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强化练习题 11.1 谏逐客书(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强化练习题 11.1 谏逐客书(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7 10:0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1 谏逐客书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遂散六国之从“从”同“  ”,    
2.而陛下说之“说”同“  ”,    
3.说耳目者“说”同“  ”,    
4.河海不择细流“择”同“  ”,    
5.藉寇兵而赍盗粮“藉”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举
2.就
3.施
4.制
5.让
6.以
7.于
8.治
9.强
10.若
11.拔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
古义:                          
                        。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2.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
古义:                          
                        。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名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3.使之西面事秦
古义:                        。
今义:方位词,西边。
4.却宾客以业诸侯
古义:                        。
今义:客人(总称)。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   
2.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   
3.东据成皋之险   
4.强公室,杜私门   
5.蚕食诸侯   
6.娱心意、说耳目者   
7.而歌呼呜呜快耳者   
8.快意当前   
9.非秦者去   
10.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11.故能就其深   
12.故能明其德   
13.却宾客以业诸侯   
14.可宝者多   
15.而愿忠者众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特殊句式:                        
译文:                          
2.不产于秦。
特殊句式:                        
译文:                          
3.并国二十。
特殊句式:                        
译文:                          
4.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特殊句式:                        
译文:                          
5.百姓乐用。
特殊句式:                        
译文:                          
6.举地千里。
特殊句式:                        
译文:                          
7.江南金锡不为用。
特殊句式:                        
译文:                          
8.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特殊句式:                        
译文:                          
9.《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特殊句式:                        
译文:                          
10.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特殊句式:                        
译文:                          
11.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特殊句式:                        
译文:                          
12.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特殊句式:                        
译文:                          
13.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特殊句式:                        
译文:                          
14.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请将下面的成语填入句子横线处。
蚕食鲸吞 却客疏士 民殷财阜 杜门却扫 膏腴之地 郑卫之音
1.开渠引水,使得这一大片荒原竟变成了    ,如今商业活跃,经济繁荣。
2.经济的发展不仅要追求    ,还要关注人民的幸福感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3.楚国对外无力捍卫国土的安全,被秦国    了许多土地,内有强藩,各自为政,恐国将不国。
4.历史上,有些诸侯国采取了    的政策,限制外来人才的流入与参与,最终却阻碍了自身的发展。
5.今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走亲访友,落榜的他    ,躲在家中。
6.如果帝王沉迷于    ,不理朝政,就会导致国家衰败。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戎,古代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泛称。(  )
2.下陈,古代殿堂下放置礼品、站列婢妾的地方。(  )
3.九夷,是古代华夏族对中国东部诸民族的总称,因居东方,又称东夷;又因种类众多,故称九夷。《谏逐客书》“南取汉中,包九夷”中的“九夷”就是这个意思。(  )
4.黔首,指平民、老百姓。黔,黑。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庶民”“黎民”“白衣”“布衣”等在古代也指百姓。(  )
