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六国论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暴霜露,斩荆棘“暴”同“ ”,
2.当与秦相较“当”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得
2.率
3.速
4.与
5.为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思厥先祖父
古义: 。
今义:父亲的父亲。
2.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 。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3.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 。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4.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 。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 。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6.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 。
今义:翻倒;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的政府。
7.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古义: 。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不好。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以地事秦
5.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6.李牧连却之
7.并力西向
8.日削月割
9.以弱天下之民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特殊句式:
译文: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特殊句式:
译文:
3.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特殊句式:
译文:
4.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特殊句式:
译文:
5.赵尝五战于秦。
特殊句式:
译文:
6.洎牧以谗诛。
特殊句式:
译文:
7.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特殊句式:
译文:
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特殊句式:
译文:
9.其势弱于秦。
特殊句式:
译文:
10.苟以天下之大。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希望是我的动力,勇气是我的武器,我会在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开创美好未来。( )
2.对名利,他如视粪土,如弃草芥,他热衷的唯有他倾注全部心血的种子研究。( )
3.在房基下挖坑储水,这无异于抱薪救火,后果将不堪设想。( )
4.一连数日,他都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躺到床上,就想起站在党旗下宣誓的画面。( )
5.岁月像一把锋利的剑,对我们柔弱的生命加以摧残,日削月割,直至我们衰老到“惨不忍睹”的地步。( )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他们分别号颍滨遗老、东坡居士、老泉。三人均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
2.卿:古代对男子的敬称,也可用于君对臣的称谓或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
3.郡:古代行政区域名。春秋以前,县大于郡;战国以后,郡大于县。( )
4.“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秦国,因其都在崤山以东,故也称其“山东”六国。( )
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的句子是“ ”。
2.《六国论》中,苏洵用“ , ”描写了六国国君的祖辈、父辈创业的艰难,反衬其子孙对国土的不珍惜。
3.《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手法写六国割地求和越多,秦侵犯越厉害的句子是“ , ”。
4.《六国论》中,写齐、赵二国虽不赂秦也最终灭亡,但苏洵对齐国“ ”表达不满,对赵国“ ”表示可惜,态度截然不同。
5.关于荆轲刺秦王一事,历来赞语颇多,但也有人对此持否定态度,如苏洵在《六国论》中用“ , ”对此事进行了评论。
6.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如果六国君主能“ , ”,齐心协力对付秦国,那么秦国恐怕早就无法应付了。
7.《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 , ”。
8.苏洵在《六国论》中对北宋王朝的批评是很尖锐的,他说“ , ”,还比不上六国国君的智慧。
9.《六国论》中,苏洵就“弊在赂秦”的观点可能引发的疑问而设问的句子是“ , ”。
10.《六国论》中,运用比喻论证来指出赂秦的诸侯国国君对祖辈、父辈打下的江山毫不珍惜的句子是“ , ”。
11.苏洵《六国论》中认为,六国被秦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以至于到了“ , ”的境地。
