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我爱这土地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sī( )哑的喉咙歌唱。
(2)这永远xiōnɡ( )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3)这无止息地吹ɡuā( )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 )明……
(4)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 )烂在土地里面。
2.选出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野草是这个世界最为平凡和普通的植物,但却具有最顽强的生命力。野草是有灵性的,有春的绚丽,有夏的 ,有秋的_ ,更有冬的____ 。
A.泼辣 蕴蓄 丰硕 B.丰硕 蕴蓄 泼辣
C、蕴蓄 丰硕 泼辣 D.泼辣 丰硕 蕴蓄
4.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上下几千年,知名的书法家很多,但谁也不能否认,王羲之不是继往开来的宗师。
B.琴棋书画,博大精深,玄妙无穷。它在纵横线条中凝聚哲思,于黑白方圆中演绎热情。
C.虽然好天气让百姓的菜篮子轻松了,却让不少蔬菜批发商、商户和菜农发了愁。
D.当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过没试过的生活,每天只是挂着 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干着 80岁都能做的事情,那么你要青春有什么用!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这个人到了陌生的地方就容易晕头转向,不知道哪是东,哪是西?
B.晚上,屋里静悄悄的,只听见父、子俩的翻书声和窗外三、四只蟋蟀的鸣叫声。
C.在两幅画前我感到了一种心灵的震撼,也许是达到了与艺术家的“心有灵犀一点通”。
D.新疆的胡杨,甘肃的火炬树,黑龙江的暴马丁香,西藏的高山松,广东的大王椰……真可谓四海奇树、五洲绝品都汇聚在世博园内。
6.将下列语句分别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 ,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 ,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①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 ②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 ③便飞花碎 玉般乱溅着了
A.①③②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①②③
7.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人民对未来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诗句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8.仿写句子,要求与上文句子的话题、句式、修辞手法相同。
倾听是心灵的水珠,能折射出纯洁而热情的光芒;倾听是一缕清风,能吹散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影; , ; , 。
9.默写诗句。
(1)假如我是一只鸟, 。
(2)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
10、.综合性学习。
《我爱这土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班上将出一期主题为展示65年来祖国建设取得的各项成绩、展现我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的黑板报,请你参与完成以下工作。
(1)同学们搜集了三则材料,预备从其中选两则放在同一个栏目中,你认为应该选哪两则?为什么?请你再结合自己所选两则材料的内容,用两个四字词语(或短语)为这个栏目拟个合适的名称。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初,因为自然灾害等原因,连续三年粮食大幅度减产,国民经济极度困难,同时苏联的单方面毁约,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面对困境,我国科技人员不靠外援,自力更生,自主研制,终于在1964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枚原子弹,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材料二 美国研制原子弹用了近18年的时间;中国仅用10年时间。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研制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中国只用了两年多时间!
材料三 1965年,在各种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译牛胰岛素基因后,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该胰岛素。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对此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
答:选择第 则和第 则材料
原因:
栏目名称:
(2)请你为本期黑板报写几句寄语,号召同学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用上“自强不息”“义不容辞”两个词语)
寄语:
二 、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1.诗中“鸟”的形象与作者要歌颂的“土地”有什么联系?
答:
12.对诗中“鸟”的形象分析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只是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但这鸟正是诗人自己,假设是为了更好地抒情。
B.我是一只鸟,我要歌唱,一直到死。
C.这只鸟死得可怜,目的是唤起人们的同情。
D.鸟死了也要把自己腐烂在土地里,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献给土地。表达热爱祖国的执着深情。
13.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答:
14.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答: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时间是一把剪刀
汪静之
时间是一把剪刀,
生命是一匹锦绮;
一节一节地剪去,
等到剪完的时候,
把一堆破布付之一炬!
时间是一根铁鞭,
生命是一树繁花;
一朵一朵地击落,
等到击完的时候,
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
15.诗中运用两组不同比喻,来表达同一个思想:
⑴第一节把时间比成 ,生命比作 ,裁剪的结果是 。
⑵第二节将时间比作 ,生命比作 ,击落后的结果是 。
16.诗人运用鲜明形象的比喻,为了说明什么?
17.诗人对“时间”形象的比喻,可以看作是诗人对 的形象描绘,是他 心情的间接表现。
18.诗的用韵严格:
⑴第一节是 句押韵,韵脚是 。
⑵第二节是 句押韵,韵脚是 。
19.作者在诗中赋予“时间”的含义是什么?
