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2024七上·咸宁期中)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类,北京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北京人( )
A.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B.使用磨制工具
C.已经学会使用火 D.会缝制衣服
2.(2024七上·咸宁期中)以下两幅图是我国重要考古发现,这可以说明( )
A.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B.山顶洞人学会了种植农作物
C.所有农作物都发源于我国
D.当时的人民会制作陶器
3.(2024七上·咸宁期中)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是学习历史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表述,而结论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论观点。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
B.河姆渡居民饲养家禽家畜
C.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D.半坡人主要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
4.(2024七上·咸宁期中)大汶口原始居民有了私有财产。大汶口晚期的墓葬,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说明大汶口居民( )
A.商业活动活跃 B.人们的日常生活奢侈
C.农业得到发展 D.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
5.(2024七上·咸宁期中)陶寺遗址出土有玉璧、玉琮,而璧与琮显然是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类。陶寺文化中,礼器性质的圆点纹、涡纹彩陶,以及随葬猪下颌骨的习俗等,均并非本地传统,很可能来源于东方的大汶口—龙山文化系统。这反映了( )
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B.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C.各地文化趋于一致 D.陶寺文化优于其他文化
6.(2024七上·咸宁期中)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这说明( )
A.阶级分化愈加严重 B.早期国家产生
C.禅让制开始实践 D.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7.(2024七上·咸宁期中)周朝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礼乐制度。例如,青铜鼎的使用数量有严格的区分,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乐舞也有不同的标准,天子用八横八纵共64人的规模,诸侯用六横六纵共36人的规模,大夫用四横四纵共16人的规模。这表明周朝( )
A.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B.朝政逐渐腐败
C.中央集权加强 D.青铜器生产水平高超
8.(2024七上·咸宁期中)《郑庄公戒饬守臣》中记载,“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其中,这反映( )
A.周王室衰微 B.周王室礼乐制度发达
C.郑国是最强大的诸侯国 D.周朝政治腐败
9.(2024七上·咸宁期中)晋国常与周边戎狄等发生冲突。为了消除边患,晋国大臣魏绛向国君提出“和戎”主张。国君命魏绛与周边戎狄订立盟约,和睦相处。至此,晋国与戎狄之间的战争不再,诸戎部落与晋国人开展正常经济贸易文化往来,以上材料说明( )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春秋时期和平安定
C.春秋时期民族交融 D.战国时期经济繁荣
10.(2024七上·咸宁期中)李冰上任后实地考察了岷江的有关情况,他提出要根治成都平原的水旱问题,就必须实行引流分水。而他发现岷江在流经都江堰玉垒山西侧时,由于山体坚硬挡住了水流的去路,在玉垒山凿开一个口子将岷江水引到成都平原,就能解决灌溉、运输以及水旱等诸多问题。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A.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精神
B.各国都十分注重兴修水利
C.都江堰市一座大型水利工程
D.李冰因地制宜地采用了科学的规划方案
11.(2024七上·咸宁期中)孔子曰:“仁者人也”。他认为应当关爱尊重他人。有同情心,还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社会人际关系。这体现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
A.仁者爱人 B.因材施教 C.兼爱非攻 D.有教无类
12.(2024七上·咸宁期中)以下表格是甲骨文记载内容中多次出现的字,这些记载说明( )
甲骨文写法 对应的字
雨
云
雷
A.甲骨文记载内容单一
B.当时人们非常重视对气象状况的预测和记录
C.甲骨文结构简单
D.当时人们对天文气象一无所知
13.(2024七上·咸宁期中)【西周分封制】
材料一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天子以诸侯为臣,诸侯以大夫为臣,大夫以士为臣……诸侯又可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要定时向周天子进贡,定期朝觐周天子。周天子出兵征讨时诸侯要带领本国军队随同出发,诸侯还要对天子的出巡、婚嫁、死丧等尽一定的义务。
——摘编自程幸超《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受封对象。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受封诸侯应履行的义务。
(3)据材料三,归纳西周实行这种制度的作用。
14.(2024七上·咸宁期中)【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 春秋时期,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产品的增加,使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治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
——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
(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新现象对春秋时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历程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15.(2024七上·咸宁期中)【秦国的发展】
材料一 秦国实行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除井田,民得买卖”,即废除原有的井田制度,按军功授田,重新规划土地,设立地标,明确土地四至,同时设立官职保护私有土地不受侵犯,允许土地买卖。至此,私人土地的所有权依法确立了下来。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刘新文《先秦土地制度变迁》
材料二 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都江堰的功能和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周边农业发展的影响。
16.(2024七上·咸宁期中)【中华文明的起源与考古发现】
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下表中三个图例反应了三个地方的考古发现。
图例 图例1 良渚古城遗址 图例2 陶寺都城遗址 图例3 二里头遗址
说明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城内外祭坛上有权贵墓地,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高等级墓地,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有宫殿建筑群。在遗址中发现大型墓葬,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等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中华文明的起源与考古发现”,选取其中两个图例,自拟标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和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C项符合题意;
A: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仅从这些发现物“灰烬、烧石和烧骨”无法直接得出此结论,A项不符合题意;
B:北京人是旧石器时代,使用的是打制石器,B项不符合题意;
D:山顶洞人会缝制衣服,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和黍”和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因为这些考古发现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证据,证明了在我国的特定地区很早就有了稻、粟和黍的栽培,A项符合题意;
B:山顶洞人学会了种植农作物是不正确的,山顶洞人主要还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B项不符合题意;
C:所有农作物都发源于我国也是不准确的,虽然我国是稻、粟和黍等重要农作物的起源地之一,但不能说所有农作物都发源于我国,C项不符合题意;
D:仅从这两幅图不能得出当时的人民会制作陶器的结论,因为图中展示的是农作物,没有关于陶器制作的相关信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表述,而结论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论观点”和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是对北京人遗址的地位的评述,属于历史结论,C项符合题意;
A: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是对相关历史现象的客观描述,属于历史史实,A项不符合题意;
B:河姆渡居民饲养家禽家畜是对相关历史现象的客观描述,属于历史史实,B项不符合题意;
