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强化练习题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强化练习题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6.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7 09:2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毋吾以也“以”同“  ”,    
2.鼓瑟希“希”同“  ”,    
3.莫春者,春服既成“莫”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方
2.与
3.乎
4.以
5.如
6.居
7.作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童子六七人
古义:                        。
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
2.宗庙之事,如会同
古义:                        。
今义: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可使有勇    
2.如会同,端章甫    
3.鼓瑟希    
4.冠者五六人    
5.浴乎沂,风乎舞雩    
6.三子者出,曾皙后    
7.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以吾一日长乎尔。
特殊句式:                        
译文:                          
2.不吾知也!
特殊句式:                        
译文:                          
3.则何以哉
特殊句式:                        
译文:                          
4.加之以师旅。
特殊句式:                        
译文:                          
5.可使有勇。
特殊句式:                        
译文:                          
6.异乎三子者之撰。
特殊句式:                        
译文:                          
7.浴乎沂,风乎舞雩。
特殊句式:                        
译文:                          
8.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特殊句式:                        
译文:                          
9.为国以礼。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千乘,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  )
2.饥馑,泛指饥荒。饥,指蔬菜歉收,泛指灾荒;馑,指谷物不熟,荒年。(  )
3.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除天子设七庙、诸侯设五庙之外,大夫、士、庶人皆可设庙,以祭祖先。(  )
4.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和女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
5.相,文中指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
6.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称呼对方时一般称呼对方的“字”,以示尊重,如孔子称公西华为“赤”,称冉有为“求”。(  )
7.《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体文集。它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南宋朱熹将《论语》与《礼记》《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
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对子路“率尔而对”的反应是“     ”;而对于曾皙的回答,孔子的评价是“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    ,     ”的情况下,成年人和少年自由自在地生活在美好和谐的社会里。
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的回答让孔子“哂之”,是因为“     ,     ”。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之志体现了儒家的礼乐理想,成语“沂水舞雩”就是由“    ,     ”演变而来的。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自己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国家,可以达到“     ,     ”的效果。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       ”两句既是对公西华愿做小相的谦虚的赞许,又是对他的鼓励。
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以“     ,     ”两句来表明自己治国能力的不足,这也从侧面表现了其谦逊的态度。
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        ”一句中可以看出子路的直率,和子路相比,曾皙因为“        ”而有顾虑,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志向。
9.孔子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告诫弟子,平时总是抱怨“     ”,不如早为受人赏识作准备。他还用“            ”鼓励曾皙像其他弟子一样,大胆说出自己的志向。
10.一天,王老师上课时想让学生们主动发言,但学生们有碍于王老师年长,羞于交流。此时王老师可以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        ,     ”两句进行引导。
片段阅读练
一、(2024山东日照期末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子路问于孔子曰:“贤君治国,所先者何 ”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由闻晋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矣,其亡何也 ”孔子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贤者知其不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必己贱而仇之。怨仇并存于国,邻敌构兵于郊,中行氏虽欲无亡,岂可得乎 ”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 ”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摘编自《孔子家语·贤君》)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动词,以……为先,与《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中“先”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B.贱,轻视,与《师说》“是故无贵无贱”中“贱”的意义不同。
