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司马迁曾言“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司马迁认为《春秋》含有大“义”,如果不通此义,就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社会秩序将会陷入混乱。“春秋笔法”就是通晓《春秋》大义的关键。
《左传》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晋代《左传》研究专家杜预在《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的序里举例说明,如《春秋·成公十四年》载:“秋,叔孙侨如如齐逆女”“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叔孙”是族名,先称“叔孙侨如”,因他秋天的那次出行,是奉命出使齐国为鲁国国君迎娶夫人,到九月陪国君夫人回来的时候,作者为了尊重新夫人自然要降低叔孙侨如的地位,因而只称“侨如”,此即“微而显。文见于此,而义起在彼”。
“志而晦”则是用隐晦的文字表达复杂的内容,如宣公七年,“公会齐侯伐莱”,一个“会”字,隐含的是鲁国被迫出兵的事实以及齐侯之霸道无礼。事前没有商量,一方听从另一方命令或者要求而出兵才叫“会”。《春秋》用字极为严格,军队侵入他国,但没有占领,要用“入”,描述两国作战,“侵”“袭”“围”“歼”“克”“追”“取”“灭”,不同的字表达作者对战争性质、情况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当然在《春秋》里,不是所有事都有记录,“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贯串全书始终。尽管如此,史官还是要坚持“尽而不污。直书其事”,寓褒贬于客观冷静的叙述之中,以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很难说《史记》的“实录”精神不是受其影响。
太史公曾称颂《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作为一种书写风格,春秋笔法以辞意隐约、言简意赅的特点影响后世,古人削竹为简,书写不便,行文不能不注意用语的凝练,没想到竟成了后人学习的榜样,“于是《春秋》书法遂成史家模楷”。到唐初,史学家刘知几根据“春秋笔法”中的“微而显”“志而晦”提出“尚简”原则:“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文约而事丰,此述作之尤美者也。”唐代很多古文运动的提倡者,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华的文风,也曾大力提倡这一原则,如柳宗元所谓的“稍采取《左氏》《国语》之辞”,指出在文学章法技巧方面从《左传》中汲取养分。对此,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心有戚戚焉。
他在《论<尹师鲁墓志>》中提倡“简而有法”,并认为“此一句,在孔子六经,惟《春秋》可当之”。欧阳修说:“《春秋》辞有同异,尤谨严而简约,所以别嫌明微,慎重而取信,其于是非善恶难明之际,圣人所尽心也。”故欧阳修从作文到修《新唐书》,都以此为指导原则,由他执笔的《新唐书》本纪部分,字数仅有《旧唐书》本纪部分的三分之一,因而他颇以“事增文省”而自豪,但因其过于“尚简”,以至史实不明,其文“非注不可解”,反落得“求简而得繁”的结果,又遭后人讥贬。
(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讲春秋,着眼于其中的“义”。只有搞明白文字的含义,才可能知晓“经义”为何。但《春秋》里那些干巴巴的记事条文能有什么深刻的意蕴呢 这就要提到“微言大义”的提法。“微言大义”就是“于微言中见大义”。
《春秋》的“义”表现为史官记事的方法、原则及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价值观念。作为一部史书,《春秋》的记录者及编辑者的政治观点及好恶都会通过记事的方法、用词反映出来,这也就是后人所谓的“春秋笔法”。比如,对于同一种做法,《春秋》也会根据作者的爱憎采用不同的写法,也就是所谓的“一字褒贬”。比如《春秋》关于杀人,有杀、弑、歼等不同写法。《春秋》对“自内虐其君”的事件一律称“弑(君)”,这自然是对乱臣贼子的有力谴责。同一个“杀”字,天子、诸侯对大夫可以称“杀”,大夫之间、大夫对天子、诸侯也可以称“杀”,但《春秋》里的用法还是有着微妙的区别。《春秋·隐公四年》记“卫人杀州吁于濮”,而《春秋·僖公七年》则载“郑杀其大夫申侯”。两处虽然都用了“杀”,但主语一个是“卫人”,一个是“郑国”。《穀梁传》解释说“称人以杀,杀有罪也”“称国以杀大夫,杀无罪也”。也就是说,卫国人都主张杀州吁,所以州吁有罪该杀;说郑国杀其大夫申侯,则只是说郑国国君个人主张杀了申侯,被杀者就不一定有罪或者杀非其罪。
《春秋》记事的鲜明特征就是“尊王”,并维持周代既有的等级秩序。“正名”就是一个典型的方面。东周时期,王权衰微,以楚国为代表的诸侯国已僭号称“王”。就连孔子在说话时也讲过:“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可见楚人的王号已然是个既成事实。但在《春秋》里,对吴、楚之君,或曰“人”,或称“子”,从来不称“王”。从《春秋》的这种写法看,其作者的确是在苦心孤诣地维护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地位。