D:半坡人主要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是对相关历史现象的客观描述,属于历史史实,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D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可知,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随葬品数量不一,有的有百余件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则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D项符合题意;
A:“商业活动活跃”与大汶口原始居民时代生产力水平不符,且材料未明确提及与商业有关的内容,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反映墓葬随葬品数量差异较大,且原始居民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不能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奢侈,B项不符合题意;
C:农业得到发展是出现贫富分化的现象的背景,不能直接解释墓葬随葬品数量差异,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大汶口居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B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陶寺遗址出土有玉璧、玉琮,而璧与琮显然是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类。陶寺文化中,礼器性质的圆点纹、涡纹彩陶,以及随葬猪下颌骨的习俗等,均并非本地传统,很可能来源于东方的大汶口—龙山文化系统”可知,陶寺遗址中出土的玉璧、玉琮、圆点纹、涡纹彩陶等陶器和随葬习俗,表明该文化受到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影响和融合,这正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性,各地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交融、互通有无,B项符合题意;
A:题干表明陶寺文化受到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影响,并不是证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所在,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表明陶寺文化吸收了多区域的文化特点,不能说明各地文化趋于一致,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表明陶寺文化受到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影响,并不能说明陶寺文化优于其他文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特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D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和结合所学可知,启继承其父禹的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D项符合题意;
A:阶级分化愈加严重不是从夏朝开始出现的,A项不符合题意;
B:夏朝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产生,B项不符合题意;
C:禅让制诞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尧舜禹时期,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世袭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青铜鼎的使用数量有严格的区分,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乐舞也有不同的标准,天子用八横八纵共64人的规模,诸侯用六横六纵共36人的规模,大夫用四横四纵共16人的规模”和结合所学可知,周朝在青铜鼎的使用数量和乐舞规模上,天子、诸侯、大夫、士有着严格的区分。这种区分体现了周朝在社会等级上有着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层层分封指的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分封给卿大夫等,形成了层层的等级关系。而不同等级在鼎的使用数量和乐舞规模上的差异,正是这种层层分封所导致的等级森严的体现,A项符合题意;
B:朝政逐渐腐败的表现,可能会涉及到官员贪污受贿、政治决策失误、社会治理混乱、民众生活困苦等方面,材料没有涉及,B项不符合题意;
C:中央集权加强不符合周朝的政治特点,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权力相对分散,C项不符合题意;
D:青铜器生产水平高超虽然能从天子、诸侯等使用不同数量的青铜鼎侧面反映出当时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但这并非材料重点强调的内容,材料重点在于通过不同等级使用鼎和乐舞规模的不同来体现等级制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分封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可知,材料的意思是周王收取了郑庄公对东周的参政权,郑庄公就不去朝拜他了。秋天,周桓王就派诸侯进攻郑国,郑庄公抵御这场进攻。历史上称为周郑交恶。诸侯不服从周王,并打败周王。反映的是周王朝权力的减弱,A项符合题意;
B: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而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瓦解,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只涉及郑国一个诸侯国,不能得出“最强大”,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不涉及政治腐败问题,强调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周王室衰微,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国君命魏绛与周边戎狄订立盟约,和睦相处。至此,晋国与戎狄之间的战争不再,诸戎部落与晋国人开展正常经济贸易文化往来”和结合所学可知,这表明晋国和戎狄之间不再以战争为主,而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建立了联系。诸戎部落与晋国人开展正常的经济贸易文化往来。这种经济贸易和文化方面的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和相互影响,充分说明了春秋时期民族交融的情况,C项符合题意;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在材料中并未体现,而材料重点在于晋国与戎狄的和平交往与融合,A项不符合题意;
B:春秋时期整体上是战乱频繁的,材料只是讲述了晋国与戎狄局部的和平共处,B项不符合题意;
D:“战国时期经济繁荣”主要涉及战国时期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发展状况,材料没有涉及,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时期民族交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D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而他发现岷江在流经都江堰玉垒山西侧时,由于山体坚硬挡住了水流的去路,在玉垒山凿开一个口子将岷江水引到成都平原,就能解决灌溉、运输以及水旱等诸多问题”和结合所学可知,李冰根据岷江的地形特点,即山体阻挡水流,提出在玉垒山凿开口子引流分水的方案,这充分说明他因地制宜地采用了科学的规划方案,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更多的体现了李冰修建都江堰时采取了科学的方案,而不是赞扬劳动人民的勤劳精神,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中仅提及李冰在岷江治理和都江堰建设上的作为,未提及其他国家兴修水利的情况,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并没有详细描述都江堰的规模等内容,不能直接得出“都江堰是一座大型水利工程”的结论,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他认为应当关爱尊重他人。有同情心,还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社会人际关系”和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A项符合题意;
B:“因材施教”强调的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B项不符合题意;
C:“兼爱非攻”是墨子的主张,C项不符合题意;
D:“有教无类”体现的是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体现教育公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有教无类”“甲骨文写法”体现的是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结合所学可知,表格中多次出现“雨”“云”“雷”等与气象相关的甲骨文。这表明在当时的生活中,气象是人们关注的重要方面,这些记载说明当时人们非常重视对气象状况的预测和记录,B项符合题意;
A:甲骨文记载内容单一,不符合史实,而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且材料涉及的“雨”“云”“雷”等与气象相关的甲骨文,不能得出其单一的结论,A项不符合题意;
C:甲骨文“雷”,结构比较复杂,不能得出甲骨文结构简单的结论,C项不符合题意;
D:如果当时人们对天文气象一无所知,就不会有这些关于气象的文字记载,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1)对象:宗亲、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义务:诸侯要定时向周天子进贡,定期朝觐周天子;周天子出兵征讨时诸侯要带领本国军队随同出发,诸侯还要对天子的出巡、婚嫁、死丧等尽一定的义务。
