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强化练习题 3 *鸿门宴(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强化练习题 3 *鸿门宴(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7 09:2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3 *鸿门宴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距关,毋内诸侯“距”同“  ”,    
“内”同“  ”,    
2.张良出,要项伯“要”同“  ”,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同“  ”,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同“  ”,    
5.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意
2.善
3.胜
4.谢
5.故
6.望
7.因
8.且
9.如
10.举
11.间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                        。
今义:山东省。
2.约为婚姻
古义:                        。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                        。
今义:异乎寻常的,特殊的;十分,极。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                        。
今义:河北,河北省;河南,河南省。
5.寿毕,请以剑舞
古义:                        。
今义:活得岁数大,长命;年岁,生命;寿辰。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沛公军霸上   
2.沛公欲王关中   
3.此其志不在小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5.君安与项伯有故   
6.项伯杀人,臣活之   
7.吾得兄事之   
8.籍吏民   
9.范增数目项王   
10.常以身翼蔽沛公   
11.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2.头发上指   
13.此亡秦之续耳   
14.道芷阳间行   
15.拔剑撞而破之   
16.大行不顾细谨   
17.亡去不义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沛公军霸上。
特殊句式:                        
译文:                          
2.此天子气也。
特殊句式:                        
译文: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特殊句式:                        
译文:                          
4.具告以事。
特殊句式:                        
译文:                        
5.欲呼张良与俱去。
特殊句式:                        
译文: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特殊句式:                        
译文:                          
7.得复见将军于此。
特殊句式:                        
译文:                          
8.籍何以至此
特殊句式:                        
译文:                          
9.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特殊句式:                        
译文:                          
10.若属皆且为所虏!
特殊句式:                        
译文:                          
11.客何为者
特殊句式:                        
译文:                          
1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特殊句式:                        
译文:                          
13.此亡秦之续耳。
特殊句式:                        
译文:                          
1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特殊句式:                        
译文:                          
15.大王来何操
特殊句式:                        
译文:                          
16.沛公安在
特殊句式:                        
译文:                          
17.吾属今为之虏矣!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古代兄弟之间依长幼排行时,一般以伯、仲、叔、季为序,“季”最小,年龄最小的叔父称“季父”。(  )
2.坐,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跽,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  )
3.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  )
片段阅读练
一、(2024湖南岳阳期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 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 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易为以此去哉 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 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也。
(摘编自苏轼《范增论》)
1.下列加点词的古今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独恨其不早尔
B.增劝羽杀沛公
C.吾尝论
D.诸侯以此服从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臣之分也   分:职分,本分
B.犹有君人之度也 度:估量,揣测
C.义帝必不能堪 堪:经得起,忍受
D.中道而弑之 弑:杀。专指臣杀君,下
杀上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
                          
                          
                          
(2)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
                          
                          
                          
二、(2024江苏苏州月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哙以吕后弟吕须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帝尝病,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帝已崩,吕后释哙,得复爵邑。孝惠六年,哙薨,谥曰武侯。
(选自《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有删改)
4.请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十 余 日 哙 乃 排 闼 直 入 大 臣 随 之 上 独 枕 一 宦 者 卧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其比诸将最亲”与“比及三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比”字含义不同。
B.“恶见人”与“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中的“恶”字读音和含义相同。
C.“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与“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中的“属”字含义相同。
D.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之死,古有“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之说。
6.课文《鸿门宴》中“樊哙闯帐”与材料中“樊哙闯宫”两件事,都表现了樊哙怎样的形象特点 请简要概括。
                          
                          
                          
                          
                          
