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强化练习题 2 烛之武退秦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强化练习题 2 烛之武退秦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2.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7 09:2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 烛之武退秦师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共其乏困“共”同“  ”,    
2.秦伯说“说”同“  ”,    
3.失其所与,不知“知”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以
2.许
3.乃
4.微
5.其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烛之武退秦师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夜缒而出    
4.越国以鄙远    
5.邻之厚,君之薄也    
6.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7.既东封郑    
8.朝济而夕设版焉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以其无礼于晋。
特殊句式:                        
译文: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特殊句式:                        
译文:                          
3.佚之狐言于郑伯。
特殊句式:                        
译文:                          
4.是寡人之过也。
特殊句式:                        
译文: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特殊句式:                        
译文:                          
6.敢以烦执事。
特殊句式:                        
译文: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特殊句式:                        
译文:                          
                          
8.夫晋,何厌之有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时期的五个诸侯之长。历史上说法不一,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
2.《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国别体史书。《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
3.春秋时,晋文公在秦国国君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并坐上晋国国君的宝座。成语“秦晋之好”就由此而来,指秦国和晋国两国关系十分友好。 (  )
4.大夫,古代官名。古代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大夫”就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
片段阅读练
一、(2024天津东丽区期末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以口舌退师,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烛之武之兄文拜于郑廷。文曰:“家有老母,八十有三,武往说师,老母系之,臣昼夜侍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
(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师还,郑遂安   还:这里指撤军
B.非臣举之 举:推举
C.臣数劝方为之也 数:数落
D.抑邀功妒贤欤 抑:还是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所以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件事传出来后,引起了来自各方面的连锁反应。
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自己举荐烛之武有功,论功行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C.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侍奉老母亲且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退秦师有功,应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D.郑伯身边的人和三军将士纷纷求荣,郑国国内一片哗然,这引得晋军又来攻打,让郑国再次陷入危险的境地。
3.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郑国转危为安的原因和转安为危的原因。
                          
                          
二、(2024浙江开学考试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十月,晋阴饴甥会秦伯,盟于王城①。秦伯曰:“晋国和乎 ”对曰:“不和。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圉②也,曰:‘必报仇,宁事戎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曰:‘必报德,有死无贰。’以此不和。”秦伯曰:“国谓君何 ”对曰:“小人慼,谓之不免;君子恕,以为必归。小人曰:‘我毒秦,秦岂归君 ’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归君。贰而执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纳而不定,废而不立,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伯曰:“是吾心也。”改馆晋侯,馈七牢焉。
(选自《左传·僖公十五年》,有删改)
[注] ①晋国、秦国因争霸中原而矛盾突出。公元前645年,晋、秦交战,晋国战败,晋惠公成了阶下囚,晋国于是派阴饴甥去秦国讲和。秦伯,即秦穆公。②圉(yǔ):子圉,晋惠公嫡子。
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改馆晋侯
