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强化练习题 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强化练习题 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7 09:2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
基础过关练
(2024辽宁沈阳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字(书写符号)和字音不可分割,因而文字(书面语)和语言(口语)也就不可能不相符合,但是事实上文字和语言只是基本一致,不是完全一致。这是因为文字和语言的使用情况不同。说话是随想随说,甚至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写东西的时候可以从容点儿,琢磨琢磨。说话的时候,除一个一个字音之外,还有整句话的高低快慢的变化,各种特殊语调,以及脸上的表情,甚至浑身的姿态,用来表示是肯定还是疑问,是劝告还是命令,是心平气和还是愤愤不平,是(    )还是悲伤抑郁,是衷心赞许还是嘲讽讥刺,等等不一;①写东西的时候没有这一切便利,②标点符号的帮助也极其有限得很。③因此,说话总是词汇不多,④句子比较短,⑤结构采用的比较简单甚至不完整,有重复,有脱节,有补充,有插说,有填空的“呃、呃”“这个、这个”;而  A  ,词汇常常广泛得多,句子常常比较复杂,前后比较连贯,层次比较清楚,废话比较少。这都是由不同的使用条件决定的。另一方面,语言和文字又互相作用,互相接近。语言里出现一个新字眼或者新说法,慢慢地会见于文字,例如“棒”“搞”“注点儿意”;文字里出现一个新字眼或者新说法,  B  ,例如“问题”“精简”“特别是”“在什么什么情况下”。 剧作家和小说作者得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虽然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而一个讲故事或者做报告的人,却又绝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即使不写稿子,也会更像一篇文章。所以一个受过文字训练的人,说起话来应该能够更细致,更有条理,如果有这种需要。一个原来善于说话也就是有“口才”的人,也应该更容易学会写文章。
1.将下列成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
A.手舞足蹈   B.兴致勃勃
C.满面春风   D.兴高采烈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原句序号后并进行修改,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简要分析。
                          
                          
                          
                          
4.请简要概括文段的意思。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不超过60个字,语言表达流畅。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三年模拟练
(2024安徽六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分)
苦 恼
契诃夫
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 ……
暮色昏暗。大片的雪花在刚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然后降落在屋顶、人的肩上和帽子上,积成软薄的一层。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一身雪白。他佝偻着身子,一动不动地坐在驾驶座上。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它的身子一动不动,而且瘦骨嶙峋,再加上它那如棍子般笔直的几条腿,近看起来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它多半也是心事重重。
约纳和他的马已经停在这里很久了。
“车夫,去维堡区!”约纳听见有人叫。
约纳打了个哆嗦,看见一个穿着军大衣的军人。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说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 去维堡区!”
为了表示愿意,约纳抖了抖缰绳,马背和自己的肩膀上滑落下大片的雪花……军人坐上雪橇。车夫咂巴着嘴唇,像天鹅似的伸长了脖子,挥动着马鞭。
马也伸直了脖子,活动活动笔直的腿,迟疑不决地向前迈步……
“鬼把你往哪带啊 往右赶!”
“你根本不会赶车!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一个赶四轮轿式马车的车夫破口大骂,另一个肩膀碰到马脸的行人也在恶狠狠地瞪着他。约纳如坐针毡。他摇动着缰绳,用眼睛看着前面的路,不知自己身在何方,也不知缘何在此。
“这些人都是混蛋!”军人打趣地说,“他们简直是故意撞你,好像串通好了似的!”
约纳回头望了望客人,微微动了动嘴唇……可喉咙里除了沙哑的咝咝声外,并没说出一个字来。
“你想说什么 ”军人问。
约纳撇嘴一笑,哑着嗓子说:“老爷,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怎么死的 ”
约纳转过身子朝着乘客说:“谁也不知道!也许……这是天意。”
“赶车吧,赶车吧……”乘客说。
车夫振作起来,使劲而熟练地挥动着鞭子。好几次他回头看看客人,那军人闭着眼睛。到维堡区后他让乘客下了车,雪把他和马又涂成了白色。时间一小时又一小时地过去了……
人行道上响起相互谩骂的声音,三个年轻人走了过来。其中两个又高又瘦,另一个又矮又驼。
“赶车的,去警察桥!”驼子用那破锣似的声音叫道,“坐三个人……二十戈比!”
