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12 祝 福
基础过关练
(2024河北邯郸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看客”是鲁迅小说中的重要形象,他们的特点是冷漠、麻木、愚昧。《孔乙己》中,咸亨酒店聚集着一群看客,他们以取笑孔乙己为乐事,即便孔乙己被打断了腿,他们对他也没有丝毫的同情。由此,一群冷漠的看客形象就这样 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药》中,作者描写看客们如何专注地观看杀人,革命者们悲壮的死和看客们的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①《祝福》中,看客们来听祥林嫂反复讲述“儿子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最初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内心空虚,更是因为他们对祥林嫂充满同情。
鲁迅是一个思想深刻的作家,其深刻性就在于他能够穿透描述对象, 地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②鲁迅对“看客”的憎恶、批判是他最重要的心理情结。③其中渗透着强烈的生命意识,饱含着悲天悯人的情怀。④虽然鲁迅对“看客”是否定的,但其思想的核心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⑤透过对“看客”的描写,使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对其刻画尽管是粗线条的,却形象地描画出一群病态的灵魂。⑥鲁迅对看客的鞭挞,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充恰当的成语。
2.下列句子中的“对”与文中加点的“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如果你想拍一张清晰的照片,必须对好照相机的焦距。
B.对中国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绝不能厚古薄今或全盘接受。
C.祖母跨出门槛,又回过身来看我一眼,细心地把两扇门对上。
D.收到已被录取的消息,他一下子开朗了,出门前又对着镜子理了理头发。
3.文中标序号的句子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序号 ,修改:
。
(2)序号 ,修改: 。
(3)序号 ,修改: 。
(2024辽宁大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 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
4.鲁迅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提到“我力避行文的唠叨”。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似乎有悖于鲁迅的创作主张。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5.鲁迅笔下的鲁四老爷作为封建卫道士,其语言表达经常出现逻辑难以自洽的问题。请你运用所学的逻辑知识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逻辑错误,并加以分析。
三年模拟练
(2024吉林长春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长明灯
鲁 迅
春阴的下午,吉光屯唯一的茶馆子里的空气又有些紧张了,人们的耳朵里,仿佛还留着一种微细沉实的声息——
“熄掉他罢!”
“还是这样么 ”三角脸的拿起茶碗,问。
“听说,还是这样,”方头说,“还是尽说‘熄掉他熄掉他’。眼光也越加发闪了。见鬼!这是一个大害,我们倒应该想个法子来除掉他!”
“我们上县去,送他忤逆!”阔亭捏了拳头,在桌上一击,慷慨地说。
“不成。要送忤逆,须是他的父母,母舅……”方头说。
“可惜他只有一个伯父……”阔亭立刻颓唐了。
“老年人不都说么:这灯还是梁武帝点起的,一直传下来,没有熄过。他这么胡闹,什么意思 ……”胖脸的庄七光放开喉咙嚷起来。
“我想:还不如用老法子骗他一骗。”灰五婶说,她是本店的主人兼工人。
“什么老法子 ”庄七光诧异地问。
“他不是先就发过一回疯么,和现在一模一样。他那时也还年青哩;他的老子也就有些疯的。听说:有一天他的祖父带他进社庙去,教他拜社老爷,瘟将军,王灵官老爷,他硬不拜,跑了出来,从此便有些怪,一见人总和他们商量吹熄正殿上的长明灯,后来就自己要去吹。幸亏我家的死鬼那时还在,给想了一个法:将长明灯用厚棉被一围,漆漆黑黑地,领他去看,说是已经吹熄了。”
阔亭愤愤地说:“这样的东西,打死了就完了!”