“为尊者讳”也是一个方面。鲁僖公二十八年,晋军城濮之战大胜楚军,晋文公一举夺取中原霸主地位。这年冬天,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就连周天子也被迫应晋文公之命赴践土之会。《春秋》态度鲜明地反对这种“以臣召君”的做法。为维持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而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反观《竹书纪年》,其对同一事件的记载则是“周襄王会诸侯于河阳”。从史学角度看,曲笔隐晦自然是《春秋》的一大缺陷,也对后世一些史家的曲笔、回护做法造成了不良影响。
(摘编自《<春秋>:微言大义的六经之一》)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只要搞明白文字的含义,就能知晓《春秋》之义,而“春秋笔法”是通晓《春秋》大义的关键。
B.《春秋》的用字非常严格,每一个字都能表达作者对战争性质、情况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C.《春秋》“微而显”“志而晦”的写法影响后世,《史记》的“实录”精神可能就是受其影响。
D.《春秋》辞意隐约,言简意赅,但曲笔隐晦的写作风格也给其带来了一些史学上的缺陷。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先引出春秋笔法,再写其特征及具体表现,最后写其对后世的影响。
B.材料二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围绕《春秋》的微言大义,阐述了《春秋》的“义”的表现及记事特征。
C.两则材料都谈及《春秋》之义,一则侧重分析用词等技巧,一则侧重分析内容,既有不同也有交叉。
D.两则材料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内容丰富,论证有力,说服力强。
3.结合材料对春秋笔法的理解,下列各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晋侯、秦伯围郑”中“侯”在“伯”前,体现了记录者或编辑者“别贵贱、明伦理”的等级秩序思想。
B.《烛之武退秦师》仅用290多个字便将退军前后之事叙述完备,体现了“文约而事丰”的特点。
C.《庖丁解牛》中通过细致的描写,将庖丁高超的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微而显”的笔法。
D.《鸿门宴》中张良以璧入谢项王,文中前后用了“操”“持”“奉”三个不同的动词,意蕴丰富。
4.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春秋》在写法和内容上的特点。(6分)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谈及“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时,孔子“哂”之。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哂”字的“微言大义”。(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弦 歌
李骏虎
也许是云贵高原的托举,昆明这座城距离天空更近一些,那些平日里擦着树梢闲荡的云,无心地聚拢在西南联大校园的洋铁皮屋顶上,就急急地落下一阵暴雨,轰鸣声之强度不弱于日军飞机的轰炸声。学生们等不及日本飞机远去就纷纷跑上街去游行,分不清哪些是清华的,哪些是北大的,哪些是南开的,他们是真正联合起来了,在喊口号,到最后就只听得满城都是歌唱的浪潮了:“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平津沦陷后,华北再也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教育部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南迁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而安定上课仅月余时光,长沙竟又沦陷了,倭人贴着膏药旗的飞机频频光临长沙投下炸弹,不得已“临大”师生再度收拾起书籍和行装,辗转西迁昆明。
这一场雨来得急,砸着教室屋顶的洋铁皮,仿佛全世界都在轰鸣合奏。此刻,昏暗的教室中,他伫立在小小的讲台上,努力望向窗外云隙里透出的天光。然而低矮的窗户很快被溅起的泥水模糊,于是他梦醒似的转过身去,用手指间的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行:
从来没有暴风雨能够持久的。
他转回身,把粉笔头丢到讲桌上,拍拍手上的粉笔屑,掸掸袍袖,扑打长衫的前襟和两肩,单单忽略了粉笔灰落得最多的蓬乱的胡须。他蓄起这胡须,是为了表示抗战的决心。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坐在角落里与昏暗融为模糊的一体。他是知道的,他仿佛是向着混沌和虚空在讲自己所发现的中国文学史——一部尚未成形的诗的史,或者史的诗。其以神话为源头,实际上却是一部探寻这民族、这文化的力量的唯物史观的文学史,他正要把他的发现慢慢地讲给青年们听,他们却纷纷离开了教室。除了眼前和他对坐在昏暗里的这个学生,其他人并没有再回来。
雨停后,天空复亮,头顶的铁皮渐渐沉默下来,而城里更加沸腾了,他们也该回司家营了,天黑前还有三十多里的山路要走。
①满城草木都被雨水洗得发亮,人们的脸上也洋溢着一种新生般的光芒。出城走了一段路后,路面开始泥泞,闻先生索性脱去鞋袜把它们提在手里,赤脚踩进温热的软泥里,去感受红土地那温柔的舒适。他畅快地走着,问身边的青年:“新之,你知道我心底的想法吧 ”何新之赶上一步,答:“我知道先生心里有一团火……”
闻先生拔出一只脚来,“噗”的一声踩进胭脂般的泥里,往前走了一步,望着前面的山路说:“今天的我是以文学史家自居的。青年们看见我钻进了故纸堆里,难免误会我变成了一条蠹鱼,不晓得我是杀蠹的芸香!”
