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
15 谏太宗十思疏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振之以威怒“振”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安
2.固
3.当
4.信
5.以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必固其根本
古义: 。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的,重要的。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 。
今义:尽情。
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 。
今义:认为。
4.役聪明之耳目
古义: 。
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必固其根本
2.而况于明哲乎
3.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4.不念居安思危
5.则纵情以傲物
6.君人者
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8.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9.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10.择善而从之
11.何必劳神苦思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特殊句式:
译文: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特殊句式:
译文: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以便应对各种考验。( )
2.载舟覆舟的思想,反映了古代一些有识之士对人民力量的认识。( )
3.无论是学习上还是为人处世上,我们都应择善而从。( )
4.她说:“我一直要求队员,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善始善终。”( )
5.有多少帝王宵衣旰食,垂拱而治,但最终都无法阻挡历史滚滚向前的车轮。( )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太宗,中国古代常见的帝王谥号。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谥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的谥号通常为“太宗”。( )
2.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也是科举考试中用于回答命题者的问题并表述意见的文体。( )
3.三驱,古王者田猎之制,谓田猎时须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还有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应以一年三次为限度。( )
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三个带“不”字的排比句“ , , ”从反面来说明问题,进一步强调自己的政治主张。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一国之君如果不能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能保持深厚的德行、克服欲望,就好比“ , ”,不可能保障国家的安定和平。
3.《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带来的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 ”。
4.《谏太宗十思疏》中“ ”一句,魏征化用古人的话,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舟和水的关系;他还用“ ”的比喻,劝诫皇上治理国家不可疏忽大意。
5.《谏太宗十思疏》中,“ ”一句,是劝施政者不要纵欲,以免玩物丧志;“ ”一句,是劝施政者要勤勉政事,不要怠惰。
6.《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 ”。
7.《谏太宗十思疏》中,“ ”劝谏皇帝不要骄傲自满,“ ”劝谏皇帝要多听取臣下的意见。
8.《谏太宗十思疏》中,首段开端以“木固其根”“水浚其源”比况,说明“ , ”的道理。
9.《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唐太宗如果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并弘扬“九德”,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 , ”,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
10.《谏太宗十思疏》中,“ , ”两句直接阐述了人心的重要性。
