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认识化学反应》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试管①中充满氮气,试管②③中充满氧气,升温至40℃,仅观察到②中的白磷燃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实验①②可验证燃烧需要氧气
B.由实验②③可推知着火点高低:红磷>白磷
C.利用水浴控温可调节可燃物的着火点
D.①③两支试管内的白磷和红磷可回收再利用
2.花鼓戏《补锅》中唱到“手拉风箱呼呼响,火炉烧得红旺旺”。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
A.风箱拉动过程中增加了可燃物
B.手拉风箱为煤的燃烧提供了充足氧气
C.火炉烧得旺是因为降低了煤的着火点
D.氧气能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3.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B.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或与氧气接触
C.所有的燃烧都有发光、放热、冒烟的现象
D.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不能燃烧
4.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错误的是( )
A.厨房煤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D.图书馆内图书起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5.燃气热水器中燃气不充分燃烧易产生CO气体,下列关于CO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O气体有毒,可危害人体健康
B.CO可用于冶炼金属
C.CO可以燃烧,可作燃料
D.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CO中毒
6.下图是粉尘爆炸实验图示。下列有关该实验及爆炸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加油站、面粉厂和煤矿的矿井内必须严禁烟火
B.实验中,面粉在有限的空间发生急速燃烧而爆炸
C.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在密闭容器中点燃一定会发生爆炸
D.爆炸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可能因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引起的
7.发生火灾时,下列自救方法正确的是( )
①室内起火时,应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②楼房着火时,迅速乘电梯逃生
③身上着火时,不要乱跑,可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④拨打火警电话119
⑤撤离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俯下身子逃离火灾现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④⑤
8.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括号内为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
A.粗树干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细树枝在空气中较易燃烧(反应物的种类)
B.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反应温度)
C.双氧水在常温下较难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催化剂)
D.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反应物浓度)
9.我们生活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中,下列出现在我们身边的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B.50mL水和50mL乙醇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
C.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
D.5g白糖溶于50g水,制得55g白糖水
10.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
A.该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B.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
C.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 D.化学反应的快慢
11.在电化学储能领域拥有巨大潜力的可由以下化学反应制得:,则可推测X是( )
A. B. C. D.
12.我国计划发射“嫦娥工号”卫星,卫星运载火箭的动力由高氯酸铵(NH4ClO4)分解提供.高氯酸铵分解有可能排入大气的物质是( )
A.H2O B.SO2
C.CO2 D.CO
13.下列对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或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气加氯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等于氯化氢
B.参加反应的H2、Cl2和生成的HCl的分子个数比是1∶1∶2
C.2g氢气和35.5g氯气反应,会生成37.5g氯化氢
D.每1份质量的氢气和1份质量的氯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2份质量的氯化氢
14.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
A.4Fe+3O2 2Fe2O3
B.4P+5O2 ===== 2P2O5
C.NH4HCO3 NH3↑+H2O+CO2 ↑
D.Cu2(OH)2CO3======CuO+H2O+CO2↑
15.我国科学家实现了世界上最大化学链碳捕集的成功试验,捕集到的高浓度CO2与H2O反应制甲醇(化学式为CH3OH)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B.参加反应的CO2与H2O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循环利用该反应获得的氧气,可以降低成本
D.反应生成的甲醇和氧气的质量比为3∶2
16.探究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因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实验编号 H2O2溶液 催化剂(0.1g) 温度/℃
体积/mL 溶质质量分数/%
① 5 10 — 20
② 5 10 MnO2粉末 20
③ 5 5 MnO2粉末 20
④ 5 5 MnO2粉末 40
⑤ 5 5 Fe2O3粉末 20
A.①④探究有无催化剂的影响 B.②③探究H2O2溶液浓度的影响
C.②④探究反应温度的影响 D.④⑤探究催化剂种类的影响
17.某同学使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通过红热的玻璃导管引燃红磷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过程中,锥形瓶内物质质量与时间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18.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B.该化学反应中乙、丙质量比为3∶17