“那怎么行 ”她吃惊地看着他,连忙摇手道,“他的祖父不是捏过印靶子①的么 ”
阔亭们立刻面面相觑。
灰五婶接着说:“后来就好了的!不知道怎么又疯了起来。午后他就走过这里,一定又上庙里去了。那灯不是梁五弟点起来的么 不是说,那灯一灭,这里就要变海,我们就都要变泥鳅么 你们快去和四爷②商量商量罢,要不……”
几个人决定还是先到庙前去看一看。
他也还如平常一样,黄的方脸和蓝布破大衫,只在浓眉底下的大而且长的眼睛中,略带些异样的光闪,看人就许多工夫不眨眼,并且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短的头发上粘着两片稻草叶,那该是孩子暗暗地从背后给他放上去的。
“你干什么 ”三角脸终于走上一步,诘问了。
“我叫老黑开门,”他低声,温和地说,“就因为那一盏灯必须吹熄。你看,三头六臂的蓝脸,三只眼睛,长帽,牛头和猪牙齿,都应该吹熄……吹熄。”
一个赤膊孩子擎起他玩弄着的苇子,对他瞄准着,将樱桃似的小口一张,道:“吧!”
“你还是回去罢!倘不,你的伯伯会打断你的骨头!灯么,我替你吹。你过几天来看就知道。”阔亭大声说。
他两眼更发出闪闪的光来,钉一般看定阔亭的眼,使阔亭的眼光赶紧辟易了。
“你吹 ”他嘲笑似的微笑,但接着就坚定地说,“不能!不要你们。我自己去熄,此刻去熄!我知道的,熄了也还在。然而我只能姑且这么办。我先来这么办,容易些。”他说着,一面就转过身去竭力地推庙门。
“不成!你没法开!”
“那么,就用别的法子来。”他转脸向他们一瞥,沉静地说。
“哼,看你有什么别的法。”
“我放火。”
他闪烁着狂热的眼光,在地上,在空中,在人身上,迅速地搜查,仿佛想要寻火种。
方头和阔亭在几家的大门里穿梭一通之后,吉光屯全局顿然扰动了。许多人的耳朵里,心里,都有了一个可怕的声音:“放火!”全屯的空气紧张起来,凡有感得这紧张的人们,都很不安,仿佛自己就要变成泥鳅,天下从此毁灭。
这事件的中枢,不久就凑在四爷的客厅上了。
“是么,”四爷捋着上唇的花白的鲇鱼须,却悠悠然,仿佛全不在意模样,说,“这也是他父亲的报应呵。他自己在世的时候,不就是不相信菩萨么 我那时就和他不合,可是一点也奈何他不得。现在,叫我还有什么法 ”
“如果真是烧将起来……”方头抢着说。
“真是拖累煞人!”四爷将手在桌上轻轻一拍,“这种子孙,真该死呵!唉!”
方头说,“我们得赶紧想法子。我想……” “我想:倒不如姑且将他关起来。”
“我是天天盼望他好起来,”四爷缓缓地说,“可是他总不好。也不是不好,是他自己不要好。无法可想,就照这一位所说似的关起来,免得害人。”
“那自然,”阔亭感动地说,“可是,房子……”
“庙里就没有闲房 ……”四爷慢腾腾地问道。
“有!”阔亭恍然道,“有!进大门的西边那一间就空着,又只有一个小方窗,粗木直栅的,决计挖不开。好极了!”
未到黄昏时分,天下已经泰平,或者竟是全都忘却了,人们的脸上不特已不紧张,并且早褪尽了先前的喜悦的痕迹。在庙前,人们的足迹自然比平日多,但不久也就稀少了。吃过了晚饭,还有几个孩子跑到庙里去游戏。
“我放火!”
孩子们都吃惊,立时记起他来,一齐注视西厢房,又看见一只手扳着木栅,一只手撕着木皮,其间有两只眼睛闪闪地发亮。
沉默只一瞬间,癞头疮忽而发一声喊,拔步就跑;其余的也都笑着嚷着跑出去了。赤膊的还将苇子向后一指,从喘吁吁的樱桃似的小嘴唇里吐出清脆的一声道:“吧!”
