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强化练习题 7.1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强化练习题 7.1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7 09:4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7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基础过关练
(2024河南洛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把冰山扔进火山会怎样 被划破的航天器如何自动“愈合” 海到底有多深 ……近年来,一些院士、专家走出实验室、大学教室,在网络平台上以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讲授科普知识,广受好评。
科学家成为“科普达人”,提升了科普的专业性,带火了年轻人对科学的热爱。有些科学家非常擅长讲故事,把科学知识讲得  ①  ,可以帮助大众理解专业化的科研成果。他们以和蔼可亲的形象、风趣幽默的谈吐、深厚渊博的知识,在网上收获了大批粉丝。
科普是一门大学问。与教授科研领域的学生相比,为大众做科普,需要深思熟虑,额外下一番功夫,把专业科学知识讲得更简单明白。有人可能觉得,既然这么费劲,在培养科学人才方面也不能产生  ②  的效果,何必大费周章。实际上,科普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科学事业中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如果说攻克一些科研难题就像“摘果子”,那么,做好科学普及、点燃科学梦想就是“播种子”。科学家们重视科普,就是为了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为科学人才的培养、科研事业的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的省略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豆豆委屈地说:“这……这不是……不是我打碎的。”
B.果园里有桃树、梨树、杏树、枇杷树……真是种类齐全!
C.“你,你胡说……”他说着说着,突然一阵咳嗽,中断了说话。
D.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4重庆育才中学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孩子们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想象力,这种印象其实只有一半是对的,好奇心的确是与生俱来的,但  ①  。想象力源自一个人直接或间接的体验、经历或体会等。人们想象的东西,大都能在生活当中找到参照物。一个人如果没有丰富的实践体验和经历,  ②  。在一个孩子还没有丰盛的阅读体验和社会实践之前,再纵有强烈的好奇心,他的想象力恐怕也只能不限于把天上的月亮想象成熟悉的蛋糕或月饼。
扩展自己的想象力,让脑海中产生更多精妙绝伦的想法,最重要的就是增加自己的阅历、经验和体会。当然,这可以通过读书来间接获得,  ③  。大多数时候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先通过读书来获得。不过也必须意识到,正如陆放翁《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名句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只是走出的第一步,最终还是要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三年模拟练
(2024河北邯郸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分)
  一些文学家认为,科学家或科技工作者在观测自然现象时不具有审美态度。例如,马克·吐温在描述密西西比河的美景时认为:人一旦学会了天气与河岸的语言,往往只关注航行安全、生活利益等问题,如“看到河上有某根漂浮的原木就知道河水正在上涨,看到河面上的标记就知道这里有垂直暗礁”之类;太阳和云层共同描绘的景观,如“各样绚丽的画面”等则被忽视了。
这种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说法是事实吗 很多哲学家、美学家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观点存在偏见。斋藤百合子认为,由马克·吐温描述的某些特定情况不能推断出普适的美学理论。对普通游客来说,欣赏密西西比河的落日、云层之美的确是美学欣赏,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美学欣赏方式,即不能把在形式和感觉层面的美学欣赏当成美学的全部。这种看法符合美学事实,因为美学是一门感性的学问,研究中产生的感性触动不仅包括美好积极的触动,也包括痛楚刺激等负面的触动。比如明代文学家杨慎被贬谪到云南、四川等地,他的诗文中不仅描述了恶劣的环境,还饱含艰难生存的体验。斋藤百合子也进一步认为,尽管一些人(尤其是拥有自然科学专业知识的人)确实会从实践和科学等方面考量自然之美,但是这并不会“消除、干扰或减损感觉层面的体验”。加拿大的自然美学家艾伦·卡尔松认为,科技知识与气象审美不矛盾。在他看来,学者带着科技知识去鉴赏自然可以获得普通人所接触不到、无法知晓的自然真相,同时这种鉴赏也包含普通人的日常经验和自然体验。由此看来,文学家、美学家的争议焦点在于科技知识对气象审美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那么,科学家对审美与科技知识的关系又有何认识 经过调研,他们大多认为,科学家首先是普通人,对天气等自然现象与普通人有着同样的审美体验;不过与普通人相比,科学家有进一步解读自然奇观的冲动和求索科学答案的习惯。
当然,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科技与审美不相容。这种观念主要是基于科技主义的专业偏见。他们认为,没有审美科学照样发展,尤其是现代科技早已拥有一套成熟的方法、标准、规范和话语,就更不需要美学的支撑了。这个观念明显是科学至上主义的,既没有考虑自然科学观察到的感性事实,也没有正视气象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更没有考虑普通大众对自然知识的感性需求。表面上看,科普工作只需要科学家将科学知识浅显化、通俗化,实质上,科普工作者要将科学知识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感性体验融会贯通,让科学更有温度和情怀。