(3)作用: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任答两点给满分)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可知,受封对象为古代帝王的后代;根据材料一“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可知,受封对象为功臣;根据材料一“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可知,受封对象为宗亲。所以,西周分封制的受封对象有宗亲、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2)根据材料二“天子以诸侯为臣,诸侯以大夫为臣,大夫以士为臣……诸侯又可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可知,分封制涉及不同的分封层次,且后等级为前等级的臣子,体现出西周分封制的特点为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根据材料二“诸侯要定时向周天子进贡,定期朝觐周天子”可知,履行的义务为诸侯要定时向周天子进贡,定期朝觐周天子;根据材料二“周天子出兵征讨时诸侯要带领本国军队随同出发,诸侯还要对天子的出巡、婚嫁、死丧等尽一定的义务”可知,履行的义务为周天子出兵征讨时诸侯要带领本国军队随同出发,诸侯还要对天子的出巡、婚嫁、死丧等尽一定的义务。
(3)根据材料三“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可知,西周实行这种制度的作用为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故答案为:
(1)对象:宗亲、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2)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义务:诸侯要定时向周天子进贡,定期朝觐周天子;周天子出兵征讨时诸侯要带领本国军队随同出发,诸侯还要对天子的出巡、婚嫁、死丧等尽一定的义务。
(3)作用: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西周分封制,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对象:根据材料一“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可得出,受封对象为古代帝王的后代;根据材料一“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可得出,受封对象为功臣;根据材料一“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可得出,受封对象为宗亲。所以,西周分封制的受封对象有宗亲、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根据材料二“天子以诸侯为臣,诸侯以大夫为臣,大夫以士为臣……诸侯又可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可得出,分封制涉及不同的分封层次,且后等级为前等级的臣子,体现出西周分封制的特点为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义务:根据材料二“诸侯要定时向周天子进贡,定期朝觐周天子”可得出,履行的义务为诸侯要定时向周天子进贡,定期朝觐周天子;根据材料二“周天子出兵征讨时诸侯要带领本国军队随同出发,诸侯还要对天子的出巡、婚嫁、死丧等尽一定的义务”可得出,履行的义务为周天子出兵征讨时诸侯要带领本国军队随同出发,诸侯还要对天子的出巡、婚嫁、死丧等尽一定的义务。
(3)作用:根据材料三“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可得出,西周实行这种制度的作用为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14.【答案】(1)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影响: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2)具体表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致;商业日益发达;货币广泛使用和流通。(任答两点即可)
(3)认识:重视民生,以农为本;重视手工业、商业、农业发展。(有理即可)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一春秋铁制农具”“图二春秋时期青铜牺尊”可知,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为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结合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这种新现象对春秋时期的影响为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2)根据材料二“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可知,具体表现为手工业分工更加细致;根据材料二“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可知,具体表现为商业日益发达;根据材料二“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可知,具体表现为货币广泛使用和流通。
(3)综合上述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从材料一涉及铁犁牛耕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可知生产工具的改进可以提高生产力,我们应重视民生,以农为本;从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可知,要重视手工业、商业、农业发展。
故答案为:
(1)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影响: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2)具体表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致;商业日益发达;货币广泛使用和流通。
(3)认识:重视民生,以农为本;重视手工业、商业、农业发展。
【点评】本题以二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新现象:根据材料一“图一 春秋铁制农具”“图二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可得出,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为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这种新现象对春秋时期的影响为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2)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二“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可得出,具体表现为手工业分工更加细致;根据材料二“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可得出,具体表现为商业日益发达;根据材料二“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可得出,具体表现为货币广泛使用和流通。
(3)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涉及铁犁牛耕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可得出生产工具的改进可以提高生产力,我们应重视民生,以农为本;从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可得出,要重视手工业、商业、农业发展。(有理即可)
15.【答案】(1)内容: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
影响: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回答“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也得分。)
(2)功能:水运;灌溉;防洪。(任答两点即可)
影响: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回答“促进了成都平原农业发展”得分)
【知识点】商鞅变法;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为田开阡陌封疆’,‘除井田,民得买卖’,即废除原有的井田制度,按军功授田,重新规划土地,设立地标,明确土地四至,同时设立官职保护私有土地不受侵犯,允许土地买卖”概括得出,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根据材料一“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的影响是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或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二“冰乃壅江作坍,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可知,都江堰功能是水运;根据材料二“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可知,都江堰的功能是灌溉;根据材料二“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可知,都江堰的功能是防洪。根据材料二“于是蜀沃野千里,”“天下谓之“天府”也”和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故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周边农业发展的影响是: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或促进了成都平原农业发展)
故答案为:
(1)内容: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影响: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回答“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也得分。)
(2)功能:水运;灌溉;防洪。影响: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回答“促进了成都平原农业发展”得分)