从此完全静寂了,暮色下来,绿莹莹的长明灯更其分明地照出神殿,神龛,而且照到院子,照到木栅里的昏暗。
孩子们跑出庙外也就立定,牵着手,慢慢地向自己的家走去,都笑吟吟地,合唱着随口编派的歌:“白篷船,对岸歇一歇。此刻熄,自己熄。戏文唱一出。我放火!哈哈哈!……”
(有删改)
[注] ①捏过印靶子,即做过实缺官。②四爷,“疯子”的伯父。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讲述了一个“疯子”想要吹熄庙里的长明灯,引起了全吉光屯人的恐慌,最后他被关起来还扬言要放火的故事。
B.灰五婶替阔亭一伙出主意,将“梁武帝”说成“梁五弟”,作者用她来影射不明真相却人云亦云的人,具有讽刺意味。
C.“疯子”被压制被关起来之后,孩童们将他那熄灯放火的呼号随口编排进童谣,这给心理上受伤的他带来了精神慰藉。
D.“长明灯”在村民心目中是传统的代表、幸福的写照,实际上是封建社会残留下来的愚昧落后的文化思想的象征。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春阴下午吉光屯的茶馆为典型场所展开故事,“空气又有些紧张了”“熄掉他罢”巧设悬念,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B.小说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对众多的作为“疯子”对立面的人物进行刻画,达到了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
C.小说以第三视角讲述吉光屯发生的一切,整体叙述凝练单纯,主要情节场面扣人心弦,如茶馆里的紧张、庙门前的紧张等。
D.小说以吉光屯众多民众反对灭灯为明线,以“疯子”要熄灭长明灯为暗线,两条线索结合,使故事情节更集中,有利于突出主题。
3.请简要分析文本中“疯子”的形象特点。(4分)
教材 考点
对应疑难破327页第3、4题
分析角度 对应文本信息举例 形象特点
(1) 正 面 描 写 语 言 描 写 ①“我叫老黑开门,”他低声,温和地说,“就因为那一盏灯必须吹熄。你看,三头六臂的蓝脸,三只眼睛,长帽,牛头和猪牙齿,都应该吹熄……吹熄。” “你吹 ”他嘲笑似的微笑,但接着就坚定地说,“不能!不要你们。我自己去熄,此刻去熄!我知道的,熄了也还在。然而我只能姑且这么办。我先来这么办,容易些。” 长明灯是 的象征,吹熄灯表现了“疯子” ; 他深知“熄了也还在”“只能姑且这么办”,表明他对现实 。
续表
分析角度 对应文本信息举例 形象特点
(1) 正 面 描 写 外 貌 描 写 ②他也还如平常一样,黄的方脸和蓝布破大衫,只在浓眉底下的大而且长的眼睛中,略带些异样的光闪,看人就许多工夫不眨眼,并且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 浓眉大眼、“异样的光闪”揭示了 “疯子”的睿智;“悲愤疑惧”则展现了 。
神 态 描 写 ③他两眼更发出闪闪的光来。 “你吹 ”他嘲笑似的微笑,但接着就坚定地说。 他闪烁着狂热的眼光。 闪光的眼睛写出了“疯子”的智慧,“微笑”写出了他对卫道士的 ,“坚定”表现了他 。
(2)侧 面烘托 许多人的耳朵里,心里,都有了一个可怕的声音:“放火!”全屯的空气紧张起来,凡有感得这紧张的人们,都很不安,仿佛自己就要变成泥鳅,天下从此毁灭。 村里其他人的感受揭示出“疯子”面对的社会环境十分恶劣,烘托出“疯子”的 。
(3)整 理作答
4.有人说“在文学作品中,矛盾冲突是用来展现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特殊艺术形式”,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见P228