C.而,表转折关系,与《<论语>十二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中“而”的用法相同。
D.“哀公问政于孔子”中的“于”,与《师说》“而耻学于师”中的“于”都是状语后置的标志。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怨仇并存于国,邻敌构兵于郊,中行氏虽欲无亡,岂可得乎
                          
                          
(2)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
                          
                          
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国君怎样才能“守成”。
                          
                          
二、(2024湖南长沙模拟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在陈,陈惠公宾之于上馆。时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石砮,其长尺有咫。惠公使人持隼,如孔子馆而问焉。孔子曰:“隼之来远矣此肃慎氏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而无忘职业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物也,以示后人,使永鉴焉,故铭其栝曰:‘肃慎氏贡楛矢’,以分太姬。配虞胡公,而封诸陈。古者分同姓以珍玉,所以展亲亲也;分异姓以远方之职贡,所以无忘服也。故分陈以肃慎氏贡焉。君若使有司求诸故府,其可得也。”公使人求,得之金牍,如之。
(摘编自《孔子家语·辩物》)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不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隼之来远矣A此肃慎氏之矢也B昔武王克商C通道D于九夷百蛮E使各以其方贿F来贡G而无忘职业H于是I肃慎氏贡楛矢石砮J其长尺有咫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咫:古代长度单位,估计是大于一尺。
B.铭:雕刻。这里指在箭尾扣弦处刻字,以示铭记。
C.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此处是指管理“故府”的官吏或部门。
D.故:从前,原来的。与“温故而知新”中的“故”意思相同。
6.本文通过孔子辩物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三年模拟练
(2024安徽宣城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 ”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阴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节选自《晏子春秋·外篇》,有删改)
材料二: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 ”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注],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 五羖,五羖大夫,即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后入秦,任秦国大夫,见《史记·秦本纪》:“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
温故知新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景公患之——患得患失   
2.居期年——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   
3.孔子去鲁之齐——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4.景公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   
5.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6.累世不能殚其学——殚精竭虑   
7.君欲用之以移齐俗——贫贱不能移 (《<孟子>三章》)   
习题演练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平子与孟氏A叔孙氏B三家C共攻D昭公E昭公师F败G奔H于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阴,文中指暗中,与《醉翁亭记》中“佳木秀而繁阴”的“阴”含义不同。
B.骄,认为……骄横,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惊”用法不同。
C.“适”是“到……去”的意思,与《赤壁赋》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适”含义相同。
D.诸,相当于“之乎”,与《愚公移山》中“投诸渤海之尾”的“诸”意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晏子看来,孔子本可以在鲁国施展自己的才能,但鲁君昏庸软弱,肯定不听其劝谏,孔子仍会投奔齐国。
B.齐景公问秦国国小地僻却能称霸的原因,孔子认为秦穆公志大中正,善用贤人,所以能称霸。
C.孔子用八个字概括为政之道,即君、臣、父、子各安其位,建立等级伦理制度,社会秩序方可正常运行。
D.齐景公两次问政皆有所得,欲封给孔子田地;但晏子嫉妒孔子的才能,极力劝阻,于是齐景公不再向孔子问政。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2)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5.《晏子春秋》和《史记》对孔子未受齐景公重用的记载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概括。(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已 止
2.稀 稀疏
3.暮 晚
二、
1.①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②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 ③方形 ④正 ⑤地方
2.①赞成 ②与“也”一起构成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③给予 ④连词,和,同
3.①介词,相当于“于”,表示比较 ②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或“呢” ③介词,相当于“于”,在 ④语气词,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或“呀”
4.①介词,因为 ②同“已”,止 ③介词,用 ④在 ⑤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
5.①连词,假如 ②至于 ③连词,或者 ④往 ⑤及,比得上 ⑥像,如同
6.①平日、平时 ②处于 ③停留 ④经过 ⑤居住
7.①起身、站起来 ②工作,劳动 ③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④为,充当
三、
1.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2.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四、
1.形容词用作名词,勇气