【点评】本题以二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商鞅变法、都江堰,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内容:根据材料一“‘为田开阡陌封疆’,‘除井田,民得买卖’,即废除原有的井田制度,按军功授田,重新规划土地,设立地标,明确土地四至,同时设立官职保护私有土地不受侵犯,允许土地买卖。”概括得出,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影响:根据材料一“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概括得出商鞅变法的影响是: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或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功能:根据材料二“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归纳得出都江堰的功能是水运;根据材料二“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归纳得出都江堰的功能是灌溉;根据材料二“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归纳得出都江堰的功能是防洪。
影响:根据材料二“于是蜀沃野千里,”“天下谓之“天府”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故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周边农业发展的影响是: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或促进了成都平原农业发展)
16.【答案】【示例】
示例一:选择图例一和图例二
考古发现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依据
中华文明是多元起源,相互碰撞影响形成的。从规模宏大的良渚古城的遗址中我们可以发现,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城内外祭坛上有权贵墓地,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这表明良渚社会阶级分化明显。同时,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陶寺都城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高等级墓地,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这说明陶寺古城的社会阶级分化显著。同时可以证明随葬品来源广泛,各地文化汇聚中原。
综上所述,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史和“多元一体、兼容并蓄,延绵不断”的总体特征,为我们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力量源泉。
示例二:选择图例一和图例三
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
五六千年前的中国大地上,多个区域都出现了文明的迹象。比如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城内外祭坛上有权贵墓地,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这些玉礼器也显示持有者尊贵身份的作用和社会分化的现象。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有宫殿建筑群。宫殿建筑群反映出早期王朝国家组织和管理庞大劳动力。在遗址中发现大型墓葬,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等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这反映了夏朝时期较高的文明发展水平。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遗址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是环环相扣的,中华文明是连续的,统一的。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本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题干要求,选取其中两个图例,可选择图例一和图例二。从图例1良渚古城遗址以及图例2陶寺都城遗址等进行分析,二者均是中华文明起源重要的考古发现,可拟观点:考古发现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根据。然后从良渚古城遗址以及陶寺都城遗址的内容以及历史地位等角度围绕观点展开论述,最后下结论,即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史和“多元一体、兼容并蓄,延绵不断”的总体特征,为我们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力量源泉。具体论述如下:中华文明是多元起源,相互碰撞影响形成。从规模宏大的良渚古城的遗址中我们可以发现,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城内外祭坛上有权贵墓地,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这表明良渚社会阶级分化明显。同时,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陶寺都城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高等级墓地,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这说明陶寺古城的社会阶级分化显著。同时可以证明随葬品来源广泛,各地文化汇聚中原。综上所述,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考古发现证实了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史和“多元一体、兼容并蓄,延绵不断”的总体特征,为我们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力量源泉。
也可选择图例一和图例三。从图例1良渚古城遗址以及图例3二里头遗址等进行分析,二者遗址均是中华文明的不同文明的体现,可拟观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然后从良渚古城遗址以及二里头遗址的内容等角度围绕观点进行论述,最后下结论,即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是环环相扣的,中华文明是连续的,统一的。具体论述如下:五六千年前的中国大地上,多个区域都出现了文明的迹象。比如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城内外祭坛上有权贵墓地,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这些玉礼器也显示持有者尊贵身份的作用和社会分化的现象。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有宫殿建筑群。宫殿建筑群反映出早期王朝国家组织和管理庞大劳动力。在遗址中发现大型墓葬,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等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这反映了夏朝时期较高的文明发展水平。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遗址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综上所述,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是环环相扣的,中华文明是连续的,统一的。
故答案为:
【示例一】选择图例一和图例二,标题:考古发现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根据。论述:中华文明是多元起源,相互碰撞影响形成的。从规模宏大的良渚古城的遗址中我们可以发现,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城内外祭坛上有权贵墓地,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这表明良渚社会阶级分化明显。同时,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陶寺都城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高等级墓地,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这说明陶寺古城的社会阶级分化显著。同时可以证明随葬品来源广泛,各地文化汇聚中原。综上所述,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史和“多元一体、兼容并蓄,延绵不断”的总体特征,为我们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力量源泉。
【示例二】选择图例一和图例三,标题: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论述:五六千年前的中国大地上,多个区域都出现了文明的迹象。比如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城内外祭坛上有权贵墓地,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这些玉礼器也显示持有者尊贵身份的作用和社会分化的现象。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有宫殿建筑群。宫殿建筑群反映出早期王朝国家组织和管理庞大劳动力。在遗址中发现大型墓葬,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等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这反映了夏朝时期较高的文明发展水平。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遗址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综上所述,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是环环相扣的,中华文明是连续的,统一的。
【点评】本题为历史小论文试题,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逻辑思维能力,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做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解题时要开放思维。
1 / 1湖北省咸宁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2024七上·咸宁期中)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类,北京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北京人( )
