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统编版四上第七单元 第5课时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统编版四上第七单元 第5课时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6 13:58:46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部编版)四年级

www.21cnjy.com
第5课时

素养目标
目录
学习活动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素养评价


素养目标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切领悟课文。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读懂课文内容,弄清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
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盛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学习活动
活动流程
任务二:感怀伟人身上的爱国情怀
环节一:研读文本 ,感受伟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环节二:难点探究,体会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归纳课文内容。
情境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生词,下面听写词语:
严肃 清晰 抱负 胸怀 赞叹
表情 忘怀 果真 非凡 左顾右盼
指望 训斥 体会 分量 响亮
环节一:研读文本 ,感受伟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阅读第一部分(1-10自然段) 。
(1)请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2)交流、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回答,分享讨论结果。
环节一:研读文本 ,感受伟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以及少年周恩来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面对魏校长的“你们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大家的回答有哪些?
文中的“严肃”和“干脆”分别说明了校长和同学怎样的态度?
环节一:研读文本 ,感受伟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①“严肃” 说明了魏校长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庄重的,值得讨论的。
②“干脆”说明了这个同学的回答敷衍了事,并没有严肃对待魏校长的问话。
环节一:研读文本 ,感受伟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这位同学是谁?“清晰而坚定”写出这位同学回答问题时怎样的心态?
①“这位同学”是周恩来。
②“清晰而坚定” 写出这位同学回答问题时的铿锵有力,态度认真而坚决。
魏校长听见周恩来的回答,有怎样的反应?
环节一:研读文本 ,感受伟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睁大眼睛追问周恩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得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高兴地连声赞叹。
“为之一振”“睁大眼睛”“追问”说明了魏校长怎样的心理状态?
“为之一振”写出了魏校长内心的震撼,“追问”写出了魏校长难以置信的样子。侧面写出了这位同学志向的远大,魏校长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这句话是对魏校长的心理描写,把这个孩子的年龄和志向作对比,表现了这个孩子抱负的远大和胸怀的博大。
魏校长的神态和语言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活动?
环节一:研读文本 ,感受伟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魏校长的神态和语言表现了他对这位同学的回答赞许有加,赞叹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远大的抱负,对这位同学大加赞赏。
阅读第二部分(11~14自然段)
环节一:研读文本 ,感受伟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小组交流、讨论:周恩来刚到沈阳的时候,伯父跟他说了什么?
沈阳有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思考、交流:少年周恩来听了伯父的话,有什么反应?
环节一:研读文本 ,感受伟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环节一:研读文本 ,感受伟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同桌交流、然后回答:面对周恩来的疑问,伯父又是什么反应呢?
伯父回答说“中华不振”,接着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讨论:和伯父的对话中,什么让少年周恩来难以忘怀?
“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让他难以忘怀。
阅读第三部分(15~17自然段)
思考、交流下列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写租界繁华热闹?
对租界的描写属于环境描写,与别处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反衬出别处的萧条冷清、破败不堪。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过得富足,中国人却很贫穷。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本文叙述的第三件事,请抓住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来概括这件事的主要内容。
环节一:研读文本 ,感受伟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预设:时间:一个星期天。
地点: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主要人物:中国妇女。
次要人物:周恩来的同学和围观的中国人。
概括:一个星期天, 周恩来看到中国妇 女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外国人欺侮却没处说理,从而理解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集体探究、然后选出代表回答: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环节一:研读文本 ,感受伟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恩来目睹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横行霸道,中国人备受欺凌,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因此,他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从文中看出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人?
周恩来是一个胸怀祖国,有着远大抱负的人。
环节一:研读文本 ,感受伟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概括课文的主题。
环节一:研读文本 ,感受伟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本文通过描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欺凌却无处说理,他深刻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分量,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写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第二件事写初到奉天,伯父告诫周恩来由于中华不振,不能随便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对此疑惑不解;第三件事写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亲眼看见一位中国妇女受外国人欺侮而没处说理,这使他真正地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环节二:难点探究,体会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归纳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奉天读书时,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地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环节二:难点探究,体会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归纳课文内容。
环节二:难点探究,体会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归纳课文内容 。
课文多次出现“中华不振”这个词语,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下面周恩来写的诗,理解他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查阅资料,结合当时的背景,然后回答。
这首诗是周恩来于1917年9月东渡日本留学时写下的。整首诗意气风发,慷慨激昂,表达了周恩来救国济世的凌云壮志和战斗豪情。
当时,一些外国人为所欲为,中国人敢怒而不敢言。
无国哪有家?周恩来明白了,只有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家才能强盛,个人才有好的出路。拯救国家要有真才实学才行,所以周恩来东渡日本,立志为挽救国家危亡而精心研读各种有关科学、文学的书,想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
讨论、交流:十二岁的周恩来深刻地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现在也请你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环节二:难点探究,体会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归纳课文内容。
“中华不振”是说当时中国贫穷落后,遭受列强的侵略与压迫。
“中华不振”是说中国人受到委屈都没人管,中国人只能忍受外国人欺侮。
讨论、交流:十二岁的周恩来深刻地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现在也请你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环节二:难点探究,体会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归纳课文内容。
“中华不振”是说中国人不敢帮助中国人。
“中华不振”是说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生活很困难,而外国人却过得很好,还欺负中国人。
拓展延伸: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环节二:难点探究,体会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归纳课文内容。
为什么而读书?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们要真实地写出自己的想法。要重点写清楚自己的理由。
要想把理由写清楚,可以结合具体的事例,要注意写清楚事情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和其中的人物(注意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
环节二:难点探究,体会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归纳课文内容。
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叙述顺序:可以先叙述理由,再写读书的目的;也可以先写读书的目的,再叙述理由。
写作时,我们也可以运用衬托的表现手法。
范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环节二:难点探究,体会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归纳课文内容。
今天,我们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少年周恩来那远大的志向和胸怀深深地感染着我。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而读书,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四大发明,惠泽世界。如今的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到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华民族在党的带领下已走上了复兴之路。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每个人,在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上,更少不了我们新时代的民族少年。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一定好好读书,汲取知识,将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更大的贡献。