2.端,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章甫,名词用作动词,戴着礼帽
3.名词用作动词,弹奏
4.名词用作动词,行加冠礼
5.名词用作动词,吹风
6.名词用作动词,走在后面
7.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相/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相
五、
1.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乎”加代词“尔”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以吾一日乎尔长”。
译文: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
2.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宾语“吾”放在“知”之前,正常语序为“不知吾也”。
译文:不了解我啊!
3.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宾语“何”放在“以”之前,正常语序为“则以何哉”。
译文: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4.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以”加宾语“师旅”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以师旅加之”。
译文:有军队来攻打它。
5.特殊句式:省略句,“使”后省略宾语“之”。
译文: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气。
6.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乎”加宾语“三子者之撰”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乎三子者之撰异”。
译文:(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
7.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两个介词“乎”加名词“沂”“舞雩”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分别放在两个分句的句末,正常语序为“乎沂浴,乎舞雩风”。
译文: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8.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宾语“何”放在“如”之前,正常语序为“夫三子者之言如何”。
译文: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9.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以”加名词“礼”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以礼为国”。
译文:要用礼治国。
六、
1.√
2.  “饥”,指谷物不熟,荒年;“馑”,指蔬菜歉收,泛指灾荒。
3.  古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4.  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古代女子在十五岁时行笄礼,表示成年。
5.√
6.  “赤”和“求”分别是公西华和冉有的名,而不是字。
7.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七、
1.哂之 吾与点也
2.莫春者 春服既成
3.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4.浴乎沂 风乎舞雩
5.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6.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7.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8.子路率尔而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9.不吾知也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10.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片段阅读练
1.C A.正确。B.轻视/地位卑下。C.“用法相同”错,《<论语>十二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中的“而”表示顺承关系。D.正确。
2.答案 (1)心怀怨恨和仇恨的人同时存在于国内,又与邻国的敌军在郊外交战,中行氏即使不想灭亡,又怎么能做到呢
(2)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最急迫的事,没有什么比让百姓富裕而且长寿重要的。”
解析 (1)“构兵”,交战;“构兵于郊”,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郊构兵”;“虽”,即使。
(2)“政”,治理国家;“富且寿”,富裕而且长寿;“大乎使民富且寿也”,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乎使民富且寿也大”。
3.答案 ①用人:尊重并任用贤人,轻视并撤换没有才能的人。②爱民:爱民如子,休养生息,使百姓富裕并健康长寿。
解析 ①由“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孔子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中行氏虽欲无亡,岂可得乎 ’”可知,孔子与子路谈了国君用人方面的“守成”:尊重并任用贤人,轻视并撤换没有才能的人。
②由“孔子曰:‘省力役……则民寿矣。’”“孔子曰:‘《诗》云……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可知,孔子与哀公谈了国君爱民方面的“守成”:爱民如子,休养生息,使百姓富裕并健康长寿。
[参考译文]
子路问孔子说:“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首先要做的事是什么呢 ”孔子说:“在于尊重贤人而轻视不贤的人。”子路说:“我听说晋国的中行氏尊重贤人而轻视不贤的人,他为什么灭亡了呢 ”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任用他们,轻视不贤的人却不能撤换他们。贤人知道自己不会被任用而怨恨他,不贤的人知道自己必定会被轻视而仇恨他。心怀怨恨和仇恨的人同时存在于国内,又与邻国的敌军在郊外交战,中行氏即使不想灭亡,又怎么能做到呢 ”
哀公向孔子询问治理国家的事。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最急迫的事,没有什么比让百姓富裕而且长寿重要的。”哀公说:“怎么才能做到呢 ”孔子说:“减少劳役,减轻赋税,百姓就会富裕;重视礼仪教化,远离罪恶疾病,百姓就会长寿。”哀公说:“我想按您的话去做,又担心我的国家会贫穷啊。”孔子说:“《诗经》上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没有儿女富裕而父母却贫穷的。”
4.答案 DFI
解析 题干表述的是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不需要断句”,这和以往要求的“有三处需要断句”不同,注意审题。