约纳嘴里吧嗒了几下。二十戈比的车钱是不公道的,不过他顾不上价钱了……只要有主儿就行……
“好了,出发!”驼子还是用他那破锣似的声音说道。
“我的头痛得要炸了,”一个高个子说,“昨天我和瓦斯卡喝了四瓶白兰地。”
“撒谎!”另一个高个子生气地说。
“对天发誓,我说的是真话。”
“如果这也算是真话,那虱子咳嗽也是实情了。”
“这些老爷真够开心的!”约纳笑着说。
“呸,见你的鬼去吧!……”驼子怒气冲冲地说,“你这个老不死的,走还是不走啊 有你这么赶车的吗 快用鞭子抽它!”
约纳听到了驼子不停地骂他的那些话。高个子开始谈论一个好像叫娜杰日达·彼得罗芙娜的女人。约纳等他们的谈话有了一个短暂的间歇时,他再次回过头去喃喃地对他们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礼拜死了!”
“所有人都会死!”驼子说道,“快点赶,快点赶!”
“那你就稍微使他振作点嘛……给他脖子一拳!”
“老不死的,听到了吗 我可要揍你了!”
“嘭”的一声,约纳的后脑勺就被打了一拳。
“嘿嘿……”他笑道,“你们这些快乐的老爷……”
“赶车的,娶老婆了吗 ”一个高个子问。
“我吗 呵呵……瞧你们这些快活的老爷!如今我是有一个老婆,可那是一捧湿土。哈哈哈……就是坟墓!……你们瞧,我的儿子都死了,可我还活着……奇怪,一定是死神弄错了……他应该是来找我的,却去找了我的儿子……”
约纳回过身,想讲讲儿子是如何死的,可这时候驼子好像松了口气,他们总算到了。约纳久久地看着这几个人消失。他又成了孤零零的一人了。寂静朝他袭来……刚刚稍见平息的苦恼,现在更加强烈地压在他的心口上。约纳不安而痛苦地打量着街道两旁穿梭不息的人群:在这人群当中,难道真没一个人愿意倾听他的诉说吗 然而就是没人注意到他,更不要说注意到他的苦恼了……这苦恼大得简直无边无际。要是把约纳的胸膛剖开,让他把胸中的苦水都倒出来,似乎可以淹没整个世界。这种苦恼居然可以容纳在这样一个小得连白天打着灯笼都看不见的躯壳里……
约纳看见一个扫院人,决定和他攀谈几句。
“老兄,几点了 ”他问道。
“九点了……你在这干吗 快走!”
“回马店去,”他想,“回马店去!”