课后作业
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学读书: 为自己 为家族
立下宏志
周恩来读书:为中华之崛起 爱国忧民
听到“中华不振”——疑惑不解
租界见闻——中国人忍气吞声

素养评价
素养评价
抓住时间、地点,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弄清三件事之间的关系,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程结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单元
课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内容分析: 分析课文,抓住时间、地点,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弄清三件事之间的关系,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切领悟课文。 语言运用: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思维能力:读懂课文内容,弄清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 审美创造: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盛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教学重点】 借助描写“我”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说出“我”心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借助描写“我”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说出“我”心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活动流程:子任务二:感怀伟人身上的爱国情怀 环节一:研读文本 ,感受伟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环节二:难点探究,体会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归纳课文内容。 情境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生词,下面听写词语:严肃 清晰 抱负 胸怀 赞叹 表情 忘怀 果真 非凡 左顾右盼 指望 训斥 体会 分量 响亮 为什么周恩来小小年纪就能说出这样的话,要为中国的振兴而读书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篇课文来学习一下。 (板书课题)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研读文本 ,感受伟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一)阅读第一部分(1-10自然段) 。 (1)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2)交流、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回答,分享讨论结果。 1.面对魏校长的“你们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大家的回答有哪些? 预设:“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以及少年周恩来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文中的“严肃”和“干脆”分别说明了校长和同学怎样的态度? 预设:①“严肃” 说明了魏校长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庄重的,值得讨论的。 ②“干脆”说明了这个同学的回答敷衍了事,并没有严肃对待魏校长的问话。 3.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这位同学是谁?“清晰而坚定”写出这位同学回答问题时怎样的心态? 预设:①“这位同学”是周恩来。②“清晰而坚定” 写出这位同学回答问题时的铿锵有力,态度认真而坚决。 4.魏校长听见周恩来的回答,有怎样的反应? 预设: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睁大眼睛追问周恩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得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高兴地连声赞叹。 5.“为之一振”“睁大眼睛”“追问”说明了魏校长怎样的心理状态? 预设:“为之一振”写出了魏校长内心的震撼,“追问”写出了魏校长难以置信的样子。侧面写出了这位同学志向的远大,魏校长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这句话是对魏校长的心理描写,把这个孩子的年龄和志向作对比,表现了这个孩子抱负的远大和胸怀的博大。 6.这个发出豪言壮语的男孩后来成为什么? 预设: 周恩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 7.魏校长的神态和语言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活动? 预设:魏校长的神态和语言表现了他对这位同学的回答赞许有加,赞叹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远大的抱负,对这位同学大加赞赏。 (二)阅读第二部分(11~14自然段) 1.小组交流、讨论:周恩来刚到沈阳的时候,伯父跟他说了什么? 预设:沈阳有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2.思考、交流:少年周恩来听了伯父的话,有什么反应? 预设: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3.同桌交流、然后回答:面对周恩来的疑问,伯父又是什么反应呢? 预设:伯父回答说“中华不振”,接着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4.讨论:和伯父的对话中,什么让少年周恩来难以忘怀? 预设:“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让他难以忘怀。 (三)阅读第三部分(15~17自然段) 思考、交流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写租界繁华热闹? 预设:对租界的描写属于环境描写,与别处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反衬出别处的萧条冷清、破败不堪。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过得富足,中国人却很贫穷。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2.本文叙述的第三件事,请抓住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来概括这件事的主要内容。 预设:时间:一个星期天。 地点: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主要人物:中国妇女。 次要人物:周恩来的同学和围观的中国人。 概括:一个星期天,周恩来看到中国妇女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外国人欺侮却没处说理,从而理解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3.