11.在中国古代,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常常根据个人喜恶赏罚臣民,针对这一点,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要赏罚得当,即“ , ”。
12.刚进入高中,大部分同学都能满怀信心,立下宏愿,但是很多同学却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用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句子来说就是“ , ”。
13.为政者只有善待百姓,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动用刑罚时应“ ”,方能让百姓心悦诚服。
片段阅读练
一、(2024湖南长沙期末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且君子小人,貌同心异。君子掩人之恶,扬人之善,临难无苟免,杀身以成仁。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唯利之所在,危人自安。夫苟在危人,则何所不至 今欲将求致理,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不上通。是则毁誉在于小人,刑罚加于君子,实兴丧之所在,可不慎哉!此乃孙卿所谓:“使智者谋之,与愚者论之,使修洁之士行之,与污鄙之人疑之。欲其成功,可得乎哉 ”夫中智之人,岂无小慧,然才非经国,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于倾败;况内怀奸利,承颜顺旨,其为祸患,不亦深乎 夫立直木而疑影之不直虽竭精神劳思虑其不得亦已明矣。
(摘编自《贞观政要》)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立直木A而疑影之B不直C虽竭D精神E劳F思虑G其不得亦H已明矣。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一项是( )
A.君子掩人之恶 势拔五岳掩赤城
B.危人自安 危楼高百尺
C.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 谏太宗十思疏
D.与愚者论之 每与臣论此事
3.本段是魏征上奏的内容,他在奏章中是如何表达观点来劝谏太宗的 请简要说明。
二、(2024黑龙江哈尔滨月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魏征上疏曰:“臣闻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故尧、舜、文、武见称前载,咸以知人则哲,多士盈朝。况从仕者,怀君之荣,食君之禄,率之以义,将何往而不至哉 臣以为与之为忠,则可使同乎龙逢、比干矣。与之为孝,则可使同乎曾参、子骞矣。与之为信,则可使同乎尾生、展禽矣。与之为廉,则可使同乎伯夷、叔齐矣。国家思欲进忠良,退不肖,十有余载矣,徒闻其语,不见其人,何哉 盖言之是也,行之非也。是非相乱,好恶相攻。所爱虽有罪,不及于刑;所恶虽无辜,不免于罚。或以小恶弃大善,或以小过忘大功。此所谓君之赏不可以无功求,君之罚不可以有罪免者也。若赏不遗疏远,罚不阿亲贵,以公平为规矩,以仁义为准绳,考事以正其名,循名以求其实,则邪正莫隐,善恶自分。”
(摘编自《贞观政要》)
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议”“奏疏”。
B.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与“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中的“文武”词义相同。
C.乎,相当于“于”,与《齐桓晋文之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中的“乎”词义不同。
D.“可以”,在本文中是古今异义词,与《曹刿论战》“可以一战”中“可以”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从仕者,怀君之荣,食君之禄,率之以义,将何往而不至哉
(2)若赏不遗疏远,罚不阿亲贵,以公平为规矩,以仁义为准绳。
6.请结合材料,简括魏征任用人才的理念。
三年模拟练
(2024安徽淮北第一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2分)
右仆射封德彝等,并欲中男①十八已上简点入军。敕三四出,征执奏以为不可。德彝重奏:“今见简点使云,次男内大有壮者。”太宗怒,乃出敕:“中男已上,虽未十八,身形壮大亦取。”征又不从,不肯署敕。太宗召征,作色而待之,曰:“中男若实小,自不点入军。若实大,依式点取,于理何嫌 君过作如此固执 朕不解公意!”征正色曰:“臣闻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非不获兽,明年无兽。若次男已上尽点入军,租赋杂徭,将何取给 且比年国家卫士,不堪攻战,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遂使人无斗心。若多点取人,其数虽多,终是无用。若精简壮健,遇之以礼,人百其勇,何必在多 陛下每云,我之为君,以诚信待物,欲使官人百姓,并无矫伪之心。自登极已来,大事三数,皆是不信,复何以取信于人 ”太宗愕然曰:“所云不信,是何等也 ”征曰:“陛下初即位,诏书曰:‘逋租宿债,欠负官物,并悉原免。’