三年模拟练
(2024湖南部分学校期末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秦二世元年秋七月,陈涉起蕲,至陈,自立为楚王,遣武臣、张耳、陈馀略赵地。八月,武臣自立为赵王。郡县多杀长吏以应涉。九月,沛令欲以沛应之。萧何、曹参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帅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以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高祖。高祖之众已数百人矣。樊哙从高祖来。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高祖。高祖乃书帛射城上,与沛父老曰:“天下同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可立立之,以应诸侯,即室家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帅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高祖,欲以为沛令。高祖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择可者。”高祖数让,众莫肯为,高祖乃立为沛公。于是少年豪吏如萧、曹、樊哙等皆为收沛子弟,得三千人。
(选自班固《汉书·高帝纪》,有删改)
  材料二: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选自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温故知新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遣武臣、张耳、陈馀略赵地——攻城略地   
2.今欲背之——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鸿门宴》)   
3.因以劫众——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   
4.逾城保高祖——逾墙越舍   
5.高祖乃书帛射城上——乃丹书帛曰(《陈涉世家》)   
6.天下方扰——方兴未艾   
7.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习题演练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自度比至A皆亡之B到丰西泽C中亭D止E饮F夜G皆解纵H所送徒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祖,指汉高祖刘邦,楚汉相争,刘邦战胜项羽而取得天下,建立西汉。
B.从,跟随,与“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中的“从”含义相同。
C.“今置将不善”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含义不同。
D.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与成语“选贤举能”中的“贤”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涉在蕲县起义,后来自立为楚王。很多郡县响应陈涉起义,沛县县令也想在沛县响应陈涉起义,但萧何、曹参反对县令响应陈涉起义。
B.沛县县令让樊哙召回高祖,高祖带领数百人回来,县令后悔了,便关闭城门据守,想杀掉萧何、曹参。萧何、曹参恐惧,越过城墙投靠高祖。
C.高祖写信射到城上,对父老说,天下都为秦朝所苦很久了,诸侯都起兵,将要杀光城里的人,如果不响应诸侯,就难以保全家庭。
D.高祖在雒阳南宫摆设酒宴,要求列侯诸将回答他能拥有天下是因为什么的问题,对高起、王陵的回答并不完全认同。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
                          
