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共29张PPT含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共29张PPT含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6 11:2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选择性必修二》
【课程标准】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重点】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和其他地区食物物种交流的表现和影响;食物物种交流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新航路开辟后的
食 物 物 种 交 流
【难点】
食物物种交流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目 录
1.美洲物种的外传
2.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3.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导入新课
宽面——小麦——西亚
土豆——南美
辣椒——中美洲
八角——广西
花椒——四川
花生——美洲、油菜——欧洲、大豆——中国
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怎么都好吃,除了发芽会躺板板~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一、旧时代的物种交流
课本导读(P8)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和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
探究一: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
特点:
①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之间;存在少量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
②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主要是在邻近地区和大洲内部进行交流;
③物种较少;
④以陆路为主;
⑤受战争和政治环境影响大;
原因:
①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低下;
②交通运输业的落后;
③食物保鲜技术的落后;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二、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原因
材料一:还有一种果实为辛辣品食物的作物,比我们西班牙的胡椒好,产量很大,在伊斯帕尼奥拉(今海地)岛每年所产可装满50大船。他们每顿饭都必须有它,否则便吃不下去。据说它还有益于健康。
——哥伦布《哥伦布航海日记》1493年1月15日
材料二:可以推测辣椒传入中国应该是明末清初,大量传入则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大开海禁之后——值得一提的是,长江流域的江西、湖南和四川数省民众都以嗜辣著称。人们常说江西人是“辣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四川人“不怕辣”。
——戴雄泽《漫话辣椒的起源和传播》,载《辣椒杂志》2008年第3期
1.新航路开辟,发现美洲新大陆
2.欧洲早期殖民扩张推动作用
3.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
4.美洲作物(玉米等)自身的优势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二、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表现
历史学者艾弗瑞·克罗斯比在他1972年的著作《哥伦布大交换》中,首先提出了“哥伦布大交换”概念。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这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这是一场东、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二、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二、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典型案例:玉米【主食类】
玉米在欧洲
1.庭院观赏
2.16世纪中叶,南欧广泛种植,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3.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
1.种植地域:丘陵——平原
2.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
3.鸦片战争前,遍及全国
玉米在亚洲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二、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类型 物种 传入欧洲 传入中国
粮食作物 马铃薯
甘薯 蔬菜作物 番茄
辣椒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
在欧洲推广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①最初只是观赏,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食用栽培;
②18世纪末,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①明万历年间引入,长期被当作观赏和
药用植物;
②清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
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狼桃”典故
早期番茄被人们认为是有毒食物,一度被称为“狼桃”。
到了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禁不住诱惑,决心冒死尝一尝这“狼桃”果的滋味。他勇敢地吃下一口之后,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们的警告...于是,他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死。...12小时后,这位冒险的画家仍好好地活着,而且食欲大增,从此他忍不住经常吃起“狼桃”来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二、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探究二:概括玉米、甘薯在明代中后期于中国广泛种植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
原因:
①明朝人地矛盾突出,粮食产量需求高;
②玉米、甘蔗自身的优势,对气候土壤较强的适应性;
③人民自发种植与政府重视推广;
影响:
①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产量提高,改变了饮食结构,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②促进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
③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④中国陷入人口增长和耕地不断开发的恶性循环。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典型案例:【小麦】【水稻】
种类 具体物种
粮食类 小麦、大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社会影响最大)
水果类 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蔬菜类 黄瓜、豌豆
经济作物 甘蔗
动物 鸡、牛、驴、马等畜禽也传入美洲,极大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农业发展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课本P11材料: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
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
咖啡史:概括材料,描述咖啡的传播路径,并概述其影响
路径:非洲→亚洲(阿拉伯)→欧洲→亚洲(锡兰岛、印度、印尼)、美洲(拉丁美洲)
影响:
①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
②丰富人们的休闲方式和生活情趣;
③推动经济和贸易发展;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探究三:根据材料,概括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
材料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特点:
①范围具有全球性②交流方向具有双向互补性;③欧洲具有主导性;④内容具有丰富性;
⑤结果具有双重性(积极性与消极性并存);⑥时间具有长期性。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积极影响
1.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世界人口激增。