“哦。”②何新之扭头去看先生蓬草般的须发中闪烁的双眼,“先生的诗不就是这样的吗 从《死水》、从绝望里,向着一道金光、一个理想挣扎着飞奔,那理想不就是‘咱们的中国’,未来的中国 诗人的先生正如您所讲的夸父,向着烈日飞奔,那时候无数的青年都跟着您飞奔,跟着您写诗,我记得很清楚!先生为什么不再写诗而只做研究了呢 ”
“走,走,小心脚下!”闻先生提醒何新之,③手搭上他瘦削的肩,扶了一下,轻轻地反问,“你想想,有比历史更伟大的诗篇吗 ”
他们驻足在山坡上,眺望着脚下雨后势如奔马的盘龙江。天空忽然放晴,江山鲜亮夺目。过了雨霖桥,就望见当地人叫“一颗印”的两层居所了。闻太太照旧伫立在桥头迎接,夕阳把她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
“去江边站一站吧。”闻先生扶着太太的臂膀说。闻太太看着何新之远去,轻声问:“青年们都去了哪里 怎么——真是因你不写诗了吗 ”闻先生望着江畔树影下的波光,慢慢地说:“青年们总会懂得的,没有比历史更伟大的诗篇。我是要从历史中看清这民族的病症,我已为她开出了药方!青年们会懂得并回来跟我一起,很快,不信你就看!”
闻先生伸出手臂,一指眼前那东去的江水,说:“就像这不息的江水,不舍昼夜执着地奔向大海,这就是进步的方向、进步的精神。他们创造着历史的诗篇,而大海就是真理的存在。”闻太太笑起来了,说:“④还说不作诗了,这不就是诗吗 ”
夜,静得使人忘却今夕何夕、此地何地。闻先生轻叹一声,起身推开窗去望那星空。月辉如霰,幽幽洒满江树,此刻的自己真就比在清华园时更为通透了。
这星月交辉、江山无恙的静夜,闻先生想起了在《北平晨报·诗刊》、在青岛大学的自己,那时跟着他的青年很多,他领着他们作诗,他们高声朗诵他的《死水》《口供》,跟着他从“一沟绝望的死水”里向着一个理想——“咱们的中国”挣扎、呐喊,而自从自己有了“考据癖”并以学者自居后,青年们就渐渐离开了他。这时候,独对这万籁俱寂的宇宙,在这仿佛无声的世界里,他听到自己胸中又响起战鼓一般沉闷而有力的心跳声——
静夜!我不能,不能接受你的贿赂。
谁希罕你这墙内方尺的和平!
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
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
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
是从故纸堆里抬起头来做回一个斗士的时候了。案头这部唯物史观的《中国文学史稿》还没有完成大纲,而他已经为这民族开出了药方,明白自己应该去做一个披荆斩棘的实践者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写西南联大学生们高喊口号,掀起歌唱的浪潮,用具体歌词显示了青年学生们的使命感、责任感,也揭示了故事的时代背景。
B.闻先生雨后回家途中索性赤脚踩进泥里是他率性的表现,“温热”“温柔”等细腻的感受,体现了他对祖国土地的热爱。
C.回家途中师生交流时,何新之“我知道先生心里有一团火……”的回答,让闻一多对青年们离开自己的困惑和不理解得到释怀,而倍感欣慰。
D.和太太在江边时,闻一多以江水、大海设喻,表明青年就像江水,自己坚信青年会为追求真理而朝着进步的方向积极、执着地前进。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用雨后树木显得精神反衬暴风雨的猛烈,暗示暴风雨是改天换地的力量。
B.句子②和前文中的蓄须明志呼应,“蓬草般”与“闪烁”相衬,凸显了闻一多的睿智与坚定。
C.句子③中“搭”和“扶”两个动词,显示出关爱,也暗含提醒、扶持的深意。
D.句子④是闻太太的评价,肯定了丈夫的诗人气质,也是她对丈夫的理解和鼓励。
8.小说最后,作者多次写到“静夜”,请简要分析其用意。(4分)
9.《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列国被困陈蔡时,“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庄子·秋水》也有记载:“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弦歌不辍”体现了困厄中教化育人精神的延续。小说以“弦歌”为题有怎样的意蕴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故晏子见公。公曰:“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 ”晏子对曰:“婴闻之,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汤武用兵而不为逆,并国而不为贪,仁义之理也。诛暴不避强,替罪不避众,勇力之行也。古之为勇力者,行礼义也。今上无仁义之理,下无替罪诛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大夫行之以家残。昔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戏;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轹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今公自奋乎勇力,不顾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身立威强,行本淫暴,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反圣王之德,而循灭君之行,用此存者,婴未闻有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有删改)