20.根据诗的内容和形式,运用恰当的比喻,续写一节。
(三)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嘱托
格·鲍姆特
就在彼得动身前往华沙参加一九五五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前一晚,有人来敲门。原来是一位邻居。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然后摆在桌面上,摊开来。里头是一张相片、一封信和一张字条。
他讲述了有关这个小红包的一段经历——一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波兰。这样,大批的波兰人被弄到德国去,那时候,这位邻居正在一家锯木厂当工人,他曾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当党卫队员冲进邻居工作的那个车间时,他正与那位囚犯在干活,这位波兰人迅速地从裤兜里摸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塞到德国工人的手里,“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党卫队就把他带走了,作为对这次纵火的报复。
一九四六年夏天,这位邻居发了一封信给囚犯的太太,她的地址就写在那张纸条上。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回音。一年之后,他又试图再投一次——然而,一切依旧是徒劳的。现在好了,终于有了这一天,他可以托人将这个小包包直接带到波兰去。这位邻居郑重地递给彼得。
彼得注视着这张相片。相片上是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两岁左右的小姑娘。信呢,不言而喻是遇害者留给他家属的最后诀语。在那个小小的纸片上,用大大的字迹写着这样一个地址:“Z 和M·尼波耶夫斯卡华沙斯巴索夫斯基大街十八号”。
“一定的,我会找她的,并将事情的一切转告她,这件事您完全可以信赖我。”彼得说。
那时候,当这位邻居把这个小红包交给他的时候,彼得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只要去到华沙,把事情一讲,东西一交,不就完了嘛!然而,当彼得后来抵达那条街的时候,十八号的门牌怎样找也找不到。在那块空地上,从前确实有过十二至二十六号门牌的房子,现在只见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着足球。在警察所,彼得也得不到一点答复。她们现在究竟住在哪儿呢?这样,彼得反而横下一条心,非找到她们不可了。
来到华沙,彼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求知的渴念,他见得越多,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一下的要求就更大。大约在联欢节开始后一个星期,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去与一些波兰小伙子和姑娘相会一下,开头他想不太好吧,但朋友们干脆连拉带扯地把他推拥走了。跳舞的时候,每个人都得找个舞伴,这时在彼得面前就站着一位姑娘,她羞赧地望着他,并且邀
请他跳舞。就这样,德国、波兰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相聚在一起。他们尽力地用手势比划着交谈,大伙笑着,欢快地跳着。
自这个晚上相遇后,彼得与玛留莎每天都要相会。
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最后一天终于到来了,整个华沙城都陷入一片欢腾之中。在大广场上,阿拉伯青年与瑞典青年,中国青年与黑人青年,伊朗青年与德国青年都在纵情地载歌载舞地狂欢,然后他们
慢慢地拥向火车站。
彼得伴随玛留莎在火车站台上来来回回地溜达,广播员用广播催促大家赶快上车,彼得才恋恋不舍地攀上了车厢,将身子从车窗里探出来。他们相互凝视着,一时无言以对。
“地址!”玛留莎突然想起来,她的喊声就像呼救那样。
彼得摸出笔记本,撕下一页,将他的地址记在上面。这时,他一下子才想起了那个小红包,于是赶忙把它掏出来。
“玛留莎,请帮助找一找”他说,然后把这个小红包按在她的手心上。“打开看看!”他大声说,他见她一时还未领悟他的意思。
她打开这个小红包,念起来了。火车慢慢地挪动了。
玛留莎脚下像是生了根似的,粘住了。她几乎要被那些跟着火车而跑的人撞倒。“玛留莎”彼得喊了她一声。玛留莎抬起头来一望,开始随着火车跑起来,接着她停下脚来,摆着手,手里的那块红包纸就像一方告别的红头巾。彼得还在望着她,一时间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她整个脸庞都叫泪水湿透了。
“为什么她哭得这样厉害?”彼得思忖着,这时他已缩在一个角落里。“我将给她写信,”他这样想着。彼得拿出她的地址来,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原来,上面留下这样的名字:“玛留莎·尼波耶夫斯卡”,也就是那个小红包里的纸条上写着的名字。
21.谈谈本文以“嘱托”为题的含义。
22.画线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3.发挥想象,请将下面句子中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
24.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
(2)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
25.小说的构思富有特色,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1)嘶 (2)汹 (3)刮 lí (4)fǔ 2.D 3.D 4.D 5.C 6.C 7.D
8.倾听是划破夜幕的流星,能给我们带来希望 ;倾听是一朵不败的花,能绽放出生命之蕊。
9、(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2)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3)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0、(1)答案:示例一:选材料一和材料三,因为这两则材料的内容都是:我国科技领域克服困难、不靠外援,独立研究并取得辉煌成绩。
栏目名称:自力更生(或自强不息),铸就辉煌
示例二:选材料一和材料二,因为这两则材料的内容都是:在核武器研究中,我国科技人员克服困难、不靠外援,成功研制出核武器并且在速度上超过世界大国。
栏目名称:自力更生(或自强不息),赶超大国
(2)答案(示例):75个春夏秋冬,祖国人民在各种困难面前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终于使我们的祖国屹立在世界之林,我们以祖国的辉煌成绩而骄傲!作为炎黄子孙,报效祖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会用我们的刻苦勤奋,创造智慧,使祖国的明天更加光辉灿烂!
11.诗人在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以及他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
12.C。
13.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升华。
14.嘶哑的喉咙里融入了诗人坎坷的经历以及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沉执着的爱。
15.⑴一把剪刀;一匹锦绮;一堆破布付之一炬⑵钱鞭;一树繁花;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 16.人生本来是美好的,可惜时间太残酷无情,随着时间的消逝,生命惨遭摧折。 17.当时艰难处境;苦闷 18.略 19.暗指当时的黑暗、冷酷的现实。 20.言之成理成文即可。
21、以“嘱托”为题,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表现了波兰人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通过完成“嘱托”表达了对反法西斯战士的尊重和敬意。
22、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交待事件的起因;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嘱托做铺垫。
23、示例:如果战争结束了,拜托您按照字条上的地址把相片和信交给我的家人,告诉她们这里发生的一切。我爱她们,请她们多保重。
24、(1)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这位波兰人在当时危机情形下的小心和急切。
(2) 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彼得的震惊之情。
25、本文以小小红包为线索,两次设置悬念,把小说情节推向高潮;小说的结尾安排巧妙,出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