A.晋军函陵
B.越国以鄙远
C.而刀刃者无厚
D.朝秦楚
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
句意:小人以失去国君为耻辱,又哀悼战死的亲人。
B.必报德,有死无贰。
句意:一定要报答秦国的恩德,死也不敢有二心。
C.我毒秦,秦岂归君
句意:我们痛恨秦国,秦国怎么能让国君回来
D.服者怀德,贰者畏刑。
句意:服罪的人怀念秦国的恩德,有二心的人害怕受刑罚。
6.材料中的阴饴甥和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都是外交辞令高手,他们的言说目的和言说方式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和课文概述。
                          
                          
三年模拟练
(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甥[注]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乎 ”对曰:“不和。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 ”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遂归晋侯。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揖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之缺。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 ”曰:“甚于妇人。”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子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长安君遂出质。范雎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辩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 ”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 ”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 ”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闳夭、周公之忠圣。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劘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谏说之难》,有删改)
[注] 阴饴甥:吕省,又名吕甥,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温故知新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自古以然——使之然也(《劝学》)   
2.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3.左师徐坐——清风徐来(《赤壁赋》)    
4.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引喻失义(《出师表》)   
习题演练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雎竦A然失其宿B怒C忘其故D辩E敬受F命G延H入为上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盟,古代诸侯间聚会而结盟,与《烛之武退秦师》“秦伯说,与郑人盟”中的“盟”有所不同。
B.“齐欲长安君为质”与“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质”意思不同。
C.见,表被动,相当于“被”,与《齐桓晋文之事》“不见保”中的“见”含义不同。
D.宣言,扬言。与《共产党宣言》中的“宣言”二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非因作《说难》而死,可见自古以来劝谏就是难事;明知道对方会拒绝却最终能劝说成功,劝谏又是难能可贵可喜之事。
B.触龙劝说赵太后,采取迂回策略。他从为儿子谋差事谈起,指出爱儿子就要让他有功于国,从而说服太后让长安君做人质。
C.茅焦能成功劝止秦始皇放逐母亲,表面上看是强谏,其实是揣摩到了秦始皇内心深处不愿被人视为桀、纣之类暴君的心理。
D.阴饴甥利用回答问题的机会,巧妙地点明晋国的舆论倾向,借助君子和小人的不同认识,请秦穆公权衡利弊,宽恕晋惠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
                          
                          
(2)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5.蔡泽是如何游说范雎并取而代之的 请简要概括。(3分)
                          
                          
五年高考练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人物形象
(2022全国新高考Ⅱ,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为使者,使持节,降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 ”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鼓而进,贼兵大破。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
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吴汉兵守成都,公孙述将延岑遣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封汉广平侯。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疾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病薨,奏谥曰:“有司议宜以为武。”诏特赐曰忠侯。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B.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C.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D.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
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
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