“隼之来远矣”语意完整,“隼”为主语,“矣”为表陈述的句末语气词,故在“矣”后断开,即A处应断开。“此肃慎氏之矢也”为判断句,其后“昔武王克商”结构完整,其中“武王”为主语,“克”为谓语,“商”为宾语,因此B、C处应断开。“通道于九夷百蛮”是“武王克商”之后的举措,故在E处断开,而D处则不需要断开。“使各以其方贿来贡”是“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之后的进一步措施,故在“贡”后断开,即G处断开,而F处则不需要断开。“而无忘职业”是对各方进贡的要求,即按职业进贡物品,因此在“业”后断开,即H处断开。“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砮”,正是因为按照职业进贡,因此专门制造箭和弓弩的肃慎氏便进贡了“楛矢石砮”,所以J处断开,而I处则不需要断开。故选DFI。
5.A “估计是大于一尺”说法错误。咫是八寸,而尺是十寸,所以选项中“估计是大于一尺”说法错误。
6.答案 ①一个人博学多闻、见多识广是大有裨益的。②获得了知识,要善于在生活中推敲、琢磨,从而学以致用。
解析 材料主要讲了孔子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帮陈惠公弄清了被射落在庭院中的隼鸟身上的箭——楛矢的来历,而最后陈惠公派人去找,果然和孔子说的一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博学多闻、见多识广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此外,一个人获得了知识,还要像孔子一样善于推敲、琢磨,从而学以致用。
[参考译文]
孔子在陈国时,陈惠公依照宾客之礼请他住在上等馆舍里。当时有隼鸟停栖在陈惠公的庭院里,随即死去,楛木箭射穿了它的身体,箭镞是石制的,箭的长度有一尺八寸。陈惠公让人拿着隼鸟,到孔子的馆舍去询问这件事。 孔子说:“隼鸟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啊,这是肃慎氏的箭。从前周武王攻克商朝,打通了前往周边各族的道路,让他们用各自的地方特产来进贡,并要求不要忘记按职业进贡物品。于是肃慎氏进贡了楛木箭,这种箭是石制箭镞,箭长有一尺八寸。武王想要彰显他的美德能使远方来进贡,以此来昭示后人,让他们永远作为借鉴,所以在箭尾扣弦处刻上‘肃慎氏贡楛矢’几个字,把它赏给他的女儿太姬。太姬许配给虞舜的后代胡公,胡公分封在陈地。古代把珍宝玉器分给同姓诸侯,是为了表示亲属之间的亲密关系;把远方的贡物分给异姓诸侯,是为了让他们不忘记臣服。所以把肃慎氏的贡物分给陈国。您如果派官员到从前的府库中去找,就可以得到。” 陈惠公派人去找,在一个铜柜里找到了这种箭,果然和孔子说的一样。
三年模拟练
温故知新
1.忧虑,担忧
2.满一年
3.去、往
4.同“悦”,愉快
5.缘故,原因
6.尽,竭尽
7.改变
习题演练
1.答案 AEG
解析 “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为并列成分,中间需要停顿,A处断开;“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作主语,“共攻”作谓语,“昭公”作宾语,E处断开;“昭公师败”结构完整,“昭公师”作主语,“败”作谓语,G处断开;“奔于齐”,省略主语,“齐”作“奔于”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故选AEG。
2.C A.正确。“佳木秀而繁阴”的“阴”意为“树荫”。B.正确。意动用法,认为……骄横/使动用法,使……震惊。C.错误。“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适”意为“享有”。D.正确。相当于“之乎”/相当于“之于”。
3.D “晏子嫉妒孔子的才能”错误。材料二中,齐景公欲赐孔子田地,晏子只是极力劝阻齐景公,并没有体现出晏子“嫉妒孔子的才能”,选项无中生有。
4.答案 (1)过了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去,景公不接纳他,所以孔子被困在陈、蔡两国之间。
(2)您想用这些东西来改变齐国的风俗,这不是用来引导百姓的好办法。
解析 (1)“期年”,满一年;“之”,去、往;“纳”,接纳。
(2)“移”,改变;“所以”,用来……的办法;“细”,引导。
5.答案 ①《晏子春秋》认为齐国君臣暗中设计,拉拢又不接纳孔子,孔子中计。
②《史记》认为齐景公听取了晏子的谏言,认为孔子的学说不适合齐国,因此不重用他。
解析 《晏子春秋》中,由“彼鲁君,弱主也……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困于陈、蔡之间”可知,《晏子春秋》中记载,齐国君臣暗中设计,拉拢又不接纳孔子,孔子中计。
《史记》中,由“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等可知,《史记》中记载,齐景公听取了晏子的谏言,认为孔子的学说不适合齐国,因此不重用他。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担任鲁国的宰相,景公担忧这件事,对晏子说:“邻国有圣人,就是敌对国家的忧患。现在孔子担任鲁国的宰相可怎么办 ”晏子回答说:“国君不用担忧。那鲁国的国君,是个昏庸软弱的君主;孔子,是德行才能出众的宰相。国君不如暗中表示看重孔子的才能,假装想让他担任齐国的宰相,孔子竭力劝谏而鲁君不听从,孔子一定会认为鲁君骄傲而来到齐国。国君不要接纳他。这样,(他将自然)和鲁国断绝关系,又不能在齐国被任用,孔子就窘迫了。”过了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去,景公不接纳他,所以孔子被困在陈、蔡两国之间。
材料二:
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大约三十岁。齐景公和晏婴来到鲁国,齐景公问孔子:“以前秦穆公的国家小,地方又偏僻,为什么他能称霸呢 ”孔子回答说:“秦,国家虽然小,但其志向远大;地方虽偏僻,但行为正直。秦穆公亲自提拔百里奚,授予他大夫的官职,从罪犯当中起用他,跟他谈了三天,就把政权交给他。用这样的方式选用人才,哪怕称王也行,称霸还算小了点。”齐景公很高兴。
孔子三十五岁时,季平子和郈昭伯因为斗鸡得罪了鲁昭公,鲁昭公率军攻打季平子,季平子和孟氏、叔孙氏三家共同攻打鲁昭公,鲁昭公的军队战败,逃跑到齐国,齐国把鲁昭公安顿在乾侯。此后不久,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到齐国去,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高昭子接近齐景公。他和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听到《韶》这首曲子,就专心学习起来,三个月不知道肉味,齐国人都称赞他。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为政之道,孔子说:“做国君的要有做国君的样子,做大臣的要有做大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有做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有做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好啊!真要是做国君的没有做国君的样子,做大臣的没有做大臣的样子,做父亲的没有做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没有做儿子的样子,即使有很多粮食,我怎么能吃得到它们呢 ”另一天,齐景公又向孔子询问为政之道,孔子说:“为政在于节省财力。”齐景公很高兴,打算把尼谿的田地封给孔子。晏婴进谏说:“儒者能言善辩,应对如流,不能遵循法度;傲慢而且自以为是,很难让他们做臣下;推崇丧事,于是哀而不止,不惜破产来追求厚葬,不能使这种做法成为风俗;到处求乞,不能让他们治理国家。自从大圣大贤去世以后,周王室已经衰微,礼乐制度残缺很长时间了。如今,孔子极度讲究仪容服饰,制定烦琐的上朝下朝礼仪,刻意追求举止行为合乎礼节,这些繁文缛节几代人都学不完,一辈子也弄不清楚。您想用这些东西来改变齐国的风俗,这不是用来引导百姓的好办法。”此后,齐景公只是很有礼貌地接见孔子,不再向他询问礼仪的事。有一天,齐景公留住孔子说:“给你季氏那样高的待遇,我做不到。”他就用上下卿之间的礼节来对待孔子。齐国的大夫想害孔子,孔子听说了。齐景公说:“我老了,不能任用你了。”孔子于是离开齐国,回到鲁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