集体探究、然后选出代表回答: (1)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周恩来目睹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横行霸道,中国人备受欺凌,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因此,他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2)从文中看出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周恩来是一个胸怀祖国,有着远大抱负的人。 (四)概括课文的主题 学生交流,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本文通过描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欺凌却无处说理,他深刻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分量,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认真课文内容。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全班交流。 朗读课文。 分享感受。 小组交流,积极探讨。 分享、总结。
活动意图: 通过品读感悟,主要抓住重点的字词对文章进行理解,重点语段体会词语的深意,感受周恩来的伟大志向。
环节二:难点探究,体会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归纳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组交流,然后选出代表分享自己的见解。 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写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第二件事写初到奉天,伯父告诫周恩来由于中华不振,不能随便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对此疑惑不解;第三件事写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亲眼看见一位中国妇女受外国人欺侮而没处说理,这使他真正地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奉天读书时,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地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2.课文多次出现“中华不振”这个词语,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下面周恩来写的诗,理解他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学生查阅资料,结合当时的背景,然后回答。 预设:这首诗是周恩来于1917年9月东渡日本留学时写下的。整首诗意气风发,慷慨激昂,表达了周恩来救国济世的凌云壮志和战斗豪情。 当时,一些外国人为所欲为,中国人敢怒而不敢言。 无国哪有家?周恩来明白了,只有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家才能强盛,个人才有好的出路。拯救国家要有真才实学才行,所以周恩来东渡日本,立志为挽救国家危亡而精心研读各种有关科学、文学的书,想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 3.讨论、交流:十二岁的周恩来深刻地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现在也请你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1:“中华不振”是说当时中国贫穷落后,遭受列强的侵略与压迫。 学生2:“中华不振”是说中国人受到委屈都没人管,中国人只能忍受外国人欺侮。 学生3:“中华不振”是说中国人不敢帮助中国人。 学生4:“中华不振”是说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生活很困难,而外国人却过得很好,还欺负中国人。 4.拓展延伸: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学生1:为什么而读书?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们要真实地写出自己的想法。要重点写清楚自己的理由。 学生2:要想把理由写清楚,可以结合具体的事例,要注意写清楚事情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和其中的人物(注意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 学生3: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叙述顺序:可以先叙述理由,再写读书的目的;也可以先写读书的目的,再叙述理由。 学生4:写作时,我们也可以运用衬托的表现手法。 范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今天,我们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少年周恩来那远大的志向和胸怀深深地感染着我。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而读书,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四大发明,惠泽世界。如今的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到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华民族在党的带领下已走上了复兴之路。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每个人,在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上,更少不了我们新时代的民族少年。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一定好好读书,汲取知识,将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更大的贡献。 学生朗读课文。 讨论 、交流。 交流、学习感受。 拓展延伸 。
活动意图: 通过学习总结,感受课文的素养目标 ,深切体会抓住时间、地点,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写法。
课堂总结:“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周恩来志存高远,胸怀博大,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且一生都在为之奋斗。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也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与国家、民族的兴盛联系在一起,从小立下远大志向,成为民族未来建设的栋梁。
作业布置: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学读书:为自己 为家族 立下宏志 周恩来读书:为中华之崛起 爱国忧民 听到“中华不振”——疑惑不解 租界见闻——中国人忍气吞声
评价量表(或评价设计): 抓住时间、地点,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弄清三件事之间的关系,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