12.《阿房宫赋》《六国论》都是针砭时弊的名篇,杜牧认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是统治者骄奢淫逸不能“ ”,《六国论》阐述的六国破灭的原因是“ ”。
片段阅读练
一、(2024福建福州期末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夫智、勇、辨、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者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摘编自苏轼《游士失职之祸》)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馆于上者
A.既东封郑 B.赤也为之小
C.可怜焦土 D.理固宜然
2.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B.此皆奸民蠹国者
C.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者也
D.洎牧以馋诛
3.苏轼认为六国没有立刻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
二、(2024广东深圳调研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摘编自苏辙《六国论》)
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疾,文中指疾病,与《劝学》中“声非加疾也” 的“疾”含义不同。
B.危,文中的意思是危险,与《赤壁赋》中“正襟危坐”的“危”含义不同。
C.安,疑问代词,与《陈涉世家》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安”用法不同。
D.藉,读音为jiè,意思是凭借,与《陈涉世家》中“藉第令毋斩”的“藉”含义不同。
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2)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6.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简要分析。
三年模拟练
(2024黑龙江哈尔滨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天下有绳墨之论,而挫英雄志士之气者,如以荆轲为盗是也。况乎狃①于成败之形,而不察于确然之数,以忠臣孝子不得已之深心苦行,不痛惜其不幸,而反以为罪,则何以为后之国家者处仇敌法也
昔者燕太子丹遣荆轲入秦,刺始皇不中秦人来伐王喜斩丹头以献于秦国竟以灭。宋儒曰:“丹有罪焉,故书斩。”呜呼!丹之心事,可以告之于皇天后土而无憾矣!本意欲杀敌,不遂则死,已决绝于易水送轲之日矣。其书“斩”者,固其所笑而不受也。
然则何以罪丹乎 曰:“召衅也。”夫强秦之欲灭燕,岂待有衅哉 彼六国之见灭者,又坐何衅也 刺亦亡,不刺亦亡,三尺童子能辨之矣。即云幸而苟延焉,乃蜉蝣之朝夕也,尚不得为蟪蛄之晦朔也。有两人行而遇虎者,其一惶恐拜跪而乞哀以死,其一大呼奋臂斗不胜而死。而论者顾以乞哀为智,以大呼奋臂为狂佻,则何其愚且谬也!
且太子丹之遣轲也,或筹之熟矣。秦之横行而不可御,乃天下惊魂震魄,自慑伏于秦,非秦果能制天下也。设一旦其万乘之君立死于匹夫之手,国有不内乱乎 而太子丹者,收合六国之余烬,以西向而前,吾恐嬴氏之亡,不待沛公之入关矣。他日张良之椎,盖犹踵荆轲之剑而为之者也,其不能成,则天也。故荆轲之与聂政②,不可同日语也。
宋人有见于战国之世,圣人之道不明,先王之法不立,其公子养客,而侠士轻生,故一切以儒者之论绳之。恶聂政之以私害公,而并及之于轲;恶原、尝、春申之属,而并及于太子丹。然则轲可为忠臣,丹可为孝子乎 曰:由今日论之,轲可为忠臣矣。而要之,其人则英雄而感恩者也。若太子丹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摘编自侯方域《壮悔堂文集·太子丹论》)
[注] ①狃(niǔ):惯习。②聂政:战国时期的侠客。韩大夫严仲子与韩相国侠累结仇,严仲子求他代为报仇。他将侠累刺死,然后自杀。
温故知新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如以荆轲为盗是也——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竟以灭——有志者事竟成
3.固其所笑而不受也——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4.又坐何衅也——停车坐爱枫林晚(《山行》)
5.宋人有见于战国之世——各执己见
6.恶聂政之以私害公——好逸恶劳
7.恶原、尝、春申之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习题演练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刺始皇A不中B秦人C来伐D王喜E斩丹头F以献于秦G国H竟以灭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以荆轲为盗是也”中的“以”与成语“不以为然”的“以”意思相同。
B.“晦朔”中“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此处“晦朔”表示时间很短。
C.“踵”在文中的意思是跟随,与成语“摩肩接踵”中的“踵”,用法和意思都不同。
D.“绳”在文中的意思是准则,与《劝学》中“故木受绳则直”的“绳”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儒认为燕太子丹有过错,所以史书曰“斩”,理由是他故意挑衅秦国而导致灭国之灾,对此作者并不认同。
B.作者认为秦国自身并未强大到可以制服天下的地步,如果荆轲行刺成功,太子丹联合各国的残余力量反抗,就可能灭秦。
C.作者借论宋人对战国社会的看法,批判“以私害公”的社会现象,赞扬荆轲为后世反抗强敌树立了榜样。
D.文章运笔恣肆刚健,行文纵横开阖,论证层层深入,高度评价了历史英雄主义精神,洋溢着凛然的正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彼六国之见灭者,又坐何衅也
(2)而论者顾以乞哀为智,以大呼奋臂为狂佻,则何其愚且谬也!
