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9 说“木叶”
基础过关练
(2024四川达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是摆在每个诗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写诗必须从旧的思维中择出来,从传统的创作手法和题材中择出来,创造、创新,推陈出新,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的伟大作品;否则,( ),将被时代淘汰。
诗歌创新,认识要拔高。诗歌是文学王冠上的明珠,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站在延续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的高度,站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来理解诗歌的创新实践。①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民族,②传统文化博大精深。③外来文化对中国非常包容,兼收并蓄,不断求新求变。正是求新求变,才出现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出现灿烂的汉唐文化,出现各个朝代相应的特色文化;正是求新求变,才构成了中华文脉的绵延不绝,让中华文化傲然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推陈出新。
诗歌创新,生活要深挖。要深入生活,扎根群众,从群众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中去鞭苔假恶丑,颂扬真善美;④同时,感受时代的磅礴力量,提振民族精神。当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文明进步,中华民族正走向伟大复兴,这就需要我们创作出符合当代精神的“新诗经”。要创作出“新诗经”,一是必须在传统上再深入发力。坚定文化自信,诗歌才有出路。二是要敢于“喜新厌旧”,扬弃传统。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带来很多新行业、新领域,更需要诗人用诗歌呈现出来。三是诗人要洞察未来。事实上,很多诗人都是预言家,引领着人类的文明方向。
1.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
A.盼星星,盼月亮
B.穿新鞋,走老路
C.东家长,西家短
D.拆东墙,补西墙
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进行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明珠”在该句中用了比喻手法,是喻体。
B.“血脉”中的“血”的读音应为“xuě”。
C.“鞭苔”应写作“鞭笞”,在该句中作谓语。
D.“喜新厌旧”一词在该句中属于贬词褒用。
5.请根据文中“农村城镇化”一词,描绘一幅新农村画面。要求描写具体,语言流畅,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个字。
三年模拟练
(2024湖北荆门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材料一:
①先看意象和物象的关系。
②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③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④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⑤意象可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社会生活的,如战争、游宦、渔猎、婚丧等;人类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心理等;人的创造物,如建筑、器物、服饰、城市等;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异、冥界等。
⑥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蒙蒙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辛弃疾《贺新郎》:“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由“柳”构成的意象,如“杨柳依依”,这意象带着离愁别绪;“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这意象带着诗人早朝时的肃穆感。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⑦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⑧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忆君清泪如铅水”,铅泪,世间也不存在,但既然是金铜仙人流的泪,那么当然可以是铅泪了。
⑨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材料二:
整体而言,中西语境中的“意象”概念最核心的区别在于,西方“意象”就是“图像”借助象征方法在读者内心的呈现,其意义的生成具有多义性、弥散性;而中国意象则是基于某种共识来生发,其意义的生成遵循特定的路径,两者在意义生成机制上有着本质的差异。
具体来说,西方“意象”在接受者内心中的呈现是没有稳定模式的,每个读者基于自己的个体接受图式而创造出差异性极大的想象空间。而中国意象在具体生成的过程中,有一个从“预备”到“生发”的过程。在“预备”的过程中,意象由特定的物象引导,而这些物象都指向特定的“约定俗成”的文化意义。
以庞德的诗歌为例:“芦苇沉重,垂首;/竹林细语,如哭泣”“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庞德的书写模式,模仿的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路数,这种写法显然比波德莱尔那种跳跃性、抽象化、晦涩冗长的象征主义书写要更具蕴藉性、可读性和画面的美感。但庞德显然依旧未能理解中国诗歌中运用自然意象之精髓。中国的自然意象基本都自带特定意味,这是与一般的自然物象最根本的区别,比如竹子在中国的绘画和诗歌中,一般都带着“临风不惧”“青翠挺拔”“高洁自爱”“宁折不屈”等意味,其与梅兰菊等自然意象一道,构成了所谓君子处世的审美姿态。至于“桃花”则让人联想到“春暖”“萌动”“艳丽”等意味,诸如“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等诗中“桃花”这一自然意象指向的是佳人的意味;而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和“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诗中,“桃花”则指涉着“春暖”“萌动”的气息。
