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 自张骞“凿空”之后,汉朝赴西域的使者“皆称博望侯”,前来汉朝的边疆民族和西域使者莫不“东向而朝天子”,至于“胡商贩客”更是络绎不绝。材料中的“凿空”是指( )
A. 打击富豪,盐铁官营
B. 开辟丝路,沟通东西
C. 出使大秦,到达安息
D.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2. 西晋《古今注·音乐篇》中记载:“《横吹》,胡乐也。张博望(指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指长安)。唯得《摩诃》《兜勒》(指马其顿)二曲。”据此可知( )
A. 汉朝以武力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B. 张骞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C. 中国与马其顿的交流始于西晋
D. 张骞为了学习音乐,出使西域
3. 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良种马、葡萄、石榴、核桃,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开始传入中原。汉朝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物品,也传到了西域。这一材料说明( )
A. 西域的种植业比中原地区发达
B. 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C. 张骞通西域的目的是促进西域的发展
D. 西域长期受到中原政权的控制
4. 下列有关我国古代丝绸之路路线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长安—河西走廊—中亚、西亚—西域—欧洲和北非
B.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
C. 洛阳—河西走廊—中亚、西亚—西域—欧洲和北非
D. 洛阳—中亚、西亚—河西走廊—西域—欧洲和北非
5. 下列可用于研究西汉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 任升创作的长篇小说《丝绸之路》
B. 中国邮政发行的《丝绸之路》邮票
C. 丝绸之路出土的汉时贵霜王朝钱币
D.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片段
6. 中国古代形成了连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汉朝时,这条航线最远到达( )
A. 马来半岛和马六甲海峡
B. 欧洲、美洲
C. 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
D. 朝鲜半岛和日本
7.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是( )
A. 开通丝绸之路 B. 设置西域都护府
C. 班超经营西域 D. 甘英出使大秦
8. 西汉宣帝时,以郑吉为卫司马,负责维护鄯善以西的西域南道。公元前60年,汉宣帝把保护车师(今新疆吐鲁番一带)以西的西域北道的任务也交给他,郑吉在西域中部设置幕府,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材料反映了( )
A. 漠北战役的重大影响
B. 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C. 汉朝与西域往来中断
D. 丝绸之路的开辟
9. 纪录片《中国》第六集《视野》中,东汉年间无畏的探险者□□,在西域的土地上书写了新的历史。他执着的、孤勇的血性和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让中断了几十年的驼铃声在丝绸之路上再度响起。“□□”应是( )
A. 张骞 B. 蒙恬 C. 班超 D. 班勇
10.某壁画中有文“前汉中宗既获金人,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但是据《汉书》记载,前汉中宗为汉宣帝(汉武帝的曾孙),而张骞出使西域不在汉宣帝时,所以这幅壁画中的文字与史实不符,其历史价值有待商榷。由此可以认识到( )
A. 实物史料的表述一定客观真实
B. 文献史料能够展现历史的全貌
C. 史料之间相互印证,辨别真伪
D. 汉宣帝委派郎官张骞出使西域
11. 学习历史知识,需要我们读一些历史专著。通过下面的目录推断,这本专著应该是( )
A. 《东汉兴衰史》
B. 《汉武帝和他的时代》
C. 《秦亡汉兴九十年》
D. 《汉匈战争三百年》
12. 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体系,统治者采取了“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异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这些措施主要有( )
A. 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开通灵渠
B. 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C. 修筑长城,联络月氏,通婚和亲
D. 修筑驿道,通使西域,通婚和亲
13. 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各国王侯官吏皆佩汉印,以确认为汉朝官员。可见,该机构的设置有利于( )
A. 加强中央对西域的管辖
B. 瓦解地方豪强势力
C. 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
D. 开辟陆上丝绸之路
14.张骞和班超的共同历史功绩是( )
A. 都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B. 都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
C. 都扩展了西域各国的疆域版图
D. 都彻底消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15. 郑吉(西汉将领)灭车师,收服日逐王,威震西域,西域各国纷纷派遣子弟入侍汉朝,以为人质,求汉朝庇佑。汉朝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设立西域都护府,直属中央管辖。上述历史现象发生于( )
A. 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80—前157年)
B. 汉景帝时期(公元前157—前141年)
C. 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前87年)
D. 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4—前48年)
16.西晋《古今注 音乐篇》中记载:“《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张骞)入西城,传其法于西京(长安)。唯得《摩诃》《兜勒》(马其顿)二曲。”据此可知( )
A.张骞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B.汉朝以武力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C.中国与马其顿的交流始于西晋
D.文明互鉴促进了西域经济发展
17.公元3世纪,西域商人只有得到魏国敦煌太守仓慈发给的专门许可证,才可以去洛阳从事商业贸易。这种现象说明( )
A.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紧张
B.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
C.中外文化交流基本中断
D.政权分立影响经济发展
18.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A.引进果树品种 B.推动经济交流
C.加强友好交往 D.寻求军事联盟
19.《博物志》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上述材料反映了( )
A.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引进石榴种子
B.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西域地区和中原地区的经济交流
C.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和西汉的友好交往
D.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寻求军事联盟
20.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旨在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 )
A.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
B.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D.促进了亚非与拉美地区的贸易往来
21.某导演在拍摄电视剧《张骞》时,其中有一场戏是“公元前138年张骞拜别汉武帝”,该场面中最不合适的道具是( )
22.如果我们沿着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重走丝路,我们应该从哪个省(自治区)出发( )
