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回乡偶书》课时练习
1、写出下列生字的拼音。
__ __ ___
偶 然 乡 音 鬓 毛
___ __ ___
衰 老 客 人 何 处
答案:ǒu|yīn |bìn|shuāi|kè|hé
解析:
分析:考查学生对汉字的掌握,应注意正确标调。偶,用木头或泥土等制成的人形;双,对,成双成对,与“奇(jī)”相对,音,声,亦特指有节奏的声;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衰,事物发展转向微弱,衰老;客,人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何,疑问代词。点评: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易混字方面出现错误, 教师应重点强调,这样能更好的熟记汉字。
2、火眼金睛。选出下列拼音正确的一组( )
A、少年(shào) 偶然(ǒu) 家乡(xiāng)
B、笑话(xiào) 儿童(tōng) 分离(lì)
C、双鬓(bìn) 为何(hé) 改正(jǎi)
D、互相(xiāng) 衰败(suāi) 客人(kè)
答案:A
解析:
分析: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掌握。少年,年少的人。偶然,表示意想不到的,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儿童,年级小的孩子,童,儿童,第二声,分离,离开,双鬓,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为何,为什么。改正,gǎi ,指改正错误。互相,相互。衰败,事情转向微弱。客人,到访的人
点评:考查学生对拼音的熟练程度,对于这些易写错的拼音,应注意辨析,并掌握它们的组词。
3、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处chù_______
chǔ_______
答案: 处所|处理
解析:
分析: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掌握,应注意正确标调。处chù,地方:住处、处所。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办事处。筹备处。chǔ形声,居住:穴居野处。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宋·苏轼《超然台记》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处。
点评: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多音字方面出现错误, 教师应重点强调,这样能更好的熟记汉字。
4、组词
舟_______ 乘_______ 音_______
客_______ 何_______ 汪_______
答案:小舟|乘坐|乡音|客人|为何|汪洋
解析:
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生词熟悉的情况。小舟,船。乘,即是做。乡音,家乡的口音。客人,来访的人。为何,为什么。何,表示疑问。汪洋,形容水势浩大,宽广无边。
点评:学生应重点学会掌握生字词,并加强反复识记并掌握它们的组词。
5、加偏旁,组字、组词。
专_______ _______ 包_______ _______
青_______ _______ 肖_______ _______
答案:传|转|跑|泡|清|情|消|销
解析:
分析: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字形的情况。专可以加偏旁变成传、转,传,传递。转,转动。包可以加偏旁变成跑、泡;泡,跑,跑步,泡,泡沫。青可以加偏旁变成清、情;清,清晨,情,情感,比如亲情、友情、爱情;肖可以加偏旁变成消、销 ;消失,消灭不见。销,销毁。
点评:学生应重点学会辨析形近字,也应学会加偏旁。学生平时应注意辨析并加强反复识记这类词语。
6、扩词练习
偶_______ _______ 音_______ _______
答案:偶数|偶然|音乐|乡音
解析:
分析:考查学生对词义的掌握,从而正确的组词。偶数,所有整数不是奇数(单数),就是偶数(双数)。偶然,表示意想不到的,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乡音,家乡的口音。
点评:学生应重点学会掌握生词,并加强反复识记并掌握它们的组词。
7、在括号里正确的字上打√:
(1)乡音无改鬓毛(衰 哀)。
(2)笑问客从(何 河)处来。
答案:(1)衰√(2)何√
解析:
分析: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根据诗歌,乡音无改鬓毛衰。表示(自己)说话的口音没有什么改变,可是两鬓头发已经斑白稀疏了。衰,衰老。笑问客从何处来。表示笑着问我,是从哪儿来的。何,表示疑问。
点评: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和理解,学生应掌握诗歌内容,才能选出正确答案。
8、比一比,组成词语
衰_______ 识_______ 想_______
哀_______ 织_______ 相_______
答案:衰老|认识|想念|哀伤|织毛衣|相互
解析:
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衰老,指年级大;认识,指人与人之间的熟识。想念,内心中自发的在脑海中出现某个人的影子,也就是想念;哀伤,伤心的样子,织毛衣,纺织。相互,互相的意思。
点评: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只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就不难写出正确的组词。
9、根据意思写诗句。
(1)诗人回到家乡,孩子们见了,都不认识他,还笑着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孩见了我都不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笑问客从何处来。(2)儿童相见不相识
解析:
分析: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诗人回到家乡,孩子们见了,都不认识他,还笑着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是诗中的第四句“笑问客从何处来。” 小孩见了我都不认识是诗中的第三句“儿童相见不相识”。
点评: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学生应该理解诗句的意思;
10、挑三拣四。给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悉,填序号。
老:①年岁大;②在某此方面富有经验,老练;③陈旧;④很,极。5经常
a少小离家老大回。 ( )
b太阳已经老高了。 ( )
c这座老房子有百年历史了。( )
d在这个领域,他可是老手了。( )
e人家老拿冠军,咱可得加油啊!( )
答案:①④③②5
解析:
分析: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词语的理解和掌握。老大回,年级大的时候回来。太阳老高,太阳已经升的很高了。老,很。老房子,陈旧的。老手,在某此方面富有经验,老练;老拿冠军,经常拿冠军。
点评:考查学生对词义的掌握,学生应重点掌握一词多义的词语,教师也应不断强调,考试常涉及。
11、写出反义词。
无改----_______ 远---_______ 少----_______
答案:改变|近|老
解析:
分析: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义的掌握,从而找出反义词来。无改,没有改变,反义词就是改变。远,反义词是近。少,年轻,反义词是老。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能力,只要理解了,就不难写出正确答案。
12、解释加点的字
偶书:_______________ 老大:____________ 乡音:____________________ 鬓毛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感而随意写下来|年龄大|家乡的口音|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稀疏
解析:
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对词义的掌握。偶书:有感而随意写下来。老大:年龄大;老大回,年级大的时候回来。乡音:家乡的口音;鬓毛衰: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稀疏;
点评:考查学生对课文生词的掌握,对于这类题型,学生应掌握。
13、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少shǎo________
shào________
答案:少数|少年
解析:
分析: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掌握,应注意正确标调。汉字“少”有两个读音(shǎo;shào)。有多种意思,例如数量少、亏欠,还有少年、年轻、丢等;shǎo,年幼,年轻;或者小,不大;短缺,距原来的要求还差;shào,幼年,年轻时期;
点评: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多音字方面出现错误, 教师应重点强调,这样能更好的熟记汉字。
14、比一比,组词
偶________ 客________ 离________
寓________ 容________ 商________
答案:偶数|客人|离开|公寓|容易|商量
解析:
分析: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字形的情况。偶数,所有整数不是奇数(单数),就是偶数(双数)。客人,来访的人。离开,走,远离。公寓,住所。容易,与困难相反。商量,交换意见。商讨。
点评:学生应重点学会辨析形近字,平时应注意辨析并加强反复识记这类词语。
15、按课文内容填空。
《回乡偶书》是_______著名诗人________,字______,自号“__________”。 作者____回家后,感慨很深,于是出于______写了这首诗,写了自己________时的感触。
答案:唐代|贺知章|季真|四名狂客|辞官|偶然|还乡
解析:
分析:这类题目是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回乡偶书》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名狂客”。作者辞官回家后,感慨很深,于是出于偶然写了这首诗,写了自己还乡时的感触。
点评:这类题目是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应该熟练掌握。
16、我会填。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________老大回,乡音无改________衰。
________相见不相识,笑问________从何处来。
答案:离家|鬓毛|儿童|客
解析:
分析:这类题目是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根据课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可填写出空缺的词语;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应掌握课文的内容,才能正确填写。
17、《回乡偶书》的作者是_________代诗人______。诗的第一句中的两组反义词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答案:唐|贺知章|少|老|小|大
解析:
分析:这类题目是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回乡偶书》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名狂客”。诗歌的第一句是 :少小离家老大回;这里有两对反义词,少和老,小和大。
点评:这类题目是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应该熟练掌握。
18、理解诗句我最行。先解释加点词,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乡音:
鬓毛:
诗名的意思:
答案:家乡的口音|耳边的头发|回家乡之后偶然写的诗歌
解析:
分析:这类题目是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需要平时注意积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意思是(自己)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老了才回到家乡。(自己)说话的口音没有什么改变,可是两鬓头发已经斑白稀疏了;乡音,家乡的口音,鬓毛,耳边的头发、诗歌的名字《回乡偶书》的意思是回家乡之后偶然写的诗歌;
点评:考查了学生对课文重点词语的掌握,需要平时注意积累。
19、少小就离家,到了老大的时候才回来。作者到底干什么去了?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做官
解析:
分析:本题是要主要考查了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回乡偶书》是作者辞官回家后,感慨很深,于是出于偶然写了这首诗,写了自己还乡时的感触。所以少年时候离开家乡是为了去做官。
点评:学生应了解课文内容和诗歌背景,才能很容易写出答案。
20、“儿童相见不相识”这句话中“儿童”是指“小孩子”还是指“自己儿时的伙伴”? 这句话写出了诗人感到______之后不觉有些______的感情变化。
答案:小孩子|惊讶|好笑
解析:
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主要根据诗歌的意思去填写。“儿童相见不相识”是说小孩见了我都不认识;所以儿童是小孩子。这句话写出了诗人感到惊讶之后好笑的感情变化。
点评:学生应注意掌握诗歌重点内容和思想感情,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是掌握诗歌的前提。
21、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相识:
何处:
诗句的意思:
答案:认识|哪里|小孩见了我都不认识,笑着问我,是从哪儿来的
解析:
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意思是小孩见了我都不认识,笑着问我,是从哪儿来的。相识即是认识,何处,表示疑问,哪里。通过熟读课文理解后即能填写。
点评:学生应注意掌握课文内容,就不难写出答案。
2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老年人须发稀疏变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乡的口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鬓毛衰|乡音
解析:
分析:考查了学生对词义的掌握。鬓毛衰的意思是老年人须发稀疏变白;乡音的意思是家乡的口音;
点评:考查学生对课文生词的掌握,学生应掌握这些生词的意思,也要懂得根据意思去逆推出词语。
23、写出《回乡偶书》的诗意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己)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老了才回到家乡。(自己)说话的口音没有什么改变,
可是两鬓头发已经斑白稀疏了。小孩见了我都不认识。笑着问我,是从哪儿来的
解析:
分析:这类题目是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这首诗的大意是:(自己)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老了才回到家乡。(自己)说话的口音没有什么改变,可是两鬓头发已经斑白稀疏了。小孩见了我都不认识。笑着问我,是从哪儿来的。
点评:学生应掌握诗歌的大意,才能正确的理解诗歌表达的意思。
24、按课文内容填空。
《回乡偶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描写了作者回到_______________时遇到的情景
答案: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家乡
解析:
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练程度,学生需要掌握课文的内容。根据诗歌意思,(自己)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老了才回到家乡。(自己)说话的口音没有什么改变,
可是两鬓头发已经斑白稀疏了。小孩见了我都不认识。笑着问我,是从哪儿来的;不难发现:描写回到家乡场景的是最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点评: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应该熟练掌握。
25、课外阅读。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二两句从六个角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庐山形象作粗略勾勒,写出了庐山的多姿多彩,神奇莫测,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答案:横|侧|远|近|高|低
解析:
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第一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诗的第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六个角度对庐山形象作粗略勾勒,写出了庐山的多姿多彩,神奇莫测,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从诗句中不难发现,这六个角度是横、侧、远、近、高、低;
点评: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需要根据题目要求找出解答,对学生能力是一种提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