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6 阿房宫赋
基础过关练
一、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一
2.族
3.之
4.举
5.焉
6.尽
7.爱
二、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 。
今义: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2.隔离天日
古义: 。
今义:不让聚在一起,使断绝往来;把患传染病的人、畜和健康的人、畜分开,避免接触。
3.直走咸阳
古义: 。
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4.而气候不齐
古义: 。
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比喻动向或情势;比喻结果或成就。
5.韩魏之经营
古义: 。
今义:筹划、组织并管理;指商业、服务业出售某类商品或提供某方面的服务。
6.齐楚之精英
古义: 。
今义:(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出类拔萃的人。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六王毕,四海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
3.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4.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5.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6.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7.朝歌夜弦
8.燕赵之收藏
9.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0.族秦者秦也
1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四、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特殊句式:
译文:
2.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特殊句式:
译文:
3.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特殊句式:
译文:
4.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特殊句式:
译文:
5.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特殊句式:
译文:
6.戍卒叫,函谷举。
特殊句式:
译文:
7.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特殊句式:
译文:
8.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特殊句式:
译文:
9.谁得而族灭也
特殊句式:
译文:
五、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庙堂之上的相互倾轧、钩心斗角,是每个为庙堂所笼罩的小人物心中的阴影。( )
2.明朝才子唐寅在尺幅扇页中描绘牡丹的风姿,尽态极妍。( )
3.战乱年代,我们过着朝歌夜弦的生活。( )
4.他的这些珍贵的书稿,因管理不善,全被虫蛀了,世人难得一见的珍品皆付之一炬。( )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锱铢,比喻极细微的数量。旧制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
2.九土,即九州,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大区。九州所指,说法不一。《尚书·禹贡》指的九州分别是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
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 ”,嘈杂的音乐声“ ”。
2.《阿房宫赋》中,写秦对“六国之人”的贪奢,其中“ , ”身份显贵,却也离开故国,日夜唱歌奏乐,成为秦的宫人。
3.《阿房宫赋》中,“ , ”两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了阿房宫的楼阁宫室稠密层叠、不计其数。
4.梁思成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其中第二点提到了房子的建筑物的联系性,而《阿房宫赋》中的“ ”指出了连接不同建筑的主要构件是回廊;第八点提到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成为建筑的装饰,《阿房宫赋》中的“ ”则是对这种装饰物的描写。
5.《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 ”两句,将“秦”与“人”并提,说明“人同此心”的道理,对秦统治者的挥霍无度、残民自肥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 ”两句批判了秦统治者肆意搜刮、挥霍民财的行为。
7.《阿房宫赋》中,杜牧总结了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后指出,如果“ ”,其结果必然是“ ”。
8.《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 , ”两句,表达了秦如果爱惜六国的百姓,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的观点。
9.《阿房宫赋》在运用了大量排比尽情揭露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后,笔锋一转,让“ ”的“天下之人”同“ ”的“独夫”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10.《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六国与秦都是自取灭亡,他认为“ ”,则六国能抵御强秦;“ ”,则秦可以世代为君。
11.《阿房宫赋》中将阿房宫的钉头与百姓谷仓中的粮食进行对比的两句是“ , ”。
12.假如有人穿越到秦朝,对阿房宫进行航拍,你可以用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 ”两句为其导引线路。
