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为人民服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2课为人民服务.
教材解读:
《为人民服务》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同时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这篇文章是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文章以为人民服务为论点,从人死的意义不同,如何正确对待批评,正确对待困难、对待同志,为人民的利益团结互助;用开追悼会的方式寄托人们的哀思等几方面进行论证。本文是一篇演讲稿,是小学阶段第一篇议论文,是非常典型的议论文,论点鲜明,通过多种方式:引用、举例、对比说明论点。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大量地使用了关联词语,使表达更加准确。
设计意图:
1.教写法为主,教内容为辅。本文是一篇演讲稿,是小学阶段第一篇议论文,虽然是一篇议论文,以摆事实讲道理为主,但毛主席的演讲稿中饱含深情,对革命胜利满怀希望,对每一位革命都充满关爱。对张思德这样的一个普通战士,褒扬之意,令人感动。面对这些教学内容,我认为,情感的内容比形式上更容易上学生感受到,但议论文独特的表述方法,以及这些表述方法的价值和功能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点。所以以教学议论文的文体特点为主,辅之以教学毛主席对张思德的褒扬和深情。
2.写法教学上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所以开篇就点明文章要说明的意思,然后在每段中寻找这一段话围绕中心意思是怎样进行表述的。另外,文中比较典型的写法是引用、对比和举例子。为什么要引用,引用有什么价值,在文中还可以引用哪些学过的名言。通过这样的三部曲,让学生明白引用的价值。而且通过下文中以有内容的引用为训练点,再次强化认知,使学生对引用的写法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对于举例子和对比这两个学生平时有一定认识的方法,可作略处理。
3.联系学生生活,做到与时俱进。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的提出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然而学生的长辈肯定有所了解,可能对学生有一定的介绍。另外,在阅兵式上还保留着“为人民服务”回应语,所以充分利用学生生活认知,在课始和课终围绕中心句进行展开教学,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课文的生字:鸿、鼎、旺、炊。理解“死得其所、哀思”等词语和文中引用司马迁名言的意思。
2.理解并感受毛主席对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赞美之情。
3.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学习并掌握文章的议论方法。
4.能根据关键词语进行课文背诵。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课文的生字:鸿、鼎、旺、炊。理解文中引用司马迁名言的意思。
2.初步理解并感受毛主席对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赞美之情以及殷切希望队伍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为人民服务的奋斗目标。
3.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学习掌握举例子、引用和对比的议论方法。
4.能根据关键词语进行课文背诵。
教学重点:
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学习掌握举例子、引用的议论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段落中句子之间的衔接紧密,逻辑严密。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了解背景。.
1.出示课题(出示课件1),你在什么时候听说“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或是在哪里见到过“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的?
2.出示:(出示课件2)你们看,这里有毛主席的像章,上面有“为人民服务”的字样,这是茶杯,这是背包,这张呢,是当时照相馆把“为人民服务”几个字印在相片上了,可见,为人民服务的影响之广,影响之深,影响之大。
3.简单介绍课文的背景。
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主席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加红军,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后来担任中央警备团的战士。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9月8 日,中央警备团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毛主席同志在会上作了著名的演讲,这就是《为人民服务》。
请同学细细阅读“资料袋”内容,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资料进行学习。
二、了解文体,了解大意。
1.这篇文章不同于我们以往学习的课文,它既不写事,也不写人,这是一篇议论文。有的文章写人,有的文章写事,而议论文往往得说明一个道理。那么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呢?(出示课件3)
阅读提示:
初读课文,读准生字,努力把课文读通。
想一想,课文主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2.检查词语和预习情况。(出示课件4)
鼎
(1)正音。鼎是什么物体,你们知道吗?(点击课件4空白处,出现“鼎”的图片)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只脚,左右各有两个耳朵。左右有两个“耳朵”这点和我们现在的锅子很相近。你看这个字的外形,上面是一个目字,下面的部分有点像三只脚,两个耳朵。这个字和这个物体有些想像。注意这个字下面的第一笔是“竖折折”,我们一起来写一下。
(2)根据鼎有三足的特点,于是就有了一个成语,你们知道叫什么吗?三足鼎立。什么叫做三足鼎立呢?