                          
(2)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5.刘邦最终取得天下有多方面的原因,从这两则材料中可以得出哪些原因 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拒 据守 纳 接纳
2.邀 邀请
3.背 背弃
4.早 在某一时间之前
5.隙 隔阂、嫌怨
二、
1.①料想 ②意图 ③情景,景象 ④这里指神情、态度 ⑤意趣,情趣
2.①交好、友善 ②好好地 ③这里指揩拭 ④擅长,善于
3.①尽 ②承受 ③美好 ④超过,胜过 ⑤胜利
4.①道歉 ②感谢 ③这里是“请问”的意思
5.①交情 ②连词,所以 ③旧、老 ④副词,故意
6.①观察 ②盼望,希望 ③望日,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  ④向远处看 ⑤名望,声望
7.①趁着(机会) ②连词,于是,就 ③依靠 ④接续⑤顺着
8.①副词,将要 ②连词,表示让步,相当于“尚且” ③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又” ④副词,姑且,暂且
9.①及,比得上 ②像 ③往,到……去 ④或者 ⑤至于
10.①举起 ②尽 ③发动 ④成就 ⑤推举
11.①秘密地 ②间或、偶然 ③参与
三、
1.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2.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3.指意外的变故
4.河北,黄河以北;河南,黄河以南
5.敬酒献物,祝人长寿
四、
1.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3.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4.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形容词用作名词,交情
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8.名词用作动词,造册登记
9.名词用作动词,递眼色
10.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1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
12.名词作状语,向上
13.动词用作名词,后继者
14.名词用作动词,取道
1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碎
16.形容词用作名词,细枝末节
17.名词用作动词,守信义
五、
1.特殊句式: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霸上”前省略介词“于”,介词“于”加名词“霸上”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放在句末,正常完整句子应为“沛公(于)霸上军”。
译文:刘邦在霸上驻军。
2.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这是天子的云气。
3.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4.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以”加名词“事”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以事具告”。
译文: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
5.特殊句式:省略句,介词“与”后省略代词“之”,完整句子为“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译文:想叫张良跟他一同离开。
6.特殊句式: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河北”“河南”前省略介词“于”,两个介词“于”分别加名词“河北”“河南”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放在两个分句的句末,正常完整句子为“将军(于)河北战,臣(于)河南战”。
译文: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7.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加代词“此”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得于此复见将军”。
译文:能在这里再次见到将军。
8.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放在介词“以”之前,正常语序为“籍以何至此”。
译文:我怎么会这样呢
9.特殊句式:省略句,介词“与”后省略宾语“之”,完整句子为“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译文: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
10.特殊句式: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译文: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俘虏!
11.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放在“为”之前,正常语序为“客为何者”。
译文:来人是干什么的
12.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他)是沛公的骖乘樊哙。
13.特殊句式:判断句,无标志。
译文:这是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14.特殊句式:判断句,“为”表判断。
译文:如今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
15.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放在谓语“操”之前,正常语序为“大王来操何”。
译文:大王来时拿了什么(礼品)
16.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安”放在谓语“在”之前,正常语序为“沛公在安”。
译文:刘邦在哪里
17.特殊句式:被动句,“为”表被动。
译文:如今我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了!
六、
1.√
2.√
3.√
片段阅读练
1.A A.恨:古义,遗憾;今义,怨恨,仇视。B.劝:古今同义,都是“劝说,劝导”的意思。C.尝:古今同义,都是“曾经”的意思。D.服从:古今同义,都是“顺从、听从”的意思。
2.B 度:气度,胸襟。
3.答案 (1)范增离开,是好事,若不离开,项羽一定会杀范增,唯独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了。
(2)在众人之中赏识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若不贤能做到这些吗
解析 (1)“去”,离开;“善”,好事;“独”,唯独;“恨”,遗憾。
(2)“识”,赏识;“稠人”,众人;“擢”,提拔;“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稠人之中识卿子冠军”。
[参考译文]