C.物质丙可能为单质
D.物质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19.当前,氨气(NH3)的能源化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工业上常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加入反应物和催化剂进行该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图中有两处被墨迹遮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后催化剂的质量为8 g
B.参加反应的氢气质量为6 g
C.氨气分子的微观示意图为
D.参加反应的氮气和生成的氨气分子个数比为4∶1
20. 取质量相等的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分别加热,实验测得加热温度与产生氧气的关系如下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从分解温度看:高锰酸钾比氯酸钾更易分解
B.时没有氧气产生的原因是没有达到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的温度
C.a点剩余固体物质的种类比b点多
D.产生相同质量的氧气,氯酸钾需要的质量比高锰酸钾多
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60分。
21. 利用漏斗完成以下实验
(1)用图1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240℃;P2O5能溶于水,有毒性
【实验用品】药品:白磷、红磷、80℃热水:仪器:漏斗、橡胶导管、铁丝隔网等。
【实验装置】如图组装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见下表
实验步骤及操作 实验现象
I.将一定量的白磷、红磷分别浸入80℃热水中 白磷、红磷均不燃烧
Ⅱ.升高右侧漏斗至红磷露出水面
Ⅲ. 白磷燃烧
【讨论交流】
①实验步骤Ⅱ中的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Ⅲ中的操作 。
②实验现象I中白磷不燃烧,Ⅲ中白磷燃烧,对比可得物质燃烧的条件是 。
③实验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拓展反思】
④本实验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
(2)用图2装置完成面粉爆炸实验。漏斗中装有面粉,用力推注射器活塞,可以观察到现象: ,用力推注射器活塞的作用是 。
22.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天平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说明: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1)A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 。
(2)上述四个实验装置中,只有A装置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B、C、D装置则不能。
①B装置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理由是 。
②C装置和D装置也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理由是 。
(3)通过上述实验,同学们得出结论:当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必须在 装置中进行。
(4)从微观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填数字序号),所以质量守恒。
①原子种类 ②分子种类 ③原子数目 ④分子数目 ⑤原子质量 ⑥分子质量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理:2021年从三星堆出土了大量表面有一层“绿色物质”的青铜器,研究人员将“绿色物质”隔绝空气加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由此得出该“绿色物质”一定由 种元素组成。
23. 从多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有助于形成系统思维。如图是乙炔(C2H2)燃烧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变化角度
①从微观角度分析,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微观粒子是 。(填化学用语)
②从宏观角度分析,该反应产生了新物质,请设计实验证明其中一种产物:点燃纯净的乙炔气体, (写出操作、现象和结论)。
(2)能量变化角度
乙炔燃烧实现了从 能到热能和光能的转化,可以利用这一反应放出的热量进行金属切割或焊接。
(3)反应条件角度
使用乙炔燃烧产生的火焰切割金属时,若有黑烟冒出,可以 (选填“调大”或“调小”)氧气的进气量,从而调控燃烧。
24. 某项目小组的同学准备向校报提交一份“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研究报告。为此,同学们从燃烧的发生与调控、家用燃料的变迁以及对未来燃料的展望等方面展开了项目化学习的探究之旅。
任务一:探究燃烧的发生
【进行实验】甲组同学做了如图两组实验:
(1)实验1的现象说明燃烧的发生需要有 。
(2)实验2中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
【实验结论】通过上述实验同学们得出了燃烧发生所需的条件。
【反思应用】
(3)若家中油锅着火,合理的做法是 。
任务二:探究燃烧的调控
【提出问题】生活中调控燃烧的方式与原理有哪些?
【调查研究】
(4)乙组同学收集到以下几种调控燃烧的事例,请你和他们一起探究,并完成下表:
调控方式 用鼓风机给煤炉火送风 转动打火机出气调节阀 汽车气缸工作时汽油以雾状喷出
调控原理 增加氧气的量 调节燃料的量
【迁移应用】
(5)调查中还发现小明家的燃气灶火焰发黄、锅底发黑。根据探究所得,他们给出调节建议:使用时,将燃气灶的进风口 (选填“调大”或“调小”),从而成功解决了问题。
任务三:探究家用燃料的变迁
【调查研究】同学们通过走访与调查了解到当地燃料的变迁主要经历了木材→煤→煤气→天然气等几个阶段。
【资料汇总】
燃料 调控 主要成分 热值
木材 钻频繁添加木材 碳、氢、氧等元素 2500~3000大卡/kg
煤 需提前点燃,过程复杂 碳、氢、硫、氮等元素 5500大卡/kg
煤气 随用随开 一氧化碳和氢气 3800~5700大卡/cm3
天然气 随用随开 甲烷 8000~9000大卡/cm3
【交流讨论】
(6)根据上表可以推出家用煤气或天然气代替其他燃料的原因是 (写一点)。写出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任务四:展望未来燃料
(7)通过上述探究,同学们知道了开发更清洁的可再生燃料是今后发展的方向,请你举一种: 。
25.“化学氧自救呼吸器”是一种在缺氧环境中通过制氧剂临时供氧的装置。制氧剂的主要成分是超氧化钾(KO2),产生氧气的主要原理是超氧化钾与人体呼出的水汽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为测定某制氧剂样品中超氧化钾的含量,取20g样品加入到盛有50g足量水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杂质不与水反应),烧杯中物质总质量为65.2g。计算:
(1)产生氧气质量 g。
(2)样品中超氧化钾的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