即令所司,列为事条,秦府国司,亦非官物陛下自秦王为天子国司不为官物其余官物复何所有 又关中免二年租调②,关外给复一年。百姓蒙恩,无不欣悦。更有敕旨:‘今年白丁多已役讫,若从此放免,便是虚荷国恩。若已折已输,令总纳取了,所免者皆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更征收,百姓之心,不能无怪。来年为始,何所取信 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县令、刺史,年常貌阅③,并悉委之。至于简点,即疑其诈伪。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 ”太宗曰:“我见君固执不已,疑君蔽于此事。今论国家不信,乃人情不通。我不寻思,过亦深矣。行事往往如此错失,天下何以为治乎 ”乃停取中男,赐珪绢五十匹。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注] ①中男:未成丁的男子。②租调:租和调,古代的赋税制度。③貌阅:指“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是防止逃避赋役的措施。
温故知新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简点入军——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2.臣闻竭泽而渔——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赤壁赋》)
3.明年无鱼——越明年(《岳阳楼记》)
4.以诚信待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谏太宗十思疏》)
5.但为礼遇失所——但当涉猎(《孙权劝学》)
6.我见君固执不已——学不可以已(《劝学》)
习题演练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亦非官A物B陛下C自秦王为D天子E国司不为F官物G其余官物复H何所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敕,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是皇帝的个人意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不可更改。
B.固执,本义指坚持不懈,后多指古板执着,不肯变通。文中太宗认为魏征过分坚持自己的意见。
C.堪,在文中指胜任,与《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堪”意思不同。
D.白丁,指没有功名、没有官职或没有知识的平民,一般泛指平民。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征不赞同封德彝等人关于征兵的主张。封德彝重奏后,唐太宗很生气,命令:未满十八岁的中男,只要身体壮大,亦可征召入军。
B.唐太宗很不理解魏征的做法,召他来问话;魏征正色以对,指出唐太宗做法的错误,表现了其犯颜直谏、不避利害的可贵精神。
C.魏征认为,皇帝虽然希望官吏、百姓都没有作伪之心,但自身却没有做到;而唐太宗认为自己诚信待人,对魏征的话感到惊愕、不满。
D.唐太宗认识到自己是因为不了解民情而错怪了魏征,最后采纳了魏征的建议,并给予赏赐,显示出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的品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精简壮健,遇之以礼,人百其勇,何必在多
(2)我不寻思,过亦深矣。行事往往如此错失,天下何以为治乎
5.魏征犯颜直谏,让太宗由“怒”而“愕然”,最终接受了谏言。魏征是如何做到的 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见P250
文言文阅读之词类活用
(2024新课标Ⅱ,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 ”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 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 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注] 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魏君贤A人B是礼C国人D称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图也。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燕,同“宴”,指宴饮,成语有“新婚燕尔”,其中的“燕”字意思与此相同。
B.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C.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
D.式,同“轼”,指扶轼,与《周亚夫军细柳》“改容式车”的“式”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文侯曾经师从子夏学习儒家经艺,他崇礼敬贤,在诸侯之中享有美誉。每次乘车经过名士段干木居住的里巷时,他一定会行礼致意。