A.陕西 B.甘肃 C.宁夏 D.新疆
23.西汉以来,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上,五彩的丝绸、精美的瓷器和名贵的香料络绎不绝。这条通道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它穿越了今天我国境内下列哪一地区( )
A.西藏 B.新疆 C.湖北 D.广西
24.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中国的铸铁技术传到西方
B.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
C.中国的丝绸织品转运欧洲
D.西域的葡萄传入中原
25.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
选 项 史 实 推 论
A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与匈奴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
B 丝绸之路通达欧洲 丝绸之路因为只运输丝织品而得名
C 西域葡萄、石榴等物产传入内地 西域物产的引进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成果
D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6.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被封为定远侯。他在西域的主要活动有( )
①派甘英出使大秦 ②出使大宛、大月氏
③恢复西域与汉朝的联系 ④大败匈奴,使其政权瓦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27、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 2 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
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亲切。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
材料二 “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踏着串串悠长的驼铃
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的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桃、梨、杏去了,驮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了,驮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的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
——《二十五史详解》
材料三 汉为发展同中亚、西亚各国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设置亭驿,便利商旅。据当时文献记载,通往中亚、西亚的大道,有南北两条,这成为后来著名的“丝绸之路”。1959—1969年,在“丝绸之路”的我国境内新发现了大批文物,在民丰这个当时曾是南路要冲的地点,发现了“汉司乐府印”,说明那时在当地曾设立了专为供应汉朝使者和行旅所需食粮的管理屯田事务的机构。
——摘编自晁福林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习近平主席所说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何关系,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材料二中哪些属于文化成果的交流?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代为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而采取了哪些措施。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丝路精神的核心。
28.以下历史材料和历史图画,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
材料一 《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材料二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西域都护,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右图是陕西省城固县建成的再现张骞出使西域艰难历程的大型雕塑。雕塑工程……以三个部分展现了张骞受汉武帝指派,十几年内两次出使西域的艰难历程。
材料二 在一次公祭张骞的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网友汇聚城固县张骞纪念馆,在身着汉朝服装的司仪主持下,所有人员按照13纵队的方阵排列……活动的发起人“楚汉”(网名)恭读祭文……这次活动的意义在于激发民众的觉悟,“复兴张骞精神,重振奋发民风”。
材料三 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请回答:
(1)城固县正在开展“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根据材料一,如果你是导游,请你向游客介绍一下张骞出使西域的情况。
(2)材料二中的网友们为什么“按照13纵队的方阵排列” 假如你是“楚汉”,你将如何在祭文中总结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今天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4)“复兴张骞精神”,你认为我们应该学习张骞什么精神
30.某校七年级(1)班学生要开展“古老的丝路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1)简要描述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并回答为之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
(2)何时设置的哪一机构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近几十年来,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1-5BBBBC 6-10CBBCC 11-15DBABD 16-20ABDBC 21-26DABBDB
(1)起点:长安。终点:大秦。
关系:张骞出使西域,密切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文化成果: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佛经、乐器、杂技艺术。(答出两点即可)
(3)修筑道路,设置亭驿,设置专为供应汉朝使者和行旅所需食粮的管理屯田事务的机构。
(4)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28、1)张骞出使西域。
(2)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
(3)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9、1)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张骞率领100多人,一路历经艰辛,途中两度被匈奴扣留。13年后返回长安,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自己的经历和见闻,使汉朝对西域诸国的情况有所了解。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率领使团带着大量牛羊和丝绸,访问了西域的许多国家。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经13年才获得成功。
意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互派使节,互惠商旅。
(3)丝绸之路的开辟架起了东西方之间友谊和文明的桥梁,它对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
今天丝绸之路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发挥着重大作用。丝绸之路还是一条旅游热线,许多中外游客沿着这条道路,进行观光、探索、研究。
(4)学习他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学习他面对困境仍矢志不渝的坚强意志,学习他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崇高品质。
30、(1)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张骞。
(2)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
(3)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这些考古发现,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