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课件)-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课件(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课件)-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课件(统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6 18:1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新课导入
观看《八佰》电影预告片,讲一讲你知道的全面抗战期间的战役与英雄人物。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部编版八上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知道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及南京大屠杀重要史实及历史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及中共在此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以七七事变和淞沪会战为例,感悟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精神,树立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信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蓄意扩大
——七七事变
壹:蓄意扩大—七七事变
1.七七事变的背景
日本大肆扩军备战、意图扩大对外侵略
九一八事变
日军侵占区
1933年
侵占区
1935年
华北五省
自治区
材料1:日本军部编制了1937年对华作战计划,规定:华北方面用8个师团占领北平和天津附近要地……华中方面用3个师团占领上海附近,……从太湖南面前进,两军策应向南京作战……华南方面用1个师团占领福州、厦门汕头。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不抵抗,要剿共!
根据地图和材料思考:日本的野心是什么?
占领北平侵略华北,进一步扩大侵略。
材料:2:中国统一起来反对外来侵略的前景,令日本军国主义和极端分子担忧在大陆的扩张政策之前途。与1931年一样,急于在中国变得强大之前展开攻势……—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时间
地点
经过
结果
影响
1937年7月7日
北平南郊的卢沟桥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遂向中国守军开火,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壹:蓄意扩大—七七事变
2.七七事变的概况
观看视频,并结合课本P91页内容,简述七七事变的基本史实。
“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数枚炮弹袭击正在演习的日军, 致使士兵失踪。次日晨, 日军和中国国民党进入战争状态。 ”—— 引自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合格"的历史教科书
真相?
壹:蓄意扩大—七七事变
卢沟桥横跨永定河,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是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
3.中国守军的英勇抵抗:
第29军副军长
佟麟阁
第132师师长
赵登禹
壹:蓄意扩大—七七事变
“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北平保卫战失败,佟麟阁、赵登禹将军壮烈牺牲。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抗日救国乃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一时,只有不怕牺牲,才能为国争光!”
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材料1:1937年太原成成中学400余名师生在刘墉如校长的带领下组成抗日游击队,举校从戎,共赴国难,走上了抗日战场,成就中华民族抗战史上一大创举,被誉为“全国青年运动的一面旗帜”。
材料2:1937年广州街头,一个名叫标仔的擦鞋童,决定将自己一天劳动所得捐献出去,支持抗日。
材料3: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战的前三年,华侨汇回祖国的各种捐款共达国币20亿元,平均每月约6000万元,占当时全国军费开支的85%。
为什么说七七事变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局部抗战
全面抗战
思维延伸:
比较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项目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时间 1931年9月18 1937年7月7日
性质 日本帝国主义局部侵华战争 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
结果 日军占领东北三省,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国的全民族抗战开始
相似点 两次事变都是日本蓄谋已久,都是日本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结果,都是日本寻找借口率先发动的对华战争
壹:蓄意扩大—七七事变
贰:共赴国难——第二次国共合作
1.背景: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 “最后关头”演说》
据材料,思考国共两党有着什么样的共同主张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1937.7.8《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国民党决心抗日
共产党宣布全民族抗战
贰:共赴国难——第二次国共合作
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的步伐
材料研读
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15日)
试分析上述材料的意义。
体现了共产党为推进国共合作做出了极大的让步;抗战决心坚定。
贰:共赴国难——第二次国共合作
1.背景:
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
八路军
新四军
中国工农红军
总指挥:朱 德
副总指挥:彭德怀
参谋长:叶剑英
八路军总指挥朱德(1886—1976)
军 长:叶 挺
副军长:项 英
参谋长:张云逸
新四军军长叶挺(1896—1946)
合作方式:
党外合作,保持独立性,坚持党对武装力量的领导
军事合作
2.中国工农红军改编:
贰:共赴国难——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合作实现的标志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意义: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贰:共赴国难——第二次国共合作
3.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知识回顾: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过程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十年内战
基本结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七七事变
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国共两党
表明抗战立场
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第二次
国共合作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第二次国共合作
“蒋介石与毛泽东像”大铜章
1936.12.12
1937.7.7
1937.9
贰:共赴国难——第二次国共合作
叁·中日激战——
淞沪会战
上海
这地方钱多多滴!
1.淞沪会战的背景:
欲置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和南京最为重要!