小说阅读之塑造人物的手法
(2022浙江,10—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0分)
逛
和军校
泔河村的敦厚妈一辈子逛过的最大地方是观音镇。翻过泔河,上一道坡,走两顿饭的工夫,就是观音镇了。观音镇是真的好,那么宽的路,那么多的人,那么多好吃好喝好穿的。虽然这些吃喝她都没享受过,可逛一逛也够敦厚妈幸福几天呢。敦厚六岁,敦厚妈摔跛了腿。从此,敦厚妈再也没有逛过观音镇。有一回敦厚妈走娘家,正好有一辆大卡车来娘家拉西瓜,那车真大,拉的西瓜真多,跑得真快,敦厚妈惊骇得不得了,一跛一跛地跟出去半里地看稀罕。回到村里,敦厚妈就一遍一遍地给人讲那汽车,听的人听着听着都笑了。
敦厚妈守寡早,就守了敦厚这么一个儿子,因此把敦厚看得比埋在屋角的钱罐罐还紧。所以,当敦厚想当兵的时候,敦厚妈死活不依。村支书张大昌对敦厚妈说:“你还能把他守一辈子 叫娃去当兵吧。”敦厚舅舅也支持,敦厚妈的心动了,说:“那就叫娃试试。”敦厚一试,真就“试”上了,崭新的军装穿上身,就要走了,敦厚妈把前襟哭湿一大片,说:“这可咋弄呢,娃从小都没出过门,衣裳破了谁给他补,饥一顿饱一顿的,谁记挂他呀……”敦厚还是走了,眼圈红红的,和同村孙四海、孙长明一起去当兵了。
敦厚当兵的第三个年头回来了,和村里的小秋结了婚。小秋是个俊人儿,少话,识理,没过门就三天两头来帮敦厚妈做家务,妈长妈短地叫。没几天,敦厚回部队去了。敦厚妈就和小秋相依着过日月,不争不吵,像母女。泔河村的人都说“敦厚妈真是有福气呢”。又过了两年,敦厚寄回来一封信,说他入了党,转成了志愿兵,要去一个油田当石油工人。泔河村的人都替敦厚高兴。
敦厚是个孝顺儿子,他到油田当了石油工人,每次回来,都给妈买好多好多好吃好穿的,帮妈干所有农活,用自行车驮着妈到观音镇逛两回集。敦厚的话变得多了,当着全村人的面,讲他的油田,讲他的油田有多大,讲他的油田有多好,讲得一村人都勤勤地朝敦厚妈递艳羡的目光。敦厚又要走了,临走,给妈留下了好多的钱,又叮咛媳妇小秋好好地侍候妈。就在这一年的年根,敦厚匆匆地回来了,又匆匆地走了,走时带着小秋。
偌大的一个屋子,空荡荡的只剩下敦厚妈一个人了,她常常盼敦厚盼到天明,只要碰到村里的人,敦厚妈就一直说她的儿子敦厚。有一回,孙四海他妈说:“你敦厚咋不带你进他的油田上去逛一逛啊 ”因为孙四海刚带他妈逛了咸阳。每逢这时,敦厚妈就替她的儿子说话:“敦厚也是叫我去的,我想咱一个农村妇女,腿又不好,话也不会说,走不到人面前去;再说了,敦厚又要忙公家的事,咱去了给娃惹麻烦呢。”村里的人也就信以为真了,不再说这类话。敦厚妈回到家里就犯嘀咕了,敦厚可从没说过接她去美丽的油田逛一逛这话!再说了,她也真想去敦厚的油田上逛一逛了。所以,当敦厚再次回来的时候,敦厚妈就有心问一问敦厚了:“敦厚,油田上真像你说的那么好 ”敦厚说:“好,娃能骗你吗 几十万人的大油田,顶咱几千个泔河村,高楼房,宽马路,人山人海。”敦厚妈说:“妈这腿不争气,要不,妈也想到你的油田上逛一逛呢。”敦厚的口吻就变了,躲开妈的目光,含糊着说:“其实也没啥好逛的。”这一天,敦厚的舅也来了,他也给敦厚说:“你和小秋一走,你妈一个人在家里孤呢,你把你妈接到油田上逛一逛。”敦厚还是说:“其实也没啥逛的。”
此后,泔河村人的话变得难听了:“真看不出敦厚是个没良心的。”
敦厚妈说:“是我不去,油田没啥好逛的。”
孙四海他妈说:“没啥好逛的 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没啥好逛的他为啥把他媳妇叫去逛呢 ”
孙长明他妈也附和着说:“不是咋的,往后少跟这人打交道。”
村里人都这么说,次数多了,敦厚妈就觉得脸上不光彩,人多的场合去的也少了。