D.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邓禹向皇上推荐吴汉承担调发幽州军队的任务,皇上命吴汉为大将军,吴汉斩幽州牧苗曾,完成使命,皇上赞赏邓禹有知人之明。
B.吴汉伐蜀,在水南水北分设大营,北营不利,合兵南营,大破公孙述,但后来被延岑袭击后方,吴汉落水,拉着马尾才得以脱险。
C.吴汉为人质朴,忠心耿耿,深得皇上的信任。他跟着皇上征伐四方时,常常随从左右,小心侍卫,总是等到皇上安歇后才退出去。
D.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后汉书·吴汉传论》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供 供给
2.悦 喜悦,高兴
3.智 明智
二、
1.①因为 ②介词,拿,用 ③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
2.①答应 ②表示约数  ③赞同
3.①连词,表顺接,于是,便 ②指示代词,这样,如此 ③又 ④竟然,居然 ⑤代词,你们的
4.①没有 ②轻 ③稍稍,稍微
5.①代词,指代郑国 ②表示祈使 ③连词,表示假设,如果 ④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 ⑤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三、
1.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2.外交使者
3.那个人,指秦穆公
四、
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退
2.均为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3.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4.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5.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形容词用作动词,变薄弱
6.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资粮
7.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
8.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五、
1.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加名词“晋”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以其于晋无礼”。
译文: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2.特殊句式:省略句,两个“军”后面均省略介词“于”,完整句子为“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译文: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3.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 介词“于”加名词“郑伯”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佚之狐于郑伯言”。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
4.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这是我的过错。
5.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 介词“于”加名词“君”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译文: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6.特殊句式:省略句, 介词“以”后面省略宾语“之”,完整句子为“敢以(之)烦执事”。
译文:冒昧地用(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7.特殊句式:省略句,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完整句子为“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译文: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8.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何厌”作宾语,放在“之有”之前,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
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六、
1.√
2.  《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3.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好几代互通婚姻,后人以此称两家联姻。
4.√
片段阅读练
1.C 数:多次,屡次。
2.B “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无中生有。由原文“狐闻之,言于郑伯曰……郑伯愕然,赏之”可知,佚之狐只是觉得这次自己举荐烛之武有功,论功行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3.答案 ①郑国转危为安的原因是君主圣明,臣子贤能。②郑国转安为危的原因是大臣们争功,嫉贤妒能。
解析 根据“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可知,郑国转危为安的原因是君主圣明,臣子贤能。
根据“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可知,作者认为郑国“安而复危”的原因应该是后者,即“邀功妒贤”,故可概括出:郑国转安为危的原因是大臣们争功,嫉贤妒能。
[参考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求见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君,敌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他的建议。
烛之武出使秦军,秦、晋两国的军队撤军,郑国于是得到安定。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烛之武。佚之狐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对郑伯说:“烛之武,凭借口舌使秦国的军队撤退,受到重赏,是合理的;然而,烛之武终归属于隐士一类,要不是我推举他,他直到老死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 我私下里认为应当受到奖赏的人是我。”郑伯显出吃惊的样子,奖赏了佚之狐。