①非洲:
玉米使干旱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②中国:
玉米丰富了粮食种类,扩大了种植面积。
③欧洲:
马铃薯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增长。
——据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统计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积极影响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①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的饮食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②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材料1: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饮食生活发生变化。美洲的可可、印度和马鲁古的香料、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阿拉伯人的咖啡,以及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大米、白糖等都是大量贸易的重要商品,都出现在欧洲的餐桌上。
——摘编自朱基福《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材料2:美洲高产粮食作物传入我国后……特别是民众的主食结构产生了影响。在土地贫瘠的山区,传统作物无法生长,它们以其强大适应性迅速成为山区人民的主粮,马铃薯在高寒山区意义更为重大,成为山农的重要食料。在平原地带,稻麦处于主粮地位,玉米、番薯作为辅助杂粮,马铃薯主要用作蔬菜。
——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玉米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积极影响
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促 进 世 界 经 济 联 系 增 强。
①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②中国:粮食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粮食售卖
1492年后……将其称为“哥伦布大交换”,正是它让意大利有了西红柿,美利坚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国有了辣椒。毫无意外,哥伦布的远航确实引起了生态大爆炸。就像它在经济领域引起的震荡一样,这是塑造现代世界的众多事件之一。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积极影响
4.冲击等级观念,促进启蒙思想传播
新航路开辟前,每磅胡椒的价格为6先令甚至更高,几乎从未低于3先令6便士;开辟新航路后,胡椒价格为每磅16便士至2先令不等。香料开始从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化,消费者成为最终的受益人。
——英国商人托马斯·孟
5.提高了荒地丘陵等的耕作能力,扩大耕地面积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消极影响
5.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消极影响。
①美洲:引入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其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
②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③明清:引入玉米甘薯等——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
通过将玉蜀黍和甘薯挤塞进每一个角落和每一处缝隙,在1700年至1800年间,棚民(福建等地客家人)和移民让这个国家的种植面积几乎增加了两倍。为了开辟必须的农田,他们砍伐了许多已有树百年历史的森林。失去林木的遮蔽,山坡再也不能蓄住雨水。土壤养分从山丘上被冲刷下来。最终,养分耗尽的土地甚至连玉蜀黍和甘薯都无法滋养了。于是农民会砍伐更多的森林,这个周期又再一次开始。
——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探究四:根据本科学习内容,谈谈当今如何对待文化交流?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指出:当前,外来生物入侵是导致原生物种衰竭、物种多样性减少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的重要原因。外来物种入侵是一场生态灾难,现已成为全球问题。“生物入侵和气候变化、栖息地减少、环境污染防治一样,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习近平2019年5月15日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知识框架
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生产关系的变化:厘清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诞生
采集渔猎:木石骨;用火;群居;
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两河流域;
古代埃及:尼罗河的馈赠;崇拜太阳神;
古代中国:南稻北粟;铁犁牛耕 ;重农抑商;精耕细作;
古代希腊:直接民主;公民拥有土地
古代美洲:贵族私有和村社公有;浮动园地
农耕畜牧
农业: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中美洲
畜牧业:随农业和定居而产生
习题演练
1.(2024·山东潍坊高二上期末·10)图3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某一作物的传播路线图。该作物是(  )
图3
A.甘蔗 B.小麦 C.水稻 D.番茄
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甘肃《平凉府志》,关于玉米的记载中。其描述的“番麦”“西天麦”,说明玉米是从国外传入,佐证了其传入中国的途径,B项正确,河南《襄城县志》,将玉米描述为“玉麦”,无法判断玉米种植是否已遍布全国,排除A项;《留青日札》说明玉米被称为御麦的原因,而非说明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排除C项:《滇南本草》说明玉米具有药用价值,没有描述其观赏性,排除D项。
故选B项,
习题演练
2.(2024·福建宁德高二下期末·14)大航海时代,欧洲水手因食用马铃薯而避免得坏血病。拿破仑战争时期,马铃薯成为了军队的主要粮食储备。工业革命后,马铃薯是英国城市中首个现代“便利食品”。这可用于说明物种传播(  )
A.影响欧洲历史进程 B.缓解粮食危机
C.改变地方饮食结构 D.促进人口增长
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马铃薯从新航路开辟后水手用来避免得坏血病的“药”,到拿破仑战争时期军队主要粮食储备,再到工业革命后城市的“便利食品”,体现了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革命的到来,欧洲人口出现了较快增长,马铃薯作为高产作物得到推广,马铃薯传入欧洲改变了当地的饮食结构,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马铃薯作为地理大发现后传入欧洲的高产作物之一,可以丰富欧洲人的餐桌、改变当地饮食结构,但无法影响欧洲的历史进程,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单纯的一种作物无法缓解粮食危机,甚至工业革命后1845-18560年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饥荒,就是因为当地单一种植马铃薯,马铃薯得了晚疫病菌腐烂进而造成的饥荒,爱尔兰饥荒又叫马铃薯饥荒,排除B项;
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现代工业为人们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世界人口得到了较快增速,这是科技、医疗、卫生教育等共同进步的结果,单一的物种传播做不到,排除D项。
故选C项。
习题演练
3.(2024·湖北高中协作体高二下期中·2)有诗云:“原野土坡地几垄,披蓑带笠谷雨种。绿叶玉茎阳光照,藤蔓根壮雨露浓。风暴雷电烈日烘,埋头挣扎泥下红。苦难贫穷救命时,香沙充饥立大功。”描述中国古代的一外来物种,该作物“皮色朱红,心脆多汁,广种耐瘠……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如果要研究它的历史,可供推荐的中国古代文献是(  )
A.贾思勰《齐民要术》 B.沈括《梦溪笔谈》
C.王祯《农书》 D.徐光启《农政全书》
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诗文“绿叶玉茎阳光照,藤蔓根壮雨露浓“苦难贫穷
救命时,香沙充饥立大功“皮色朱红,心脆多汁,广种耐瘠…"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外来物种是“番薯”。明朝时期,产于美洲的“番薯”传插到中国,因此推荐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D项正确: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南北朝时期“番薯”没有传入中国,排除A项;《梦溪笔谈》创作于宋朝,此时“番营"没有传入中国,排除B项;王祯《农书》创造于元朝,此时“番薯”没有传入中国,排除C项。故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