材料二: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①事葛②、文王事昆夷③;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④事獯鬻⑤、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 ’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有删改)
[注] ①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②葛:葛伯,葛国的国君。葛国是紧邻商的小国。③昆夷:当时在周族西北边境活动的少数民族。④大王:周的先祖古公亶父。⑤獯鬻: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轻死以行礼A谓之勇B诛暴C不避强D谓之力E故勇力之F立也G以行其礼H义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义理”,指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与儒家“仁政”的施政主张相通。
B.“旅”,指军队,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加之以师旅”的“旅”词义相同。
C.“安”,安全,安稳,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安”意义和用法相同。
D.“耻”,以……为耻,与《师说》中“则耻师焉”中的“耻”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晏子见齐庄公矜夸勇力,忽视道义,认为这会导致出现众多社会问题,于是有理有据地进谏,可见晏子关心国政,且富有善于进谏的智慧和敢于直谏的勇气。
B.晏子具有历史的纵向眼光,借夏桀、商纣因残暴,哪怕有推侈、大戏、费仲、恶来之类贤士,也终至衰亡的事,讽今以警示君王须遵圣王之德。
C.孟子倡导的“交邻国有道”,即仁德之君虽国强,也能达观地侍奉小国,不以强凌弱;智慧之君身处弱势,能敬畏地侍奉大国,以求生存发展之道。
D.综合晏子与孟子的观点来看,商汤既会用兵征伐,吞并他国,又能善待弱小国家,不恃强凌弱,两种行为看似矛盾,其实统一于“仁”的思想根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大夫行之以家残。
(2)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14.两文分别倡导怎样的“勇”,反对怎样的“勇”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送袁秀才下第归毗陵
欧阳詹
羸马出都门,修途指江东。
关河昨夜雨,草木非春风。
矢舍虽未中,璞全终待攻。
层霄秋可翔,岂不随高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起兴,“羸”字写出了袁秀才下第后垂头丧气之貌,表现其郁郁不平之意。
B.诗人认为袁秀才这块“璞”要“全”,还需要“攻”,这是提醒其继续奋斗。
C.末句是诗人对袁秀才的勉励,认为他必将像鸿飞九天一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D.本诗层次分明,叙事、写景、议论相结合;语言饱含深情,有动人的力量。
16.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本诗颔联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 , ”来评价公西华的志向。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 , ”中可以看出。
(3)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小刚与同学玩“龙”字飞花令,小刚率先说:“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①由于文言文在日常应用上渐渐失去效用,②我们对于过去用文言文写的典籍,③便漠不关心它们,④这是错误的思想。对于过去的典籍,我们阅读它,研究它,可以得到古代的学术思想,了解古代的生活状况,这便是中国人对于中国历史认识的任务,你多读文言,多研究典籍,这阅读工作的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
读文言最难的工作,是需要查字典、找考证、死记忆。有一种人图省事,对此疏忽,( )地读下去,还自号“不求甚解”。假若我们模仿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那是有害无益的。他的不求甚解,是因为学问已经很渊博了,隐居时才自称“不求甚解”的,这句话含着他的人生观,青年人是万万不能从表面去仿效的。
碰见文言中不懂的词汇,除了请教国文老师外,必须自己去查字典,以求“甚解”。如文言中的“驰骋文场”,有人译到外国去是“人在书堆里跑马”,这岂不是笑话吗 又如“巨擘”,原义是指人的大拇指,而它普通的意义是指在某一方面居于首位的人物,是用来表扬的赞语。这些地方就得留神,才不会出错。再举一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在词句上直接营造的意境已非常优美,但这首诗更说出了另一种道理,它暗示人生, 。所以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最要紧的是要懂得“言外之意”。又如下例:
“铜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这两句新诗,它的含意似乎更深了,有些人不解,但如果读了全文,便知道是非常容易明白的话。由此可见,诗里含着高尚的感情,要你多欣赏,多诵读,必能了解得更深刻。
