地、整体地运用想象修复一段历史运动的轨迹则不多见。
第五,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余秋雨散文常常从感性叙述轻松自如地切换成理性评析,或从理性评析自然地转人感性叙述,很多情况下甚至是一种交融着感性与与理性的具象式理论言说,充分显示了一个在理论研究、艺术鉴赏与创作中浸浮了多年的文化学者的优势,从而远远超出前此若干纯感性抒情、叙事或纯理性议论的文本,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新型的范例。
三、在我们的印象中,余秋雨散文一般是用来读的,余先生在文中用散文的笔调为我们构筑起了一种苍凉的历史意境,我们眼里看着,心里想象,一种阅读的愉悦就此获得了,所以,一般不曾想到余先生的散文还可以用来“听”。但是,昨天我去书店买了一盘由赵忠祥朗诵的余秋雨散文CD牒片,回到家里一口气听完盘中所选的《都江堰》、《遥远的绝响》、《阳关雪》和《苏东城突围》等散文名篇,心里委实产生一种莫名的惊颤。赵忠祥是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由他用颇有磁性的男中音来阅读秋雨先生的散文,实在再恰当不过了。我闭上眼睛,在声音里展开无限想象,一忽儿来到都江堰看李冰父子筑堤,一忽儿又来到阳关看冬天古战场漫山的雪景,一忽儿跟随嵇康去到古代看穷途末路的封建文人如何在历史的时空里消失,一忽儿又跟随苏东坡去赤壁怀古进行文化的突围。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享受呢?醒来后到现在我都无法用言语说清楚,只知道昨夜良宵不曾虚度! 四、上世纪90年代,散文集《文化苦旅》出现在读者面前,“畅销三个月后开始有第一种盗版本”,接着《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散文集一本接一本地出版、畅销、无一例外地被盗印,这些散文集正规与不正规的印数之和已是一个天文数字。作为散文家的余秋雨几乎家喻户晓,比作为学者的余秋雨更加璀璨夺目、风光十足。 余秋雨真的成功了,其散文一出来就显得非同小可,其气势、见识、语言都远远超出当时“积贫积弱”的散文作品,他的散文曾被称为“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的又一座高峰”。但是,在余秋雨著作中常识性的“硬伤”、自作主张的主观臆测和随意征引、主观情感的滥施和失真也不期自到。上海学者胡晓明曾在《知识、学养与文化意识》中指出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暴露出来了知识结构上的欠缺,在《风雨天一阁》一文中有对主观情感的过分夸饰,在《阳关雪》《莫高窟》等文中则把原本丰富的文化蕴涵简单化处理,而在《西湖梦》《柳侯祠》等文中又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了传统文化。在其他评论余秋雨散文的文章中,与此相类似的知识层面和学术领域的批评还有很多。

【学后反思】
姓名
李希军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三
邮件
单位
山东省泰安英雄山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贴近苍生,濡养万民
一、教材分析
《都江堰》是鲁教版必修第三册第四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文明的踪迹”,本文是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文章,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究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人格构成。因此《都江堰》这篇文章与其说是在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通过李冰来体悟文化的精义。那么都江堰这项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它的文化精义是什么?余秋雨先生以自己特有的思考方式给出了答案——贴近苍生,濡养万民。
二、学生分析
对于一篇厚重的文化散文,学生往往读不出它的深厚意蕴。而且,对于高考的重头戏——散文阅读,本篇堪称典例,学生也未必能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有待生生讨论探究和老师精讲点拨。另外,余秋雨先生的语言特色,学生往往只是停留于感觉的层面,需要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总结明确。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多处对比的作用。
2.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本文以小见大的手法。
3.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R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一、导入环节,采用多媒体的手段播放《好一个都江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授课环节,以自主探究——合作释疑为基本教学模式,以文本为载体,立足诵读和语言的体味,借助想象和联想,灵活地诱引学生用心领悟散文语言,深入思考文化的精义。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和个性化解读,中间穿插PPT,通过课件等,以学生为主体,以文为本,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主要采用“对话体悟法”、“点拨讨论法”两种方法,让学生真正“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三、最后,4回顾文本,在《晨星》的背景音乐中,教师小结,收束课堂。课后,让学生完成反馈练习。
?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
一读文本
?
引导学生重点掌握对比手法;通过抓关键语句来概括文意;在概括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本文的写作重点在哪里,并阐述原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
中间穿插PPT,通过课件展示都江堰水景图,给学生直观印象。

精读文本
(1)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第三部分,深刻体会李冰精神的内涵。(2)学生概括李冰精神的内涵,教师精讲点拨。
小组交流,选代表利用PPT展示学习成果。
课件展示总结:
贴近苍生,造福百姓,求真务实,淡泊名利
李冰作为一郡之守在这里为我们大大的书写了一个“官”字,通过这个官位,他贴近苍生,造福百姓,为天下守住了“民”心,他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践行执政为民,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最终守住了天下,守住了民族精神。
三读文本
引导学生思考:由李冰我们会想到那些人呢?
学生思考,并口头表达自己的崇高敬意。
(例:古代:包拯、白居易、苏轼、林则徐等;当代: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最美教师、最美司机等)
课件展示示范语段,学生齐读,感受其中蕴涵的崇高的情怀。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 ?-----林则徐
在因虎门销烟被贬到伊犁戈壁黄沙、朔风漫天日子里,在最倒霉的时刻,在最倒霉的地点,在最倒霉的情况下,顶着最倒霉的屈辱,干着最普通、最费力、最不易露脸的事,-----领导百姓兴修水利,引天山雪水浇灌农田。他修成的水渠到现在已有150多年了,依然清流滚滚!
文本回顾
在《晨星》的背景音乐中,教师小结,收束课堂。
观看PPT,记诵:“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然而都江堰依旧,李冰的精魂依旧,历经时间长河的洗刷,那些以民为天,造福百姓的先人注定在我们心中永驻,不仅如此,他们与自然抗衡的执著坚毅的精神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无价的精神财富。
所以,当我们面临难以逾越的鸿沟时,当我们处于山重水复的境地时,当我们当陷入凄风苦雨的低谷时,请记住精神力量与我们同在,精神力量与我们同行!让我们在阴霾的天空下依然激情似火,让我们在激情的岁月里尽情绽放自己的光彩!?
《晨星》的背景音乐,PPT。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
一、学生自主、互助学习为主。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未知知识提出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
二、从教学过程开始前的查阅资料到教学过程中的批注式读书法,再到撰写论文进行展示和评价,课堂设计始终尊重学生主体性。
三、立足文本,深入研读。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研读、课本剧表演和课外拓展均贯彻立足文本,深入文本,再跳出文本,高于文本。教学进行中利用多种评价量规监控学生学习过程,课堂学习结束后利用班级博客汇集积累资料,始终坚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四、信息化技术支持明显。课前预习利用互联网和微课程翻转课堂,预习中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要让学生比传统学习更多更有效的研读文本;用影视资源经典片段,音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对经典文本的热爱。借班级博客平台展示丰富的资源及优秀的阅读感受,体现语文学习博大精深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