苏子说:范增离开,是好事,若不离开,项羽一定会杀范增,唯独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了。既然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因为什么事情离开呢 (当初)范增劝说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最终因为这件事失去天下。应当因为这件事离开吗 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本分。项羽不杀沛公,表明他尚有君王的气度,范增怎能轻率地因为这件事离开呢 范增离开,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我曾经评论:义帝,是天下的贤君。只派遣沛公入关,却不派遣项羽,在众人之中赏识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若不贤能做到这些吗 项羽既然假托义帝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忍受,(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不用等待智者指点后才知道。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不是范增的主意。哪里只是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极力争辩而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却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开始的。
4.答案 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解析 “十余日”为时间状语,单独成句,其后断开;“大臣随之”中,“大臣”为主语,“之”为“随”的宾语,语意完整,应单独成句,其前后都断开。
5.B A.比较/等到。B.错误。憎恨,讨厌,读作wù/疑问代词,怎么、哪里,读作wū。C.都是“类,等辈”的意思。D.正确。
6.答案 ①勇武非凡。②善于辞令(能言善辩、直言敢谏)。③忠诚为主。
解析 由课文“樊哙侧其盾以撞……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和材料“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等可以看出其勇武非凡。
由课文“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窃为大王不取也!”和材料“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可以看出樊哙说话有理有据,条分缕析,足见其善于辞令(能言善辩、直言敢谏)。
从人物行事的目的来看,鸿门宴上“闯帐”是为了保护刘邦的安全,“闯宫”是以赵高之事警示高祖,由此可以看出其忠诚为主。
[参考译文]
樊哙因为娶吕后的妹妹吕须为妻,所以比各将领跟皇上更亲近。先前黥布反叛时,汉高祖曾生病,讨厌见人,住在宫内,命令守门人不得让大臣们进入。绛侯、灌婴等没有人敢进去。过了十几天,樊哙竟然推开宫门径直闯进去,大臣们跟随着他。皇上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着。樊哙等人看见皇上就流着泪说:“当初陛下带领我们在丰、沛一带起兵,平定天下,何等雄壮啊!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疲惫啊!况且陛下病情严重,大臣震惊恐惧,陛下不召见我们商议国事,难道只跟宦官诀别吗 况且陛下难道没有看到赵高的事情吗 ”高祖笑着起身。后来卢绾反叛,高祖命令樊哙以相国的身份攻打燕国。这时,高祖病得很厉害,有人诽谤樊哙勾结吕氏,说皇上一旦逝世,樊哙就会用兵把戚氏和赵王如意等人全部杀光。高祖(听到这些话)大为生气,就派陈平用车载着周勃去代替樊哙统率军队,并在军中将樊哙斩首。陈平畏惧吕后,逮捕樊哙来到长安。到达时高祖已经逝世,吕后释放了樊哙,给他恢复爵位和食邑。孝惠六年,樊哙去世,谥号为武侯。
三年模拟练
温故知新
1.侵略,夺取
2.背叛
3.依靠
4.越过
5.写
6.正
7.于是,就
习题演练
1.答案 BDF
解析 “到”是谓语动词,“丰西泽中亭”为地点,“到丰西泽中亭”为动宾短语,省略主语“高祖”,结构完整,其前后均应断开,故B、D处断开。“止饮”为动宾结构,语意完整;“夜”,名词作状语,意为“在夜里”,修饰“解纵”,其前应断开,故F处断开。
2.B B.“含义相同”错误。跟随/率领、带领。C.妥善、妥当/友善、交好。
3.A “但萧何、曹参反对县令响应陈涉起义”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萧何、曹参曰……乃令樊哙召高祖”可知,萧何、曹参不是反对县令响应陈涉起义,而是担心没有人听从。
4.答案 (1)我不敢怜爱自己,恐怕能力微薄,不能保全父兄子弟。
(2)这三个人,都是人中俊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
解析 (1)“自爱”,怜爱自己;“能薄”,能力微薄;“完”,保全。
(2)“……者……也”,表示判断;“用”,任用;“所以”,……的原因。
5.答案 ①有担当精神,善于赢得人心。②分封功臣,与他们同享利益。③知人善任,取人之长。
解析 材料一中刘邦夜间释放了所押送的犯人,能赢得人心;根据“天下同苦秦久矣……父子俱屠,无为也”可知,刘邦向沛县父老讲明利害关系,希望帮他们保全家室性命。由此可概括出:有担当精神,善于赢得人心。
根据“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此所以失天下也”可概括出:分封功臣,与他们同享利益。
根据“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吾不如韩信”可知,刘邦不居功自傲,重用有才能的张良、萧何、韩信等人,让他们辅助自己成就大业。由此可概括出:知人善任,取人之长。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高祖,是沛县丰邑中阳里人,姓刘。高祖以亭长的身份替县里押送刑徒前往骊山,刑徒多数在路上逃走。高祖自己估计到了骊山人就跑光了,行至丰西泽中亭,停下喝酒,夜间释放了所有押送的刑徒。他说:“诸位都走吧,我也从此逃跑了!”刑徒中的壮士愿意跟随他的有十几人。秦二世元年秋七月,陈涉在蕲县起义,后到达陈县,自立为楚王,派武臣、张耳、陈馀占领赵地。八月,武臣自立为赵王。各郡县百姓多数杀其官吏来响应陈涉。九月,沛县县令想在沛县响应陈涉起义。萧何、曹参说:“您身为秦朝官吏,现在想背叛朝廷,率领沛县子弟,恐怕不会有人听从。希望您召回那些逃亡在外的人,可以得到几百人,依靠他们来威胁众人,众人不敢不听从。”县令便让樊哙召回高祖。高祖手下已有几百人。(不久)樊哙跟随高祖回来。沛县县令后悔了,害怕有变故发生,便关闭城门据守,想杀掉萧何、曹参。萧何、曹参恐惧,越过城墙投靠高祖。高祖便写信射到城上,对沛县父老说:“天下都为秦朝所苦很久了。虽然今日父老为沛县县令守城,但诸侯都起兵,将要杀光城里的人。沛县众人今天同杀县令,选择可以立为首领的人拥立他,来响应诸侯,就可以保全家庭。不这样的话,父子都将被杀,无所作为。”父老便率领其子弟同杀沛县县令,打开城门迎接高祖,想要立他做沛县县令。高祖说:“天下正在骚动,诸侯都起兵,今天要是选拔首领不妥当,会一败涂地。我不敢怜爱自己,恐怕能力微薄,不能保全父兄子弟。这是大事,希望另选可以胜任的人。”高祖多次推让,众人没有愿意干的,高祖于是被立为沛公。于是年轻杰出的官吏如萧何、曹参、樊哙等都去招募沛县子弟,共收了三千人。
  材料二:
高祖在雒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能隐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 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 ”高起、王陵回答说:“您为人傲慢且侮辱他人,项羽为人仁厚且爱护他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降服和攻下的地方就用来分封给我们,跟天下人共享利益。项羽妒贤嫉能,有功的人就妒忌人家,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帷帐之中出谋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不断绝粮道,我比不上萧何。联合百万大军,作战就一定胜利,攻打就一定夺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