5.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谦称。(  )
6.书: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谏逐客书》的“书”就是书信的意思。(  )
八、名句默写: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谏逐客书》中,作者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        。
2.《谏逐客书》中,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原因的句子是“        ,        ”;进而提出诘问“        !”以驳倒“吏议”。
3.《谏逐客书》中,以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说明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错误的句子是:“        、        。”
4.《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孝公采用商鞅之法,能在国内起到“        ,        ,        ,        ”的良好效果。
5.《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如果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却客疏士,那么最终结果会是“                ”。
6.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从史实的角度通过假设“        ,        ”的情况,得出国家就会既不富裕也不强大的结论,从而论证了“逐客过矣”的观点。
7.《谏逐客书》中,用“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        ,        ”的道理。
8.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将秦王的逐客行为比作“藉寇兵而赍盗粮”,因为逐客行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起到了“        ,        ”的负面效果,最终导致天下之士不敢入秦。
9.《谏逐客书》中,对于秦逐客卿一事,作者用“        ”一句直接给予否定;然后列举大量史实,指出秦逐步强盛都是客卿之功,并以“        !”一句强化客卿对秦的贡献,暗含逐客对不起客卿之意。
10.古典散文闪耀着思想的光辉,蕴含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先以太(泰)山与河海为喻,引出“         ,        ”,表明领导者只有广纳贤才,才能彰明美好的德行。
11.《荀子·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以水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        ,        ”两句则以水为例说明了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
片段阅读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①无与②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摘编自姚鼐《李斯论》)
[注] ①宴然:安逸的样子。②无与:不参与,即不在其中。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示出来。
嗟 乎 秦 未 亡 而 斯 先 被 五 刑 夷 三 族 也 其 天 之 诛 恶 人 亦 有 时 而 信 也 邪
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不隐贤        贤能
B.悖谬无义 合乎正义
C.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 个人
D.亦有时而信也邪 讲信用
3.下列选项中与“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的句式结构不同的一项是(  )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沛公军霸上
D.沛公安在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上《谏逐客书》,秦王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始皇三十五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选自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可指旅居他乡的人,本文中的“客”即此义;也指从事某种活动的人。
B.“巡狩”即“巡守”,意为天子出行,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它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
C.“四夷”是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D.“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含义与氓、庶民、白丁以及上文的“布衣”相同。
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王用其计谋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B.以斯为丞相 皆以美于徐公
C.李斯置酒于家 受任于败军之际
D.物极则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结合文段简要分析李斯为何离楚事秦。
                          
                          
三年模拟练
(2024浙江绍兴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范雎至秦
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义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窃闵然不敏,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菱水,无以饵其口,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 箕子、接舆①,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