5.本文作者认为太子丹“与日月争光可也”,请简要概括原因。(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曝 暴露
2.倘 如果
二、
1.①得到,获得 ②得当,合适 ③能
2.①一概,全都 ②轻率 ③率领,带领 ④顺着,由着
3.①招致 ②快,迅速 ③召请
4.①亲附、亲近 ②连词,和、同 ③等待 ④给予 ⑤语助词,表示疑问、感叹或反诘,后作“欤”
5.①治理 ②变为,变作 ③介词,跟、同 ④表示判断,是
三、
1.泛指祖辈、父辈
2.两个词,智,智慧;力,力量
3.旧事
4.两个词,然,这样;后,时间较晚,与“先”“前”相对,此处译为“以后”
5.两个词,其,代词,代指前文“秦之所得”;实,实际
6.倾覆,败坏
7.两个词,不,副词,用于动词前,表示否定;行,行动
四、
1.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2.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
3.名词作状语,按道理,从道理上
4.名词作动词,侍奉
5.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6.使动用法,使……退却
7.名词作状语,向西
8.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月,名词作状语,一月月
9.使动用法,使……弱
五、
1.特殊句式:判断句,“非”表判断。
译文:六国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
2.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向秦割地求和而使自己的力量亏损,(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3.特殊句式:省略句,动词“举”后省略宾语“之”,完整句子为“举(之)以予人”。
译文:子孙对待那些土地却不很珍惜,拿(它)来送给别人。
4.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武力抗秦的效果。
5.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秦)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赵尝于秦五战”。
译文:赵国曾经与秦作战五次。
6.特殊句式:被动句,无标志。
译文: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杀之后。
7.特殊句式: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译文:却被秦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
8.特殊句式:被动句,“为(第二个)……所……”表被动。
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
9.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秦)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其势于秦弱”。
译文: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弱。
10.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定语“大”置于名词“天下”之后。正常语序为“苟以大天下”。
译文: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
六、
1.√ 披荆斩棘:比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2.√ 如弃草芥:就像扔掉一根小草那样,形容毫不在意。
3. 抱薪救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患,结果反而使祸患扩大。不合语境。
4.√ 食不下咽:食物在嘴里却咽不下去,指心绪烦扰,没有食欲。
5. 日削月割:每天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不合语境。
七、
1. 苏洵,号老泉;苏辙,号颍滨遗老。
2.√
3.√
4. “秦国”应为“魏国”。
八、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暴霜露 斩荆棘
3.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4.与嬴而不助五国 用武而不终
5.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8.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9.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
10.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11.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
12.各爱其人 弊在赂秦
片段阅读练
1.C 例句中的“馆”,名词作动词,居住。A.“封”,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B.“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相。 C.“焦土”,名词作动词,成为焦土。D.“理”,名词作状语,按道理,从道理上。
2.D D项是被动句。A、B、C三项都是判断句。
3.答案 六国国君残暴地役使百姓,但对有才能的“士”能以客养之,使他们各得其所,百姓中的秀杰之人没有失职,百姓即使想反叛,也没有带头人。