B.汉高祖想废掉太子,改立赵王如意,吕后为此十分恐慌,派人强行要留侯出主意,留侯认为如请到汉高祖景仰已久的四位贤人,将会对太子有利。
C.四位贤人表示太子仁孝爱士,汉高祖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希望他们好好辅助太子;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这也是没有另立太子的一个因素。
D.王充认为,假如有儿童持刀与孟贲相斗,儿童肯定不能取胜;如果儿童对孟贲恭敬有加,孟贲就不忍心伤害,魏国与秦国的情况正与此相类似。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2)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5.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震 威吓
二、
1.①安定,平静 ②安乐,安逸 ③疑问代词,哪里,哪儿 ④徐缓,从容 ⑤指安身 ⑥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
2.①使之固,巩固 ②本来 ③顽固 ④必,一定
3.①主持、掌握 ②面对,向 ③抵挡,挡住 ④将 ⑤在(某处、某时) ⑥适合,恰当
4.①诚信 ②相信,信任 ③信用 ④实情 ⑤任凭,随意 ⑥的确,确实 ⑦信息,音讯
5.①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 ②介词,拿,用 ③介词,从,在 ④认为 ⑤做 ⑥同“已”,已经
三、
1.植物的根
2.放纵性情
3.把……作为
4.听觉、视觉灵敏
四、
1.使动用法,使……固
2.形容词作名词,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
3.重,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权力/大,形容词作名词,重要的地位
4.安,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形容词作名词,危难的时候
5.形容词作动词,轻视,蔑视
6.名词作动词,统治
7.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8.使动用法,使……安定
9.谗邪,形容词作名词,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正,使动用法,使……端正/恶,形容词作名词,奸恶小人
10.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
11.劳,使动用法,使……劳累/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五、
1.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这也就如同砍断树根来寻求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头却想要水流得长远啊。
2.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严刑/威怒)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译文: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盛怒威吓人民。
3.特殊句式:被动句,无标志。
译文: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
六、
1.√ 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
2.√ 载舟覆舟:(水)能承托着船,也能使船翻沉。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3.√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4.√ 善始善终:事情从开头到结束都做得很好。
5. 垂拱而治: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与句中的“宵衣旰食”矛盾,不合语境。
七、
1. “太祖”“太宗”均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庙号,而非谥号。
2. “也是科举考试中用于回答命题者的问题并表述意见的文体”错误。“科举考试中用于回答命题者的问题并表述意见的文体”是“策”,而不是“疏”。
3.√
八、
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2.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
3.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4.载舟覆舟 奔车朽索
5.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6.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8.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9.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10.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