既然科学与审美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为什么有人认为科技与美学是隔离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专业偏见,这与近代以来形成的专业分工思维、行业视野、职业习惯等有密切关系。面对一些天气现象时,气象科学研究者尽管也会与普通人一样产生某些体验和感受,但是他们并不会往审美(尤其是文艺审美)这方面去“想”,最多只是自然和无意识地体验,因为气象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才是科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对现代美学家而言,他们关注的是光电、线条、力的各种形式,并且他们被这些形式和结构所给予的感觉、情绪、思想吸引,科学知识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当然也不会用科学话语来描述自然现象。而人文社会学界也有成见,或者说文学家、美学家不希望科技等“功利性知识”触及美学的怡然自得领域。在他们看来,在开展自然审美活动时,如果“这是积雨云,那是雷暴云”一类的知识介入其中,“诗情”可能荡然无存。同样,科技工作者对文学家、美学家的超然移情也不屑一顾。总之,这种隔阂和偏见是客观存在的,并不那么容易解决。
那么,面对如此局面,该怎么办 我们知道,现代科学成熟以前,审美活动与生产活动、认知活动是融合在一起的;到了近代,美学和科学才有了分工,两者相对独立,有了巨大的发展。在当代,审美与科技又出现了融合趋势,例如气象审美就是审美与科技交叉融合的领域。同样,气象科普工作要求创作者不仅要具备气象学功底和气象专业素养,还要具备文学、历史、艺术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科技活动及科普工作只有与生活体验、审美经验、文学书写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更大成效,不能为了普及而普及。
气象科学考察写作、描述气象物候等都是将气象审美与科技知识结合起来的活动。如大气物理学家王鹏飞时常自觉引用古人的诗词文章作为科学论证的材料。其研究不仅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还具有一定的通俗性和审美性,事实上产生了一定的气象科普效果。
(摘编自王东、上官张帆《论气象
审美与科技的关系》)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马克·吐温的话表明,科学家或科技工作者在观测自然现象时并不具有审美态度。
B.普通游客的审美只是从形式和感觉层面进行,不会从实践和科学等方面考量自然之美。
C.科学至上主义者认为,没有审美科学照样发展,在现代科技活动中不需要美学的支撑。
D.近代,人们在专业分工思维、行业视野、职业习惯上形成了诸多不同,存在着专业偏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针对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说法,很多哲学家、美学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们认为二者具有联系,不是隔离的。
B.感受到事物的美属于美学欣赏,但不是美学欣赏的全部,美学欣赏也包括在感受事物时所产生的痛苦体验等负面的触动。
C.一些科学家认为科技与美学是隔离的,这主要由其专业偏见所决定,而这种专业的隔阂与偏见是客观存在的,确实难以消除。
D.自古以来,审美活动与生产活动、认知活动是融合的,直到近代才各有分工,各自完全独立,相互之间没有了关联。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原文第三段“科学家首先是普通人,对天气等自然现象与普通人有着同样的审美体验”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研究艺术哲学的学者斯图尼茨认为,科学家将专业知识和实用目的介入了观赏过程,因此“关注的就不是云朵醒目的外表,而是形成这一外表的原因”。
B.北宋沈括曾描写彩虹“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后更换角度观察“夕虹”,“自西望东则见”,这一现象符合虹霓与太阳相对的道理。
C.明代徐霞客游历浙江天台山,感受了阴晴不定、风雨多变,看到植被发育的垂直差异,自然发出感慨:“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
D.柯尔利斯在《奇异自然现象》中,记录了科学家对各种反常天气现象的描绘和感叹,他们仔细观察形状和色彩,记录气温和湿度的同时还自觉地探究缘由。
4.下面是气象学家在科普活动中对 2008 年冬天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冰雪灾害的原因的阐释,根据原文内容对下列画横线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冰雪灾害是短时间内的冰雪量大(要求温度低和空气含水量大),令人猝不及防才产生的。虽然江南的中南部空气含水量大,但很少出现低温情况;②而江淮以北地区更容易满足这两个条件,经常“燕山雪花大如席”。因为人们有这方面的经验,会多加防备,所以很少造成巨大的灾害损失。③而 2008年冬,强冷空气越过江淮地区不断南下,与同样强劲的偏南暖湿气流持续交锋,形成了拉锯式的持久战,由此形成了江南地区反常的冰雪大灾。④这种情形江南地区以前没有出现过,令人猝不及防,人们当然也就感到特别寒冷、难以接受了。
A.句子①体现了专业性,表明科普者要有扎实的科学知识和专业素养。
B.句子②体现了科普者既要有专业素养,又要具备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C.句子③凸显科普者在进行科普活动时要把气象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放在首要位置。
D.句子④将科学知识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感性体验融会贯通,通俗易懂。