A.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B.使用磨制工具
C.已经学会使用火 D.会缝制衣服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和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C项符合题意;
A: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仅从这些发现物“灰烬、烧石和烧骨”无法直接得出此结论,A项不符合题意;
B:北京人是旧石器时代,使用的是打制石器,B项不符合题意;
D:山顶洞人会缝制衣服,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4七上·咸宁期中)以下两幅图是我国重要考古发现,这可以说明( )
A.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B.山顶洞人学会了种植农作物
C.所有农作物都发源于我国
D.当时的人民会制作陶器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和黍”和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因为这些考古发现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证据,证明了在我国的特定地区很早就有了稻、粟和黍的栽培,A项符合题意;
B:山顶洞人学会了种植农作物是不正确的,山顶洞人主要还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B项不符合题意;
C:所有农作物都发源于我国也是不准确的,虽然我国是稻、粟和黍等重要农作物的起源地之一,但不能说所有农作物都发源于我国,C项不符合题意;
D:仅从这两幅图不能得出当时的人民会制作陶器的结论,因为图中展示的是农作物,没有关于陶器制作的相关信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4七上·咸宁期中)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是学习历史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表述,而结论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论观点。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
B.河姆渡居民饲养家禽家畜
C.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D.半坡人主要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表述,而结论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论观点”和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是对北京人遗址的地位的评述,属于历史结论,C项符合题意;
A: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是对相关历史现象的客观描述,属于历史史实,A项不符合题意;
B:河姆渡居民饲养家禽家畜是对相关历史现象的客观描述,属于历史史实,B项不符合题意;
D:半坡人主要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是对相关历史现象的客观描述,属于历史史实,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4七上·咸宁期中)大汶口原始居民有了私有财产。大汶口晚期的墓葬,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说明大汶口居民( )
A.商业活动活跃 B.人们的日常生活奢侈
C.农业得到发展 D.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
【答案】D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可知,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随葬品数量不一,有的有百余件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则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D项符合题意;
A:“商业活动活跃”与大汶口原始居民时代生产力水平不符,且材料未明确提及与商业有关的内容,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反映墓葬随葬品数量差异较大,且原始居民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不能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奢侈,B项不符合题意;
C:农业得到发展是出现贫富分化的现象的背景,不能直接解释墓葬随葬品数量差异,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大汶口居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2024七上·咸宁期中)陶寺遗址出土有玉璧、玉琮,而璧与琮显然是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类。陶寺文化中,礼器性质的圆点纹、涡纹彩陶,以及随葬猪下颌骨的习俗等,均并非本地传统,很可能来源于东方的大汶口—龙山文化系统。这反映了( )
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B.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C.各地文化趋于一致 D.陶寺文化优于其他文化
【答案】B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陶寺遗址出土有玉璧、玉琮,而璧与琮显然是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类。陶寺文化中,礼器性质的圆点纹、涡纹彩陶,以及随葬猪下颌骨的习俗等,均并非本地传统,很可能来源于东方的大汶口—龙山文化系统”可知,陶寺遗址中出土的玉璧、玉琮、圆点纹、涡纹彩陶等陶器和随葬习俗,表明该文化受到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影响和融合,这正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性,各地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交融、互通有无,B项符合题意;
A:题干表明陶寺文化受到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影响,并不是证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所在,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表明陶寺文化吸收了多区域的文化特点,不能说明各地文化趋于一致,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表明陶寺文化受到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影响,并不能说明陶寺文化优于其他文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特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4七上·咸宁期中)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这说明( )
A.阶级分化愈加严重 B.早期国家产生
C.禅让制开始实践 D.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答案】D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和结合所学可知,启继承其父禹的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D项符合题意;
A:阶级分化愈加严重不是从夏朝开始出现的,A项不符合题意;
B:夏朝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产生,B项不符合题意;
C:禅让制诞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尧舜禹时期,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世袭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024七上·咸宁期中)周朝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礼乐制度。例如,青铜鼎的使用数量有严格的区分,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乐舞也有不同的标准,天子用八横八纵共64人的规模,诸侯用六横六纵共36人的规模,大夫用四横四纵共16人的规模。这表明周朝( )
A.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B.朝政逐渐腐败
C.中央集权加强 D.青铜器生产水平高超
【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青铜鼎的使用数量有严格的区分,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乐舞也有不同的标准,天子用八横八纵共64人的规模,诸侯用六横六纵共36人的规模,大夫用四横四纵共16人的规模”和结合所学可知,周朝在青铜鼎的使用数量和乐舞规模上,天子、诸侯、大夫、士有着严格的区分。这种区分体现了周朝在社会等级上有着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层层分封指的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分封给卿大夫等,形成了层层的等级关系。而不同等级在鼎的使用数量和乐舞规模上的差异,正是这种层层分封所导致的等级森严的体现,A项符合题意;
B:朝政逐渐腐败的表现,可能会涉及到官员贪污受贿、政治决策失误、社会治理混乱、民众生活困苦等方面,材料没有涉及,B项不符合题意;
C:中央集权加强不符合周朝的政治特点,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权力相对分散,C项不符合题意;
D:青铜器生产水平高超虽然能从天子、诸侯等使用不同数量的青铜鼎侧面反映出当时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但这并非材料重点强调的内容,材料重点在于通过不同等级使用鼎和乐舞规模的不同来体现等级制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分封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4七上·咸宁期中)《郑庄公戒饬守臣》中记载,“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其中,这反映( )