他日,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到朝堂拜见郑伯。烛之文说:“家里有老母亲,已经八十三岁了,烛之武去劝说秦国撤军,老母亲挂念他,我日日夜夜侍奉母亲,不能合眼睡觉,也应该受到奖赏。况且烛之武本来不愿意去劝退秦国军队,是我多次劝说他,他才去做这件事的!”郑伯奖赏了烛之文。
没过多久,郑伯身边的人和众大臣上书请求得到奖赏的人接连不断,郑国国内一片哗然。晋文公听说了这件事,又攻打郑国,郑国陷入危险的境地。史臣说:“郑国从陷入危局到安定,是君主圣明、臣子贤能的结果;郑国从安定到再度陷入危局,是奖赏功臣的过错,还是占有他人的功劳、嫉妒有才德的人的过错呢 ”
4.A A项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军,驻扎/馆,住客馆。B.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C.厚,形容词用作名词,厚度。D.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
5.C “毒”不是“痛恨”的意思,而是“毒害,加害”的意思。 句意:我们毒害秦国,秦国怎么能让国君回来
6.答案 ①阴饴甥:巧妙地将国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两部分,一正一反,既承认晋惠公的过错,向秦认罪,又表明晋国的士气不可轻侮,其目的在于劝说秦穆公宽恕晋惠公,从而保全晋惠公。
②烛之武:面对强敌,主动示弱,并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对郑国的利益只字不提,成功说退秦军。
解析 答题时,先研读材料和课文,分别筛选相关信息,然后根据言说过程分析言说目的和言说方式。
①阴饴甥。言说目的:文中没有直接揭示其言说目的的句子,故应由果溯因,根据“改馆晋侯,馈七牢焉”可知,其目的在于劝说秦穆公宽恕晋惠公,从而保全晋惠公。
言说方式:根据“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小人慼,谓之不免;君子恕,以为必归……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归君……’”可知,阴饴甥借答复秦穆公的机会,巧妙地将国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两部分,一正一反,陈述了晋国国内的舆论倾向,向秦穆公施压,既承认晋惠公的过错,向秦认罪,又表明晋国的士气不可轻侮。
②烛之武的言说目的和言说方式,可参考《疑难破》P286“重点剖析”第2题。
[参考译文]
十月,晋国的阴饴甥与秦穆公会面,双方在王城订立盟约。秦穆公问:“晋国和睦吗 ”阴饴甥回答说:“不和睦。小人以失去国君为耻辱,又哀悼战死的亲人,(他们)不怕征收赋税和整顿武备的劳苦来拥立子圉,说:‘一定要报仇,(否则)宁可侍奉戎狄。’君子爱戴国君并且知道他的罪过,他们不怕征收赋税和整顿武备的劳苦来等待秦国的命令,说:‘一定要报答秦国的恩德,死也不敢有二心。’因此不和睦。”秦穆公又问:“晋国的百姓认为国君的命运怎样 ”阴饴甥回答说:“小人忧伤,认为国君不会被赦免;君子仁爱,认为国君一定会回来。小人说:‘我们毒害秦国,秦国怎么能让国君回来 ’君子说:‘我们知道罪过了,秦国一定会让国君回来。有二心便俘虏他,服罪便放了他,德行没有比这更宽厚的了,刑罚也没有比这更威严的了。服罪的人怀念秦国的恩德,有二心的人害怕受刑罚。这一战,秦国可以做诸侯的盟主。当初接纳惠公做晋君又不能使他安于君位,现在他认罪了也不放他回去继续做国君,使当初的恩德变为怨恨,秦国不会这样做的。’”秦穆公说:“这正是我心中所想。”于是改请晋惠公住在客馆,赠送了牛、羊、猪各七头。
三年模拟练
温故知新
1.这样
2.副词,终于
3.慢,缓慢
4.引用
习题演练
1.答案 CEG
解析 “失其宿怒”与“忘其故辩”是对称结构,其后都应断开,即C、E两处断开;“敬受命”中“敬”是状语,“受”是谓语,“命”是宾语,其后应断开,即G处断开。
2.C A.正确。古代诸侯间聚会而结盟/杀牲歃血在神前立誓订约结盟。B.正确。留作抵押品的人或物/询问。C.错误。《齐桓晋文之事》“不见保”中的“见”也是表被动,相当于“被”。D.正确。动词,扬言/名词,(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3.A “韩非因作《说难》而死”错。原文“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的意思是“韩非作《说难》,却因为劝谏君王而死于非命”,由此可见,韩非并不是“因作《说难》而死”。
4.答案 (1)诸子百家的学说,我已经知道;很多人来辩论,我都挫败了他们。这样怎么能夺走我的相位呢
(2)范雎曾亲自使穰侯遭受困厄,从而夺取了他的相位,怎么就不如蔡泽了呢 这就叫此一时彼一时。
解析 (1)“既”,已经;“摧”,挫败;“是”,这样;“恶”,疑问代词,怎么。
(2)“困”,使……遭受困厄;“何遽”,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就”。
5.答案 ①散布谣言,激怒范雎,得到面见的机会。②借助史实,晓以利害,规劝范雎功成身退。③利用矛盾,挑拨关系,使用激将法让范雎放弃相位。
解析 ①由“范雎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使人召泽”可以概括出,散布谣言,激怒范雎,得到面见的机会。②由“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闳夭、周公之忠圣”可以概括出,借助史实,晓以利害,规劝范雎功成身退。③由“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可以概括出,利用矛盾,挑拨关系,使用激将法让范雎放弃相位。
[参考译文]
韩非作《说难》,却因为劝谏君王而死于非命,大概因为劝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自古以来就是这样。至于国君知道臣子想要规劝的内容,召见了他却拒绝了他的建议,然而最终使国君言听计从,又是极其困难却令人高兴的事情。秦穆公俘虏了晋惠公,晋国的阴饴甥前往秦国参加集会结盟,他将要替晋国游说秦穆公是毫无疑问的。秦穆公问:“晋国和睦吗 ”阴饴甥回答说:“不和睦。小人说一定要报仇,君子说一定要报答恩德。”秦穆公又问:“晋国的百姓认为国君的命运怎样 ”阴饴甥回答说:“小人认为国君不会被赦免,君子认为国君一定会回来;把恩德当作怨恨,秦国是不会这样做的。”于是秦国把晋惠公放回了晋国。秦国讨伐赵国,赵国向齐国请求援助。齐国想要让长安君做人质。赵太后不愿意,说:“再有人劝说我,老妇一定要在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希望拜见赵太后,赵太后充满怒气地请他进来,她知道左师触龙必定是为这件事而来的。左师触龙慢慢地坐下,询问赵太后的身体有无病状,然后请求赵太后让自己的小儿子弥补宫廷中黑衣卫士的缺额。赵太后问:“男子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吗 ”左师触龙回答说:“比女人更疼爱啊。”后来慢慢地谈到了赵太后的女儿燕后,于是深入探讨赵王三代以下的子孙没有功绩却被封侯,结果祸及自身的事情。赵太后明白了左师触龙的话,左师触龙又问:“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足呢 ”在这时赵太后说:“任凭您派遣他。”