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第11课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大单元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第11课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大单元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6 11:3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马克思主义诞生
巴黎公社
列宁
导入
一、新国家 :战争与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二、新政策:前进与后退——新经济政策
三、新模式 :成就与问题——苏联模式
第9、第11课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部编版·九下大单元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一、新国家 :战争与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思考
阅读史料,分析俄国20世纪初的社会现状。
——英、美等五大国在世界制造业产品中的所占比例对比表(单位:百分比)
年代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年 8.8 23.3 13.2 10.3 3.7
1881-1885 3.6 5.6 13.9 8.6 3.4
1896-1900 9.5 7.1 16.6 7.1 5.0
材料一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相对落后
一、新国家 :战争与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思考
阅读史料,分析俄国20世纪初的社会现状。
材料二 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恐吓、束缚和监视…… 1861年获得解放之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更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
——《人类文明史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政治:沙皇专制统治下社会矛盾尖锐
一、新国家 :战争与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思考
阅读史料,分析俄国20世纪初的社会现状。
材料三 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万多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
——《大国崛起》
军事上:一战激化了本来就很尖锐的社会矛盾,加速革命的到来。
经济
政治
军事
俄国20世纪初的社会现状
沙皇专制统治下社会矛盾尖锐
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相对落后
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推翻专制、渴望和平
一、新国家 :战争与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一、新国家 :战争与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思考
阅读教材,完成二月革命表格。
二月革命里的彼得格勒
二月革命 时间
地点
目的
结果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1917年3月(俄历2月)
①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②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俄国首都彼得格勒
苏维埃:俄语“代表会议”或会议的意思,是俄国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
掌握全国政权
纵横联系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内战
这些革命的性质是?
这些革命的矛盾双方是?(革命任务)
资产阶级革命:以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为任务的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以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并确立无产阶级专政为任务的革命
二月革命的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一、新国家 :战争与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临时政府……从一开始就拒绝考虑绝大多数俄国人所需要的两样东西——和平和土地,同样,政府也不愿结束战争。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人民
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
不要战争!要面包!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但惨败。
国内形势严峻
一、新国家 :战争与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指明了从资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
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惨败,引发国内50万工人士兵示威游行。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血腥镇压,列宁分析了革命形势,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一、新国家 :战争与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任务
结果
性质
一、新国家 :战争与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思考
阅读教材,观看视频,完成十月革命相关内容。
彼得格勒起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革命特征:
中心城市暴动,
武装夺取政权。
革命特征: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一、新国家 :战争与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时间
打击对象
结果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17.3(俄历2月)
1917.11(俄历10月)
一、新国家 :战争与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思考
比较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正式开幕
《和平法令》
建议参加一战的各交战国立即停战或开始和谈,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
普建苏维埃
在全国各地建立苏维埃政权,新政府由布尔什维克党组建,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一、新国家 :战争与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联合起来
三年国内战争
国内
俄国国内的地主、资本家和沙皇军官
国外
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
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
粉碎
粉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制度不同!
苏俄单独退出一战!
不甘失败
十月革命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俄国来说,十月革命是句号。对世界来说,十月革命是分号加感叹号!
一、新国家 :战争与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材料一 十月革命使经济文化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岳麓书社第20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
材料二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从1918-1923年在欧洲一些国家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暴……在东方,促进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从1918年-1923年间,中国、朝鲜、蒙古、越南、印度、印尼、土耳其、伊朗等国都兴起了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赵曜《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对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对世界: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一、新国家 :战争与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思考
分析史料,概括十月革命的影响。
材料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知识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对中国: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推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一、新国家 :战争与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思考
分析史料,概括十月革命的影响。
二、新政策:前进与后退——新经济政策
思考
分析数据,概括苏维埃政权面临的现状。
背景:经历战争的苏俄,经济困难,社会矛盾加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新政策:前进与后退——新经济政策
思考
阅读教材,完成对比,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除口粮、种子粮以外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工业 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用_________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_____________和出租土地
允许___________中小企业;按劳取酬;
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实行_______________。
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提高了企业积极性,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利用市场和商品发展经济
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粮食税
雇佣劳动力
私人经营
自由贸易
二、新政策:前进与后退——新经济政策
思考
分析数据,概括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作用: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启示:1.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同时要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政策……(改革创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关注民生)
俄罗斯
苏维埃俄国(苏俄)
俄罗斯帝国
1721—1917年
1917—1922年
1991年至今
1922—1991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苏联国徽
苏联国旗
知识拓展
二、新政策:前进与后退——新经济政策
三、新模式 :成就与问题——苏联模式
思考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1.斯大林接手的苏联是怎样的?