A.周王室衰微 B.周王室礼乐制度发达
C.郑国是最强大的诸侯国 D.周朝政治腐败
【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可知,材料的意思是周王收取了郑庄公对东周的参政权,郑庄公就不去朝拜他了。秋天,周桓王就派诸侯进攻郑国,郑庄公抵御这场进攻。历史上称为周郑交恶。诸侯不服从周王,并打败周王。反映的是周王朝权力的减弱,A项符合题意;
B: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而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瓦解,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只涉及郑国一个诸侯国,不能得出“最强大”,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不涉及政治腐败问题,强调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周王室衰微,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2024七上·咸宁期中)晋国常与周边戎狄等发生冲突。为了消除边患,晋国大臣魏绛向国君提出“和戎”主张。国君命魏绛与周边戎狄订立盟约,和睦相处。至此,晋国与戎狄之间的战争不再,诸戎部落与晋国人开展正常经济贸易文化往来,以上材料说明( )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春秋时期和平安定
C.春秋时期民族交融 D.战国时期经济繁荣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国君命魏绛与周边戎狄订立盟约,和睦相处。至此,晋国与戎狄之间的战争不再,诸戎部落与晋国人开展正常经济贸易文化往来”和结合所学可知,这表明晋国和戎狄之间不再以战争为主,而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建立了联系。诸戎部落与晋国人开展正常的经济贸易文化往来。这种经济贸易和文化方面的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和相互影响,充分说明了春秋时期民族交融的情况,C项符合题意;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在材料中并未体现,而材料重点在于晋国与戎狄的和平交往与融合,A项不符合题意;
B:春秋时期整体上是战乱频繁的,材料只是讲述了晋国与戎狄局部的和平共处,B项不符合题意;
D:“战国时期经济繁荣”主要涉及战国时期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发展状况,材料没有涉及,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时期民族交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4七上·咸宁期中)李冰上任后实地考察了岷江的有关情况,他提出要根治成都平原的水旱问题,就必须实行引流分水。而他发现岷江在流经都江堰玉垒山西侧时,由于山体坚硬挡住了水流的去路,在玉垒山凿开一个口子将岷江水引到成都平原,就能解决灌溉、运输以及水旱等诸多问题。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A.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精神
B.各国都十分注重兴修水利
C.都江堰市一座大型水利工程
D.李冰因地制宜地采用了科学的规划方案
【答案】D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而他发现岷江在流经都江堰玉垒山西侧时,由于山体坚硬挡住了水流的去路,在玉垒山凿开一个口子将岷江水引到成都平原,就能解决灌溉、运输以及水旱等诸多问题”和结合所学可知,李冰根据岷江的地形特点,即山体阻挡水流,提出在玉垒山凿开口子引流分水的方案,这充分说明他因地制宜地采用了科学的规划方案,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更多的体现了李冰修建都江堰时采取了科学的方案,而不是赞扬劳动人民的勤劳精神,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中仅提及李冰在岷江治理和都江堰建设上的作为,未提及其他国家兴修水利的情况,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并没有详细描述都江堰的规模等内容,不能直接得出“都江堰是一座大型水利工程”的结论,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024七上·咸宁期中)孔子曰:“仁者人也”。他认为应当关爱尊重他人。有同情心,还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社会人际关系。这体现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
A.仁者爱人 B.因材施教 C.兼爱非攻 D.有教无类
【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他认为应当关爱尊重他人。有同情心,还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社会人际关系”和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A项符合题意;
B:“因材施教”强调的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B项不符合题意;
C:“兼爱非攻”是墨子的主张,C项不符合题意;
D:“有教无类”体现的是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体现教育公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4七上·咸宁期中)以下表格是甲骨文记载内容中多次出现的字,这些记载说明( )
甲骨文写法 对应的字
雨
云
雷
A.甲骨文记载内容单一
B.当时人们非常重视对气象状况的预测和记录
C.甲骨文结构简单
D.当时人们对天文气象一无所知
【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有教无类”“甲骨文写法”体现的是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结合所学可知,表格中多次出现“雨”“云”“雷”等与气象相关的甲骨文。这表明在当时的生活中,气象是人们关注的重要方面,这些记载说明当时人们非常重视对气象状况的预测和记录,B项符合题意;
A:甲骨文记载内容单一,不符合史实,而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且材料涉及的“雨”“云”“雷”等与气象相关的甲骨文,不能得出其单一的结论,A项不符合题意;
C:甲骨文“雷”,结构比较复杂,不能得出甲骨文结构简单的结论,C项不符合题意;
D:如果当时人们对天文气象一无所知,就不会有这些关于气象的文字记载,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4七上·咸宁期中)【西周分封制】
材料一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天子以诸侯为臣,诸侯以大夫为臣,大夫以士为臣……诸侯又可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要定时向周天子进贡,定期朝觐周天子。周天子出兵征讨时诸侯要带领本国军队随同出发,诸侯还要对天子的出巡、婚嫁、死丧等尽一定的义务。
——摘编自程幸超《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受封对象。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受封诸侯应履行的义务。
(3)据材料三,归纳西周实行这种制度的作用。
【答案】(1)对象:宗亲、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义务:诸侯要定时向周天子进贡,定期朝觐周天子;周天子出兵征讨时诸侯要带领本国军队随同出发,诸侯还要对天子的出巡、婚嫁、死丧等尽一定的义务。
(3)作用: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任答两点给满分)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可知,受封对象为古代帝王的后代;根据材料一“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可知,受封对象为功臣;根据材料一“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可知,受封对象为宗亲。所以,西周分封制的受封对象有宗亲、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2)根据材料二“天子以诸侯为臣,诸侯以大夫为臣,大夫以士为臣……诸侯又可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可知,分封制涉及不同的分封层次,且后等级为前等级的臣子,体现出西周分封制的特点为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根据材料二“诸侯要定时向周天子进贡,定期朝觐周天子”可知,履行的义务为诸侯要定时向周天子进贡,定期朝觐周天子;根据材料二“周天子出兵征讨时诸侯要带领本国军队随同出发,诸侯还要对天子的出巡、婚嫁、死丧等尽一定的义务”可知,履行的义务为周天子出兵征讨时诸侯要带领本国军队随同出发,诸侯还要对天子的出巡、婚嫁、死丧等尽一定的义务。
(3)根据材料三“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可知,西周实行这种制度的作用为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故答案为:
(1)对象:宗亲、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2)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义务:诸侯要定时向周天子进贡,定期朝觐周天子;周天子出兵征讨时诸侯要带领本国军队随同出发,诸侯还要对天子的出巡、婚嫁、死丧等尽一定的义务。
