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王说“说”同“ ”,
2.为长者折枝“枝”同“ ”,
3.刑于寡妻“刑”同“ ”,
4.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采”同“ ”,
5.盖亦反其本矣“盖”同“ ”,
6.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同“ ”,
7.是罔民也“罔”同“ ”,
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度
2.道
3.之
4.舍
5.爱
6.制
7.志
8.若
9.诚
10.殆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古义: 。
今义: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喜欢;爱惜,爱护;常常发生某种行为,容易发生某种变化(通常是说话人主观上不愿发生的)。
2.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古义: 。
今义:隐藏不露;潜伏的,藏在深处的;指隐秘的事。
3.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义: 。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4.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古义: 。
今义:声波通过听觉所产生的印象。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古义: 。
今义: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以及”前面往往是主要的)。
6.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古义: 。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7.然后从而刑之
古义: 。
今义: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4.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刑于寡妻
6.危士臣
7.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8.轻暖不足于体与
9.朝秦楚
10.小固不可以敌大
11.寡固不可以敌众
12.弱固不可以敌强
13.是罔民也
1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1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臣未之闻也。
特殊句式:
译文:
2.莫之能御也。
特殊句式:
译文:
3.何由知吾可也
特殊句式:
译文:
4.臣闻之胡龁。
特殊句式:
译文:
5.王坐于堂上。
特殊句式:
译文:
6.牛何之
特殊句式:
译文:
7.将以衅钟。
特殊句式:
译文:
8.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特殊句式:
译文:
9.一羽之不举。
特殊句式:
译文:
10.舆薪之不见。
特殊句式:
译文:
11.百姓之不见保。
特殊句式:
译文:
12.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特殊句式:
译文:
13.构怨于诸侯。
特殊句式:
译文:
14.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特殊句式:
译文:
15.申之以孝悌之义。
特殊句式:
译文:
1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特殊句式:
译文:
17.未之有也。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自唐以后,少有自称寡人者。( )
2.“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都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汉武帝始设“太学”,后世又设“国子监”。( )
3.四海,四方,天下。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所以称国境之内为“四海之内”或“海内”。( )
4.孝悌,孝顺父母,也可指孝顺之人。古代以绝对服从父母为孝。( )
5.《孟子》,儒家经典著作,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与《论语》《大学》《礼记》合称“四书”。( )
片段阅读练
一、(2024浙江杭州期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叟不远千里而来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B.东败于齐 顺流而东也
C.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然而不王者
D.何以利吾国 老吾老
2.下列各组特殊句式的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利吾国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叟之所知也 句读之不知
C.南辱于楚 不拘于时
D.王如施仁政于民 树之以桑
二、(2024江西开学考试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文公出亡,献公使寺人披攻之蒲城,披斩其袪,文公奔翟。惠公即位,又使攻之惠窦,不得也。及文公反国,披求见。公曰:“蒲城之役,君令一宿,而汝即至;惠窦之难,君令三宿,而汝一宿,何其速也 ”披对曰:“君令不二。除君之恶,惟恐不堪。蒲人、翟人,余何有焉!今公即位,其无蒲、翟乎 且桓公置射钩而相管仲。”君乃见之。
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后为贞。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寺人之“不贰”何如
(节选自《韩非子·难三》,有删改)
3.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及文公反国
(2)惟恐不堪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攻之蒲城
然则一羽之不举
B.其无蒲、翟乎
其皆出于此乎
C.君乃见之
是乃仁术也
D.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5.下列对文中相关语句句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披斩其袪
披斩断了晋文公的衣袖
B.君令一宿
晋献公命令你一夜赶到
C.君令不二
君命说一不二
D.且桓公置射钩而相管仲
况且齐桓公置办射钩,任命管仲为相
三年模拟练