片段阅读练
一、(2024福建漳州期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注]。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呼“大杜”“小杜”以别之。
(摘编自《唐才子传》)
[注] 薄施尘露:文中指略尽绵薄。尘露,微尘滴露,比喻微末不足道。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学博士吴武陵A进谒B曰C侍郎D以峻德伟望E为明君F选才G仆H敢不薄施尘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属文”中的“属”字与“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中的“属”字含义相同。
B.“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晋置国子博士,唐设太子博士、太常博士等,后世沿置。
C.“十数辈”中的“辈”相当于量词“个”,与成语“人才辈出”的“辈”用法和意思不同。
D.“墓志”,指放在墓里的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亦指墓志上的文字,主要记述死者姓名、卒年和生平事迹等。
3.材料中说杜牧“刚直有奇节”,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二、(2024黑龙江哈尔滨期末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将为之。”鲍白令之对曰:“天下官,则禅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秦始皇帝仰天而叹曰:“吾德出于五帝,吾将官天下,谁可使代我后者 ”鲍白令之对曰:“陛下行桀、纣之道,欲为五帝之禅,非陛下所能行也。”秦始皇帝大怒曰:“令之前!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 趣说之,不解则死。”令之对曰:“陛下筑台干云,宫殿五里,妇女连百,倡优累千。兴作骊山宫室,至雍相继不绝。所以自奉者,殚天下,竭民力。陛下所谓自营仅存之主也,何暇比德五帝,欲官天下哉 ”始皇黯然无以应之,面有惭色,久之,曰:“令之之言,乃令众丑我。”
(节选自《说苑·至公》,有删改)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古者A五帝B禅C贤D三王E世F继G孰H是I将J为之
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正确的、对的,与成语“一无是处”的“是”意思不同。
B.何以,为什么,与《鸿门宴》中“沛公安在”的“安在”用法相同。
C.趣,意为赶快,与成语“相映成趣”的“趣”意思不同。
D.丑,厌恶,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则纵情以傲物”的“傲”用法相同。
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德出于五帝,吾将官天下,谁可使代我后者
(2)所以自奉者,殚天下,竭民力。
三年模拟练
(2024安徽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者何也 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而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摘编自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而其亡也,皆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注],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 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 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摘编自方孝孺《深虑论》)
[注] 几:事变发生前出现的细微苗头。
温故知新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冀得安其性命——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2.秦王怀贪鄙之心——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一天下——四海一(《阿房宫赋》)
4.尽释其兵权——如释重负
5.岂工于活人—— 工诗善画
6.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习题演练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秦离战国而王A天下B其道C不易D其政E不改F是其所以取之G守之者H无异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海内,古人认为我国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为海内。材料中的“海内”与“名闻海内”中的“海内”含义相同。
B.休,在本文中是“停止”的意思,与《谏太宗十思疏》“永保无疆之休”中的“休”含义不同。
C.“可以相继而无变”中的“而”与《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中的“而”用法不同。
D.“区区之智”中的“区区”与《答司马谏议书》“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中的“区区”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始皇兼并诸侯,统一天下,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使得士人归顺,百姓拥戴,而国家安定的关键也正在于此。
B.秦始皇改周朝的分封制为郡县制,而汉从秦的灭亡中吸取教训,分封诸侯,但这些措施都无法避免国家的灭亡。
C.文中将唐太宗、宋太祖的治国与良医、良巫子女的遭遇进行类比,表明君王分析国家乱亡的原因时的思虑、防范都不够周密。
D.古代圣人善于治理国家,其治理效果对后世子孙有着重要的影响,作者认为他们的思虑是深远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2)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