18.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写出原句序号后再进行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3分)
19.将下列词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一目十行 B.手不释卷
C.自以为是 D.囫囵吞枣
20.请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对“巨擘”一词的解读,从下面三个词语中任选一个进行解说。要求能准确理解词语,语言表达流畅,句式与画横线的句子基本一致。(3分)
眉目 琢磨 峥嵘
21.请在文中画横线的空缺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不超过12个字。(3分)
22.本文是朱自清1944年在昆明中法中学的演讲《怎样学习国文》中的一部分。文中多处交替使用人称代词“我们”和“你”,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庸》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两端”,就是事物的两端,一端叫作“过”,一端叫作“不及”。“用其中”就是“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做到无过又无不及,就是要从不同的对立面中,择善而从,做到恰到好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与解析
1.C A.“只要……就……”错,由材料二第一段“只有搞明白文字的含义,才可能知晓‘经义’为何”可知,应是“只有……才……”而非“只要……就……”。B.“每一个字都能表达……看法和态度”错,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春秋》用字极为严格……不同的看法和态度”。D.“但曲笔隐晦的写作风格也给其带来了一些史学上的缺陷”错,由材料二最后一段“从史学角度看,曲笔隐晦自然是《春秋》的一大缺陷”可知,原文说的是从史学的角度来说,曲笔隐晦是《春秋》的一大缺陷,而非曲笔隐晦的写作风格给其带来了一些史学上的缺陷。
2.D “两则材料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错,两则材料主要运用的是举例论证。
3.C 由材料内容可知,“微而显”是“春秋笔法”的特点,即言简意赅、微言大义,而《庖丁解牛》注重细节刻画,不属于“微而显”的笔法。
4.答案 ①写法特点:辞意隐约、言简意赅;用字极为严格,不同的字表达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善于运用“微而显”“志而晦”等技巧。
②内容特点:注重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价值观念,如维持等级秩序、“正名”、“为尊者讳”等;记录者及编辑者的政治观点及好恶会通过记事的方法、用词反映出来。
解析 写法特点:由材料一第三段“不同的字表达作者对战争性质、情况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可知,《春秋》用字极为严格,不同的字表达不同的看法和态度。由材料一第四段“作为一种书写风格,春秋笔法以辞意隐约、言简意赅的特点影响后世”可知,春秋笔法讲究辞意隐约、言简意赅。由材料一“《春秋》之称,微而显……惩恶而劝善”“微而显。文见于此,而义起在彼”“‘志而晦’则是用隐晦的文字表达复杂的内容”可知,《春秋》善于运用“微而显”“志而晦”等技巧。
内容特点:由材料二第二段“《春秋》的‘义’表现为……深层价值观念”、第三段“《春秋》记事的鲜明特征……‘正名’就是一个典型的方面”、第四段“‘为尊者讳’也是一个方面”可知,《春秋》注重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价值观念,如维持等级秩序、“正名”、“为尊者讳”等。由材料二第二段“《春秋》的记录者……用词反映出来”可知,《春秋》的记录者及编辑者的政治观点及好恶都会通过记事的方法、用词反映出来。
5.答案 “哂”有嘲笑、讥讽之意,表明孔子对子路的治国理想不太认同。子路性格直率、鲁莽,其虽有勇气和自信,但显得不够谦逊和务实。这一“哂”字,含蓄地表达了孔子对子路的言行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对弟子的期望,希望子路能更加沉稳、谦逊,思考问题更加周全。
解析 由材料二第二段“《春秋》的记录者及编辑者的政治观点及好恶都会通过记事的方法、用词反映出来”“《春秋》也会根据作者的爱憎采用不同的写法,也就是所谓的‘一字褒贬’”可知,一个“哂”字就把孔子的态度反映出来了,可谓“一字褒贬”。
孔子“哂”子路,表面上是微笑,实际上是对子路的言行表示不以为然。孔子认为子路虽然言辞豪迈,但缺乏深思熟虑和谦逊之心。一个“哂”字,表达了孔子对子路的言行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对弟子的期望,希望子路能更加沉稳、谦逊,思考问题更加周全,体现了“微言大义”的写作特点。
6.C “让闻一多对青年们离开自己的困惑和不理解得到释怀”错误,结合原文“青年们总会懂得的……不信你就看!”可知,闻一多对青年们离开自己的原因是明白的,并没有感到“困惑和不理解”,也就谈不上“得到释怀”。
7.A “反衬暴风雨的猛烈,暗示暴风雨是改天换地的力量”错误,结合“从来没有暴风雨能够持久的”“雨停后,天空复亮”等可知,句子①中雨后树木显得精神是当时社会环境的简洁体现。
8.答案 ①揭示静夜的迷惑性。作者描写静夜的安谧美好是为了表明静夜会迷惑人心,使人沉醉其中,安于舒适。
②反衬闻一多先生的坚定执着。静夜里,闻一多先生却更为通透,拒绝静夜的贿赂,决定从安适中走出,做回斗士、实践者。