11.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12.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13.无因怒而滥刑
片段阅读练
1.答案 CEG
解析 “而”是连词,连接“立……”和“疑……”,“立……”和“疑……”主语相同,中间不可断开;“影之不直”是“疑”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其后C处断开;“竭精神”“劳思虑”结构一致,二者后面都应断开,即E、G两处断开;“其不得亦已明矣”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
2.D A.不同。掩盖,掩饰/遮蔽。B.不同。使危险,危害/高。C.不同。疏远/上给皇帝的奏章。D.相同。都是“议论”的意思。
3.答案 ①运用对比手法。魏征将君子与小人的品德进行对比,表达要亲君子、远小人的观点。②引用他人观点。魏征引用孙卿的话来论证任用君子就应信任他,而不应怀疑他。
解析 由原文“且君子小人,貌同心异……唯利之所在,危人自安”可知,魏征运用对比手法,将君子与小人的品德进行对比,表达要亲君子、远小人的观点。由原文“此乃孙卿所谓:‘使智者谋之……可得乎哉 ’”可知,魏征引用他人观点,引用孙卿的话来论证任用君子就应信任他,而不应怀疑他。
[参考译文]
况且君子和小人,表面一致,内心不一。君子掩盖别人的缺点,称颂别人的优点,面临危难不苟且免于损害,而是杀身成仁。小人不知羞耻,不讲仁德,不知敬畏,不讲信义,唯利是图,使别人处于危险境地而自己却苟安于世。(小人)如果使别人处于危险境地,那么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 现在想要使国家取得治理得好(的成果),一定要将重任委托给君子;想要知道政务的得失,也许可以向小人征求意见。对待君子就尊敬而疏远,对待小人一定轻视而亲近。亲近就会言无不尽,疏远那么实情就不会上达。所以诋毁、赞誉别人的权利在小人手中,刑罚却施加到君子身上,这关系到国家的兴亡,陛下能不慎重对待吗 这就是孙卿所说的:“让有智慧的人谋划事情,却与愚昧的人去议论他;让品德高尚纯洁的人去做事情,却与卑污鄙陋的人去怀疑他。想要事情成功,怎么可能呢 ”具有中等智慧的人,怎能没有一点小聪明,可是他们非治国之才,缺乏深谋远虑,即使竭尽全力,仍然不能免于失败;更何况心怀奸邪私利,迎合脸色、顺从意旨的小人,这些人带来的祸患,不是很严重吗 竖立直木却怀疑它的影子不直,即使耗尽神志,劳尽心思,也不能看到歪斜的影子是很明白的事。
4.D A.正确。B.正确。C.正确。《齐桓晋文之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中的“乎”表示感叹。D.错误。本文中的“可以”古今同义。《曹刿论战》“可以一战”中的“可以”是两个词:可,可以;以,凭借。
5.答案 (1)况且做官的人怀有君主的荣光,享受君主赐予的俸禄,(如果君主)用道义来引导他们,他们怎么会不尽职尽责呢
(2)如果赏赐时不遗漏被疏远的臣子, 处罚时不偏袒亲近的人,把公平当作规矩,把仁义当作准则。
解析 (1)“怀”,心里包藏着某种思想感情,怀有;“禄”,俸禄;“率之以义”,状语后置,应为“以义率之”。
(2)“疏远”,被疏远的臣子;“阿”,偏袒;“准绳”,比喻衡量行为的标准或准则。
6.答案 ①看重人才的伦理道德品性;②强调要依据公平、仁义的原则来选拔和任用人才。
解析 根据原文“臣以为与之为忠……与之为孝……与之为信……与之为廉,则可使同乎伯夷、叔齐矣”可知,魏征认为选用人才应当看重人才的伦理道德品性;根据原文“若赏不遗疏远……善恶自分”可知,魏征认为要依据公平、仁义的原则来选拔和任用人才。
[参考译文]
魏征上疏说:“我听说,了解臣子的莫若君主,了解孩子的莫若父亲。所以尧、舜、文王、武王能名传千古,都有知人之明,使贤才会聚于朝廷。况且做官的人怀有君主的荣光,享受君主赐予的俸禄,(如果君主)用道义来引导他们,他们怎么会不尽职尽责呢 我认为如果用忠来引导他们,就可以使他们像龙逢和比干那样;如果用孝来引导他们,就可以使他们像曾参、子骞那样;如果用信来引导他们,就可以使他们像尾生、展禽那样;如果用廉来引导他们,就可以使他们像伯夷、叔齐一样。朝廷想要提携忠诚善良的人,斥退不贤的人,已经有十几年了,(但是)只听说了这样的说法,却没有见到这样的人,为什么呢 大概是因为只说不做。是与非相互矛盾,好与恶相互攻击。自己喜欢的人即使有罪,也不会受到处罚;自己不喜欢的人即使无辜,也不免于刑罚。或者因小的缺点而忽视良好的品行,或者因小的过失而忘记大的功劳。这就是所说的君主不可以奖赏无功之人,君主的刑罚不可以漏掉有罪的人。如果赏赐时不遗漏被疏远的臣子,处罚时不偏袒亲近的人,把公平当作规矩,把仁义当作准则,考察实情以确定一个人的名分,根据名分来探求一个人的言行,那么邪恶就会无处藏身,善恶自然分明。”
三年模拟练
温故知新
1.选择
2.尽
3.第二年
4.人
5.只,只是
6.停止
习题演练
1.答案 BEG
解析 “陛下自秦王为天子”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前后均应断开,即B、E两处断开;“国司不为官物”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G处断开。
2.A A.“个人意志”错误,根据文中“征又不从,不肯署敕”可知,“敕”不是皇帝的个人意志,还需征得大臣同意;再根据文中“更有敕旨”“乃停取中男”可知,“不可更改”错误。B.正确。C.正确。《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堪”的意思是忍受。D.正确。
