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6 14:5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时量:150 分钟 分值:150 分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35 分)
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荷塘月色
朱自清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乌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③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⑥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⑦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⑧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⑨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⑩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幽僻bì B.煤屑xiè C.蓊郁wēng D.曲折qǔ
2.请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第⑤段描写月光的动词极具表现力,对此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泻”字指“很快地流”,虽紧扣“月光如流水”此喻,但与“静静地”有矛盾。
B.“浮”字写出水雾自下而上扩散,月光自上而下弥漫,主要目的是用月光凸显水雾的轻薄缥缈。
C.“洗”字与“在牛乳中”搭配,表现月下荷塘的纯净,突出花叶特有的奶白色调和实感。
D.“笼着轻纱的梦”形象写出月光下荷花的朦胧,传达出作者此时淡淡的喜悦。
4.从全文来看,第⑧段的《采莲赋》有何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杭家沟
高晓声
村后有一片坟场,过了坟场是一片平地,杭家沟就在这块低地上,周围很静,水很深,几丛很大的杨树遮住一部分河岸和水面,阴森森的。村人曾经从那儿捞出淹死的孩子,因此人们便上溯几十年历史,说出若干个在那儿淹死的人来,证明那儿随时有鬼讨命。其实分明是岸陡水深、地方偏僻,人不慎滑下去就没救,可是谁相信这些呢。
有些父母甚至迷信到只要孩子生病了,就要追问“你有没有到杭家沟去过?”然后晚上就带了纸钱到杭家沟烧,夫妻俩一前一后,前面的喊着孩子的名字:“XX,回家罢!”后面的接应着说:“回来了。”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村子扩大了一倍,坟场也平整成了菜地,杭家沟早就变成了生产队的鱼塘。杭家沟在目前孩子的心里,决无任何神秘的印象了。
春节前,为了供应社员吃鱼,杭家沟架了一部抽水机,负责抽水的是我堂兄陈顺生。他五十多岁,气力减弱了,耐心增强了,做看守工作极称职——只要看着抽水机,坏了就叫人修(他当然不会)就行。
当时,我在杭家沟西南角菜地里除草。抽水机坏了,陈顺生喊来了侄子兴兴来修。完全不用我担心,论技术水平,兴兴是熟手,没有人能同他比。快刀切豆腐,手到擒拿。
也不知过了多久,忽然隐约听到陈顺生同兴兴在低声叽咕争论什么,我才发觉抽水机还没有修好,便站直身子伸了伸腰,提高喉咙自作聪明地提醒说:“是不是又断电了?再看看保险丝。”这就是我的水平,不懂机器,只好叫人在机器外面去找毛病。
陈顺生回头看了我一眼,伸手一摇,从眼睛到嘴巴以至于全身的姿势,都表示出了否定的回答。
稍停,就听陈顺生说:“跟你说毛病不在机器上,再修也没有用。”
“别急、别急,慢慢来。”兴兴很有耐心地说。
“好,不相信你就修,看你修到几时。”叔叔有点生气了。
“阿叔,你急什么呢,你尽管坐下来不好吗?横竖是我在动手,这机器坏了总是要修好它的,就多花点工夫而已,急又没有用!”兴兴说。
陈顺生不耐烦地一甩手说:“你修,你修,横竖你最有耐心。”说着,便往旁边稻草捆上坐下来擦火吸烟。
我很奇怪。明明是做叔叔的请侄儿来修机器,现在倒像叔叔不要侄儿修了,他自己更能干,反而是侄儿修不好在硬修似的。我不便插嘴,只好带半只耳朵,半只眼睛稍稍关心着。
做的人不觉得时间长,坐的人大概顶心急。陈顺生吸完了一支香烟便开口了:“怎么样,可相信我的话?”
“咦——呀!”兴兴轻而慢地表示抗议说:“叫你莫性急,总要寻着了毛病才能治哪!”
陈顺生又吸完一支烟,看着侄儿埋头苦干,笑笑说:“毛病可曾找到啦?”
兴兴头也没有抬。
陈顺生把香烟头丢了,站起来就往村上走。走过我身边时,我就问:“怎么啦?”