(2024重庆巴蜀中学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文本一: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①、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 ’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文本二: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注] ①獯鬻,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②旄,同“耄”,老人。倪,小儿。
温故知新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
2.乐天者也——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3.乐天者保天下——故推恩足以保四海(《齐桓晋文之事》)
4.彼恶敢当我哉——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
5.天下曷敢有越厥志——大放厥词
习题演练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诸侯将谋A救燕B宣王C曰D诸侯多谋E伐寡F人者G何以待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道,文中指方法,与《师说》中“师道之不复”的“道”词性一致,但意思不同。
B.之,在文中代指“他”,与“齐人伐燕取之”的“之”意思不同,但词性相同。
C.反,文中指返回,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的“反”都是通假字,意思相同。
D.置,指建立,设置,与成语“置之不理”“置之度外”中的“置”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认为商汤侍奉葛国,周文王侍奉昆夷,二人都是有智慧的君主;大王侍奉獯鬻、勾践侍奉吴国,二人都是有仁德的君主。
B.当齐宣王思想矛盾时,孟子由小及大,鼓励宣王杜绝匹夫之勇,而要如周武王一般,扩大自己的“勇”来安天下之民。
C.孟子把各国百姓盼望商汤来征伐自己的国家比作大旱之时盼望云和虹,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百姓的迫切心理。
D.齐国征伐燕国后,孟子建议要尽快发出命令,即送回掳掠的燕国老少,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选立燕王,并从燕国撤军。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2)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5.倡导“仁政”思想的孟子为何先赞成齐宣王伐燕,后又建议其撤军 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分析。(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悦 高兴
2.肢 肢体
3.型 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
4.彩 绚丽的
5.盍 何不
6.途 道路
7.网 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8.斑 头发花白
二、
1.①揣测 ②丈量 ③越过 ④量词,次,回
2.①说,谈论 ②道理 ③路,道路 ④道义,正道 ⑤途径,方法 ⑥学说,主张
3.①往 ②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代词,代指“牛” ④宾语前置的标志
4.①释放 ②休息,停留 ③舍弃 ④泛指房舍或止息之处
5.①吝惜,舍不得 ②爱护 ③喜爱
6.①规定 ②规模
7.①心意,志向 ②做记号 ③记载
8.①如同,像 ②如此 ③连词,假如 ④如
9.①确实,的确 ②真诚,真心
10.①恐怕,可能 ②疑惑 ③危险
三、
1.吝惜,舍不得
2.痛惜,哀怜
3.妻子和儿女
4.音乐
5.双音复合词,从而推广到
6.中原地区
7.两个词,从,接着;而,连词,表顺承,就
四、
1.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2.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
3.第一个“老”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敬爱;后两个“老”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人
4.第一个“幼”是形容词用作动词,爱护;后两个“幼”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小孩
5.名词用作动词,做榜样
6.使动用法,使……处于险境
7.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味的食物
8.形容词用作名词,轻软暖和的衣服
9.使动用法,使……来朝见
10.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国家
11.寡,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少的国家;众,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多的国家
12.弱,形容词用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用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3.名词用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14.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15.名词用作动词,穿
16.名词用作动词,称王,统治天下
五、
1.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宾语“之”放在谓语“闻”之前,正常语序为“臣未闻之也”。
译文:我(也)没有听说过这些事情。
2.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宾语“之”放在“能御”之前,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也”。
译文:没有人能够阻挡他。
3.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宾语“何”放在“由”之前,正常语序为“由何知吾可也”。
译文: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4.特殊句式: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胡龁”前省略介词“于”,省略的介词“于”加名词“胡龁”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放在句末,完整的正常语序的句子为“臣(于)胡龁闻之”。
译文:我(从)胡龁那里听说了一件事。
5.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 介词“于”加名词性短语“堂上”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 “王于堂上坐”。