解析 根据“六国之君虐用其民……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可知,六国国君对百姓的残暴程度不亚于秦始皇和秦二世,但六国国君将百姓中的优秀杰出的人才大多奉养为门客,使这些人才能够各司其职。那些努力耕种来侍奉君主的,都是愚钝没有能力的人,即使想怨恨反叛,也没有人带头。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春秋末年,到了战国时期,各国的诸侯卿相都争相招揽士人。(上至)那些谋士辩客、擅长高谈宏辩和修饰文辞、辩论坚白同异学说之类的人,下至善于击剑扛鼎、学鸡鸣狗盗之类的人,没有不被以宾客之礼相待的。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物而住在上等客房的士人,数不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多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都有门客三千人。大略记载在传记中的就是这样,估计其他的(食客),应当是官吏的两倍、农夫的一半。这些都是扰乱百姓、危害国家的人,百姓如何支撑得起而国家又如何能够承受得起呢
有智慧的人、有勇气的人、有辩才的人、有力量的人,这四种人都是百姓中优秀杰出的人才,这类人不能自己生活俭朴而去奉养别人,都是役使别人来奉养自己,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与这四种人共同享有。六国的君主,残暴地役使他们的百姓的程度,并不亚于秦始皇、秦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没有一个反叛的,因为凡是百姓中的优秀杰出的人多数被当作宾客供养起来了,没有失去职分。那些努力耕种来侍奉君主的人,都是愚钝而没有能力的人,即使想要怨恨反叛,也没有人带头,这就是六国能稍稍安定而没有马上灭亡的原因。
4.C A.正确。疾病/劲疾。B.正确。危险/端正。C.错误。都是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怎么”。D.正确。凭借/即使、假若。
5.答案 (1)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所以那时天下最重要的地方,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的。
(2)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内都休养生息,暗中帮助解决韩、魏两国的急难。
解析 (1)“塞”,阻碍;“冲”,要道;“蔽”,掩护;“山东”,古今异义,崤山以东。
(2)“委”,此处可译为“对付”;“休息”,休养生息;“阴”,暗中;“急”,形容词作名词,急难的事。
6.答案 ①比喻论证。把“韩、魏”与秦的关系比作人的心腹之病。②假设论证。假设韩、魏没有依附秦国,而是与另外四国联合抗秦,那么其余四国可以从容应对强秦。③对比论证。把韩、魏两国依附秦国导致六国灭亡与韩、魏不依附秦国,而是与另外四国联合抗秦,秦国束手无策进行对比,强调韩、魏两国在战略上的重要性。
解析 根据“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可知,文中运用了比喻论证。根据“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自完于其间矣”可知,文章假设“厚韩亲魏以摈秦”的情形,运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同时又将此情形与现实情形进行对比,运用了对比论证。
[参考译文]
对秦国来说,韩国、魏国的存在,就好比人的心腹中有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所以那时天下最重要的地方,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的。
秦国要对燕、赵两国用兵,这对秦国来说是一件危险的事。越过韩国、魏国去攻打别国的国都,燕国、赵国在前面抵抗,而韩国和魏国从后面袭击,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然而秦国攻打燕国、赵国时,不曾有韩国、魏国会从后面袭击的忧虑,这是因为韩国、魏国都已归附了秦国。任由小小的韩国、魏国,让他们抵挡强大得如虎狼一样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顺于秦国呢
韩国、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其他诸侯国却又要凭借韩、魏两国,把两国作为他们西面的屏障,所以不如优待韩国亲近魏国来抵抗秦国。(这样)秦国就不敢越过韩国、魏国来窥伺齐、楚、燕、赵各国,齐、楚、燕、赵各国就能保全自己了。用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来辅助面对强敌的韩、魏两国,使韩、魏两国没有来自东面的忧虑,为天下各诸侯国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兵。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内部休养生息,暗中帮助解决韩、魏两国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应付一切状况,那秦国还能做什么呢
三年模拟练
温故知新
1.这样
2.终究
3.本来
4.因为
5.见解
6.憎恨,讨厌
7.类
习题演练
1.答案 BDG
解析 “不中”是“刺始皇”的补语,应在“中”后断开,即B处断开;“伐”是“秦人”的谓语,而“王喜”指“燕王喜”,是“斩”的主语,应在“伐”后断开,即D处断开;“于秦”是“献”的对象,中间不能断开,而“国”是后句的主语,应在“秦”后断开,即G处断开。
2.D A.正确,都是“认为”的意思。B.正确。C.正确。动词,跟随/名词,脚跟。D.“……意思是准则……意思相同”错误。衡量/木匠用以取直的墨线。
3.C “批判‘以私害公’的社会现象”错误。根据“恶聂政之以私害公……及于太子丹”可知,“以私害公”说的是聂政,不是当时的社会现象,作者以此为例是批评宋儒对荆轲和太子丹的偏见。
4.答案 (1)那六国被灭(的事实),又是因为什么事端呢
(2)评论的人却只把哭着乞求哀怜看作机智的行为,把大喊着挥臂搏斗看作发狂的不稳重的举动,这是多么愚蠢并且荒唐的评论啊!