(3)你还知道哪些带有“鼎”字的成语,一一交流,并大致了解意思。
(点击课件4空白处,出现带有“鼎”的成语)
三足鼎立:三足鼎立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鼎鼎大名:形容一个人的名气、声望很大。
人声鼎沸 :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一言九鼎:比喻量大,能说话力起很大作用。
看来,这些成语的来历都是和“鼎”这个物体有关的。
3.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致了解课文是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主要观点写的。即题目是课文的中心观点。如果学生说到其他不同的表述也是可能的,比如为了解放人民或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说法也是可以的。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把握要点,理清层次。
1.我们初步接触议论文,要慢慢了解,慢慢去发现。请自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这三句分别讲了哪些内容,你能简要概括一下吗?(八路军和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是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就是一个代表)
2.结合这一段中的词语说说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学生能够说出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了解放人民,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就可以了,不要求学生的回答深入详尽。)
3.(出示课件5)
比较:
①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②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读一读,比较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是从课文中的句子中找出一组近义词吗?想一想为什么要加这两个词语?为什么又不用同一个词语?(点击课件5空白处,“完全”和“彻底”依次变红)
(“完全”和“彻底”是一组近义词,这两个词语都要是为了突出强调我们的革命队伍是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用上不同的词语使句子富有变化。)
齐读第一段。讨论明确第一段的作用就是说明什么是为人民服务。进一步对题目进行了解释。并指出张思德是其中一个代表。这往往是议论文的一个特点:在开篇就说明要说明的观点。(板书:开门见山,解释观点)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把握要点,学习写法。
1.指名读,想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这段话共有几句话,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板书:死的意义)
课文这一段是怎么来说明死的意义的呢?划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课件6,司马迁的话红色体现)出示: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主席引用司马迁说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没有感到奇怪,明明是毛主席自己在发表观点,为什么引用司马迁的话呢?你们知道司马迁是个怎样的人吗?
(2)(出示课件7)读好停顿: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点击课件7空白处,出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文学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他编撰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
(3)小结:引用有名人物的话语能更好地说明作者的观点,这是议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叫:引用。名言就是古老的智慧、永恒的真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已经被人们认可、被人们传诵,(板书:写作方法:引用)
(4)比如我们要说明时间宝贵,我们可以引用哪些名人名言?
我们要读一篇议论文,如果讲到了勤奋学习,作者有可能引用哪些名言来说明?
想一想司马迁说人的死有哪些不同呢?你是怎么理解泰山和鸿毛的?
我们在平时还积累了不少关于生死的名言,也可以放在文中作引用的内容的?(出示课件8)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把你认为有值得一记的内容写在课文相关内容处。
4.你历史上看,你知道哪些人死得重于泰山呢?那些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虽然死了,还活在人们的心中。(那些名垂青史的人:岳飞、文天祥、史可法、方志敏等)
5.(出示课件9)“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1)读读这句话,发现句子有什么特点?(前后对比,在分号中也可以发现)
(2)“为人民利益而死”,如在战场上死去的一般叫做?(牺牲、捐躯),刑场上死去的呢?(就义)
(3)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这样的人我们一般用说哪些词语:上西天,一命呜呼 翘辫子等。
(4)为什么同样的一个死,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称呼呢?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死的意义有不同。就是因为表达了人们对这两种不同的死的态度。再读这句话。注意读出两种不同的死的区别,特别注意读出“而死”和“去死”的不同。
(5)这些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中,今天还要加上一个人的名字,他就是张思德。(张思德同志是中共中央警卫团的战士,16岁参加革命,经过长征,负过伤,一直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直到在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他虽然只活了28岁,但他短暂的一生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6.这是这一自然段最后的一句话。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举出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这种议论的方法叫:举例子。
7.梳理这一段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背诵。