也就是说,中国人由于自然意象所自带的相对稳定的意义指向性,能够在接触某个自然意象的刹那间迅速进入某种预设好的意义空间之中,意象接受者无需过多思索就能直接进入一种约定俗成的共时性审美情境之中。至于在这种审美情境之中,审美参与者究竟希望进入哪一类审美情境,就由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了。这跟波德莱尔象征主义式的碎片化、抽象化、晦涩化有着本质区别,也跟庞德试图模仿中国的“自然意象”却写出了诸如“芦苇沉重,垂首”之类的“自然物象”有着显著区别。
(节选自《对中西“意象”概念的
考察和梳理》,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物象必须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挑选和思想感情的点染,方能成为意象。
B.诗歌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带有诗人主观的色彩。
C.中国诗歌意象的意义指向是稳定的、“约定俗成”的,因而是固定不变的。
D.同一个物象,由于所融入的诗人的主观感情不同,所构成的意象的情感指向也迥然不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梅”这一意象固定地带有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是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的结果。
B.物象是构成意象的基础,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如“云”这个物象可以构成“孤云”“暖云”等意象。
C.西方的“意象”是“图像”借助象征方法在读者内心的呈现,而中国意象则是基于“约定俗成”的文化意义来生发。
D.西方读者基于自己的个体接受图式而创造出差异性极大的想象空间,是因为西方更重视个性自由。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⑦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B.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C.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D.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教材 考点
对应疑难破308页第1题
(1)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 ①先看意象和物象的关系。 ②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③ 。 ④以“梅”为例,说明什么是意象。 ⑤意象可分为五大类。 ⑥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 ⑦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也可以 。 ⑧ 。 ⑨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续表
(2)划分层次 a.第①段开篇提出本文话题: 。 b.第 段具体阐述了意象的概念。 c.第 段具体阐述了意象的分类。 d.第 段分析了创造意象的不同方式。 e.第⑨段得出结论: 。
(3)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成为意象,引发游子共鸣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五年高考练
信息类文本阅读之分析论据
(2023新课标Ⅰ,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 ”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顷。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
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
《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
B.“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的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
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该事件的看法。
B.“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藜麦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
C.“每个新手辩论者”“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见有些“沟通者”会选择有助于推进个人意图的真相,而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D.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
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
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4分)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 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B “盼星星,盼月亮”:形容盼望的心情非常急切。“穿新鞋,走老路”:比喻虽然换了新形式,却仍然按照老办法办事。“东家长,西家短”:指议论人家的是非短长或谈论别人的家事。“拆东墙,补西墙”:比喻处境困难,临时勉强应付。前文说写诗要从旧的思维、传统的创作手法和题材中择出来,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的作品。括号前的“否则”表明这里说的情况同前文的情况相反,即还是固守着以前的思维、创作手法和题材,故应选“穿新鞋,走老路”。
2.答案 ①: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度。
③:中国对外来文化非常包容,兼收并蓄,不断求新求变。
解析 ①句,“中国”和“民族”主宾不搭配,应将“民族”改为“国度”。
