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1.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理解本文驳论的方式。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重点:
体会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驳论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第一课时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杂文最能体现“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的一篇精彩杂文。
导入设计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任务一:检查预习
介绍作者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有些甚至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下了这样一篇文章——
介绍背景
玄虚 诓骗
慨叹 搽粉
xuán kuāng
kǎi chá
检查字词
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渺miǎo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料。
诓kuāng骗:说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指一种落寞、悲观的思想情绪。
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前仆pū后继:前边的倒下了,后边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战。
自欺欺人: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不足为据:不能作为依据。
地大物博:疆土辽阔,物产丰富。
为民请命:为民众的利益向上级、政府提出意见和要求。
驳论方法
(1)驳论点法
(2)驳论据法
(3)驳论证法
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了解驳论文知识
1.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培养自学的能力。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任务二:整体感知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①②):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树立起批驳的靶子。
第二部分(③—⑧):驳斥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三部分(⑨):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鲁迅是思想者的代表。他写了很多文章,小说,散文等,深入揭示当时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情况。他的杂文,像匕首,投枪,论时事不留面子,常常对社会的黑暗面、民族的劣根性给予一针见血的剖析。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面对时弊,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主张的观点又是什么?依据分别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任务一:弄清观点
1、面对时弊,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主张的观点又是什么?依据分别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批驳的观点——
依据: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两年前——地大物博
不久——希望国联
现在——求神拜佛
作者的观点:
己方论据:
结论: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古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今有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斗士。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任务二:理清思路 体会驳论特点
1、鲁迅为什么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这种批驳方式属于驳论方法的哪一种?
2、归纳文章论证思路。
3、体会驳论特点。
信“地”
信“物”
信“国联”
从来没相
信过自己
现在:求神拜佛
—他信力
鲁迅为什么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这种批驳方式属于驳论方法的哪一种?
—自欺力
驳论证
(一)论敌的论点论据
论据
论点
两年前:
不 久:
现 在:
自夸“地大物博”
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二)反驳
直接反驳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
论点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
古
今
埋头苦干的人
有确信, 不自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前仆后继的战斗
舍身求法的人
文章论证思路
(三)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脊 梁
文章论证特点一
敌论据
敌论点
由驳论证入手驳倒论点
论证
中国人
失掉自
信力了
中国人失掉他信力
中国人发展自欺力
文章论证特点二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中国人
失掉自
信力了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自己去看地底下
文章论证特点三
破得有力,立得牢固
任务三:根除时弊,做“民族魂”
1. 默读文本6—8段,联系阅读积累,思考,你心目中,“中国的脊梁”有哪些人?
2. 依据文本,找出记叙“中国的脊梁”处境的语句?请尝试完成填空。
3. 面对“中国的脊梁”,鲁迅又是怎样的态度和情感,请你圈画部分词汇进行品读。
1. 默读文本6—8段,联系阅读积累,思考,你心目中,“中国的脊梁”有哪些人?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
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
指同情人民,为人 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屈原、关汉卿、杜甫、海瑞等人
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谭嗣同等
2. 依据文本,找出记叙“中国的脊梁”处境的语句?请尝试完成填空。
他们有确信( ),不自欺;他们在前仆
后继的战斗( ),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 ),被抹杀( ),消灭于黑暗中( ),不能为大家( )所知道罢了。
中国一定会胜利
与入侵者的战斗,与反动派的战斗
侵略者和反动派
反动派及其“正史”
不为善良、正直的百姓所知
期望国家得到复兴,走出危难的中国人
3. 面对“中国的脊梁”,鲁迅又是怎样的态度和情感,请你圈画部分词汇进行品读。
从古以来:表现了中华正义之士的历史久远,体现出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掩不住”表达了作者深信历史必将为这些正义之士沉冤昭雪,“光耀”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赞美和敬佩;“罢了”看似轻淡,实则是一种历史为当权者掌控的无奈,是对正义之士的深切同情;
诬蔑:则是作者面对当权者对正义之士的迫害,表现出的无比愤慨,以及对他们借此影响国人悲观哀叹的可耻行径的抨击。
1、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
语言尖锐泼辣,漫画式地勾勒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具有讽刺意味。
“总”:洋洋自得,而又底气不足,自我炫耀、夜郎自大,妄自尊大;
“只”,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
任务四:品析语言
2、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讽刺否定。
“他信力” “自欺力” 运用仿词,造语新奇,把论敌自欺欺人、 自我麻醉的嘴脸刻划得入木三分, 使文章妙趣横生,富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他信力”“自欺力”加双引号的作用:
他信力:指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力:指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3、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埋头苦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脊梁:本义指人的脊梁,有坚硬、竖直、中轴的特点。
这里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儿女。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希望和中坚力量,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热情讴歌和赞美。
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祖冲之、毕升、李时珍等。
不怕牺牲,英勇献身,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卫青、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
不顾个人安危、同情人民的人,如屈原、关汉卿、海瑞、杜甫、谭嗣同、魏征等
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思想真理的人,如商鞅、鉴真、玄奘、康有为等。
“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赞颂“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
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激愤之情。
4、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群众革命力量。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作者的结论是:
要论有无自信力,就不要被统治者的官方文章所蒙骗,要着眼于人民大众,要看到人民大众不屈的斗志和伟大的力量。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筋骨和脊梁指精神、品质、人格、操守等;
脂粉指美化、伪装;
文中的中国人有三个含义:A、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B、大部分爱国的人民;C、所有中国人。找出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指出其具体含义。
1、于是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
C
2、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
A
3、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 )
B
C
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
5、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
A
6、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
C
任务五:思维提升
观看《特朗普命名新冠病毒为“中国病毒”》的视频,讨论:如何反驳这一谬论。
直接批驳——1.列举历史上曾经爆发的传染病反驳,比如欧洲曾经爆发过天花瘟疫,15世纪末欧洲人踏上美洲大陆,欧洲殖民者把天花患者用过的毯子送给了印第安人,使美洲瘟疫肆虐。这能否叫做“欧洲病毒”。
2.分析不同国家应对新冠疫情的措施,美国政府的不作为导致疫情大爆发难以控制,剖析命名者的阴暗心理推卸责任。
3.论述传染病命名的原则,给传染病起名,有一套科学、严谨的规范,不能信口开河,更不能随意泼脏水,否则必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间接批驳——正面立论“疾病不分国界,病毒也不会有种族差异”,进行论证。
读罢此文,我们深感到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上下一片悲观,鲁迅先生没悉先机,发出中国人应该自强自信的呐喊!“中国的脊梁”终于在1949年把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定格在历史的大舞台;“中国的脊梁”终于把中国人的自信从20世纪带到了21世纪……
同学们,当今的中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日益飙升,站在中国21世纪的历史舞台上,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是否感受到沉重的历史使命?让我永远铭记“落后就要挨打”历史教训,做一个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