“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②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
[注] ①箕子、接舆:箕子,商纣王的叔父,封于箕(今山西太谷),因谏纣王不听而佯狂被囚禁。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佯狂不仕,曾唱“凤兮凤兮……”歌讽劝孔子避世隐居。②太后:指秦昭王之母宣太后。秦武王因举鼎胫骨折断而死,秦昭王即位,尚未行冠礼,宣太后掌握实权。
温故知新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寡人日自请太后——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   
2.范雎辞让——是以太山不让土壤(《谏逐客书》)   
3.范雎谢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4.交疏也——一面之交   
5.载与俱归者——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学弈》)   
6.卒擅天下——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7.愿以陈臣之陋忠——孤陋寡闻   
8.是臣说之行也——著书立说   
9.终身暗惑——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习题演练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A也B知今日C言之于前D而明日E伏诛于后F然臣弗敢G畏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跽”,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与《鸿门宴》中“项王按剑而跽”的“跽”含义不同。
B.“亡不足以为臣忧”与“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中的“亡”含义不同。
C.“大王信行臣之言”与“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信”字含义不同。
D.“五帝、三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夏禹、商汤、周文王及周朝第二位帝王周武王。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把一个谨言慎行、“唯唯”再三、欲言又止的范雎刻画得淋漓尽致。
B.范雎认为臣子固有一死,如果死亡和受辱可以对秦国稍有些益处,臣子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C.范雎指出秦王目前陷入被孤立的境地,原因是对臣子们不够信任,长此以往可能导致王室覆灭。
D.范雎在“何患乎”“何忧乎”“何耻乎”的层层叙述中展示自己的忠心,劝谏语言委婉周密,恳切动听。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
                          
                          
(2)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5.自古以来如何处理君臣关系都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话题,请结合材料,简要阐述《谏逐客书》中的李斯和本文中的范雎各自论述的侧重点。(3分)
                          
                          
                          
答案见P219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省略句
(2023全国甲,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友爱。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 ”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 ”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纮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纮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 ”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 ”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 ”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
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C.蔽,有涵盖、概括之义,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
D.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见到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
B.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C.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D.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
                          
                          
(2)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纵 合纵
2.悦 喜欢
3.悦 使……愉悦
4.释 舍弃
5.借 借给
二、
1.①攻克,占领 ②拿起,举起 ③兴起,发动 ④尽 ⑤任用 ⑥全
2.①成就 ②留,取 ③接近,靠近
3.①延续 ②实施,施行 ③设置,安放
4.①控制 ②规模 ③规定 ④作品
5.①推辞,拒绝 ②谦让 ③责备
6.①介词,因为 ②介词,依靠 ③连词,表目的
7.①介词,从 ②介词,在 ③介词,引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
8.①社会安定 ②惩治,治罪 ③讲求
9.①使……强,加强,增强 ②壮健 ③有余,略多 ④强者 ⑤弓有力
10.①像 ②及,比得上 ③代词,你 ④如此 ⑤至于
 ⑥好像
11.①攻取 ②提拔,选拔 ③超出
三、
1.这样以后
2.用来
3.面向西
4.贵族的门客、策士等
四、
1.名词作状语,在西面/在东面
2.名词作状语,在西面/在北面/在南面