解析 揭示静夜的迷惑性。结合原文“夜,静得使人忘却今夕何夕、此地何地”可知,作者描写静夜的安谧美好是为了表明静夜会迷惑人心,使人沉醉其中,安于舒适。
反衬闻一多先生的坚定执着。结合原文“闻先生轻叹一声,起身推开窗……更为通透了”“静夜!我不能,接受你的贿赂……还有更辽阔的边境”“是从故纸堆……实践者了”可知,闻一多先生通过静夜里的切身感受,袒露自己的胸怀,整个人更为通透,拒绝静夜的贿赂,决定从安适中走出,做回斗士、实践者,对四墙之外普通人民因战争所遭受的苦难表示深深的关切。
9.答案 ①西南联大在民族存亡之际,历经艰险仍坚持办学,引领青年学子一边读书,一边救国图存,赓续民族血脉与精神。
②闻一多先生在至暗时刻,坚持从民族文化、历史中寻找疗治社会的良方,始终相信青年,用自己的行动和追求感染、教化青年学生。
③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历史在民族危亡时刻显示出强大的力量,为人们指引前进的方向,让民族得以生存、发展。
解析 结合原文“也许是云贵高原的托举,昆明这座城……轰鸣声之强度不弱于日军飞机的轰炸声……‘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等可知,西南联大在民族存亡之际,历经艰险仍坚持办学,引领青年学子一边读书,一边救国图存,赓续民族血脉与精神。
结合原文“青年们总会懂得的,没有比历史更伟大的诗篇……不信你就看!”可知,闻一多先生在至暗时刻,坚持从民族文化、历史中寻找疗治社会的良方,始终相信青年,用自己的行动和追求感染、教化青年学生。
结合原文“他是知道的,他仿佛是向着混沌和虚空在讲……这文化的力量的唯物史观的文学史”“案头这部唯物史观的……去做一个披荆斩棘的实践者了”可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历史在民族危亡时刻显示出强大的力量,为人们指引前进的方向,让民族得以生存、发展。
10.答案 BEG
解析 “轻死以行礼谓之勇”与“诛暴不避强谓之力”结构一致,其后都应断开,即B、E处断开;第一个“也”为语气词,表示停顿,其后G处断开。
11.C A.正确。B.正确。C.错误。两个“安”意思和用法均不同。使……安定/安稳,稳定。D.正确。
12.B “推侈、大戏、费仲、恶来之类贤士”错误,由材料二“任之以力,凌轹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可推断出晏子认为这四人是崇尚勇力、滥杀无辜、侵乱天下的不义之徒,并非贤士。
13.答案 (1)却只想凭借勇猛有力气在世上立身,那么,诸侯如果这样做就会使国家陷于危亡,大夫如果这样做就会使家族衰败。
(2)您说得太好了!(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喜爱勇武。
解析 (1)“徒”,只,仅仅;“立于世”,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世立”;“立”,立身。
(2)“大哉言矣”,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言矣大哉”;“大”,副词,表示程度高或范围广,此处可理解为“非常好”;“疾”,缺点,毛病。
14.答案 ①晏子倡导“礼义”之仁“勇”,反对欺凌违义之暴“勇”。②孟子倡导保境安民之大“勇”,反对敌一人之匹夫小“勇”。
解析 材料一,由“轻死以行礼谓之勇……汤武用兵而不为逆,并国而不为贪,仁义之理也”可知,晏子倡导“礼义”之仁“勇”;由“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可知,晏子反对欺凌违义之暴“勇”。
材料二,由“王请大之。《诗》云……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不好勇也!”可知,孟子倡导保境安民之大“勇”;由“王请无好小勇……敌一人者也”可知,孟子反对敌一人之匹夫小“勇”。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庄公崇尚勇猛有力气,不顾及推行仁义。勇猛有力气的人,对国家毫无顾忌,以致君主的内外亲族不进献忠言,近臣不规劝过失。因此,晏子拜见齐庄公。齐庄公问:“古时候也有只凭借勇猛有力气在世上立身的吗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看轻生死而推行礼义叫作勇,铲除残暴之人而不畏强权叫作力,因此能凭借勇猛有力气在世上立身,就是因为推行礼义啊。成汤和周武王起兵却不能算作叛乱,吞并别国却不能算作贪婪,因为符合仁义的道理。铲除残暴之人不畏强权,诛灭有罪者不担心人多,是勇猛有力气的行为。古代那些被称为勇猛有气力的人,是推行礼义的人。现在,在上行事不符合仁义的道理,在下没有诛灭有罪者、铲除残暴之人的行为,却只想凭借勇猛有力气在世上立身,那么,诸侯如果这样做就会使国家陷于危亡,大夫如果这样做就会使家族衰败。从前夏朝衰亡时,有推侈、大戏;殷商衰亡时,有费仲、恶来。他们的脚能行千里,手能撕裂犀牛和老虎,桀、纣听任他们凭借力量欺压天下的人,恃其威势以诛杀无罪的人,崇尚勇猛有力气,不顾及推行义理,因此桀、纣灭亡,殷、夏衰亡。现在您自己崇尚勇猛有力气,不顾及推行仁义,勇猛有力气的人,对国家毫无顾忌,靠威势强权立身处世,行为过分残暴,君主的内外亲族不进献忠言,近臣不规劝过失,违反圣王的道德,沿袭已经灭亡了的君主(桀、纣)的行为,以此存身立足的,我晏婴没有听说过。”
材料二:
齐宣王问道:“和邻国相交有什么原则吗 ”
孟子答道:“有。只有仁爱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份来侍奉小国,所以商汤侍奉葛国,周文王侍奉昆夷;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份侍奉大国,所以古公亶父侍奉獯鬻,勾践侍奉吴国。以大国身份侍奉小国的,是乐于接受天命的人;以小国身份侍奉大国的,是畏惧天命的人。乐于接受天命的人足以保全天下,畏惧天命的人足以保全自己的国家,(正如)《诗经》上所说:‘畏惧上天的威严,所以能得到安定。’”
