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三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目标: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出发吧!少年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博物馆
参观任务:探寻共和制在中国确立的过程
源自拉丁文res publica,意为“人民的公共事务”
近现代共和政治
国家和政府应当为公共利益而努力
国家各级政权机关的领导人由自由公正的选举产生
一国家是不是“共和国”,并不在于它的国名是否称之为“共和国”,而是在于它的政体是否“行共和之政”。
展厅一
民国时期政治制度
展厅二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展厅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展厅一:民国时期政治制度——资产阶级共和制的建立与破环
南京
临时政府
1912.1-4
北洋政府
1912-1928.6
南京国民政府
1927.4-1948.5
1911
10.10
武昌
起义
1911
12
南北
议和
缔造共和
破坏共和
民国时期(1912—1949)
展厅一:民国时期政治制度——资产阶级共和制的建立与破环
第一阶段: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1912.3)——缔造共和制度
中华民国国旗
亚东开化中华早,
揖美追欧,旧邦改造。
飘扬五色旗,
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1912年《中华民国国歌》
参观任务一:请同学们当博物馆讲解员,结合教材14页第一段内容以及展品,讲解中华民国建立的相关内容。
第一组展品
展厅一:民国时期政治制度——资产阶级共和制的建立与破环
VS
想要清帝退位,就把大总统的位置让出来!!!
为了民族大义,我让!!!
孙中山
袁世凯
材料1
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2、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3、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
内 容
主权在民
目
的
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
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性
质
意
义
从法律上否定了君主
专制,是近代中国政治
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
材料3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
……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评价:1、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
2、职权不明,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展厅一:民国时期政治制度——资产阶级共和制的建立与破环
第一阶段: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1912.3)——缔造共和
第二组展品
政党政治开始出现:辛亥革命后为各党派、团体纷纷建立,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展厅一:民国时期政治制度——资产阶级共和制的建立与破环
第二阶段: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政党政治,共和制度遭到破坏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
由议会当中所占席位较多的政党领袖担任的
1912.8
宋教仁改组国民党,同盟会联合四个小党改组为国民党。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宋教仁
1)政党政治开始出现:辛亥革命后
1912年12月至1913年初国会议席分配表
党派名称 发起人 在议会中所占席位 政治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展厅一:民国时期政治制度——资产阶级共和制的建立与破环
第二阶段: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政党政治,民主政治遭到破坏
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是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1913.3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史称“宋教仁案”
展厅一:民国时期政治制度——资产阶级共和制的建立与破环
第二阶段: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政党政治,民主政治遭到破坏
1913.3“宋案”
1913.7-9
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失败
展厅一:民国时期政治制度——资产阶级共和制的建立与破环
第二阶段: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政党政治,民主政治遭到破坏
1913.3“宋案”
1913.7-9
孙中山发动“去袁”二次革命失败
1913.10
袁世凯任正式大总统
1913.11.4解散国民党
1914.1.10解散国会
1914.5.1
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超长任期
10年
无限连任
提名下任总统
+
+
=
变相
世袭
展厅一:民国时期政治制度——资产阶级共和制的建立与破环
第二阶段: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政党政治,共和遭到破坏
政党政治
名存实亡
1913.3“宋案”
1913.7-9
孙中山发动“去袁”二次革命失败
1913.10
袁世凯任正式大总统
1913.11.4解散国民党
1914.1.10解散国会
1914.5.1
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
展厅一:民国时期政治制度——资产阶级共和制的建立与破环
第二阶段: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政党政治,共和遭到破坏
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西方政党政治的兴起与其制度的确立,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整个国家严重资本主义化之后。辛亥革命后,政权虽然易手,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天下而非政党的天下。所谓自由结社、合法反对、公平竞争、轮流执政等政党政治的原则,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虽然在形式上,民初各政党获得了较多的政治权利,但在关键的政权问题上,手执枪杆子的袁世凯是不会让步的。……因此,在当时中国国情下,如果政党要去搞所谓政党政治,要么成为独裁者欺骗民众的工具,要么成为独裁者刀俎下的鱼肉。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思考: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盲目学习照搬英美模式(脱离中国基本国情)。
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政党仓促成立,党争不休。
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
制度要符合国情,与经济基础相匹配
孙中山政治理想
“主权在民”
展厅一:民国时期政治制度——资产阶级共和制的建立与破环
第三阶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8)—— 一党专政,共和遭破环
训政
宪政
军政
(1914—1928)
“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
以“军政”统一全国后,需要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届时要实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早期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倒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1928—1948)
(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后)
展厅一:民国时期政治制度——资产阶级共和制的建立与破环
第三阶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8)—— 一党专政,共和遭破环
国民大会
名义上代表国民行使权力的机关
被架空
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
闭会期间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行使政权
政治会议
指导、监督
国民政府
总揽五项治权
行政
立法
司法
考试
监察
小小“训政”拿捏
中国国民党实施总理三民主义,依照建国大纲之训政时期,训练国民使用政权,至宪政开始完成全民政治。 ——1928年《训政纲领》
胡汉民:一切权力皆由党集中,由党发施。
训政实质: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行使政权
蒋介石
展厅一
民国时期政治制度
展厅二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展厅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南京
临时政府
1912.1-4
北洋政府
1912-1928.6
南京国民政府
1927.4-1948.5
1911
10.10
武昌
起义
1911
12
南北
议和
1927-1937
国共十年对峙
革命根据地
1931-1945
抗日战争
抗日根据地
1946-1949
解放战争
解放区
边区政府
缔造共和
破坏共和
探
索
共
和
展厅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参观任务二:这一展厅分小组进行参观,根据展品内容以及教材16—17页内容,完成表格内容。
时期 地区 制度探索 意义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徽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第五组展品
时期 地区 制度探索 意义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抗战时期的制度探索
抗日
根据地
苏维埃政权
农村革命
根据地
边区政府
抗日民主制度
三三制原则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开辟人民政权的重要实践,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
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工农民主政权
晋察冀边区
唐县选举
第一任
女县长
陈舜玉
【重点探究】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
。
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分子各占1/3.