译文:大王在殿堂上坐着。
6.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宾语“何”放在谓语“之”之前,正常语序为 “牛之何”。
译文:牛要到哪里去
7.特殊句式:省略句,“以”后省略宾语“之”,完整句子为“将以(之)衅钟”。
译文:打算用(它)来衅钟。
8.特殊句式:主谓倒装句,谓语“宜乎”放在主语“百姓之谓我爱也”之前,正常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译文: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9.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宾语“一羽”放在“不举”之前,正常语序为“不举一羽”,“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译文:不能举起一根羽毛。
10.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宾语“舆薪”放在“不见”之前,正常语序为“不见舆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译文:看不见整车的柴火。
11.特殊句式:被动句,“见”表被动。
译文:百姓没有受到爱护。
12.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宾语“何”放在“以”之前,正常语序为“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以何异”。
译文:不肯去做和不能做到的表现怎么区分
13.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 介词“于”加名词“诸侯”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于诸侯构怨”。
译文:与各诸侯国结怨。
14.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 介词“于”加名词性短语“王之朝”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使天下仕者皆欲于王之朝立”。
译文:(就能)使天下当官的人都想在大王的朝堂上站着。
15.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 介词“以”加名词性短语“孝悌之义”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
译文:用善事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申诫他们。
16.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 介词“于”加名词“道路”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放在“负戴”之后,正常语序为 “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
译文: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17.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宾语“之”放在谓语“有”之前,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
译文:没有这样的事情。
六、
1.√
2.√
3.√
4. “孝悌,孝顺父母,也可指孝顺之人”错,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古代以绝对服从父母为孝”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对的,并不是单方面的顺从。
5.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
片段阅读练
1.C A.意动用法,以……为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B.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C.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称王,统治天下。D.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获利/形容词用作动词,敬爱。
2.B 判断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不知句读”。A.都是宾语前置句。C.都是被动句。D.都是状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孟子进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 ”
孟子回答道:“大王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 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用什么使我国获利’,大夫说‘用什么使我家获利’,士人、平民说‘用什么使我自身获利’,上上下下交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如果以道义为后而以利益为先,那么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的人却遗弃自己的亲族的,没有讲求义的人却轻慢自己的君主的。大王只要说说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说利呢 ”
梁惠王说:“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大的国家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在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在那里牺牲;在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土地;在南边又被楚国欺辱。我对此深感耻辱,希望为死者尽洗此恨,要怎样才能办到呢 ”
孟子回答道:“拥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能够称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少赋税,提倡深耕土壤、勤除杂草,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秦、楚两国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军队了。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请大王不要怀疑!”
3.答案 (1)返回,回到
(2)胜任
4.D A.第三人称代词,此处指晋文公/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副词,表示反诘,岂、难道/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C.连词,表示顺接,于是、便/副词,表示肯定,就是、原来是。D.都是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