敦厚妈的身子一日不济一日,年底就突然不行了。支书张大昌做了主张,一封电报把敦厚从油田上招了回来。敦厚夜夜陪着妈,给妈端吃喂喝,无微不至。小秋更是殷勤,尽着一个媳妇的孝道。敦厚把妈驮到县医院查病,医生冷着脸叹了口气说:“准备后事去。”敦厚把妈驮回村里了,急着要去油田。在村口,支书张大昌拦住了敦厚的去路。
张大昌说:“敦厚,你妈是有今没明的人了,赶紧接你妈去油田逛一逛。你要有良心。”
敦厚说:“叔,我知道。等翻过年,我就给我妈看病,就是走到天南海北,我也要给我妈把病看好。”头一低,那泪就“叭叭叭”地砸下来。
张大昌说:“你妈是没几天的人了,你现在就把她接走。”
敦厚说:“叔,我有难处。”
张大昌沉了脸,说:“敦厚,你要是今日不带你妈走,从今往后,你就别再叫我叔,泔河村就没你活人的地方了。”
敦厚咬咬牙,走了。
敦厚走了,泔河村的骂声也就起来了。
敦厚走后第十九天,小秋正在给妈熬药,门外来了一辆小车,下来几个人,说是接小秋和敦厚妈,还有村支书张大昌。一见面,小秋就抱住张大昌,哇的一声哭了。
一行三人来到油田,来到了敦厚所住的单站上。这里,就他一个采油工,一个单站,好大一座山,一口油井,一节列车式铁皮房,住着敦厚一个看井人,四野茫茫,遥无人迹,比他们的泔河村还荒凉。小秋的感觉是准确的,敦厚死了。有三个盗油人,开着四轮车,敦厚拦车,他们送钱,敦厚不要,他们吓唬,敦厚不怕。敦厚伸手拦在路中央,说:“想把油拉走,就从我身上碾过去。”
装满一车油的四轮从敦厚身上碾了过去……敦厚死前,留下话:把我妈,还有支书张大昌接到油田来看看。还说,他这几年攒的钱,全用来给他妈看病……
采油厂的领导说,这口井是全厂最远的一口井,没有人愿意来住单站。敦厚刚从部队下来,又是党员,他就主动去了。这么多年,他一句埋怨都没有过,从没提出过困难。
小秋抱着妈哭得死去活来,她断断续续地说:“他一直想条件好些了,分了房子,再把妈接来……”
最后,在如何处理敦厚遗体的问题上,支书张大昌和油田上的领导发生了分歧,张大昌说:“敦厚是个好娃,是我们村的光荣,叶落归根,我们村要把他运回去,给他建一个高高大大的墓。”
油田上的领导说:“敦厚同志是优秀共产党员,我们还要追认他为烈士,号召全厂的采油工向他学习,所以我们想把敦厚同志的遗体火化,留在这里。”
双方各说各有理,互不相让。就在他们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小秋和她的婆婆在山上那个采油小站旁悄悄地为敦厚挖着墓穴。
妈说:“敦厚,你就住这儿,把井看好……”
小秋说:“妈要是想你了,我就跟妈来看你……”
起风了,落雪了,一会儿,天地一色。
(有删改)
作品塑造敦厚的形象主要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4分)
2.敦厚具有怎样的品格 (6分)
3.怎样评价敦厚妈和小秋把敦厚葬在采油小站旁的行为 (4分)
4.赏析小说画线的两处描写及两者对比所构成的艺术效果。(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答案 (示例)活灵活现 麻木不仁 一针见血
解析 第一空,由“一群冷漠的看客形象”和“呈现”可推断出,此处语境是说看客形象被生动逼真地呈现了出来,可填写“活灵活现”。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
第二空,由“看客们如何专注地观看杀人”和“革命者们悲壮的死”可推断出,此处语境是说看客们对革命者们漠不关心,可填写“麻木不仁”。麻木不仁:肢体麻痹,没有感觉,形容对外界的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第三空,由“其深刻性”和“穿透描述对象”可推断出,此处语境是说鲁迅的作品能直接说出问题的本质所在,可填写“一针见血”。一针见血: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