3.东,名词作状语,在东面/险,形容词作名词,要隘
4.使动用法,使……强
5.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
6.使动用法,使……欢乐/使……愉悦
7.使动用法,使……畅快
8.使动用法,使……舒适
9.使动用法,使……离开
10.形容词作动词,看重
11.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12.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13.使动用法,使成就霸业
14.名词作动词,珍视
15.形容词作动词,效忠
五、
1.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戎”“宛”“宋”“晋”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西于戎取由余,东于宛得百里奚,于宋迎蹇叔,于晋来丕豹、公孙支”。
译文:在西面从戎得到由余,在东面从宛地得到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从晋国招揽了丕豹、公孙支。
2.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秦”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不于秦产”。
译文:不是在秦国出生的。
3.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数词“二十”作“国”的定语,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并二十国”。
译文:兼并了二十个国家。
4.特殊句式:省略句,两个介词“以”后均省略了代词“之”。完整句子为“民以(之)殷盛,国以(之)富强”。
译文:百姓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
5.特殊句式:被动句,“用”字含被动意味。
译文:百姓乐于为用。
6.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数量词“千里”作“地”的定语,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举千里地”。
译文:占领了千里土地。
7.特殊句式:被动句,“为”表被动。
译文:江南的金锡就不会为您所用。
8.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侧”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于侧立也”。
译文:娴雅变化而能随俗、娇美妖冶的赵国女子也不会在您的身旁站立。
9.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郑国、卫国一带的乐曲,《昭》《虞》《武》《象》等古乐,是别的国家的乐曲。
10.特殊句式:判断句,“……非……也”表判断。
译文:这不是用来统一天下、控制诸侯的方法。
11.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啊。
12.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兼状语后置句,宾语“自”放在“虚”之前,介词“于”+名词“诸侯”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内虚自而外于诸侯树怨”。
译文:对内削弱自己,对外与诸侯结怨。
13.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想要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
14.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呜呜呀呀地歌唱使耳朵畅快的,是真正的秦国乐曲。
六、
1.膏腴之地:指肥美的土地或肥沃富饶的地区。
2.民殷财阜:使百姓殷实,财物富足。
3.蚕食鲸吞:像蚕吃桑叶,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像鲸吃东西,一大口吞下。比喻强国侵占弱国领土的两种方式。
4.却客疏士:指囿于地方观念,不用外来的人;妒贤嫉能,也不用有才能的人。
5.杜门却扫:关上大门,不再扫地迎客。指谢绝世俗交往。
6.郑卫之音:郑卫之音本是民间俗乐,儒家认为不同于雅乐,故称其为淫靡之声。指淫靡不振的音乐。
七、
1.√
2.√
3.  “南取汉中,包九夷”的“九夷”指当时楚国境内各少数民族所居之地。
4.√
5.  “陛下”是“尊称”。
6.  《谏逐客书》的“书”不是书信,而是文书,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与表性质类似。
八、
1.臣闻吏议逐客 窃以为过矣
2.此四君者 皆以客之功 客何负于秦哉
3.此非所以跨海内 制诸侯之术也
4.移风易俗 民以殷盛 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
5.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6.四君却客而不内 疏士而不用
7.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
8.(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却宾客以业诸侯
9.窃以为过矣 客何负于秦哉
10.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
11.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
片段阅读练
1.答案 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解析 “嗟乎”是叹词,为固定搭配,中间不能断开,其后应断开;“也”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恶人”作“天”的宾语,后面应断开。
2.D 信:真实。
3.D D项,“沛公安在”是宾语前置句。A、B、C三项与“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都是状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君子做官,进用时不掩盖自己的贤能;小人做官,不要说他们的学问见识不对,即使有很恰当的学问见识,他们看到自己的国君行事荒谬、不合道理、不合乎正义,在自己的家中痛心疾首,皱眉蹙额,却在朝堂之上自满夸耀、企求赞誉。知道国君不做合乎正义的事却勉励他去做,认为天下人将谅解自己对国君这样做是无可奈何的,而不会怪罪自己。知道国君那样做将使国家灭亡却仍让他那样去做,认为这样自身或许可以免于灾祸。况且小人虽然明知世间将会出现动乱,然而最终不因此而改变眼前的富贵,而用谋取富贵招致天下的动乱,固然可以终身安享富贵欢乐,而将祸患留给后人,自己却安逸没有任何损失。唉!秦还没有灭亡而李斯先遭受五刑,被灭了三族,上天要惩罚恶人,也是有一定的时候而且很灵验的啊!