5.D 句意为:况且齐桓公能赦免管仲射中(他的)带钩的事,而任他为相。
[参考译文]
晋文公逃亡在外,晋献公派宦官披到蒲城去攻打晋文公,披斩断了晋文公的衣袖,于是晋文公逃到翟。晋惠公即位,又派披到惠窦攻打晋文公,没有抓到他。等到晋文公返回晋国,披求见。晋文公说:“蒲城之战,晋献公命令你一夜赶到,而你当天就赶到了;惠窦之战,晋惠公命令你三夜赶到,而你一夜就赶到了,怎么那样快呢 ”披回答说:“君命说一不二。除掉君主厌恶的人,唯恐不能胜任。当时您是蒲人、翟人,我对你又有什么呢 现在您即位了,难道没有蒲人、翟人那样的仇人吗 况且齐桓公能赦免管仲射中(他的)带钩的事,而任他为相。”晋文公于是接见了披。
为君主效忠,即使君主去世后,臣子继续效忠于新君,也不感到愧疚,这才是忠贞。现在晋惠公早上死去,披傍晚就侍奉晋文公,宦官披究竟是怎样的“无二心”呢
三年模拟练
温故知新
1.侍奉
2.以……为乐
3.保护,保全
4.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5.代词,其,他的
习题演练
1.答案 BDG
解析 “诸侯”是“将谋救燕”的主语,“诸侯将谋救燕”为完整的主谓宾结构的句子,故应在B处断开;“曰”为说话的标志,“曰”后断开,故应在D处断开;“诸侯多谋伐寡人者”句子结构完整,故应在G处断开。
2.C A.正确。名词,方法/名词,风尚。B.正确。代词,他/代词,代指燕国。C.“反,文中指返回”“都是通假字,意思相同”错。本文中的“反”不是通假字,意思是送还;“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的“反”是通假字,同“返”,意思是往返。D.正确。建立,设置/放置,摆放。
3.A “孟子认为……仁德的君主”错,应是“孟子认为商汤侍奉葛国,周文王侍奉昆夷,二人都是有仁德的君主;大王侍奉獯鬻、勾践侍奉吴国,二人都是有智慧的君主”。
4.答案 (1)用手按住剑怒视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是匹夫之勇,只能与一个人对抗。
(2)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又扩大一倍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自然会招致天下各国兴兵讨伐。
解析 (1)“疾视”,怒视;“当”,抵挡,挡住;“敌”,抵挡,对抗。
(2)“固”,本来;“倍地”,扩大一倍土地。
5.答案 ①齐宣王征伐燕国,可以拯救燕国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符合“仁政”思想,所以孟子赞成齐宣王伐燕。②齐国现在扩大一倍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会招致天下各国兴兵讨伐,所以孟子建议齐宣王撤军。
解析 ①由文本二“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可知,齐宣王征伐燕国,可以拯救燕国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符合“仁政”思想,所以孟子赞成齐宣王伐燕。②由文本二“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可知,齐国现在扩大一倍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会招致天下各国兴兵讨伐,所以孟子建议齐宣王撤军。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齐宣王问道:“和邻国相交有什么方法吗 ”
孟子答道:“有。只有仁爱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份来侍奉小国,所以商汤侍奉葛国,周文王侍奉昆夷;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份侍奉大国,所以大王侍奉獯鬻,勾践侍奉吴国。以大国身份侍奉小国的,是乐于接受天命的人;以小国身份侍奉大国的,是畏惧天命的人。乐于接受天命的人足以保天下,畏惧天命的人足以保全自己的国家,(正如)《诗经》中说的:‘畏惧上天的威严,于是能得到安定。’”
宣王说:“您说得太好了!(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喜爱勇武。”
孟子答道:“那就希望大王不要喜爱小的勇武。用手按住剑怒视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是匹夫之勇,只能与一个人对抗,希望您能够喜爱大的勇武。《尚书》中说:‘上天降生人民,(为他们)设立了君主,设立了老师。唯有他们能帮助天帝抚慰四方而使天下安定,有罪者和无罪者都由我负责,普天之下有谁敢违背上天的意志 ’(如有)一人在天下横行霸道,周武王便认为是自己的耻辱,这是周武王的勇武,而周武王也是一发怒而使天下的百姓得到安定。如今如果您也是一发怒而使天下的百姓得到安定,那天下的百姓还唯恐您不喜好勇武呢!”
文本二:
齐人攻打燕国,夺取了它,各国诸侯谋划着要救助燕国,宣王说:“有很多诸侯谋划要讨伐我,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 ”
孟子回答说:“我听说有凭着七十里的土地而治理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千里的国土还畏惧别人的。《尚书》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夷就埋怨;向南征伐,北狄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 ’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云和虹一样。(商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的不停止买卖,种田的不改变耕作,(军队)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之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他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了。’
“现在,燕王虐待百姓,大王去征伐他,百姓都认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箪盛饭,用壶盛饮料,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捆绑、拘囚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的宝器,这样做怎么行呢 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又扩大一倍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自然会招致天下各国兴兵讨伐。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抓的老人、孩子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位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