中心句:死的意义——引用:司马迁的名言——对比:两种死的不同原因——举例子:张思德的死
课堂引导背诵。
五、作业:(出示课件10)
1.积累表示死的价值不同的名言,摘录下来。
2.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六、板书
为人民服务
1、 开门见山,解释观点
2、 死的意义,有轻有重 写作方法:引用、举例子
教学反思: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无非说得真好,使我们在备课时直接指向言语的习得,而不是在情感的漩涡里打转,在内容的波涛中淹没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的习得。作为小学阶段第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其典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围绕中心,每段分别从一个方面讲述,用多为首句即段意。二是通过引用、举例子等表达方式进行论证了观点。三是行文严谨,特别是关联词语的运用,准确到位。针对此,在教学中力争体现写法上的典型性。
无独有偶。所谓无独有偶,指的是在表达上可以用文中的方式,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比如在教学司马迁的名言时。首先明确了,引用有名人物的话语能更好地说明作者的观点,这是议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叫:引用。其次通过类比知道不同的写作场合可以使用不现的名言,比如我们要说明时间宝贵,我们可以引用哪些名人名言?如果讲到了勤奋学习,作者有可能引用哪些名言来说明?接着请学生思考在平时还积累了不少关于生死的名言,也可以放在文中作引用的内容的?最后尝试使用,也是可行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知晓什么是引用并举例说明,还可以怎样引用替换文中的名言,使引用这一写作手法在一开始就比较深刻地为学生所记住。
有中究无。有中究无就是文章在表达上有共性的地方,称之为有,也有个性的地方,称之为无。如课文有些自然段总分段式,开头第一句就概括了段落的要点,这使得表达更加清晰,但有的不是。如果按照一般的上法,是总起句的段落要细讲,不是总起句的段落就可以忽略不讲这个结构特点。但是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在不是总分段式的段落概括要点时,也可以让学生辨别是不是总分的,他得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得出结论。如果不是总分结构,那就要采用别的概括方法了。如课文第四自然段的要点概括,就是让学生先尝试后发现:议论文一般用总分段式,这是为了表达上的清晰,但也不全是。
3.无中生有。无中生有就是文章中没有相关内容的,可以根据课文的写法的特点进行补充。在教学“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一句时,询问学生哪些名人的话也曾经表达过大致相同的意思,然后告诉学生文章也可以引用这些人物的名言,把话说得更加有说服力,你觉得可以放在文章中哪个句子的后面呢?把就名言写在那里。这样的话既把引用的议论方法进行了强化,又对学生日常中积累的名言进行了运用。但是,上到这里就完了吗?不,还有呢——为什么毛主席这时没有引用名言,而是这样写呢?让学生理解引用的方法可以用,但要在合适的场合使用,才能发挥最佳的表达效果,同时又对作者这样的表达的巧妙之处进行了比较,收到一举两得之效。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对言语的习与得有足够的重视,是一定能在文章发现巧妙的习得点,如果坚持这样练习,巩固,提高,那学生的语言素养提高就是可以预见的事了。12. 为人民服务(第2课时)
教材解读:
《为人民服务》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同时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这篇文章是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文章以为人民服务为论点,从人死的意义不同,如何正确对待批评,正确对待困难、对待同志,为人民的利益团结互助;用开追悼会的方式寄托人们的哀思等几方面进行论证。本文是一篇演讲稿,是小学阶段第一篇议论文,是非常典型的议论文,论点鲜明,通过多种方式:引用、举例、对比说明论点。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大量地使用了关联词语,使表达更加准确。
设计意图:
1.教写法为主,教内容为辅。本文是一篇演讲稿,是小学阶段第一篇议论文,虽然是一篇议论文,以摆事实讲道理为主,但毛主席的演讲稿中饱含深情,对革命胜利满怀希望,对每一位革命都充满关爱。对张思德这样的一个普通战士,褒扬之意,令人感动。面对这些教学内容,我认为,情感的内容比形式上更容易上学生感受到,但议论文独特的表述方法,以及这些表述方法的价值和功能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点。所以以教学议论文的文体特点为主,辅之以教学毛主席对张思德的褒扬和深情。
2.写法教学上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所以开篇就点明文章要说明的意思,然后在每段中寻找这一段话围绕中心意思是怎样进行表述的。另外,文中比较典型的写法是引用、对比和举例子。为什么要引用,引用有什么价值,在文中还可以引用哪些学过的名言。通过这样的三部曲,让学生明白引用的价值。而且通过下文中以有内容的引用为训练点,再次强化认知,使学生对引用的写法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对于举例子和对比这两个学生平时有一定认识的方法,可作略处理。
3.联系学生生活,做到与时俱进。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的提出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然而学生的长辈肯定有所了解,可能对学生有一定的介绍。另外,在阅兵式上还保留着“为人民服务”回应语,所以充分利用学生生活认知,在课始和课终围绕中心句进行展开教学,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字词。理解死得其所、哀思”等词语的意思。
2.继续理解并感受毛主席对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赞美之情以及殷切希望队伍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为人民服务的奋斗目标。
3.继续学习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通过关联词的学习体会文章的语句在逻辑上结构严谨,巩固引用、举例子的议论方法。
4.引导学根据关键词语进行课文背诵。
教学重点:
巩固引用、举例子的议论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关联词的学习体会文章的语句在逻辑上结构严谨。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巩固议论写法,体会关联严谨
1.第二自然段是要点是第一句,那么这一段的要点是哪一句呢?是不是也和第二自然段一样呢?再想一想这一段中用了哪些议论的方法,有没有运用我们刚才所学的议论方法?