大约一个半小时后,约纳已经坐在一个脏兮兮的大火炉边。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到处鼾声一片。空气又臭又闷……约纳瞧着这些酣睡的人,后悔自己这么早就回来了……
“连买燕麦的钱都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我苦恼的原因。”
“去看看马吧。”约纳想。他来到马厩。
“你在吃草吗 ”约纳望着自己马儿那亮晶晶的眼睛说,“好吧,你吃吧,吃吧。既然我们连买燕麦的钱都没捞到,那我们就吃干草好了……库兹玛·约内奇不在了……他死了……现在,好比说,你生了个小马驹……可是突然,这小马死了……你不难过吗 ”
小马一边嚼着干草,一边听着,还对主人的手呼着气……
约纳像入了迷似的把一切都讲给了它听……
(朱宪生、高荣国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马笔直的腿,既突出了小马的消瘦,为下文小马拉车载客走得不慢做了铺垫,也暗示了约纳生活的极端贫困。
B.约纳赶车时,因想念儿子而心不在焉,他不但没有得到乘客的同情,反而遭到谩骂甚至被打了一拳,说明了人们的冷漠。
C.约纳和祥林嫂都有丧子之痛,都想向别人诉说痛苦,但都没有人听其诉说,作者借此寄寓了自己人道主义的同情。
D.约纳失望地回到住处,环境肮脏、鼾声四起让他后悔回来得太早,说明他对社会现实产生了不满情绪。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约纳“等客、载客和归去”为叙事线索,着重写约纳想向人述说苦恼,不动声色地把主人公的不幸呈现在读者面前,平铺直叙,结构紧凑。
B.小说在句式的选用上,特别是在人物对话上较多使用短句,语言简洁,富有个性。如约纳吞吞吐吐的话语、断断续续的表达,凸显了他欲言又止的矛盾的心态。
C.小说多次运用细节描写,既有对主人公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的详尽刻画,也没有忽略对次要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的描绘,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D.《苦恼》在揭示主题的过程中巧妙地采用类比的手法,把“人与马”的状态、处境进行类比,暗示小人物命运像牛马一样,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的状况。
3.《苦恼》与《祝福》中都多次写到“雪花”,请概括这两篇文章中第一次写到的雪花在文中的作用。(6分)
大片的雪花在刚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然后降落在屋顶、人的肩上和帽子上,积成软薄的一层。——《苦恼》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祝福》
                          
                          
                          
                          
                          
4.小说的结尾,约纳终于找到了倾诉苦恼的对象。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D 手舞足蹈:双手舞动,两只脚也跳起来,形容高兴到极点。兴致勃勃:指兴致高涨,情绪饱满。满面春风:形容愉快和蔼的面容。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语境强调和“悲伤抑郁”相反的一种心情,故应填“兴高采烈”。
2.答案 ②,修改:标点符号的帮助也极其有限。⑤,修改:结构比较简单甚至不完整。
解析 ②句式杂糅,“极其有限得很”中,“极其有限”和“有限得很”杂糅,可改为“标点符号的帮助也极其有限”。⑤搭配不当,“结构采用的”与“比较简单甚至不完整”主谓搭配不当,可改为“结构比较简单甚至不完整”。
3.答案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手法,句式灵活,增强了语势,强调了“结构比较简单甚至不完整”的具体表现。
解析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五个“有……”这样的结构,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强调了“结构比较简单甚至不完整”的具体表现及其多样性;此排比句中,句子有长有短,句式灵活,增强了节奏感和语势,读起来朗朗上口。
4.答案 文字和语言只是基本一致,不是完全一致,一是因为文字和语言的使用情况不同,二是因为语言和文字互相作用,互相接近。
解析 由“文字(书写符号)和字音不可分割……不是完全一致”可知,文段先提出“文字和语言只是基本一致,不是完全一致”这一观点。然后文段从“这是因为文字和语言的使用情况不同”到“这都是由不同的使用条件决定的”是解释“文字和语言只是基本一致,不是完全一致”的一个原因。接着文段从“另一方面,语言和文字又互相作用,互相接近”到“也应该更容易学会写文章”是解释“文字和语言只是基本一致,不是完全一致”的第二个原因。
最后用表示因果关系的语句整理作答即可。
5.答案 A写文章就不然 B慢慢地也会见于语言