2.B 文中加点的“对”与B项中的“对”都是介词,用法基本上跟“对于”相同,引出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
A.动词,调整使合于一定标准。C.动词,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D.动词,朝着;向着(常跟“着”)。
3.答案 (1)① 将“因为他们内心空虚”与“因为他们对祥林嫂充满同情”位置互换
(2)④ 将“鲁迅”与“虽然”互换位置
(3)⑤ 去掉“透过”或“使”
解析 第①句,“不仅仅是……更是……”表示递进关系,结合原文可知,“内心空虚”才是看客们来听祥林嫂讲述“儿子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的更重要的原因,故应将“因为他们内心空虚”与“因为他们对祥林嫂充满同情”互换位置。第④句,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鲁迅”,关联词“虽然”应放在主语“鲁迅”后面,故应将“鲁迅”与“虽然”互换位置。第⑤句,“透过……使……”,滥用介词导致句子缺少主语,故应去掉“透过”或“使”。
4.答案 这句话并非有悖于鲁迅的创作主张,而是表现了“我”内心的复杂、纠结。①“但愿不如所料”表明“我”不希望发生不幸之事;②“以为未必竟如所料”强调“我”抱有侥幸心理;③“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强调“我”所担心的祥林嫂的死终会应验。
解析 首先明确这句话并非有悖于鲁迅的创作主张;然后明确这句话是“我”的心理描写,要传达一种复杂的感受,必须用这样的长句。
“但愿不如所料”中的“但愿”表示希望甚至祈求,“不如所料”是希望事实不是自己料想的那样,指的是不希望祥林嫂死去,表明“我”不希望发生不幸之事;“以为未必竟如所料”中“以为”是认为的意思,“未必”是不一定的意思,“未必竟如所料”是抱有一线希望,希望事情不是自己想的那样不好,强调“我”抱有侥幸心理;“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中的“每每”是常常的意思,表明常常事与愿违,“恰如所料的起来”指的是不愿发生的事还是发生了,强调“我”所担心的祥林嫂的死终会应验。
5.答案 这句话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祥林嫂的死与年关的祝福活动,只是时间上接近的两件事,并无因果关系——不是祥林嫂自主选择或命中注定。而鲁四老爷强行将其关联,所以他的表达就出现了逻辑错误。
解析 先看鲁四老爷的逻辑。“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指的是祥林嫂死在过年“祝福”时,鲁四老爷由此推出结论,即祥林嫂是一个“谬种”。
然后分析鲁四老爷的逻辑错误。他由祥林嫂死的时间与“祝福”的时间接近,推出祥林嫂是一个“谬种”的结论,理由与推断之间缺乏必然联系。因为祥林嫂无法自行选择死亡的时间,她什么时候去世不是命中注定,而鲁四老爷强行将其关联,强加二者的因果关系,所以他的表达就出现了逻辑错误。
三年模拟练
1.C “这给心理上受伤的他带来了精神慰藉”错误。孩子们的行为反映了对他的不理解,这更衬托出了他的悲哀。
2.B “小说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错误,小说中没有心理描写。
3.答案 (1)①封建思想 对封建思想的鄙夷、否定 有清醒的认识 ②他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势单力薄 ③嘲讽 反封建的执着
(2)英勇无畏