4.A 本文中的“客”指客卿,即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5.C A.代词,他的/代词,自己的。B.动词,用,使用/动词,认为。C.都是介词,在。D.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就”“便”“那么”/副词,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乃”“即”。
6.答案 留在楚国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解析 根据“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可知,李斯认为留在楚国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所以离楚事秦。
[参考译文]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年少时,(李斯)跟从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能建功立业的机会,就想西行前往秦国。(李斯)呈奉《谏逐客书》,秦王采用了他的计谋。他的官位升到廷尉。二十多年后,(秦国)终于统一了天下,尊称秦王为皇帝,任用李斯为丞相。始皇三十五年,秦始皇视察各地,对外抵御四方少数民族,李斯都出了不少力。
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娶的都是秦的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秦的皇族子弟。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时,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献物,祝他长寿,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慨然长叹道:“唉!我听荀卿说过‘事情不要搞得过了头’。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里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才能低下,才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做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以说是富贵到了极点。(然而)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开始衰落,我还不知道归宿在何方啊!”
三年模拟练
温故知新
1.每天
2.推辞,拒绝
3.道歉
4.交情
5.一起
6.最终
7.浅薄
8.主张
9.糊涂
习题演练
1.答案 BDF
解析 “也”为句末语气词,应在其后B处断开;“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都是状语后置句,结构一致,应各自独立成句,“而”为连词,表顺承关系,应在“而”前D处断开;“然”为连词,表转折关系,应在其前F处断开。
2.A A.“含义不同”错。“跽”,均指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B.流亡/逃跑。C.相信、信任/确实、实在。
3.C “原因是对臣子们不够信任”错。文中范雎指出秦王目前陷入被孤立的境地,原因是“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而不是“对臣子们不够信任”。
4.答案 (1)现在我是个寄居他乡的臣子,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所想要面陈的,都是纠正君王(偏差错失)的事,夹在您的至亲骨肉之间。
(2)天下人看到我尽了忠而身体倒下,因此闭口不言,裹足不前,没有谁愿到秦国来罢了。
解析 (1)“羁旅”,寄居他乡;“交”,交情;“疏”,疏远;“匡”,纠正。
(2)“蹶”,跌倒;“是以”,因此;“杜口”,闭口不言;“莫”,没有谁。
5.答案 ①李斯:广纳贤士。②范雎:加强君权,勿让太后亲眷专权;勿信奸臣之言,善待贤臣。
解析 ①由《谏逐客书》中的“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可知,李斯主张广纳贤士。
②由原文“足下上畏太后之严……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可知,范雎主张加强君权,勿让太后亲眷专权;勿信奸臣之言,善待贤臣。
[参考译文]
范雎来到秦国,秦昭王在宫殿前的庭院里迎接,对范雎说:“我早就该亲自领受您的教导。正碰上要急于处理义渠的事务,而我每天又要亲自向太后请示。现在义渠的事已经处理完毕,我才能够亲自领受您的教导。我深深感到自己昏昧不够聪慧,让我恭行宾主礼仪。”范雎谦逊推让。
这一天接见范雎,看到那场面的人没有不露出惊慌失措的神情的。秦王屏退左右的人,宫中没有别人了,秦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拿什么来赐教寡人 ”范雎说:“对,对。”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范雎说:“对,对。”像这样有三次了。
秦王长跪着说:“先生不肯赐教寡人吗 ”
范雎表示歉意说:“不是我敢这样啊。我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身份只是个渔父,在渭水北岸垂钓罢了。像这种情况,关系可说是生疏的。结果一谈话就任他为太师,请他乘车一起回去,这是他们交谈得深啊。所以文王果真得到吕尚为他建立的功勋,最终据有天下而自身成了帝王。假如文王因为跟吕尚生疏而不跟他深谈,这样周就没有天子的德行,文王、武王也就不能成为王了。现在我是个寄居他乡的臣子,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所想要面陈的,都是纠正君王(偏差错失)的事,夹在您的至亲骨肉之间。我愿意献上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连问三次而不回答,就是这样。
“我并非有什么害怕而不敢说,即使知道今天说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后面,然而我也不敢害怕。大王相信并实行我的话,死不足以成为我的祸患,流亡不足以成为我的忧虑,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不足以成为我的耻辱。五帝这样的圣人要死,三王这样的仁人要死,五伯这样的贤人要死,乌获这样的力士要死,孟奔、夏育这样的勇士要死。死,是人无法逃避的。处在难免一死的形势下,可以对秦国稍微有些益处,这就是我最大的希望了,我还担心什么呢