陈顺生没头没脑对我说:“同他说不明白,他不相信。”我听了当然不懂,可是他以为我懂了,只顾自己走路。约莫过了一刻钟,陈顺生匆匆跑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叠纸,从我身边一闪而过,我正想开口问他,他倒像知道我的用意,抢先回答我说:“小店里买的。”
真遗憾,兴兴的劳动还没有出成果,管子里仍旧抽不出水来。
陈顺生蹲下身子,把一叠纸用手扭着扭着,一张张边角散成个扇形,然后用几根稻草垫着,擦亮一根火柴,把它点着烧起来。
我心里大笑,原来我这位堂哥,居然以为抽不出水来是鬼在作祟,所以竟靠烧纸来修抽水机了。那叠纸还没有烧完,管子里忽然“唬”的一声,接着便“豁啦啦”往外喷水。
我呆了。陈顺生坐在草捆上嘿嘿笑,那样子表示出连他自己也不相信效果会这样快这样好。兴兴却不笑也不响,还在摸东摸西到处摸。
陈顺生太兴奋了,他要跑到人多的地方去讲一通才行。他站起来先朝我笑笑,指指兴兴说:“他不相信。我早说了,这地方忒阴。你晓得的。”
我当然不信顺生老兄那一套,但又奇得无法理解,便问兴兴:“怎么回事?”
兴兴笑笑说:“有什么呢。一路查过来,刚巧查出了毛病。”他指着一处地方说,“就是那个蟹壳螺丝松动了。他烧纸,我正用扳头在扭紧它,马达一开,水就上来了。”
原来一点不奇怪,我就埋怨兴兴说:“那你为什么不告诉他,说明并不是鬼作祟!”
兴兴说:“他会相信吗?他会反驳说,全亏烧了纸鬼才让你摸到那只螺丝的!”
我一时又呆住了,想了想又觉得容易解决,便说:“你可以做给他看,把螺丝再旋松,让他再烧纸,看鬼还灵不灵!”
“也没有用。我这么做,顺生叔就会笑我说:‘这都是鬼的安排’。”
我长叹一声说:“真见鬼!鬼是什么样子?谁都没见过。”
兴兴马上插嘴说:“还说没人见过呢,你不见了吗!”
“在哪?”
“在哪?”兴兴反问说:“刚才你不是说‘真见鬼’!”
我大笑,觉得“鬼”竟同我们的生活那么密切,随随便便都会提到它。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杭家沟在目前的孩子心里没有神秘感,因为时代变迁,随着村庄扩建,杭家沟已经不再是以往阴森恐怖的样子了。
B.我和陈顺生都认为“毛病不在机器上”,但两人得出结论的原因不同,我是猜测,陈顺生是有自己明确的想法。
C.抽水机突然出水,陈顺生笑了,说明他在烧纸时也不敢确信抽水机的故障是鬼在作祟,出水给了他意外惊喜。
D.兴兴没有告诉陈顺生抽水机恢复出水的真正原因,表明作为侄子,他非常了解叔叔,也体现了他对叔叔的尊重。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了迷信的父母到杭家沟烧纸给孩子治病,运用典型的语言描写,有力地体现了杭家沟在老一辈村民心中的印象。
B.小说介绍兴兴技术水平,用“快刀切豆腐”作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他的水平之高,与后文他修理机器进程之慢形成对比。
C.小说两次写道陈顺生吸烟,语言简洁,暗示了故事进程,调控了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较好地体现了小说的节奏。
D.小说对陈顺生和兴兴的塑造很有特点,兴兴做事认真有耐心,陈顺生脾气暴躁,同时又很好虚荣,两人性格特征丰满鲜活。
7.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8.小说最后写“‘鬼’竟同我们的生活那么密切,随随便便都会提到它”,你认为这里的“鬼”是指什么?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链接阅读】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韩愈《进学解》)
9.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 以为轮 中:合乎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劲疾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断绝
D.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抉:挑选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舆马,古代原指造车的工匠,后来多指车厢,并泛指车,“舆马”即车马。
B.跬步,和今天的脚步有区别,古代称跨出两脚为“跬”,跨出一脚为“步”。
C.太学,作为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此称为“有司”。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善用比喻论证,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从反面比喻阐明学习的意义。
B.“登高而招”等行为,说明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C.第四段中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得出结论之一: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
D.韩愈在《进学解》中认为在“业”和“行”两方面刻苦努力,是立身处世之大端。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壶中九华诗
苏轼
湖口人李正臣蓄九峰石,玲珑宛转,若窗棂然。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记之。
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注】此诗作于南迁途中。“云峰”一说庐山。《神仙传》中一个叫步公的人,常悬一壶,每夜跳入壶中,壶中别有天地山川。
1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舟行疾速。两岸山峰在眼中消失,却在梦中时现。
B.颔联“莫愁”,正见家乡五岭渐渐远离的愁绪,但因“九华”俱在一石,稍慰愁情。
C.“天池水”“玉女窗”运用典故描写出天池水落、玉女现身的惝恍迷离的仙境。
D.尾联告诉我们作者欲以百金购买九峰石的直接原因是他的“仇池石”太孤绝。
14.清代查初白评此诗“带南迁意而不觉”,试分析隐藏于诗句中的迁谪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 为政》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两句是“ , ”。