5.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B 文中省略号标示列举的省略。A.标示说话时断断续续。B.标示列举的省略。C.标示话语的中断。D.标示语意未尽。
2.答案 (示例)①深入浅出 ②立竿见影
解析 ①由前文“有些科学家非常擅长讲故事”和后文“可以帮助大众理解专业化的科研成果”可知,语境是说科学家把科学知识讲得让人容易理解,可填“深入浅出”。深入浅出:指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辞却浅显易懂。②由前文“有人可能觉得,既然这么费劲,在培养科学人才方面也不能产生”和后文“实际上,科普的重要性在于……科研事业的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可知,语境是说科普不是立刻见效的工作,而是科学事业中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可填“立竿见影”。立竿见影:比喻立见功效。
3.答案 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攻克一些科研难题”比作“摘果子”,将“做好科学普及、点燃科学梦想”比作“播种子”。②做好播种才能收获果实,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普及科学、点燃科学梦想的重要性。
解析 “攻克一些科研难题就像‘摘果子’”运用比喻修辞,把“攻克一些科研难题”比作“摘果子”;“做好科学普及、点燃科学梦想就是‘播种子’”,也运用比喻修辞,把“做好科学普及、点燃科学梦想”比作“播种子”。
先有“播种子”才能有“摘果子”,即先有科学普及和点燃科学梦想的前期工作,才能有后期的收获和结果,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做好科学普及、点燃科学梦想的重要性。这句话用具体的生活常识来比喻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
4.答案 在一个孩子还没有丰富的阅读体验和社会实践之前,纵有再强烈的好奇心,他的想象力恐怕也只能限于把天上的月亮想象成熟悉的蛋糕或月饼。
解析 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丰盛”与“阅读体验和社会实践”不搭配,应改为“丰富”;二是语序不当,“再纵有强烈的好奇心”中的“再”应修饰“强烈”,应改为“纵有再强烈的好奇心”;三是否定不当,“只能不限于把天上的月亮想象成熟悉的蛋糕或月饼”想表达的意思应是局限于把月亮想象成蛋糕或月饼,可把“不”去掉,改为“只能限于把天上的月亮想象成熟悉的蛋糕或月饼”。
5.答案 ①想象力却并非如此 ②是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力的 ③也可以通过实践来直接获得
解析 ①处,根据前文“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孩子们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想象力……好奇心的确是与生俱来的”和后文“想象力源自一个人直接或间接的体验……找到参照物”可知,语境是说想象力并非与生俱来,故可填“想象力却并非如此”之类的内容。
②处,根据后文“……强烈的好奇心,他的想象力恐怕也只能……把天上的月亮想象成熟悉的蛋糕或月饼”可知,丰富的阅读体验和社会实践会让人产生想象力,再联系前文“一个人如果没有丰富的实践体验和经历”,故可填“是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力的”之类的内容。
③处,根据前文“这可以通过读书来间接获得”和后文“我们只能先通过读书来获得。不过也必须意识到……要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可知,语境是说想象力可以通过读书间接获得,也可以通过增加自己的阅历、经验和体会等实践活动来直接获得,故可填“也可以通过实践来直接获得”之类的内容。
三年模拟练
1.B “普通游客……不会从实践和科学等方面考量自然之美”说法错误,原文为“对普通游客来说……美学的全部”“尽管一些人(尤其是拥有自然科学专业知识的人)确实会从实践和科学等方面考量自然之美”。
2.D “直到近代才各有分工,各自完全独立,相互之间没有了关联”说法错误,由文中“到了近代,美学和科学才有了分工,两者相对独立,有了巨大的发展。在当代,审美与科技又出现了融合趋势”可知,三者不是“完全独立”的,也并非“没有了关联”。
3.A A项体现的是,科学家不会和普通人一样先去体验和审美,他们只关注其中的科学原理。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原文第三段的观点。
4.C “凸显科普者在进行科普活动时要把气象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放在首要位置”分析错误。原文说的是“科学家首先是普通人……有进一步解读自然奇观的冲动和求索科学答案的习惯”,并没有说“科普者在进行科普活动时要把气象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放在首要位置”。
5.答案 ①先指出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观点是错误的。②然后阐述科学家对审美与科技知识的关系的认识分歧,并分析一些科学家认为科技与审美不相容的原因。③最后指出如何处理好审美与科技活动之间的关系。
解析 文章第一段先提出一些文学家的观点并举出具体例子。第二段指出“这种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说法……存在偏见”,先指出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观点是错误的,随后运用斋藤百合子、明代文学家杨慎、加拿大的自然美学家艾伦·卡尔松的观点和事例加以论证。
第三、四段阐述科学家对审美与科技知识的关系的认识分歧,“他们大多认为,科学家首先是普通人……解读自然奇观的冲动和求索科学答案的习惯”“当然,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科技与审美不相容”;第五段分析一些科学家认为科技与审美不相容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专业偏见……有密切关系”。
最后两段指出如何处理好审美与科技活动之间的关系,“科技活动及科普工作只有……才能有更大成效,不能为了普及而普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