3.C “不满”错误,由原文“……自登极已来,大事三数,皆是不信,复何以取信于人 ”“太宗愕然”“太宗曰……乃停取中男,赐珪绢五十匹”可知,魏征指责太宗失信于民,太宗感到惊愕,当魏征举出具体事例后,太宗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并赏赐魏征,所以“不满”的说法错误。
4.答案 (1)如果精心挑选健壮的人,用应有的礼节对待他们,他们就会百倍地增加自己的勇气,哪里一定在于人多呢
(2)我没有认真考虑,错误也是很严重的了。做事常常像这样失误,国家凭什么能够治理得好呢
解析 (1)“精简”,精心挑选;“遇之以礼”,状语后置,应为“以礼遇之”;“百”,百倍地增加。
(2)“深”,程度深,重大;“何以”,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治”,治理得好。
5.答案 魏征先以“竭泽而渔”“焚林而畋”类比,指出简点中男入军会带来的危害;接着分析兵在于精而不在于多,礼遇精兵可以提高士兵的作战能力,不必虚增士兵数量;再针对事实指出太宗不讲信用。
魏征言辞恳切,多次反问,突出自己的观点,且其观点符合太宗以民为本、崇礼立信的治国方略,缓解了太宗的情绪,他直言指出太宗自以为的诚信是“不信”,令太宗惊愕,他依据事实阐说,使太宗反思自身,最终接受了谏言。
解析 根据“臣闻竭泽而渔,非不得鱼……租赋杂徭,将何取给 ”可知,魏征先以“竭泽而渔”“焚林而畋”类比,指出简点中男入军会带来的危害;根据“且比年国家卫士,不堪攻战……人百其勇,何必在多 ”可知,魏征接着分析兵在于精而不在于多,礼遇精兵可以提高士兵的作战能力,不必虚增士兵数量;根据“陛下每云,我之为君……皆是不信,复何以取信于人……”可知,魏征再针对事实指出太宗不讲信用。
根据“太宗愕然曰:‘所云不信,是何等也 ’”“征曰:‘陛下初即位……以诚信为治乎 ’”“太宗曰:‘……今论国家不信,乃人情不通。我不寻思,过亦深矣。行事往往如此错失,天下何以为治乎 ’”等可知,魏征言辞恳切,多次反问,突出自己的观点,且其观点符合太宗以民为本、崇礼立信的治国方略,缓解了太宗的情绪,他直言指出太宗自以为的诚信是“不信”,令太宗惊愕,他依据事实阐说,使太宗反思自身,最终接受了谏言。
[参考译文]
右仆射封德彝等人,都主张把十八岁以上的中男挑选点派入军。敕令发出三四次,魏征坚持上奏认为不可以。封德彝又上奏说:“现在听到简点使说,次男中多有身强体壮的人。”太宗生气,于是发出敕令:“中男以上,即使没到十八岁,只要身材高大、体格健壮,也可以征召入军。”魏征又不听从,不肯签署敕令。唐太宗召见魏征,面带怒色等待他,说:“中男如果确实瘦小,自然不会点派入军。如果确实高大,按照标准点派入军,对情理有什么妨碍呢 你为何做出如此过分固执的表现呢 我不理解你的想法!”魏征严肃地回答说:“我听说排尽水泽的水来捕鱼,不是得不到鱼,而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焚烧森林来打猎,不是抓不到野兽,而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如果次男以上全部点派入军,租税徭役,将从哪里去征收获取 而且近年来国家士兵不能胜任作战的要求,哪里是因为士兵人数少,只是因为没有用应有的礼节对待他们,于是让士兵失去了斗志。如果多点派百姓入军,士兵人数虽然增多,终究还是没用。如果精心挑选健壮的人,用应有的礼节对待他们,他们就会百倍地增加自己的勇气,哪里一定在于人多呢 陛下常说,我做君王,用诚信待人,想要让官吏、百姓都没有作伪之心。自登上皇位以来,大事好几件,都不讲信用,又凭什么在百姓那里取得信任 ”太宗惊愕地问:“你所说的不讲信用,是什么事情 ”魏征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下诏书说:‘拖欠的租税旧债,欠下的官家的财物,全都免除。’于是命令主管部门,列为条例(公布),秦王府是国家的一个王府,(它的东西)难道不是官物吗 陛下从秦王到成为天子,秦王府的东西如果不算作官物(而不作免除),其他的东西又有什么可以算作官物的呢 又如关中地区免除两年租调,关东地区免除一年赋役。百姓蒙受皇恩,没有人不欢欣喜悦。却又另下敕令说:‘今年百姓多数已经完成劳役,如果从今年免除,便是虚受皇恩。如果已经服过徭役、缴纳租税的,就让百姓全部服役、缴税了结,所免除的都把来年作为开始的时间。’免除赋税之后,又改为征收赋税,百姓心中不能不觉得奇怪。把来年作为开始(免除赋税)的时间,用什么来取得百姓信任 又如与陛下共同治理国家的都是县令、刺史,常年清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召劳役,全都委派他们负责。到了挑选点派士兵,又怀疑他们欺骗作假。哪里是所说的用诚信治理天下呢 ”太宗说:“我见你固执己见,怀疑你在这件事情上被蒙蔽。今天讲到治理国家不讲信用,是因为我不了解民情。我没有认真考虑,错误也是很严重的了。做事常常像这样失误,国家凭什么能够治理得好呢 ”于是停止点派中男入军,赏赐魏征五十匹珪绢。
五年高考练
1.参考答案 CEH(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魏君贤人是礼”是宾语前置句,“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礼”为“礼待”之意,“贤人”作“礼”的宾语,故在C处断开;“国人称仁”是主谓宾结构,结构完整,故在E处断开;“上下和合”意为上下和睦同心,语意完整连贯,故在H处断开。