宣王说:“您说得太好了!(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喜爱勇武。”
孟子答道:“那就希望大王不要喜爱小的勇武。用手按住剑怒视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是匹夫之勇,只能与一个人对抗。希望您能够喜爱大的勇武。《诗经》上说:‘我王赫然一发怒,整顿军队,阻止侵莒的敌人,增强周室的福祉,报答天下的拥护。’这是文王的勇武,文王一发怒使天下的百姓得到安定。《尚书》上说:‘上天降生人民,(为他们)设立了君主,设立了老师。唯有他们能帮助天帝绥靖四方,有罪者和无罪者都由我负责,普天之下有谁敢违背上天的意志 ’(如有)一人在天下横行霸道,周武王便认为是自己的耻辱,这是周武王的勇武,而周武王也是一发怒而使天下的百姓得到安定。如今大王您如果也是一发怒而使天下的百姓得到安定,天下的百姓还唯恐您不喜爱勇武呢!”
15.A “首联起兴,‘羸’字写出了袁秀才下第后垂头丧气之貌”理解错误。首联直言其事,不是起兴;“羸”写的是马之态,而不是袁秀才之貌。
16.答案 ①颔联描绘送别之景:关河昨夜下了一场雨,吹拂草木的不再是春风。②这一联以景衬情(以哀景衬哀情)。以自然环境中草木遭受风吹雨打,暗指袁秀才因在科举考试中失利而受到了沉重打击,表达了对袁秀才下第的同情。
解析 本题要求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诗句。
首先,描绘送别之景:关河昨夜下了一场雨,吹拂草木的不再是春风。
其次,分析景与情的关系:这一联以景衬情(以哀景衬哀情)。写了自然环境中草木遭受风吹雨打的景象,暗指袁秀才因在科举考试中失利而受到了沉重打击。唐朝科举取士,许多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从而改变命运。然而,科举考试竞争激烈,许多才华横溢的士子未必能一举高中,袁秀才就是这样一个落第的士子,他的失意和落寞引起了诗人的同情和感慨,这一联表达了对袁秀才下第的同情。
17.答案 (1)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2)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3)(示例1)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示例2)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
(示例3)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18.答案 ③ 修改为“便漠不关心”。
解析 “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其作谓语时不能带宾语,而在语句③中,其后带了宾语“它们”,故应改为“便漠不关心”。
19.D A.一目十行:一眼能看十行文字,形容阅读的速度极快。B.手不释卷: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读书勤奋或看书入迷。C.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D.囫囵吞枣: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结合前文“读文言最难的工作,是需要查字典、找考证、死记忆。有一种人图省事,对此疏忽”分析可知,此处是说有些人对“查字典、找考证、死记忆”这步工作疏忽,采用的是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文言的读书方式,应选用“囫囵吞枣”。
20.答案 (示例1)又如“眉目”,原义是指眉毛和眼睛,而它普通的意义是指事情的头绪或文章、文字的纲要,条理,是用来分析层次的脉络。
(示例2)又如“琢磨”,原义是指雕刻和打磨玉石,而它普通的意义是指思索,考虑,是用来形容考虑问题的状态。
(示例3)又如“峥嵘”,原义是指山势高峻,而它普通的意义是指才气、品格等超越寻常,不平凡,是用来形容人的不寻常。
解析 先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句式结构,即“又如‘××’,原义是指……,而它普通的意义是指……,是用来……”;然后从题干所给的三个词语中任选一个,根据上述分析进行仿写即可。
21.答案 (示例1)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示例2)往高处走,追求更高的境界
解析 “欲穷千里目”说的是看得远,“更上一层楼”说的是站得高,此处是说这两句诗暗示人生要想看得远,就要站得高,故可补写“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之类的内容。
也可以把“更上一层楼”理解为人生要往高处走,“欲穷千里目”则可以理解为人要有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的目标,故也可补写“往高处走,追求更高的境界”之类的内容。
22.答案 ①文中的“我们”是泛指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人,文中的“你”主要是指本次演讲的听众。②“我们”和“你”这两个人称代词的交替使用,便于拉近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强化演讲的效果;同时让语言更加自由、生动,富有亲切感。
解析 答题时应先指出文中的“我们”和“你”指代的对象,然后分析其作用。
