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鱼我所欲也
《孟子》
复习导入
关于孟子和《孟子》,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文章?
八上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温故知新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
中国仅次于孔子的 ——亚圣。历史上往往“孔孟”并称。儒家思想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辅助知识:孟子周游列国
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却“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还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
辅助知识:孟子晚年
著书立说
孟子周游列国,但诸侯各国忙于战争,没有几个君主愿意采纳他的政策。晚年的孟子带领他的亲密学生万章、公孙丑等 “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整理阐发儒家典籍,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
知识链接:四书
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总称。《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南宋时朱熹将这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之后各朝皆以四书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四书成了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
初读课文,准确流畅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尤其注意标红字的读音和加粗句子的停顿。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gǒu
/
/
/
/
/
/
/
/
/
/
/
/
/
wéi
wù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
/
/
/
/
/
/
dān
gēng
fú
cù
xiàng wèi
wéi
wèi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要求:
1.结合课下注释及以前所学,独立翻译文章,把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做好标记;
2.小组内讨论解决刚才不会翻译的词句;
3.小组长将本组内讨论后仍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讨论。
疏通文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是我喜爱的,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欲:
能,能够
得兼:
同时得到或占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义:道义,正义
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生命是我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有超过死亡的东西,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甚于:超过
者:……的东西
为(wéi):动词,做,干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讨厌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坏事,哪一件不能做呢?
凡:凡是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采用某种方法就可以生存却有人不去采用;采用某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却有人不肯用。所以,(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讨厌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
由是:采用某种方法
而:却,可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非独:不仅
是心:这种心
丧:丧失
耳: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能得到就会饿死。可是吆喝着给他吃,过路的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他吃,乞丐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呼尔:没有礼貌地吆喝
蹴:踩踏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 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如果不停止)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图解文章,理清结构
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请你根据文意,给第一段划分层次。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
//
//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所欲
鱼
熊掌
义
生
不可得兼
不可得兼
(喻体)
(本体)
比喻
比喻
(喻体)
(本体)
图1
类比
第一层: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通过类比,引出 “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所欲>生——不为苟得
所恶>死——不辟患
所欲<生——何不用?
所恶<死——何不为?
不用
不为
所欲>生
所恶>死
正面论述舍生取义
反面论述舍生取义
对比论证
“义”
“不义”
第二层: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述舍生取义
图2
故
故
第三层(本段最后一句):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这种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持这种心而已。
这种心=是心=人的羞恶之心
“这种心”该怎样理解?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辞让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 告子上》)
羞恶之心
资料链接:
第一段内容归纳:
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从正反两面进行对比论证,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
图解文章,理清结构
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请你根据文意,给第二段划分层次。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
//
一箪食,一豆羹
万钟
重
轻
薄
厚
弗受、不屑
受之
辨礼义
不辨礼义
乡为生死
今为宫室、妻妾、所识穷乏者
第一层:从正面举例论证“舍生取义”
对
比
论
证
第二层: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
图3
第三层(最后一句):与第一部分结束相呼应,把上述人的行为归纳为“失其本心”。“本心”就是人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也就是“义”、“善”的本性。
第二段内容归纳:
举例论证“舍生取义” ,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本文思路总结
提出论点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类比
正面
反面
正面
反面
舍鱼而取熊掌
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
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所恶有甚于死者——不辟患
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为之……为之……为之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勿失其本心
图4
小结:
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对
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
是不可取的。
拓展探究,思维提升
今天对“义”的正确理解:
符合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要求,符合法律法规,能
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
的事等。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
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讨论: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
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
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
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
看待的?
提示: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
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
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采取恰当的方
式,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