③句,主客颠倒。结合上下文可知,本句的主体应为“中国”,“外来文化”是客体,故改为“中国对外来文化非常包容……”。
3.答案 诗歌如何创新 也需要与时俱进
解析 第一处,结合下文“写诗必须从旧的思维中择出来……创造、创新,推陈出新”,以及第二、三段的中心句“诗歌创新,认识要拔高”“诗歌创新,生活要深挖”可知,本文的论述对象是诗歌的创新。所填句子位于第一段段首,且横线后面的句子说“是……重要课题”,可见所填句子要能体现本段乃至全文的中心,且带有疑问语气,故可填写“诗歌如何创新”之类的内容。
第二处,上文提到“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即需要传承中华文化,根据上文“既需要……代代守护”和下文的“推陈出新”可知,所填句子在内容上应和上文是并列关系,并含有与下文的“推陈出新”表意一致的词语,即要创新中华文化;在形式上要有关联词语和上文的关联词语“既”相照应,且和“既需要薪火相传”的句式一致,故可填写“也需要与时俱进”之类的内容。
4.B “血”字共有两个读音,即“xi씓xuè”,“xuè”多用于书面语,“xiě”多用于口语。本文中“血脉”属于书面语,故读音应为“xuè”。A. 正确。把“诗歌”喻为“明珠”,诗歌是本体,明珠是喻体。C. 正确。“鞭笞”在句中作谓语,“假恶丑”是其宾语。D. 正确。“喜新厌旧”,本义为喜欢新的,厌弃旧的(多指爱情不专一)。在文中指的是诗歌创作要摒弃旧有的不好的传统,是对这一做法的肯定,属于贬词褒用。
5.答案 (示例)盛夏时节,乡村风景犹如一幅幅徐徐展开的美丽画卷呈现在眼前,一幢幢小楼错落有致,乡间硬化路干净整洁,村头村尾绿树成荫,加工厂内机器轰鸣……好一幅新农村美景。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农村城镇化”一词的含义,即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改变了落后的形象,其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由传统的农村文明向现代的城市文明转化,等等。描写时要紧扣新农村面貌,描写新农村的具体画面,如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等展现村容村貌、乡风民俗的具体场景。同时注意题干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个字的要求。
三年模拟练
1.C “中国诗歌意象的意义指向是稳定的……因而是固定不变的”错,结合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人由于自然意象所自带的相对稳定的意义指向性”可知,中国诗歌意象的意义指向只是“相对稳定的”,并非“稳定的”“固定不变的”。
2.D “是因为西方更重视个性自由”于文无据。
3.A 材料一第⑦段的观点是“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加强诗的艺术效果”“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A.没有“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和“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的加工创造。B.运用了夸张手法。C.运用了夸张手法。D.运用了拟人手法,属于“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故选A。
4.答案 (1)③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⑦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
⑧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2)a.意象和物象的关系 b.②—④ c.⑤—⑥ d.⑦—⑧ e.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3)材料一首先提出本文话题,即意象和物象的关系;其次阐述意象的概念和分类;再次分析创造意象的不同方式;最后总结,得出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的结论
解析 分析行文思路三步骤:
第一步:概括文本各段的主要内容。注意各段中的总领句、总结句、概念句、观点句等,精准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第二步:根据每段的主要内容,按照论述的内容或角度划分文本层次。
第三步:根据划分的层次和对层次中心内容的概括,用“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词组织答案。
5.答案 ①“月亮”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是有阴晴圆缺和唯一性特征的一种物象(自然意象)。②诗人在其中融入自己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将思乡的情感移到月这一物象上来。③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月亮”就是思乡情感的载体,有着约定俗成的文化意义。④“月亮”意象所自带的相对稳定的意义指向性,使得游子在接触这一意象的刹那间直接进入一种约定俗成的共时性审美情境之中,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解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作为意象,它有阴晴圆缺和唯一性特征。结合材料一“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主观情意”可知,诗人在“月是故乡明”中融入自己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将思乡的情感移到月这一物象上来。
结合材料一“同一个物象,由于……大异其趣”、材料二“而中国意象在具体生成的过程中……都指向特定的‘约定俗成’的文化意义”可知,意象通过特定的物象引导会指向特定的“约定俗成”的文化意义。“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非常丰富,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因而在不同的诗歌中,其意义指向也各不相同,但是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月亮”就是思乡情感的载体,有着约定俗成的文化意义。
结合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自然意象有自带的相对稳定的意义指向性,所以意象接受者无需过多思索就能直接进入一种约定俗成的共时性审美情境之中。所以正是因为“月亮”意象所自带的相对稳定的意义指向性,使得游子在接触这一意象的刹那间,能够迅速进入某种预设好的意义空间之中,无需过多思索就能直接进入一种约定俗成的共时性审美情境之中,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五年高考练