(3)①对封建思想的不屑与憎恶。“疯子”不迷信鬼神,坚决要吹熄长明灯,是对封建社会残留的精神文化的不屑与憎恶。②有启蒙思想和醒悟意识。“疯子”明知即使吹熄了长明灯也改变不了现状,却偏要向这些做绝望的抗战,具有醒悟意识。③有坚定无畏的斗争精神。“疯子”不迷信长明灯,即使所有人都阻止,他也坚决要熄灯,扬言要放火,即便被关起来也不妥协,体现了他的斗争精神。④有着深藏的智慧和深刻的执念。他明白自己不能两次被欺骗,别人是靠不住的,长明灯只能自己去熄,显示出他的智慧和执着。
解析 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2步骤”:
4.答案 ①人物自身的矛盾:“疯子”敢于去吹熄长明灯,也明知即使吹熄了长明灯,也改变不了民众心中点燃的那盏“长明灯”,产生了内心的思想矛盾。②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疯子”坚决要吹熄长明灯,甚至要放火烧毁长明灯;屯民们愚昧迷信,竭力维护封建腐朽文化,双方的斗争非常尖锐。③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疯子”坚定无畏的斗争精神与吉光屯腐朽落后的社会环境产生了矛盾冲突。
解析 ①人物自身的矛盾。一面是“疯子”敢于去吹熄长明灯,如“我放火”“他闪烁着狂热的眼光……仿佛想要寻火种”;一面是他知道结局——即使吹熄了长明灯,也改变不了民众心中点燃的那盏“长明灯”——封建社会残留的精神文化,“我自己去熄,此刻去熄!……容易些”,人物内心的思想矛盾凸显了“疯子”对当时中国社会现状清醒的认识。
②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由“这灯还是梁武帝点起的,一直传下来……什么意思 ……”“不是说,那灯一灭,这里就要变海……和四爷商量商量罢,要不……”“全屯的空气紧张起来,凡有感得……天下从此毁灭”“就照这一位所说似的关起来,免得害人”等可以看出,“疯子”坚决要吹熄长明灯,甚至要放火烧毁长明灯;屯民们愚昧迷信,竭力维护封建腐朽文化,双方的斗争非常尖锐。
③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疯子”的形象象征着受新思想影响的先觉者,是封建社会及传统思想的叛逆者。在社庙冲突中,文本通过对他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了他革新旧思想的决心与勇气,体现出他的勇敢和坚定。吉光屯的人们认为这灯是梁武帝点起的,没有熄过,而且那灯一灭,这里就要变成海,人们都要变成泥鳅,表现了吉光屯腐朽落后的社会环境。吉光屯的人们都认为长明灯是护佑村民幸福的灯,若灯灭了,就会招致灾难,而“疯子”却要熄灭那盏灯,站在了所有人的对立面,双方斗争尖锐,这一矛盾凸显了“疯子”坚定无畏的斗争精神,以及吉光屯社会环境的腐朽落后。
五年高考练
1.答案 ①抑扬。先写敦厚孝顺母亲,再写敦厚在众人眼中对母亲“不孝”,最后揭示他既孝顺母亲又报效国家的真孝和大孝。②烘托。用众人对敦厚的批评和压力,烘托敦厚的忍辱负重。(每点2分;其中艺术手法1分,具体分析1分)
解析 一是先扬再抑后扬的手法。文章一开始写敦厚孝顺母亲,如“敦厚是个孝顺儿子,他到油田当了石油工人,每次回来,都给妈买好多好多好吃好穿的,帮妈干所有农活,用自行车驮着妈到观音镇逛两回集”,这是“扬”。但后来敦厚说啥也不接母亲去油田逛逛,敦厚妈得了重病,村支书张大昌让他带母亲去油田逛一逛,敦厚还是不同意,大家都觉得他没良心,这是“抑”。后来敦厚为了守护石油牺牲,大家才知道真相,原来敦厚为了国家守护油田,不怕困难,主动去了全厂最远、条件最艰苦的油井,他是怕母亲担心才不接她来逛,这是“扬”。总之,文章很好地运用了“抑扬”的手法,先写敦厚孝顺母亲,再写敦厚在众人眼中对母亲“不孝”,最后揭示他既孝顺母亲又报效国家的真孝和大孝。二是烘托手法。敦厚没办法把母亲接到油田去逛逛,大家都不理解他,对他说三道四的,敦厚尽管受了委屈,可是为了不让母亲担心,依然什么也不说。文章用众人对敦厚的批评和压力,烘托敦厚的忍辱负重。
