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关于右面图片中的战役,说法正确的有( )
①交战双方是曹操和孙权、刘备联军
②为以后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③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④周瑜打败曹操并统一全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以下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
A.曹操——建立魏国 B.孙权——派卫温到夷洲
C.刘备——统一北方 D.司马懿——灭吴统一全国
3.曹操在诗中描写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社会状况,而到了曹魏时期,社会出现“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情景,这说明三国时期( )
A.民族关系实现缓和 B.江南地区获得开发
C.诗词创作取得进步 D.社会经济有所恢复
4.《三国演义》中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里的最后一个“合”指的是( )
A.汉武帝实现大一统 B.刘秀建立东汉政权
C.曹操统一北方地区 D.司马炎建立西晋
5.淝水之战与赤壁之战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北方统一政权南下企图统一全国,都号称百万大军,都占据绝对的兵力优势,都以失败告终。这两场大战的北方统帅分别是( )
A.刘备、曹操 B.苻坚、刘备 C.苻坚、曹操 D.司马懿、孙权
6.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由此可以推断( )
①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交融加强 ②南方取代了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③契丹族入主中原迅速统一全国 ④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人口南迁,为水稻的种植带来勃勃生机。跟随北方人民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技术与南方的湿润气候及丰厚土壤一拍即合,大片蛮荒之地变成万顷良田。这反映了人口南迁( )
A.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D.促使政治中心逐渐南移
8.“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上述材料记载的是孝文帝( )
A.深受汉文化影响 B.迁都洛阳的原因
C.提倡与汉人通婚 D.禁用少数民族语言
9.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的墓形从传统梯形竖穴土坑墓变为仿汉族的弧边方形砖室墓,墓里的壁画也从描绘狩猎、宴饮等场景变为宣传儒家“孝悌”等内容。从变化中可以看出改革带来的影响是( )
A.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 D.完成了国家统一
10.如图是一位九年级学生使用AI技术生成的知识结构图,☆处是他限定的主题词。据图推知,该主题词应是( )
A.人口迁徙 B.区域开发 C.民族交融 D.制度创新
11蒋福亚在《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一书中作了总结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源自永嘉之乱、淝水之战等七次战乱,总数有90万人左右。在此期间,北方平均每8个人中就有一人南渡,南方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北方来的侨民。这一现象
( )
A.造成了北方长期混乱 B.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C.推动了黄河流域的民族交融 D.导致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12.三国时期的王蕃把圆周率推算到3.1556,魏晋时期的刘徽用割圆术得出圆周率为3.1416,南朝时,祖冲之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这体现了( )
A.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B.政权的分裂与统一
C.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D.制度的变革与进步
13.北魏中期,云冈石窟原来衣装袒露的佛像开始穿上南朝士大夫的“褒衣博带”装,即宽袍大袖宽带。到后来,佛像变得特别消瘦,呈现汉风的“秀骨清相”。这一变化反映当时石窟艺术( )
A.吸收佛教文化 B.体现市民需求
C.消除胡汉隔阂 D.民族交融特色
14.如图是我国古代某一阶段政权更迭示意图:其中①为对应政权时期的艺术作品,②为对应政权的建立民族,③为对应政权的名称。据图判断,正确的组合是( )
A.《宣示表》氐蜀汉 B.《洛神赋图》匈奴东吴
C.龙门石窟羌曹魏 D.《兰亭集序》鲜卑北周
15.阅读历史书籍需要注意主题和子目之间的联系。下面子目对应的主题是( )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古代第一次文化发展高峰
C.两汉的科技与文化 D.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阅读下列有关三国的诗词,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材料一中曹操的“壮心”指的是什么?此诗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情?(4分)
(2)曹操最大的功绩是什么?他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功绩?(4分)
(3)材料二中的“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次著名的战役有关?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什么?(5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三: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朝代更替,写出①②两处代表的政权名称。(2分)
(2)材料二中的“魏主”是指哪个皇帝?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3分)
(3)材料三中的“北语”“正音”各指什么语言?为此,孝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4)除了材料三中的措施外,孝文帝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写出两个即可)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北魏时期女性服饰演变
都城(时间) 都城:平城(398—494年) 都城:洛阳(494—534年)
服饰
解读 头戴风帽,身着窄袖长袍防寒保暖,适合游牧生活 头梳发髻,身着宽袖襦裙端庄典雅,凸显汉文化元素
——摘编自武卓卓《民族融合背景下的女性服饰演变》等
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少数民族在学习汉族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乐器、舞蹈、饮食风俗、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北魏不同时期女性服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女性服饰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4分)
19.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多面的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相关问题。(16分)
【科技文化成就璀璨】
材料一: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齐民要术·种谷》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写出这部著作的作者及其历史地位。(4分)
材料二:如图
(2)材料二中的历史人物是谁?他的哪一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从他的身上可以学到哪些精神?(4分)
【经济生活区域发展】
材料三:正因时局的动荡,中原地区的民族向南迁移。江南之地,汉时火耕水耨,而无积聚;东晋南朝时,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莫不有中原民族的足迹,其有利于增进文化交流。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南北朝的始末》
(3)依据材料三,简述江南地区经济发生的变化。(4分)
【民族交融文明传承】
材料四: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被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在江南地区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是如何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4分)
参考答案
1.C 2.B 3.D 4.D 5.C 6.B 7.A 8.B 9.B 10.C 11.B 12.C 13.D 14.D 15.D
16.(1)“壮心”:统一全国。心情:抒发了曹操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豪迈之情。
(2)功绩: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军阀割据的局面。
原因:政治上,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在农业生产上,实行屯田;在军事上,通过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3)政权:魏、蜀、吴。战役:赤壁之战。战役:官渡之战。
17.(1)①:西晋;②:东晋。
(2)北魏孝文帝。洛阳。
(3)“北语”指鲜卑语;“正音”指汉语。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4)措施:改穿汉服;改用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影响: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18.(1)变化:由头戴风帽,身着窄袖长袍到头梳发髻,身着宽袖襦裙。
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2)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9.(1)作者:贾思勰。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人物:祖冲之。
成果:精确圆周率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精神:刻苦钻研的精神等。
(3)汉朝时,江南地区生产方式落后,人民生活贫穷;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富足;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为日后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4)北民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及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人们辛勤劳作,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促进了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