2.斯大林认为中国任人蹂躏的原因是什么?
3.他的决策是什么?
工业落后
没有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三、新模式 :成就与问题——苏联模式
思考
阅读课本和材料,找出工业化具体的措施?带来影响?特点?
措施:1928-1937年 先后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影响: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项目 1928年 1940年 增幅(%)
钢(万吨) 430 1830 326
煤炭(万吨) 3550 16600 368
棉织物(亿米) 26.78 39.54 48
三、新模式 :成就与问题——苏联模式
思考
阅读教材“农业集体化”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1.什么是农业集体化?开始于何时?
2.苏联进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有哪些?
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如何开展的?
4.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存在什么问题?
5.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有什么共同之处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
根本原因: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斯大林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为工业化提供资金和原料。
直接原因: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①消灭富农运动;②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③加快组建拖拉机站,④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⑤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都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三、新模式 :成就与问题——苏联模式
思考
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及特征
A.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B.主要特征: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排斥市场、缺乏积极性)
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忽视民主法制)
三、新模式 :成就与问题——苏联模式
思考
分析史料,归纳苏联模式的影响
材料1: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用不到1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
材料2:依靠工业化形成的强大生产能力,苏联人的各种武器源源不断地出现在前线。当我们歼灭苏联20个师,立刻又会有50个师的苏联人出现在我们面前!”
材料3: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弊 端: 没有尊重经济规律,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
积极作用:①在特定的历史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①在特定的历史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三、新模式 :成就与问题——苏联模式
思考
梳理苏联的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你有何启示?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农业方面
工业方面
商业方面
分配方面 余粮征集制
实行工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平均分配
固定粮食税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农业集体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重工业)
计划经济,排斥市场调节
1、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3、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反对个人崇拜。
2、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三、新模式 :成就与问题——苏联模式
思考
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受到了苏联模式的较大影响,请举例说明。
工业上:
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农业上:
农村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化运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2年
苏联成立
1921年新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一五、二五计划)
农业集体化
1936年苏联新宪法
标志苏联模式形成
利 弊
战时共产主义
继承 发展
课堂小结
当堂测评
1.(2024·山东德州·中考真题)“这场革命的意义,不只限于一国一地,而是全世界全人类的革命;不只为俄国带来了自由与社会主义,进而也将在全世界掀起无产阶级革命。”材料描述了( )
A.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B.二月革命的历史进程
C.十月革命的历史影响 D.二月革命爆发的标志
2.(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10月25日上午,军事委员会宣告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转移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所辖的军事委员会手中。这一整天,起义的工人武装和士兵与敌军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处处都是革命队伍获胜。”材料描述的是( )
A.光荣革命 B.攻占巴士底狱 C.南北战争 D.十月革命
C
D
当堂测评
3.(2024·山东菏泽·中考真题)准确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必备技巧。下图所示历史事件( )
A.推动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C.推翻了沙皇俄国的专制统治 D.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D
当堂测评
4.(2024·山东日照·中考真题)观察下面有关苏联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道路探索的时间尺,其中④处为( )
A.十月革命 B.战时共产主义 C.一五计划 D.新经济政策
D
当堂测评
5.(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起初怀疑苏联为新社会制定的计划,许多人都认为它们一定会失败。随着一系列五年计划的展开,怀疑为真正的兴趣所代替。”西方人感兴趣主要是因为苏联( )
A.新经济政策缓解了社会危机 B.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C.独特模式推动工业化的实现 D.赫鲁晓夫改革取得巨大成效
6.(2024·山东聊城·中考真题)“开足马力,全速前进”是一幅宣传1930年苏联经济政策的画作的标题。如果给这幅画作添加一个副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
A.全面落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坚决粉碎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
C.大力推动私营中小企业发展 D.争取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