交流: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概括板书:为了人民,不怕批评)
归纳,这一段的要点也是从第一句中寻找。我们发现,第二段,第三段的中心句都是段落的第一句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这是议论文为了表述清楚,所以采用这们的方法。
2.在课后习题关于这一段的学习有这样的要求,(出示课件3)。
读下面这段话,说说共有几句?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1)思考:我们已经知道这个自然段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想一想第二句和第三句分别围绕第一句的哪词语而展开的
(第二句是围绕“别人”,说明了这个别人是指所有的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第三句是围绕“批评指出”,指出批评指出的内容是以是不是对人民有利: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2)引读,体会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括号里的是老师引读的内容)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哪些人能向我们提缺点呢?)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那提些什么呢?)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3.分析写法,体会关联词语的作用
不管什么人,那么干部向我们提,可以吗,群众呢,党内人士向我们提,可以吗,党外人士,平时相处很好的人可以吗?相处时有矛盾的人呢?中国人向我们提可以的,外国人呢,当时有不少外国人在中国和我们一起努力,比如白求恩,斯诺等。(点击课件3空白处,依次把“不管”“都”“只要”“就”点红。)
这就叫做“不管”,从这个不管中你读出了什么?
从下一句的“只要”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总结:围绕为人民服务,作者连用了三组关联词语,把意思表达得十分准确,突出了中心。
4.读第四句话,想一想这一句话的作用和前面哪句有点相似?这句话如果不加对文章的表述有什么影响?
前面举了一个张思德的例子说明人死的意义有不同,这里举了李鼎铭的例子来说明我们欢迎正确的批评。 举例子可以更好地说明自己的观点。
5.为什么要接受那么多人的正确的批评呢?读这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点明中心:为人民服务。这就表明了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对人民有好处。
6.这一段话表达十分富有逻辑,层层推进,同学们我们可以试着背下来,更好地受到议论文写法的严谨。引导背诵。抓住关联词语和关键词语提示学生。(出示课件4)
(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 )有缺点,(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 )行。( )你说得对,我们( )就改正。你说的办法( ),我们( )。(“ ”)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 )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 ),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 ),为( ),我们这个队伍就( )。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概括段落要点,巩固议论写法
1.默读这一段,划出第一句话,想一想这一段是不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出示课件5)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毛泽东来哪里,你们知道吗?周恩来?朱德?他们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天南海北,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叫做:五湖四海。
2.下文有没有讲到这些革命者是来自哪里的呢?没有。所以这第一自然段不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3.如果不能找到中心句概括段落的要点,那我们可以尝试归纳了这一段主要讲了哪些意思,然后进行归并。
第一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革命目标。
第二层:困难时要看到成绩,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第三层:讲正确对待牺牲。一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二是要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第四层:革命队伍的人要互相关心、爱护、帮助。
小结内容:为人民服务(这里指取得全民族的解放)要遇到很多的困难。我们既要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又要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板书:不怕困难,互相关爱)
4.是的,要取得革命的胜利有许多的困难,面对困难,作者是这样认为的: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你知道在哪些名人的话也曾经表达过大致相同的意思,同学交流。(出示课件6)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阴郁的日子里要心平气和,相信吧,那快乐的日子就会来到。(普希金)
5.文章也可以引用这些人物的名言,把话说得更加有说服力,你觉得可以放在文章中哪个句子的后面呢?把就名言写在那里。
6.为什么毛主席这时没有引用名言,而是这样写呢:(出示课件7)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
要看到成绩,
要看到光明,
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意见1:引用名人的话和文中的排比表达的效果是一样的,作者为了避免过多引用就直接用排比表示了。(文章求变论)
意见2:因为毛泽东此次演讲是在一个普通士兵的追悼会上的讲的,所以从听众的角度来说,还是说得通俗易懂为好。(实情论)
意见3:排比表达更有气势,也更能打动人,从现场效果来看,可能比引用名言要好。(表达效果)
此次争辩,没有一定之归,只要让学生更加深入地领会引用的议论方法的适用性就可以了。
7.自由读全段,想一想有什么理解上还有什么问题。
如:“死得其所”这个词为例,在这个词中“所”原指地方、处所。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到这个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进而联系实际讨论,体会“死得其所”一词在课文中指的是死得有价值,有意义的意思。
8.练习背诵(出示课件8)
我们都是来自( ),为了一个( ),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 )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 ),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 ),要( ),要提高( )。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 )解救他们,我们要( )。要奋斗就会( ),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 ),想到( ),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 )。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 )。我们的干部要( ),( )都要( ),( ),( )。
三、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明了中心,体会作者用意
1。尝试用首句概括段落要点。如果不行就依照第四自然段从全段意思中概括。再次巩固前面所学知识,加以运用。
2.开追悼会的目的是什么?