—日本第三舰队司令
敌军战略本以黄河北岸为限,如不能逼其过河,则不能打破其战略。……我欲打破其安占华北之战略,一则逼其军队不得不用于江南。二则欲其军队分略黄河南岸……中倭之战必先打破其侵占华北之政策,而后乃可毁灭其侵略全华之野心。
——杨天石《寻找真实的蒋介石》
我们要获得国际的同情与帮助,必须自己先要有抗战的精神和决心能够持久不懈,拼战到底。如果我们在这次上海战争发生以后,到双十节为止,不能以壮烈的牺牲,予倭寇以最大的打击...则本月日美国罗斯福总统的正义演说,不会发表,国联谴责日本暴行的议案,也不会通过。现在各国之同情我们,赞助我们,这就是我们官兵两个半月以来抗战牺牲之结果。
——余子道《蒋介石与淞沪会战》
①分散日本兵力
②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
③地理位置重要
日军制定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并发动八 一三事变
叁:中日激战——淞沪会战
项目 淞沪会战
借口
时间
地点
事件
双方实力比
地位
过程
英雄人物
结果
一名军官在上海被中国守军击毙
1937年8月——11月(持续3个月)
姚子青、谢晋元
上海
八一三事件
日方约30万兵力,出动飞机坦克;中方70余万兵力,出动飞机。
1937年8月13日,日军轮番向上海进攻;中国多次击退日军;8月14日,中国空军首次参战;11月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
淞沪会战形势图
中国空军首次参战的战役
上海沦陷
2.概况:
叁:中日激战——淞沪会战
叁 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形势图
宝山保卫战
姚子青
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3天,年仅28岁的姚子青和全营500多名官兵全部壮烈殉国。
谢晋元
四行仓库保卫战
为掩护数十万大军西撤,谢晋元带领八百壮士孤军坚守上海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抗击日军数万人,消灭日军200多人,激战四昼夜,后奉命撤出。
中国空军首次参战
3.战役:
叁:中日激战——淞沪会战
八一四空战
1937年8月14日,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击落3架日机,初战告捷。
八一四空战中中国空军编队
被击落的日机残骸
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大队长高志航,八一四空战中,率领第四大队,创造6比0的战果。殉国时年仅29岁。
高志航
中央航空学校校训
中央航校第十二期飞行员毕业照
3.战役:
叁:中日激战——淞沪会战
材料1: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
材料2:淞沪会战让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影响:
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三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五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像大洪炉一般,填进去就溶化了!
——《冯玉祥自传2:我的抗战生活》
所以淞沪之战,简直是以我们的血肉之躯来填入敌人的火海。每小时的死伤辄以千计,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上,鲜有前例。—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
4.影响:
淞沪会战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叁:中日激战——淞沪会战
肆:同胞遇害 —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
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攻陷南京
南京
重庆
肆:同胞遇害——南京大屠杀
日军认为“皇军在外国首都入城乃有史以来盛事”为“使中国军民敬仰皇军之威武而归服之”,日军组织盛大的入城仪式。
3月,东京的日本政府电台向世界发布消息:“在南京造成大量死亡和财产损失的强盗已被抓获,并被处决。现已查明他们是蒋介石部队中心怀不满的士兵。现在局势已恢复平静,日本军队正在赈济30万中国难民。”——[美]张纯如《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
肆:同胞遇害——南京大屠杀
南京城
1937.12.13起,持续40多天
1.时间
2.地点
3.罪行
屠杀30万人以上(包含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
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1、铭记耻辱,增强民族凝聚力
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9月30日烈士纪念日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
2、国家自强,发展才是硬道理
科技、教育、军事等强国
2014年12月13日中国政府在南京举行第一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是什么?
肆:同胞遇害——南京大屠杀
肆:同胞遇害——南京大屠杀
日本兵帮助中国老人 日本教科书事件
"东京审判认定日本军队在1937年的日中战争中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很多中国民众。但是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南京大屠杀)
把现行版本中日军"杀害了众多俘虏和居民"修改为"波及俘虏和居民,出现了众多死伤者"(南京大屠杀)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
否认历史
篡改历史
当今日本应有的态度:
①日本要正视历史,承认战争罪行。
②以史为鉴,友好相处,发展未来。
一个将战死军人美化为“战神”,进行牌位供奉和祭拜的地方。供奉的人包括数十位在二战中对中国犯下兽性罪恶的甲级战犯: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人。
靖国神社位于日本东京,供奉自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帝国战死的军人或军属,其中绝大多数是在中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中阵亡的,并包括14名甲级战犯,使得神社备具争议性,所以被视为日本军国主义象征。
我们的启示(教训):
①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②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③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复活。
④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国共合作进程:中国工农红军改编
《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中国军民奋起抗争
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平津保卫战:佟麟阁、赵登禹将军牺牲
1937年卢沟桥 七七事变爆发










七七事变
第二次
国共合作
淞沪会战
南京大屠杀
中国全民族
抗战的开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打破了日军3个月
灭亡中国的迷梦
1937年12月13日开始持续40多天
屠杀30万人以上
勿忘国耻
警钟长鸣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