于是长安君被派到齐国当了人质。范雎被秦王疏远,蔡泽来到秦国,派人扬言来激怒范雎,说:“从燕国来的客人蔡泽是天下能言善辩的人。他一旦见到了秦王,一定会夺走您的相位。”范雎(听了之后)说道:“诸子百家的学说,我已经知道;很多人来辩论,我都挫败了他们。这样怎么能夺走我的相位呢 ”派人召来蔡泽,问他:“您扬言要取代我任相国,有这事吗 ”蔡泽答道:“是的。”就引用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事例。范雎知道蔡泽想要用游说之词难为自己,就故作谬误,说:“牺牲性命来成就名声,有什么不可以的 ”蔡泽用生命、名声都要保全的道理诱导他,以闳夭、周公的忠贞圣明极力劝说他。(忠告他)当今秦王不像秦孝公、楚越王那样厚待功臣,而范雎的功绩也比不上商鞅等三人,劝说他归还相印,把相位让给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范雎肃然起敬,没有了原先的恼怒,打消了原有的辩论想法,恭敬地听取他的意见,把他请到家中当作上宾。最终蔡泽取代范雎做了秦国的相国。秦始皇放逐他的母亲,下令说:“谁敢因为太后的事来劝谏我,我一定会杀死他。”为这件事进谏而死的已经有二十七人了。茅焦请求入宫劝谏,秦始皇让人抬来镬准备烹煮他。茅焦借夏桀、殷纣狂乱悖理的行为来责备秦始皇,话还未说完,秦王母子就和好如初了。吕甥的言论出自正道,左师触龙的计谋发挥于爱,蔡泽的劝说激发于情理,至于茅焦,真是所谓磨老虎牙的人了。范雎曾亲自使穰侯遭受困厄,从而夺取了他的相位,怎么就不如蔡泽了呢 这就叫此一时彼一时。
五年高考练
1.C “造次”指匆忙、仓促,是“不能以辞语自达”的条件,故应在“少文”后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上”指皇上,是下文“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的主语,故应在“上”前断开,排除B项。
2.B 结合原文“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可知,“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错误。本文中,“差强人意”指还能振奋人们的意志。
3.D “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属”错误。根据原文“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可知,吴汉将田宅全部都分给了兄弟和外家,而不是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属。
4.参考答案 (1)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屡次与(他)交谈,那人勇猛而有智谋,众将少有能赶得上的。”(“数”、“鲜”、省略句各1分,大意1分)
(2)吴汉回来,责备他们说:“军队出征在外,官兵们用度不足,为什么多买田地房产呢 ”(“让”“军师”“何……乎”各1分,大意1分)
解析 (1)数:多次,屡次。数与语:省略句,应为“数与(之)语”。鲜:少。
(2)让:责备。军师:军队。何……乎:为什么……呢。
5.参考答案 刚毅之处:①作战勇猛,连克强敌;②败而不馁,激扬士气。(每点1分)
木讷之处:缺乏文采,不善言辞。(1分)
解析 “刚毅”指刚强坚毅,“木讷”指人质朴而不善言辞。概述时,需理清文中的事件。由“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皆平之”可知,吴汉作战勇猛,连克强敌。由“吴汉兵守成都……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可知,吴汉败而不馁,激扬士气。这些都能表现其刚毅。由“吴汉为人……辞语自达”可知,吴汉缺乏文采,不善言辞。这是其木讷之处。
技法指导
概括人物形象五关注
①关注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
②关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文中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③关注环境描写。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形象(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④关注人物关系。准确分析文中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从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⑤关注作者和其他人物的议论评价。这是人物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参考译文]
吴汉,字子颜,是南阳人。韩鸿担任使者,拿着符节出使,降服河北,有人跟他说:“吴子颜是奇士,您可以和他共商大事。”吴汉为人质朴仁厚,少有文采,匆忙之际便不能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意思。邓禹和众将领多次推举他,(皇上)多次召见他,之后他殷勤诚挚不离官府,皇上也因为他是南阳人而逐渐亲近他。皇上已经攻克了邯郸,斩杀了王郎,头天晚上召见邓禹,晚上(和邓禹)说:“我打算向北调发幽州精锐骑兵,众将领中谁可以派遣呢 ”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屡次与(他)交谈,那人勇猛而有智谋,众将少有能赶得上的。”皇上于是让吴汉担任大将军。吴汉于是斩杀了幽州牧苗曾,皇上赞赏邓禹有知人之明。吴汉和苏茂、周建交战,吴汉亲自穿上盔甲拿着戟,命令众将士说:“听到击鼓声都大声呼喊一起前进,后到的人斩首。”于是击鼓进攻,大败敌军。(吴汉)向北攻打清河长垣和平原五里的贼军,把他们都平定了。
吴汉征伐蜀地,分别在水南和水北扎营,北边的军营战事不顺利,于是带领军队衔枚去水南边的军营会合,大败公孙述。吴汉的军队守在成都,公孙述的将领延岑派遣奇兵出现在吴汉军队的后面,偷袭打败了吴汉,吴汉堕入水中,抓着马尾才得以上岸。吴汉性情忠诚宽厚,忠诚地侍奉皇上,从最开始跟着皇上征战,常在(皇上)身边,皇上没有安寝,他便侧身屏住气息(小心地陪伴),皇上安寝以后他才退出去。兵器不锋利,军营不充实,吴汉常常自己修理调整弓戟,视察兵卒战马,激励官兵。皇上时常派人去看吴汉在做什么,回来报告的人说(吴汉)正在修理作战进攻的武器,皇上常常说:“吴公还能振奋人们的意志,威严庄重得好像一个国家。”封吴汉做广平侯。吴汉曾经出兵征战,妻子儿女在后方置买了田产。吴汉回来,责备他们说:“军队出征在外,官兵们用度不足,为什么多买田地房产呢 ”于是把田宅全分给了兄弟和外家。吴汉的爵位俸禄赏赐最为尊贵显要,然而(他)只修葺内宅,不盖高屋瓦第。他的夫人先他去世,只是埋葬在一个小的坟墓,没有设祠堂(供奉),恭敬节俭到这种地步。(吴汉)病重,皇上亲自前来,问他想说什么。(他)回答说:“我愚笨,没有什么见识,只希望(您)千万不要宽恕我的过错罢了。”(吴汉)因病而亡,(官员)上奏给他定谥号时说:“官员们商议应该为‘武’。”(皇上)下诏特意赐予(他)谥号为“忠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