寄托哀思,团结人民。理解“哀思”的意思,可以用字意叠加法。悲哀和思念。(板书: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3.朗读全段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用意。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出示课件9)
1.填空: 《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先总述___________________;再从(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分述,最后指出开追悼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结:六十多年来,“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直到现在。我们还在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不仅要了解毛主席对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解,更可以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的写作方法,比如:举例子,引用。这可以使文章的表达更加严谨,逻辑更加清楚。
作业(出示课件10)
1、继续巩固背诵课文三到五自然段。
2、向家里的长辈介绍所学的课文,听听他们对这篇文章的认识,作进一步的交流。
板书:
为人民服务
3、 为了人民,不怕批评
4、不怕困难,互相关爱
5、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教学反思: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无非说得真好,使我们在备课时直接指向言语的习得,而不是在情感的漩涡里打转,在内容的波涛中淹没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的习得。作为小学阶段第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其典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围绕中心,每段分别从一个方面讲述,用多为首句即段意。二是通过引用、举例子等表达方式进行论证了观点。三是行文严谨,特别是关联词语的运用,准确到位。针对此,在教学中力争体现写法上的典型性。
1、无独有偶。所谓无独有偶,指的是在表达上可以用文中的方式,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比如在教学司马迁的名言时。首先明确了,引用有名人物的话语能更好地说明作者的观点,这是议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叫:引用。其次通过类比知道不同的写作场合可以使用不现的名言,比如我们要说明时间宝贵,我们可以引用哪些名人名言?如果讲到了勤奋学习,作者有可能引用哪些名言来说明?接着请学生思考在平时还积累了不少关于生死的名言,也可以放在文中作引用的内容的?最后尝试使用,也是可行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知晓什么是引用并举例说明,还可以怎样引用替换文中的名言,使引用这一写作手法在一开始就比较深刻地为学生所记住。
2、有中究无。有中究无就是文章在表达上有共性的地方,称之为有,也有个性的地方,称之为无。如课文有些自然段总分段式,开头第一句就概括了段落的要点,这使得表达更加清晰,但有的不是。如果按照一般的上法,是总起句的段落要细讲,不是总起句的段落就可以忽略不讲这个结构特点。但是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在不是总分段式的段落概括要点时,也可以让学生辨别是不是总分的,他得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得出结论。如果不是总分结构,那就要采用别的概括方法了。如课文第四自然段的要点概括,就是让学生先尝试后发现:议论文一般用总分段式,这是为了表达上的清晰,但也不全是。
3、无中生有。无中生有就是文章中没有相关内容的,可以根据课文的写法的特点进行补充。在教学“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一句时,询问学生哪些名人的话也曾经表达过大致相同的意思,然后告诉学生文章也可以引用这些人物的名言,把话说得更加有说服力,你觉得可以放在文章中哪个句子的后面呢?把就名言写在那里。这样的话既把引用的议论方法进行了强化,又对学生日常中积累的名言进行了运用。但是,上到这里就完了吗?不,还有呢——为什么毛主席这时没有引用名言,而是这样写呢?让学生理解引用的方法可以用,但要在合适的场合使用,才能发挥最佳的表达效果,同时又对作者这样的表达的巧妙之处进行了比较,收到一举两得之效。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对言语的习与得有足够的重视,是一定能在文章发现巧妙的习得点,如果坚持这样练习,巩固,提高,那学生的语言素养提高就是可以预见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