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单元知识梳理卷(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单元知识梳理卷(一)(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8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6 12:0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梳理卷(一)
知识点1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1.毛泽东评价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打败对手袁绍“统一中国北方”的著名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东汉末年,州牧割据,军阀混战。下面是这一时期两场著名战役的比较,①②应填( )
A.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B.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桂陵之战
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课堂上同学们讨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胜败的主要因素,其中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将士一心,计谋得当
B.官渡之战中曹操政治上占据主动
C.两场战役中曹操都制定了正确得当的战略战术
D.都巧妙地运用火攻
4.如表是一位同学搜集的史料,可用于( )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疾病),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三国志》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资治通鉴》
今将军(孙权)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三国志》
A.全面分析官渡之战曹操获得胜利的原因
B.从多角度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C.说明三国鼎立局面中孕育了统一的因素
D.说明淝水之战以后北方陷入混战的状态
5.如图的历史手抄报设计,其空白框中填写的标题应为( )
A.长平之战 B.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6.“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这首诗描述的战争(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加速了曹操统一全国的步伐
C.造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D.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7.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 的联系。( )
A.洛阳 B.成都 C.开封 D.台湾
8.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有无数英雄人物的典故逸事流传至今。下列事件发生在三国鼎立时代的是( )
A.蔡伦改进造纸工艺 B.黄盖诈降火烧赤壁
C.卫温率船队到夷洲 D.祖冲之计算圆周率
9.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下面哪幅图能直观地反映三国鼎立的形势( )
10.孙权多次宽赋调息,夺取荆州后,“尽除荆州民租税”。此外,还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力开展屯垦。这些措施( )
A.旨在巩固统一 B.促进了农业发展
C.拓宽了税收来源 D.缓和了民族矛盾
11.如表是魏、蜀、吴三国统治者在建国之后,各自在治理国家方面作出的主要贡献,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对外交往 B.推动文化发展 C.巩固局部统一 D.促进商业发展
12.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B.封建国家分裂,不利于统一
C.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D.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迎战、抵抗)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倾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西晋)陈寿《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传》
(1)上述材料记载的是历史上的哪次战役?材料中提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曹公”一方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此次战役的关键性影响是什么?
知识点2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北方各族的内迁
1.“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旨司马昭篡夺曹魏政权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但实际上废除魏帝建立晋朝的是( )
A.司马懿 B.司马炎 C.司马昭 D.司马睿
2.晋时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炫耀财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成50里更华丽的步障。这说明西晋贵族( )
A.崇尚奢侈享受 B.追求勤俭节约
C.关心百姓疾苦 D.具有雄才大略
3.西晋人鲁褒在《钱神论》中写道:“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作品主要讽刺了当时的社会( )
A.军阀割据 B.金钱崇拜 C.百姓疾苦 D.政权短命
4.“晋初,宗室诸王以将军、刺史等身份分镇地方,自行选取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租税,既有了行政礼又有了数量可观的军队。”这种现象,将会( )
A.埋下“八王之乱”的隐患 B.掀起胡汉移民的狂潮
C.加剧统治阶层的腐败 D.激起少数民族的反抗
5.西晋鉴于(曹)魏一朝薄待宗室以致为自己所篡,于是大封同姓,同姓王在中央和地方均可以担任重要职务,此举埋下了国家祸乱之源。上述材料中的“国家祸乱”指的是( )
A.国人暴动 B.八王之乱 C.诸侯争霸 D.楚汉之争
6.如图是某历史学习小组的研究材料,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为( )
A.南北统一的进程 B.游牧民族的南迁
C.西晋的短暂统一 D.政权分裂的加剧
7.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但是西晋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导致西晋短命而亡的根本原因是( )
A.统治阶级政治上昏庸腐朽 B.封王争权夺利,爆发“八王之乱”
C.统治者不重视发展生产,经济衰退 D.匈奴起兵,攻灭西晋
8.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对社会造成巨大伤害,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亡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从而,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这是在( )
A.东汉后期 B.三国时期 C.西晋时期 D.东晋时期
9.位于西北地区的羌族自东汉以来陆续东迁至陇西、关中。至西晋时,氐、羌等少数民族人数,已占关中总人口的一半。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少数民族首领起兵反晋 B.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C.第一次人口迁徙的高潮 D.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知识点3 东晋的兴亡 南朝的政治 江南地区的开发
1.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城,史称( )
A.东汉 B.东晋 C.后秦 D.后赵
2.东晋初年,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显著),(王)敦与从弟(王)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这段材料说明的最主要问题是( )
A.王敦王导有谋反之心 B.东晋偏安导致江南政体混乱
C.东晋皇权被相权左右 D.东晋政权得到了贵族的支持
3.《晋书》里说:“(东晋时期)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这体现了东晋时期( )
A.外戚宦官势力强大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门阀士族势力强大 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4.东晋初年,祖逖率军北伐,经四年苦战,收复黄河以南广大失土。正当他厉兵秣马,准备进军河北时,朝廷派戴渊为都督指挥祖逖,并扼制祖逖后路。材料描述的是东晋初年( )
A.政府决意收复中原 B.政府阻挠将领北伐
C.政权被文臣所控制 D.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5.东晋政权未能恢复中原的原因,不包括( )
A.对北伐将领不信任 B.北伐后援不足
C.对北伐将领多方牵制 D.东晋民族矛盾尖锐
6.南朝,是中国历史上四个汉族王朝的统称,上承东晋下启隋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一百六十九年。它们的都城都在( )
A.建康 B.洛阳 C.长安 D.北京
7.沈约《宋书》记载:“自晋氏流迁(317年),迄于太元(376—396年)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安定)如也。”作者认为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 )
A.江南地区政局相对稳定 B.北方人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
C.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D.统治者推行有力的发展政策
8.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行业都有明显进步。这反映了(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C.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D.国家政权走向统一
9.列表格是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阅读下面表格,其内容所反映的是东晋南朝哪一方面的史实( )
农业 麦稻兼作,兴修水利
手工业 丝织业技术进步,青瓷烧制技术提高
城市 建康人口众多
A.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B.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C.北人南迁的原因 D.淝水之战的背景
10.下列图片共同反映了( )
A.南朝政权的更迭 B.民族交融的加强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11.(牡丹江中考)《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当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 )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当时的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③北人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④南下移民和江南地区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317—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
A.生产技术的进步 B.环保意识的增强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自然条件的优越
13.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中南半岛上的国家有往来贸易。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政治局势稳定 B.国内经济繁荣
C.海外贸易兴起 D.人口迁移频繁
参考答案
知识点1
1.B 2.C 3.C 4.B 5.D 6.D 7.D 8.C 10.B 11.C 12.A
13.(1)战役:赤壁之战。历史人物:刘备、曹操、鲁肃、诸葛亮、孙权、周瑜、程普、黄盖。
(2)原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自恃兵强马壮,骄傲自满;孙刘联军制定的正确战术,利用火攻。
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2
1.B 2.A 3.B 4.A 5.B 6.C87.A 8.C 9.D
知识点3
1.B 2.D 3.C 4.B 5.D 6.A 7.A 8.A 9.B 10.D 11.D 12.A 13.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