解析 (1)“见”,被;“坐”,因为;“衅”,事端、祸端。
(2)“顾”,反而,却;“狂”,失去常态,狂乱;“佻”,不稳重;“何其”,多么。
5.答案 ①无私为国,光明磊落;②深思苦行,筹划缜密;③勇于反抗。
解析 由原文“丹之心事,可以告之于皇天后土……送轲之日矣”可知,太子丹无私为国,光明磊落;由原文“且太子丹之遣轲也,或筹之熟矣”“设一旦其万乘之君立死于匹夫之手,国有不内乱乎 ”可知,太子丹派遣荆轲行刺秦王,不是鲁莽行为,而是深思熟虑之举,可见其深思苦行,筹划缜密;由原文“刺亦亡,不刺亦亡”“秦之横行而不可御,乃天下惊魂震魄,自慑伏于秦”可知,面对必亡的结果,太子丹奋然出击,突出其“勇于反抗”。
[参考译文]
天下有拘泥于刻板规矩的陈腐之见,挫伤英雄志士豪气的事,譬如把荆轲看作盗贼就是这样。况且习惯于只看结果的成功或失败,而不去明辨实际情况如何,对忠臣孝子为形势所迫的深沉用心和艰苦卓绝的行动,不心痛怜惜他的不幸,反而认为他有罪,那把什么作为后来国家的人对待仇敌的法则呢
从前,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他刺杀秦始皇没有成功,秦国人来讨伐燕国,燕王喜把太子丹的头斩了献给秦国,而国家终究灭亡了。宋代儒者说:“太子丹有罪,因此在记载他事迹的书上用斩字。”哎!太子丹的心事,可以把它告诉皇天后土而无所遗憾了。他本来的心愿是想要杀敌,杀敌不成功,就情愿死去,这在易水边上送荆轲的时候就打定主意了。那为他写的“斩”字,本是他所讪笑而不接受的。
既然这样,用什么来给太子丹论罪呢 回答说:“招惹事端。”强大的秦国想要灭掉燕国,难道还用等对方来挑起事端吗 那六国被灭(的事实),又是因为什么事端呢 刺杀也会亡,不刺杀也会亡,三尺高的儿童也明白这个道理。即使说有幸能延缓灭亡的时间,也就是像蜉蝣一样朝生夕死罢了,就连像蟪蛄那样从月初活到月末也做不到。有两人一同出行遇到了老虎,其中一人害怕地跪下叩头,乞求哀怜而被咬死,其中一人大喊着挥臂搏斗,不能战胜老虎也死了。评论的人却只把哭着乞求哀怜看作机智的行为,把大喊着挥臂搏斗看作发狂的不稳重的举动,这是多么愚蠢并且荒唐的评论啊!
再说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或许是谋划得很严密的。秦横行天下不可抵挡,于是天下人十分恐惧,自己因恐惧而屈服于秦,不是秦国真的能制御天下。假设一旦万乘之君忽然死在一个普通人的手里,国家能不出现内乱吗 而太子丹,将要聚集六国的残余力量,向西面进军,恐怕嬴氏的灭亡,不用等到沛公攻入函谷关了。后来张良遣壮士用椎刺杀秦始皇,还是跟随荆轲剑刺秦王的做法而做的,他不能成功,是天意。所以荆轲与聂政不能相提并论。
宋朝有人对战国社会有这样的看法,圣人的主张不昌明,先王的法则不确立,那些公子养食客,于是侠客就为他卖命,所以一切都用儒者的评论去衡量。憎恶聂政以私害公,而牵连荆轲;憎恶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这类人,而牵连太子丹。既然如此,荆轲可以算是忠臣,太子丹可以算是孝子吗 回答是:由当今社会的看法来评论,荆轲可以算是忠臣了。最主要的是,他这个人是英雄又充满感恩之心。至于太子丹这个人,说他的精神可同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