(3)作用: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西周分封制,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对象:根据材料一“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可得出,受封对象为古代帝王的后代;根据材料一“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可得出,受封对象为功臣;根据材料一“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可得出,受封对象为宗亲。所以,西周分封制的受封对象有宗亲、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根据材料二“天子以诸侯为臣,诸侯以大夫为臣,大夫以士为臣……诸侯又可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可得出,分封制涉及不同的分封层次,且后等级为前等级的臣子,体现出西周分封制的特点为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义务:根据材料二“诸侯要定时向周天子进贡,定期朝觐周天子”可得出,履行的义务为诸侯要定时向周天子进贡,定期朝觐周天子;根据材料二“周天子出兵征讨时诸侯要带领本国军队随同出发,诸侯还要对天子的出巡、婚嫁、死丧等尽一定的义务”可得出,履行的义务为周天子出兵征讨时诸侯要带领本国军队随同出发,诸侯还要对天子的出巡、婚嫁、死丧等尽一定的义务。
(3)作用:根据材料三“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可得出,西周实行这种制度的作用为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14.(2024七上·咸宁期中)【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 春秋时期,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产品的增加,使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治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
——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
(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新现象对春秋时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历程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1)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影响: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2)具体表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致;商业日益发达;货币广泛使用和流通。(任答两点即可)
(3)认识:重视民生,以农为本;重视手工业、商业、农业发展。(有理即可)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一春秋铁制农具”“图二春秋时期青铜牺尊”可知,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为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结合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这种新现象对春秋时期的影响为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2)根据材料二“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可知,具体表现为手工业分工更加细致;根据材料二“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可知,具体表现为商业日益发达;根据材料二“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可知,具体表现为货币广泛使用和流通。
(3)综合上述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从材料一涉及铁犁牛耕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可知生产工具的改进可以提高生产力,我们应重视民生,以农为本;从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可知,要重视手工业、商业、农业发展。
故答案为:
(1)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影响: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2)具体表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致;商业日益发达;货币广泛使用和流通。
(3)认识:重视民生,以农为本;重视手工业、商业、农业发展。
【点评】本题以二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新现象:根据材料一“图一 春秋铁制农具”“图二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可得出,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为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这种新现象对春秋时期的影响为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2)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二“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可得出,具体表现为手工业分工更加细致;根据材料二“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可得出,具体表现为商业日益发达;根据材料二“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可得出,具体表现为货币广泛使用和流通。
(3)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涉及铁犁牛耕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可得出生产工具的改进可以提高生产力,我们应重视民生,以农为本;从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可得出,要重视手工业、商业、农业发展。(有理即可)
15.(2024七上·咸宁期中)【秦国的发展】
材料一 秦国实行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除井田,民得买卖”,即废除原有的井田制度,按军功授田,重新规划土地,设立地标,明确土地四至,同时设立官职保护私有土地不受侵犯,允许土地买卖。至此,私人土地的所有权依法确立了下来。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刘新文《先秦土地制度变迁》
材料二 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都江堰的功能和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周边农业发展的影响。
【答案】(1)内容: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
影响: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回答“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也得分。)
(2)功能:水运;灌溉;防洪。(任答两点即可)
影响: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回答“促进了成都平原农业发展”得分)
【知识点】商鞅变法;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为田开阡陌封疆’,‘除井田,民得买卖’,即废除原有的井田制度,按军功授田,重新规划土地,设立地标,明确土地四至,同时设立官职保护私有土地不受侵犯,允许土地买卖”概括得出,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根据材料一“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的影响是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或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二“冰乃壅江作坍,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可知,都江堰功能是水运;根据材料二“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可知,都江堰的功能是灌溉;根据材料二“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可知,都江堰的功能是防洪。根据材料二“于是蜀沃野千里,”“天下谓之“天府”也”和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故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周边农业发展的影响是: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或促进了成都平原农业发展)
故答案为:
(1)内容: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影响: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回答“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也得分。)
(2)功能:水运;灌溉;防洪。影响: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回答“促进了成都平原农业发展”得分)
【点评】本题以二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商鞅变法、都江堰,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内容:根据材料一“‘为田开阡陌封疆’,‘除井田,民得买卖’,即废除原有的井田制度,按军功授田,重新规划土地,设立地标,明确土地四至,同时设立官职保护私有土地不受侵犯,允许土地买卖。”概括得出,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影响:根据材料一“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概括得出商鞅变法的影响是: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或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功能:根据材料二“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归纳得出都江堰的功能是水运;根据材料二“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归纳得出都江堰的功能是灌溉;根据材料二“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归纳得出都江堰的功能是防洪。