解析 A处,前文提到“说话总是词汇不多,句子比较短……”,后文提到“词汇常常广泛得多……废话比较少”,由此可知,此处强调写文章与说话不一样,故可填“写文章就不然”之类的内容。B处,结合语境可知,此处所填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前文“慢慢地会见于文字”一致;在内容上应与前文的“语言里出现一个新字眼或者新说法,慢慢地会见于文字”中陈述的“语言”和“文字”的关系相反,故可填“慢慢地也会见于语言”之类的内容。
三年模拟练
1.B A.“拉车载客走得不慢”说法错误。从文中军人和几个年轻人对约纳的不满来看,小马走得并不快。C.“都没有人听其诉说”说法错误。对于祥林嫂的诉说,鲁镇的人是听得太多了,并不是没有人听。D.“环境肮脏、鼾声四起让他后悔回来得太早”说法错误,约纳“后悔回来得太早”的原因,不是“环境肮脏、鼾声四起”,而是“连买燕麦的钱都没挣到呢”;“说明他对社会现实产生了不满情绪”理解有误,约纳并没有产生不满情绪,而是麻木忍受。
2.C “也没有忽略对次要人物……心理的描绘”错误,小说没有对次要人物进行心理描绘。
3.答案 ①《苦恼》中的“雪花”营造了冬季寒冷的氛围,为下文“马车夫……一身雪白”“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做铺垫。②《祝福》中寒冷的“雪花”给热闹的“祝福”营造了阴冷不祥的氛围,为下文祥林嫂的悲惨死去起到了衬托的作用,并与结尾处的“雪花”相照应。
解析 《苦恼》中“大片的雪花……软薄的一层”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寒冷悲苦的氛围,为小说设置了冷酷的背景,衬托了主人公约纳在茫茫人海中的孤独与凄冷;同时,此处环境描写作为文章的开头部分,也为下文做了铺垫,如下文写车夫“一身雪白”“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
《祝福》中天色“阴暗”,雪花“满天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正在准备“祝福”,此处环境描写以寒冷的“雪花”反衬热闹的“祝福”,寒冷的“雪花”给热闹的“祝福”营造了阴冷不祥的氛围;而下文写祥林嫂就在这样的“祝福”时刻死去,此处环境描写为下文祥林嫂的悲惨死去起到了衬托的作用;此处环境描写中的“雪花”,与结尾处的“雪花”相照应,使小说结构更严谨。
4.答案 ①人物形象刻画更丰满,揭示出黑暗现实中的小人物约纳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通过这场只有倾听却没有回复的倾诉,反映了地位低下、苦苦挣扎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让人读来更感心酸伤感。②首尾呼应并形成对照。结尾约纳向小马倾吐内心的苦恼,成功呼应了开头“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 ”,并将“人与马”的关系与前文“人与人”的关系对比,更能突出约纳的悲哀与痛苦。全文结构紧凑,中心突出。③深化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自私、冷漠,耐人寻味。用小马“一边听着,还对主人的手呼着气”反衬出人的自私、不耐烦和冷漠,深化了主题,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解析 主人公的痛苦无处诉说,无人理会,只能向马倾诉,这样的结尾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和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向马倾诉”的约纳虽然有了倾诉对象,伹只能“倾诉”,既得不到“回复”,也不可能有“安慰”,这样的情节让读者更加为约纳感到悲哀,像他这样生活在最底层、只能靠拉车维持生计的小人物,在当时的社会中比比皆是。儿子死了,这样的人生悲剧更加剧了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没人关心他,更不会有人帮助他,甚至没有人愿意听一听他的苦恼,逼得他只能向马倾诉,这样写突出了地位低下、苦苦挣扎的小人物约纳的悲惨命运,让人读来更感心酸伤感。
小说结尾,约纳在痛苦、孤独中无法入睡,于是到马房里去看马,不知不觉中将内心的痛苦和感受都倾吐给了小马。这个结尾呼应了小说开头“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 ”约纳转了一圈,在无人倾听他的痛苦之后,他终于找到了倾诉的对象——小马。这样写达到了前后呼应的效果,使情节首尾圆合,体现出作者构思的精巧。“人”还不如“马”,将“人与马”的关系与前文“人与人”的关系对比,突出了约纳的悲哀与痛苦。全文结构紧凑,中心突出。
约纳本来是想向人倾诉,最后变成了向马倾诉。人听他的悲惨故事时不耐烦,他们有的“闭着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有的说“所有人都会死”,表现得漠不关心;而马却“一边嚼着干草,一边听着,还对主人的手呼着气”。由此可见,马比人更有情感,这样的结尾反衬出人的自私、不耐烦和冷漠,深化了小说主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