作用:团结各阶级、阶层联合抗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时期 地区 制度探索 意义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抗战时期的制度探索
抗日
根据地
苏维埃政权
农村革命
根据地
解放区
边区政府
抗日民主制度
三三制原则
行政区
《论人民民主专政》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开辟人民政权的重要实践,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定基础。
内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展厅一
民国时期政治制度
展厅二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展厅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展厅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共和制的确立与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临时宪法《共同纲领》:“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五四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规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其正式建立的标志。
初步形成
正式建立
受挫削弱
进入新阶段
1949年
1954年
1957年至文革期间
1982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文革”结束后逐渐恢复
“八二宪法”颁布: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确立
多党合作新格局
发展完善
写入宪法,制度化
1949年
1956年
1978年
1982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改革开放后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中国十二大
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进一步明确这一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并提出了一整套与之相关的理论与政策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什么优越性?
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在我们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国家权利机关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
有利于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各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既有利于发扬民主,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又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工作效率。
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民主的主要平台和渠道,依照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一致同意起来,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一起行动,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实行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展厅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展厅——共和制的确立与完善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奖竞答活动,根据课本20页内容回答
1、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内容?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内容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特点是什么?
展厅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展厅——共和制的确立与完善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奖竞答活动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什么作用?
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展厅一
民国时期政治制度
展厅二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展厅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
在根据地和
解放区的制
度探索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2年—1949年)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912年1月-1912年4月)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
(1912-1928)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27-1948)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政党政治开始出现
转折:“宋案”
结果:袁世凯复辟始末
“训政”时期:颁布《训政纲领》
“宪政”时期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
建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国共对峙时期(1927-1937)
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实践:行政区的建立
理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缔造
共和
破坏共和
探索
共和
确立
完善
共和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堂小结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以古鉴今
无论何时,“制度”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只有是否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你觉得我们国家在制度建设方面如何做,才能使制度持续发挥良好作用?
以古鉴今
在坚持制度自信的基础上,不断对现有制度创新与发展,坚持与时俱进。
习语
金句
“只有同时保持制度的自信与创新的自觉。同时保持守正的坚定和创新的激情,才能不断增强中国制度的生机活力。”
——2024年9月,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2024·亳州)1930年6月,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苏区成立。苏区农民分到了土地,兵工厂、被服厂、造纸厂、五金厂等纷纷兴办,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也有很大发展。此苏区的建设( )
A.适应了民主革命形势发展需要
B.缓和了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
C.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D.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经济体系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苏区政府采取了分配土地、兴办工厂、发展教育及医疗事业的措施,这有利于促进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革命根据地,推动革命发展,适应了民主革命形势发展需要,A项正确;此时正处于国共对峙时期,国民党政权对革命根据地展开了一系列的“围剿”,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权建设,无关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排除C项;新民主主义经济是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份构成的,苏区的建设并未完善新民主主义经济体系,D项表述有误,排除。
A
2.(2024·丹东)下图是1946—1949年哈尔滨解放区地方法院审理涉外刑事案件统计图。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政权坚持主权独立原则
B.我国民主法制不断健全
C.东北社会治安环境日益好转
D.民众法律意识逐渐增强
[解析] 根据图表可知,1946—1949年哈尔滨解放区地方法院审理涉外刑事案件数量呈现上升趋势,这说明越来越多的涉外案件由解放区人民政权审理,体现了主权和司法的独立性,A项正确。材料无法律体系的相关内容,无法体现我国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排除B项;哈尔滨解放区地方法院审理涉外刑事案件数量呈现上升趋势,无法说明东北地区治安环境好转,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民众对法律的态度,无法体现民众法律意识逐渐增强,排除D项。
A
3.(2022·江苏·9)1951年3月18日,毛泽东致函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在这里,毛泽东指示( )
A.应赋予人大代表以充分的权力
B.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调研
D.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
[解析] 题干中的时间为1951年,题干中“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和“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其中鼓励民主人士了解土改情况,并将民主人士代表参观土改作为典型事例教育干部,可以体现民主人士积极参政议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毛泽东的指示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D项正确;开始普选人大代表的时间为1953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提出时间为1956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就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均与题干中时间“1951年”不符,排除A、B、C三项。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