(2)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写旧地重游,引发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两句是“ 。 。”
(3)《荆轲刺秦王》中写易水诀别的场景,表现众人同仇敌忾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民生来就 地属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这个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种国家和民族 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中国人民历来把“国”与“家”相连,把“国”视为“家”的扩大,“国家”成为我们中华儿女最为 而深厚的身体和精神家园。除了外患所迫,中国鲜有企图从内部分裂国土的 子孙。即使在内忧外患最为深重的时候,中国也少有无政府状态,民族意识往往更加强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屈辱。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又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光明愿景。不能不说,人民强烈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并保持社会稳定的强大推动力量。在人类实现大同社会之前,或者在人类实现无国家、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这种民族主义意识始终是一种现代的和先进的制度。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毫无疑问 归属感 稳定 不肖 B.不容置喙 归宿感 稳定 不肖
C.不容置喙 归属感 稳固 不孝 D.毫无疑问 归宿感 稳固 不孝
17.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国家”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沈英甲《喜看稻菽千层浪》)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鲁迅《拿来主义》)
C.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郁达夫《故都的秋》)
D.“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一对,管着乡间的一切闲事。(费孝通《乡土中国》)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人类实现大同社会之前,或者在人类实现无阶级、无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这种民族主义意识始终是一种现代的和先进的制度。
B.在人类实现无阶级、无国家社会之前,或者在人类实现大同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这种民族主义意识始终是一种现代的和先进的制度。
C.在人类实现大同社会之前,或者在人类实现无阶级、无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这种民族主义意识始终是一种现代的和先进的意识。
D.在人类实现大同社会之前,或者在人类实现无国家、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这种民族主义意识始终是一种先进的和现代的意识。
四、写作(60 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
“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萧伯纳
“青春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青春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事上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远不凋零的花朵。”——习近平
作为正值青春、风华正茂的高一学生,你是如何理解、体验“青春”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能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B 2.通感,花香本是嗅觉,用听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来描绘,突出表现了花香的淡、隐隐约约、似有还无的特点,形象生动。 3.C 4.①从内容上来看,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采莲赋》的热闹、欢快,可以看出作者与现实抗争的失败,思乡是作者为了摆脱现实忧伤所做的再一次努力。②从形式上来看,引用诗词,形散而神不散,增强文章的优美性。
5.C 6.D 7.“我”是故事的叙事者和参与者,交代了故事的背景;“我”是次要人物形象,对塑造陈顺生和兴兴两个主要人物起到衬托作用;“我”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彰显小说的主旨,引发读者的思考。 8.这里的“鬼”是指人们心中的封建迷信思想;也指落后愚昧、僵化陈腐的鄙见陋习和罔顾事实、拒绝变通的定势思维。
启示:几十年前,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人们把生活现象归于“鬼”,几十年过去了,虽然生产力发展,但人们心中封建迷信观念依然根深蒂固,“鬼”无时无处不在,落后愚昧的思维方式仍有继续存在的土壤,我们要对此保持警惕。
9.C 10.B 11.A 12.(1)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斧锯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2)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3)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参考译文:
劝学(节选)
荀子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斧锯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链接阅读】
国子博士先生早晨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台阶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的精进由于勤奋努力,学业荒废由于嬉戏游荡;德行的完善,由于自我反省,德行败坏,由于苟且随便。在今天,圣君得到贤臣辅佐,法令制度完全建立起来。拔除官吏中凶恶奸邪,晋升英俊善良。具有微小优点的都已录取,称有一技之长的无不任用。搜罗人材,加以甄别、教育、培养,对他们刮去污垢,磨炼得闪闪发光。大概只有侥幸而得选上的,谁说多才多艺而不被高举呢?诸位学生只怕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怕主管部门官吏看不清;只怕德行不能成就,不要怕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
(韩愈《进学解》)
13.C 14.①首联“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②写“莫愁”恰是有愁,是因为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③“孤绝”表面写“仇池石”,实际也表明作者南迁时的孤独寂寞。
15.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士皆瞋目 发尽上指冠
16.A 17.C 18.C
19.例文:
青春作桨,扬帆远方
站在人生最好年华的起点,眺望着世界的宏阔和缤纷,我们的青春在时代脉搏的跳动中飘扬鼓荡。青春的书页会被时光之风轻轻翻过,青春之花会被岁月之手无奈摘下,青春时代因其短暂而更显珍贵。“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人生的航船缓缓起锚,唯有青春作桨,奋力前行,才能迎风破浪,扬帆远方。
青春不是月光,不是细沙,不是流水,不会因被紧紧握住而反而更汹涌的流逝。青春是生铁,是尖石,是利刃,握得越紧,就越能在功劳簿上刻下属于我们的印记。青春是充满魔力的尺度。有的时候,它毫无存在感,任由我们在打闹玩笑、神游四方、浑浑噩噩、敷衍应付中将它消磨;有的时候,它又大显神威,无情地撕开外壳,让我们在惨然色变、惊慌失措、茫然无助、后悔不迭中与之沉沦。它赠予珍惜者凯歌、掌声、喝彩;它施予抛掷者失望、低迷、感伤。若对它视而不见,它必将我们抛进挫败忧郁、彷徨悲凉;若对它珍而重之,它必将我们推向缤纷世界、无限风光。
青春的底色是奋斗。与老一辈相比,我们成长在中国发展最快、最好的年代。告别了物质的贫困,远离了信息的匮乏,我们一路伴随着祖国的强盛成长拔节,有更扎实的知识,有更开阔的视野,有更宽广的天地。从“创新创业”到“互联网+”,社会搭建起广阔的舞台,供我们以青春为桨,施展才华、追逐远方,在时代的海洋创造无限的可能。“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只有在年轻的时候奋斗过、拼搏过、奉献过,书写过人生的精彩、攀登过人生的高峰,我们才能在以后回忆的时候,自信地道一句:“青春无悔”。
青春因拼搏而精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纵然前行之路荆棘密布,只要有那么一股到中流击水的劲头,无论道路多险、风浪多大,都是对自己的超越。而那些以梦为马、青春作桨、激情奋斗的日子,将永远成为人生的财富。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日子里,就该像爬山虎一样,为了心中的梦想不断向上攀援,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
或许,我们也曾悄悄立下宏阔的志向、幻想过自己终能让所有人刮目相看;我们也曾心血来潮、突然觉醒,在被窝里发誓一切都要“从明天起”;我们也曾表面不屑一顾、内心却默默地羡慕过身边同学那骄人的成绩;我们也曾为自己的懒散浮躁、半途而废、“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而暗自焦虑。可是,身处低谷时,怎么走都是向上。熬得过岁暮天寒的拼杀,才能迎来春暖花开的繁华;经得起青灯黄卷的枯寂,才能享受万众喝彩的荣誉;爬得过寸步寸险的峭壁,才能攀上独孤求败的绝顶。所有的事与愿违,或许都是惊喜的铺垫;所有的坚持不懈,终将得到青春的奖励!
百余年前,五四先驱李大钊这样激励青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作为高一学生,我们风华正茂,年华正好,唯有握紧手中的青春之桨,勇力挥臂,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海洋中奋斗前行,搏击风浪,扬帆远方!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有三则,三则材料都是围绕“青春”来谈的,为思考“青春”提供了不同角度的理解。第一则材料引用孟郊诗,指出了少年时光短暂,青春并非永恒,因此,要趁年华正好时努力作为,有所追求,创造业绩。第二则材料引用萧伯纳名言,说明了应当珍惜、善待美好青春,不可挥霍。第三则材料引用习近平的话,直接指出了青春的意义所在:不能空想空谈而没有实际作为,不能急功进利、冲动冒进,而要踏实奋斗、勇于锤炼,在学业和事业上进取不息,在人生的际遇中反复打磨锻铸,才能获得成长、取得成功。
综合三则材料内容可知,青春是美丽而短暂的,青春不能浪费,要树立远大理想,趁早作为;青年要脚踏实地,要经得起时间的锤炼、岁月的洗礼,要承受得起成长过程中的压力和艰辛。题目中明确了写作身份是风华正茂的高一学生,因此写作的背景是我们所身处的新时代和新环境,而对象则是身边的同龄人。考生应站在时代的特点前,结合自己的身份和生活实际,思考自己的青春的内涵、价值以及努力的方向。可以谈青春宝贵,不可懈怠;可以谈把握年华,及早立志进学、奋力作为;也可以谈青春的价值在于奋斗,以及青年一代应如何立足当下、脚踏实地、积极进取。
立意:
1.青春很短暂,要珍惜青春。
2.把握青春年华,共享生命之光。
3.青春要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4.青年要积极进取,脚踏实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