影响:根据材料二“于是蜀沃野千里,”“天下谓之“天府”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故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周边农业发展的影响是: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或促进了成都平原农业发展)
16.(2024七上·咸宁期中)【中华文明的起源与考古发现】
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下表中三个图例反应了三个地方的考古发现。
图例 图例1 良渚古城遗址 图例2 陶寺都城遗址 图例3 二里头遗址
说明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城内外祭坛上有权贵墓地,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高等级墓地,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有宫殿建筑群。在遗址中发现大型墓葬,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等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中华文明的起源与考古发现”,选取其中两个图例,自拟标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示例一:选择图例一和图例二
考古发现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依据
中华文明是多元起源,相互碰撞影响形成的。从规模宏大的良渚古城的遗址中我们可以发现,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城内外祭坛上有权贵墓地,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这表明良渚社会阶级分化明显。同时,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陶寺都城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高等级墓地,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这说明陶寺古城的社会阶级分化显著。同时可以证明随葬品来源广泛,各地文化汇聚中原。
综上所述,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史和“多元一体、兼容并蓄,延绵不断”的总体特征,为我们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力量源泉。
示例二:选择图例一和图例三
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
五六千年前的中国大地上,多个区域都出现了文明的迹象。比如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城内外祭坛上有权贵墓地,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这些玉礼器也显示持有者尊贵身份的作用和社会分化的现象。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有宫殿建筑群。宫殿建筑群反映出早期王朝国家组织和管理庞大劳动力。在遗址中发现大型墓葬,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等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这反映了夏朝时期较高的文明发展水平。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遗址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是环环相扣的,中华文明是连续的,统一的。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本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题干要求,选取其中两个图例,可选择图例一和图例二。从图例1良渚古城遗址以及图例2陶寺都城遗址等进行分析,二者均是中华文明起源重要的考古发现,可拟观点:考古发现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根据。然后从良渚古城遗址以及陶寺都城遗址的内容以及历史地位等角度围绕观点展开论述,最后下结论,即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史和“多元一体、兼容并蓄,延绵不断”的总体特征,为我们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力量源泉。具体论述如下:中华文明是多元起源,相互碰撞影响形成。从规模宏大的良渚古城的遗址中我们可以发现,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城内外祭坛上有权贵墓地,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这表明良渚社会阶级分化明显。同时,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陶寺都城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高等级墓地,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这说明陶寺古城的社会阶级分化显著。同时可以证明随葬品来源广泛,各地文化汇聚中原。综上所述,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考古发现证实了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史和“多元一体、兼容并蓄,延绵不断”的总体特征,为我们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力量源泉。
也可选择图例一和图例三。从图例1良渚古城遗址以及图例3二里头遗址等进行分析,二者遗址均是中华文明的不同文明的体现,可拟观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然后从良渚古城遗址以及二里头遗址的内容等角度围绕观点进行论述,最后下结论,即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是环环相扣的,中华文明是连续的,统一的。具体论述如下:五六千年前的中国大地上,多个区域都出现了文明的迹象。比如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城内外祭坛上有权贵墓地,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这些玉礼器也显示持有者尊贵身份的作用和社会分化的现象。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有宫殿建筑群。宫殿建筑群反映出早期王朝国家组织和管理庞大劳动力。在遗址中发现大型墓葬,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等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这反映了夏朝时期较高的文明发展水平。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遗址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综上所述,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是环环相扣的,中华文明是连续的,统一的。
故答案为:
【示例一】选择图例一和图例二,标题:考古发现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根据。论述:中华文明是多元起源,相互碰撞影响形成的。从规模宏大的良渚古城的遗址中我们可以发现,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城内外祭坛上有权贵墓地,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这表明良渚社会阶级分化明显。同时,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陶寺都城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高等级墓地,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这说明陶寺古城的社会阶级分化显著。同时可以证明随葬品来源广泛,各地文化汇聚中原。综上所述,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史和“多元一体、兼容并蓄,延绵不断”的总体特征,为我们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力量源泉。
【示例二】选择图例一和图例三,标题: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论述:五六千年前的中国大地上,多个区域都出现了文明的迹象。比如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城内外祭坛上有权贵墓地,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这些玉礼器也显示持有者尊贵身份的作用和社会分化的现象。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有宫殿建筑群。宫殿建筑群反映出早期王朝国家组织和管理庞大劳动力。在遗址中发现大型墓葬,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等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这反映了夏朝时期较高的文明发展水平。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遗址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综上所述,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是环环相扣的,中华文明是连续的,统一的。
【点评】本题为历史小论文试题,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逻辑思维能力,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做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解题时要开放思维。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