文中“我们对于过去用文言文写的典籍”“我们阅读它……学术思想”“我们读这首诗……要懂得‘言外之意’”等多处使用“我们”,这里的“我们”是泛指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人;文中“你多读文言……典籍”“诗里含着高尚的感情……了解得更深刻”等多个句子又使用 “你”,这里的“你”主要是指本次演讲的听众。因为这是朱自清在昆明中法中学的演讲,他演讲的对象是中学生。
“我们”是第一人称,“你”是第二人称。第一人称“我们”的使用,能够更好地抒发演讲者朱自清的情感;而第二人称“你”的使用,拉近了说话人和听话人,即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距离,也便于演讲者抒情,给听众以亲切感。文中“我们”和“你”这两个不同的人称代词交替使用,既便于拉近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强化演讲的效果,又让语言更加自由、生动,富有亲切感。
23.[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可以理解为:“(他)把握住人们认识上‘过’与‘不及’两个极端,取其折中施行于民众,这就是舜之所以成为舜的原因吧!”这段话强调“用其中”的前提是“执其两端”。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就是看事情能兼顾两方面,既能够看到表面的、显性的因素,也能够洞察隐性的因素,进而找到人和我、利和义、平和险、近和远等之间的平衡点。我们处理任何事情,都会自然而然地寻找平衡,这就是“执其两端,用其中”。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养成一个习惯,即做任何事都要看两面。有利的事情,一定要想一想存在的风险;眼前有价值的事情,一定要思量未来的走向。这样才能做到见近知远,见己知人,见利思害……才能做到“执其两端,用其中”。
写作时,可以根据上述分析,自选角度。如,抓住“用其中”,可以引出对中庸思想的论述,说明我们为人处世,凡事都要权衡好“度”,适可而止,牢记“过犹不及”;也可以结合材料,围绕“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两面”这一点展开,说明我们要理性、全面地看待问题,兼顾利弊,思虑周全。
[参考立意]
(1)用中于两端,无过无不及。
(2)智用其中,善于平衡。
(3)洞察两面,巧用其中。
(4)量度取其中,诸事皆可平。
(5)偏一端易败事,用其中方成功。
(6)善用其中,行稳致远。
[例文]
适度以致远,挑战达极限
孔子曰:“过犹不及。”正如过度清洁不仅无法变美,反而可能损伤皮肤一样。因此,有人认为凡事适度就好,这样才能行稳致远;但也有人追求充满刺激的人生,认为人生何处不极限,处处都要挑战自己。而我认为应将“适度”与“极限”融合,在人生之路上行稳致远、绽放精彩。
适度以致远,于世间沉浮中稳重,慎始敬终,陟遐自迩。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如同煮茶,只有把握好火候,其中的滋味才能真正展示出来。我们沉浮于世间,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总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与事,只有把自己调整到与自身能力匹配的赛道上,并且稳重且谨慎地前行,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君不见,在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后,范蠡毅然决定离开是非之地,急流勇退,偏居一隅,保持君臣间的适度关系,以保全自身。人与人之间讲究适度进退,物与物之间也需要相互协调,找到平衡点。“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无论是在人际关系中,还是在事物之间,都应保持适度,而不是追求某种极端。平衡运行机构,和谐促进发展,在每一次选择和探索时都应慎始敬终,陟遐自迩,行稳而致远。
挑战达极限,于泥泞磨难中奋勇,锐意进取,成就自我。
“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人生亦如此,只有踏过泥泞,直面风雨,突破极限,才能成就自我,绽放光彩。且看,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不断探索生命边界的钟扬,为国家和人类储存下丰富的基因宝藏;再看,“潜龙育神躯”的彭士禄院士,在没有外部技术支持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填补了中国核动力事业的空白,使未知的深海中出现了中国核潜艇的身影。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不经寒霜苦,安能香袭人 唯有在人生的征途中不畏泥泞和磨难,奋勇向前,保持锐意进取的决心,挑战达极限,才能成就自我。
适度以致远,挑战达极限。吾辈青年于平凡中从容面对,于理想中奋楫笃行。
普通的茶,把握好了火候,也能富有滋味;普通的晶体,经历了地壳运动的极限高压,也能变成价值连城的宝石。所以,适度以致远,挑战达极限,就算我们仍然普通,也绝不再庸俗。愿吾辈青年不管是从容应对,还是奋楫笃行,都能展示出青年应有的气魄和志向。
时代青年,躬逢盛世,这是我们不可错过的时势;万里征程,任重道远,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唯有适度,我们才能行稳而致远;唯有在人生征途中勇于突破极限,你我的人生才能如翡翠般青翠欲滴,充满生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