2.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言字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A项,“新婚燕尔”形容新婚时的欢乐,其中“燕”同“宴”,意为“快乐”,与文中的意思不同,故A项错误。
方法技巧
文言文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名词的活用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动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形容词的活用有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词类活用需要根据相应特征来准确判断。如两个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方位名词直接与动词相连接,方位名词一般作状语;等等。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确定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据此推断该词的意思即可。
3.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这也是没有另立太子的一个因素”错误。由原文“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可知,是留侯让太子写一封言辞谦恭的信,预备安车,派有口才的人去恳切地邀请,留侯并没有亲自去招来四人。
4.参考答案 (1)我访求各位多年,各位都躲避着我,现在你们为何自愿与我儿交往呢 (“求”“辟”“游”各1分,大意1分)
(2)撤回军队遣返众人,不去侵犯魏国边境的原因,是秦国尊重段干木的操守,推崇魏文侯的礼义。(“却”“犯”“贤”各1分,大意1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翻译的能力。
(1)“求”,访求;“辟”,同“避”,躲避;“游”,交往。
(2)“却”,退,撤回;“犯”,侵犯;“贤”,尊重。
5.参考答案 二者都是弱者以仁德行事,能使强者顾虑,最终转危为安。(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文言文中的事件的能力。材料三的议论句“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提示我们王充的观点:力量弱小就该讲究德行,军队强大就该发扬威力。重点在前者,强调处于弱势地位时修德的重要性。“太子敬厚四皓”使高祖知其谦恭进而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魏文式段干木之闾”使强秦敬重其德行进而班师回朝,二者在面临困境之时,都因其仁德而免受侵害。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魏文侯向子夏学习经艺,以客礼待段干木,经过他的里巷,每次都扶着车轼表示敬意。秦国曾想攻打魏国,有人说:“魏君礼待贤人,国人称颂他的仁德,上下和睦同心,不可以图取。”魏文侯因此在诸侯中有声誉。
材料二:
汉高祖想要废黜太子,改立戚夫人生的儿子赵王如意。吕后惊恐,于是派建成侯吕泽胁迫张良,强行要挟道:“为我出谋划策。”张良说:“考虑到皇上不能招致而来的,天下有四个人。现在您如果能不吝惜金玉璧帛,让太子写一封信,言辞谦恭,预备安车,再派有口才的人恳切地邀请,他们应当会来。皇上知道这四个人贤能,那么这对太子来说是一种帮助。”汉高祖十二年,皇上随着击败黥布的军队回来,病势更加沉重,愈想更换太子。等到宴饮的时候,设置酒席,太子在旁侍候。那四人跟着太子,他们的年龄都已八十多岁,须眉洁白,衣冠壮美。皇上感到奇怪,问道:“他们是干什么的 ”四人向前对答,各自说出姓名。皇上于是大惊说:“我访求各位多年,各位都躲避着我,现在你们为何自愿与我儿交往呢 ”四人都说:“陛下轻慢士人,喜欢骂人,我们讲求义理不愿受辱,所以惶恐逃躲。我们私下听说太子为人仁义孝顺,谦恭有礼,爱护士人,天下人没有谁不伸长脖子想为太子拼死效力,因此我们就来了。”皇上说:“烦劳诸位始终如一地好好调教辅佐太子。”四人敬酒祝福完毕后,小步快走离去。皇上起身离去,酒宴结束。最终没更换太子,原本是留侯招致这四个人的功劳。
材料三:
有议论的人说:“魏文侯在段干木里巷扶轼表示敬意,秦军因此不去攻打魏国,并不是法制的功绩。虽然有益于保全国家,但也不值得重视。”那么,法制的功绩,指的是什么呢 养活三军士兵,明确赏罚法令,严刑峻法,富国强兵,这就是法制。六国覆灭,都被秦国的军队灭亡。六国的军队并非不精锐,士兵的力量也并非不强劲,然而到了被打败灭亡的地步的原因,是强弱不相当,人口多少不一样,即使明确了法制,那又有什么用处呢 假使小孩违背了勇士孟贲的心意,孟贲发怒,小孩持刀跟孟贲对战,小孩肯定不能取胜,因为力量远远不如孟贲。要是孟贲发怒,而小孩讲究礼节对他非常恭敬,孟贲才会不忍加害。秦国与魏国,就像孟贲与小孩一样。力量弱小就该讲究德行,军队强大就该发扬威力。秦国靠军队强大,威力无穷战无不胜,撤回军队遣返众人,不去侵犯魏国边境的原因,是秦军尊重段干木的操守,推崇魏文侯的礼义。汉代高皇帝商议想废黜太子,吕后担忧,张良教太子用谦恭的态度去迎请四位白发隐士,并用优厚的礼节对待他们,太子的地位于是安稳了。太子敬重厚待四位白发隐士,来消除高帝废掉太子的想法,就像魏文侯在段干木的里巷扶轼表示敬意,使强秦的军队撤退一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