技法指导
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解题步骤
第一步,指明运用了哪种手法。
塑造人物的手法:
①直接描写。包括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等。
②间接描写。如侧面烘托,又可分为环境烘托和人物烘托。
第二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手法在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哪些形象特点。
2.答案 ①敦厚忠孝。既孝顺母亲,又以死报国。②忍辱负重。为了不让母亲伤心,甘愿忍受误解。③积极上进。主动请缨去守卫最艰苦的岗位。④恪尽职守。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中品格1分,行为1分)
解析 敦厚到油田当了工人后每次回家“都给妈买好多好多好吃好穿的,帮妈干所有农活,用自行车驮着妈到观音镇逛两回集”等体现了其对母亲的孝;作为国家财产的守护者,敦厚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义)。敦厚为了不让母亲因工作环境不好而担心自己,“欺骗”母亲说自己工作的油田大、好,同时又忍受村里人的误解和非议,体现了他忍辱负重的品格。敦厚当兵后入了党,又转成了志愿兵,到油田当工人后又主动提出去守卫最远的井,体现了他积极上进的品格。敦厚为了保护国家财产,不接受三个盗油人的贿赂,也不惧怕他们的恐吓,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体现了其恪尽职守的品格。
3.答案 ①舍小爱,取大爱。这样可以更好实现他忠心为国的心愿。②舍私利,取大义。这样可以感召更多的人为国家作奉献。(每点2分)
解析 把敦厚葬在他生前工作过并献出生命的采油小站旁,与敦厚生前忠心为国的选择是一致的,但对于敦厚妈和小秋而言,这是放弃了小爱而成全了大爱。同时,把敦厚葬在这里,使其成为油田人的榜样,能够激励油田人为国家无私奉献,成就了大义,但对于敦厚妈和小秋而言,不能时时到墓前拜祭,这是舍弃了私利。
4.答案 ①第一处描写,连用三个“那么”,渲染小镇的热闹,从而写出敦厚妈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②第二处描写,连用六个“一”,写尽敦厚守卫的油井之荒凉,从而塑造出他甘守荒凉、一心奉献的品格。③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既解释了敦厚在众人眼中“不孝”的原因,也彰显了他为国守油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品格。(每点2分)
解析 第一处描写观音镇的环境,这是敦厚妈对观音镇的印象。句中使用了三个“那么”强调路宽、人多、好吃好喝好穿的多,从而证明“观音镇是真的好”,渲染了小镇热闹情景的同时,体现了敦厚妈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第二处描写敦厚的工作环境,主要是从敦厚妈和张大昌的视角来看的。句中使用了六个“一”,并与泔河村进行了比较,写出了敦厚工作环境的艰苦、一个人工作的孤独、为国坚守的无私,突出了他甘于奉献的品格,同时解释了敦厚不愿接母亲到油田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