“伍子胥藏在袋子里坐车混出昭关,夜间赶路,白天隐蔽,到了菱水,没东西可吃,坐着走,爬着行,在吴市讨饭,最后振兴了吴国,吴王阖闾成为霸主。假如我进献谋略能像伍子胥那样,把我禁闭起来,终身不再见大王,只要我的主张实行了,我忧虑什么呢 箕子、接舆他们,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可是对殷朝、楚国并无好处。假如我可以跟箕子、接舆有相同的行为,浑身涂漆能对我认为贤明的君主有所帮助,这就是我最大的荣耀了,我又有什么耻辱呢
“我所怕的,只怕我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我尽了忠而身体倒下,因此闭口不言,裹足不前,没有谁愿到秦国来罢了。大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居住在深宫之中,离不开辅臣的手;终身受到蒙蔽,没法洞察奸佞;大则王室覆灭,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才是我所怕的!至于那些穷困受辱的事,死亡流放的祸患,我不敢害怕。我死了而秦国能够治理得好,比我活着更好。”
五年高考练
1.答案 BDG(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解析 “母异之”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的句子,其后应断开。“谓族人曰”,对同宗族的人说,意思完整,并且“曰”后一般应断开。“是”在此为代词,“是儿”就是“这个儿子”作主语,“如此”作补语;“知孝养我”为动宾结构的句子,“矣”是表感叹的语气词,而“多”又加深这种感叹,故“多”前应断开。
2.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式结构及文言词语的含义的能力。D项,“意义相同”说法错误。文中的“以意逆志”指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揣度作者的本意,其中的“逆”是“揣度、预料”之意;《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逆旅”指旅店,“逆”是“迎接”之意。
3.B 本题考查学生文意理解与推断的能力。B项,“对于不如自己的人”表述有误。原文“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意为:周尧卿为人庄严持重,不计较,有对自己不礼貌的,他一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他羞愧。故此处属曲解文意。
4.答案 (1)周尧卿流着眼泪说:“过了这一次,即使想尽力,还可能吗 ”(“涕”“虽”各1分,反问句式1分,句意2分)
(2)杨纮到了县里,就不再考察其他方面,只凭借所听到的情况举荐他。(“邑”“第”各1分,宾语前置句式1分,句意2分)
解析 (1)“涕”,眼泪;“虽”,即使;“复可得乎”,反问句,还可能吗
(2)“邑”,县邑,城里;“第”,只;“他察”,宾语前置,考察其他方面。
技法指导
省略句的几种类型
①主语的省略。主语的省略有:承前省略,即后文主语已在前文中出现或可以从前文中体会出来,往往省略;蒙后省略,即前文的主语在后文中即将出现,往往省略。
②谓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也有承前省略和蒙后省略两种。如《鸿门宴》“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中,“杀人如不能举”就蒙后省略了“恐”。
  ③宾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大体分为动词宾语省略和介词宾语省略两种情况,省略的宾语可用“之”等代词来代替。如《鸿门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中,“呼”后省略“之”,即“项伯”这一宾语。
④介词的省略。古代汉语中词语的省略,主要表现在介词的省略上,常常被省略的介词有“于”“以”“自”等。如《庖丁解牛》“如土委地”中,“委”后省略了介词“于”。
[参考译文]
  周尧卿,字子余。他的祖先是汝阴人。周尧卿机警聪明,记忆力强,七岁就擅长写诗,二十岁时以学问品行出名。天圣二年考中了进士,不断升职做到太常博士、饶州通判。去世时享年五十三岁。著有二十卷文集,解释《诗》《春秋》的文章各三十篇。周尧卿十二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忧愁悲伤得像大人一样,见到母亲就克制感情强忍哀伤,不想让母亲过度悲伤。母亲对此感到诧异,对同宗族的人说:“这个儿子这样爱我,多么知道孝顺赡养我啊。”他最终能竭尽孝忱奉养母亲,立志做到像母亲所说的那样。他对兄弟,尤其笃情,友好亲爱。奉行丧礼为母亲守丧,居住在简陋棚屋里三年,以薪草为席,以土块为枕,即使生病了也不饮酒吃肉(《礼记·曲礼上》提到,居丧时,“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初”)。有人用礼仪劝勉他(可以饮酒吃肉保护身体),他说:“《礼记》中说‘年老有疾病的人守丧期间可以不禁止酒肉’,意思或许是他们承受不住丧事的哀痛。我生病了但是没有老,怎么忍心如此(喝酒吃肉)呢 ”下葬之前,他亲自背土。有人告诉他说:“过去那些贫穷没有办法安葬的或许那样,如今您为什么要使自己受苦呢 ”周尧卿流着眼泪说:“过了这一次,即使想尽力,还可能吗 ”周尧卿为人庄严持重,不计较,有对自己不礼貌的,他一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他羞愧。做官俸禄虽然微薄,周济同宗族的人和朋友,直到用完为止。他所到任的地方都被他治理得很好,老百姓对他都有怀念之意。曾经掌管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纮进入县境,暗中伺察刺史善恶好坏。看见有带着刑具给庄稼苗锄草的,杨纮就问其中的缘故。那个人回答说:“因为贫穷贪利,为人作假证,县令不可欺骗,而我欺骗了他,我又怨恨什么呢 ”杨纮到了县里,就不再考察其他方面,只凭借所听到的情况举荐他。庆历年间,范仲淹举荐周尧卿,说他的经学和德行可以为人师表,而他还没来得及被录用就去世了。周尧卿治学,不被阐释经义的文字所迷惑,询问辨识思考求索,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学习《诗经》,根据孔子所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说的“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来考究经书解释主旨,从而发现了毛氏、郑玄的得失,他说:“毛氏的《传》想做到简明,但有时缺少义理,不是‘一言以蔽之’。郑玄的《笺》想要做到精详,但有时远离性情,不是‘以意逆志’。对此可以不加去取吗 ”他学习《春秋》,说:“左氏记载详细,可以知道经书的著论缘由。”至于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异同,他对它们都有所不取,说:“圣人的意思难道会有两个吗 ”欧阳修为他撰墓志表彰他说:“这位周先生,侍奉在世的母亲竭尽孝道,因丧守孝时竭尽哀思,都符合礼节。先生擅长毛、郑《诗》及《左氏春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