1.C 本题考查学生整合与比较文中信息的能力。据第三段“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可知,改变当地人对藜麦看法的是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并不是藜麦的大面积种植;另外,选项中“当地”指代的内容是“玻利维亚和秘鲁”,原文只谈及秘鲁城里人认为高原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但是有关玻利维亚人对食用藜麦是否存有歧视这一信息并不明确。
2.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据第四段“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可知,作者是在推测可能造成的结果,但选项却表述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将或然当作了必然。
3.A 本题考查学生印证分析文章论点、论据的能力。第二段的观点是“藜麦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A项,表明是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想吃点别的东西,从而导致了藜麦消费量的下降,而不是藜麦价格的上涨导致了消费量的下降,直接支撑了第二段的观点。B项,说的是藜麦价格的上涨会对当地人造成伤害,与第二段的观点相悖。C项,说的是“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与第二段关系不大,更适合用来支撑第四段的观点。D项,可以用来支撑“竞争性真相”的相关观点,与第二段的观点无关。故选A。
方法点拨
分析论据三步骤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可靠的数据、确切的史实等。理论论据,包括格言、原理、定律等。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分析论据时,不管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基本上都要遵循以下三个步骤:
(1)梳理筛选论据。先通读全文,在文段中画出表明观点的语句及证明观点的语句,进而梳理出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材料,哪些是事实论据,哪些是理论论据。
(2)分析立场态度。在找出文中运用的论据材料后,要分析把握该论据材料所包含的作者的态度倾向,因为作者在运用论据材料时,一般会对该材料进行分析评论,抓住这些文字,弄清文本中的事例材料的正反角度,弄清作者援引理论材料是用来佐证或是批驳观点的不同意图,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立场观点。
(3)分析逻辑联系。文本中可能运用多个论据材料,它们彼此之间可能是并列平行地共同支撑某一观点,也可能是正反对比地印证某一观点,还可能是逐层递进的关系。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思考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论据与论点之间可能是归纳推理,也可能是演绎推理,还可能有因果联系,等等。
4.答案 ①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②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③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④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便宜的进口食物。(每点1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中重要概念并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何为“竞争性真相”。根据第四段“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可以将“竞争性真相”理解为:人们在众多事实中选择的更利于支持自己观点的事实。西方媒体报道中使用的“竞争性真相”集中在第一段。“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这一真相应该是各媒体共同关注的话题。2011年《独立报》将“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的真相与藜麦价格上涨的真相进行关联,得出“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这一推论;《纽约时报》把“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真相与藜麦价格上涨的真相进行关联,来支持食用藜麦对藜麦种植区有不良影响的观点;《卫报》以“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的真相与藜麦价格上涨的真相进行关联,提升了人们对食用藜麦问题的关注度。
5.答案 ①引用经济学家的调查数据及观点;②针对媒体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或“通过定义/阐释‘竞争性真相’的概念,反驳/论证媒体的错误”,或“反思媒体/新闻报道的运作模式”)③进行实地调研,征询当地居民的意见。(每点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理的方法的能力。通读文章可知,作者借用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的研究事实和“藜麦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藜麦消费量下降,很可能只是因为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想换换口味”等结论来证明新闻报道的错误。作者就前面媒体提出的问题,指出“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强调媒体报道片面地使用“竞争性真相”会带来更多伤害,反思媒体的运作模式。作者还亲自去秘鲁与玻利维亚进行实地调研,借助访谈等了解当地藜麦种植、销售的实际情况,发现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对种植区的影响是正向、积极的,从而证明新闻报道的错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