5.两则材料都对秦灭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①统一 ②数词,一 ③专一 ④全 ⑤序数,第一
2.①灭族 ②类 ③众 ④(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3.①往,到……去 ②助词,相当于“的” ③代词,代指金玉珍宝等物 ④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⑤宾语前置的标志
4.①攻占 ②尽 ③泛指拿起,举起 ④发动 ⑤选拔、任用 ⑥施行 ⑦全
5.①形容词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然” ②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陈述,不译 ③疑问代词,哪里 ④兼词,相当于“于此” ⑤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
6.①达到极限或顶点 ②穷尽 ③完,没有了 ④使……竭尽 ⑤死 ⑥止,终
7.①喜爱,喜欢 ②爱护 ③吝啬
二、
1.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与中心区相连。斗角,指屋角相对,好像兵戈相斗
2.遮蔽
3.通达
4.天气
5.金玉珍宝等物
6.金玉珍宝等物
三、
1.数词作动词,统一
2.北,名词作状语,从北边/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3.蜂房,名词作状语,像蜂房(一样)/水涡,名词作状语,像水涡(一样)
4.名词作动词,出现龙
5.名词作动词,出现彩虹
6.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7.歌,名词作动词,唱歌/弦,名词作动词,奏乐
8.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9.名词作动词,成为焦土
10.名词作动词,灭族
11.意动用法,以……为鉴
四、
1.特殊句式:省略句,省略动词“有”。完整句子为“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
译文:每隔五步有一座高楼,每隔十步有一座台阁。
2.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光如)明星闪亮,是(宫人)打开梳妆的镜子。
3.特殊句式: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省略的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其人)放在句末。正常完整句子为“几世几年,(于)其人剽掠”。
译文:是多少代多少年,从百姓那里抢来的。
4.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
5.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南亩之农夫)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使负栋之柱,于南亩之农夫多”。
译文:使支撑房屋大梁的柱子,比田里耕种的农夫还多。
6.特殊句式:被动句,“举”有被动意味。
译文:(于是)陈涉、吴广起义,函谷关被攻占。
7.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非……也”表判断。
译文: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
8.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非……也”表判断。
译文:灭亡秦的是秦自己,不是天下的百姓。
9.特殊句式:省略句,“灭”后省略宾语“之(秦)”。完整句子为“谁得而族灭(之)也”。
译文:谁能够灭掉秦呢
五、
1.√ 钩心斗角:原指宫室结构精巧工致,后用来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2.√ 尽态极妍:形容把美的情态全部表现出来。
3. 朝歌夜弦:形容朝朝暮暮沉迷于轻歌曼舞、急管繁弦的欢乐之中。不合语境。
4. 付之一炬:给它一把火,指全部烧毁。句中是说书稿被虫蛀,使用不当。
六、
1.√
2.√
七、
1.多于机上之工女 多于市人之言语
2.妃嫔媵嫱 王子皇孙
3.蜂房水涡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4.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5.秦爱纷奢 人亦念其家
6.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8.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9.不敢言而敢怒 日益骄固
10.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11.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12.骊山北构而西折 直走咸阳
片段阅读练
1.答案 CEG
解析 “曰”后是说的内容,故C处断开;“以峻德伟望”是方式状语,“为明君”是表对象的状语,两个状语共同修饰“选才”,二者中间即E处断开;“仆”是“敢不薄施尘露”的主语,主语前G处断开。
2.A A.“含义相同”错误。缀缉,撰著/同“嘱”,嘱托。B.正确。C.正确。量词,个/一批一批地。D.正确。
3.答案 “刚直”体现在他敢于谈论国家大事,敢于指陈国事的利弊;“奇节”体现在他自撰墓志铭,焚烧自己的文章,诗歌用语惊人。
解析 由原文“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可知,“刚直”体现在他敢于谈论国家大事,敢于指陈国事的利弊;由原文“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可知,“奇节”体现在他自撰墓志铭,焚烧自己的文章,诗歌用语惊人。
[参考译文]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他)擅长写文章。当初应科举考试未中的时候,他来到东都洛阳(参加进士科考试),当时任主考官的礼部侍郎是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拜见崔郾说:“您凭着高尚的品德和很大的名望,为圣明的君王挑选人才,我怎敢不略尽绵薄。以前我偶然见到十几个文士,他们神态激昂、气氛融洽地一起读一卷文书,我看了文卷,是进士杜牧的《阿房宫赋》。此人是辅佐君王的大才。”于是就拿出写有《阿房宫赋》的文卷朗诵起来,崔郾大加赞赏。后来杜牧又应试考中了贤良方正科。沈传师上奏章推荐他为江西团练府巡官。杜牧性格刚强正直,有奇特的节操,敢于一一论述国家大事,指明和陈述国事的利弊尤其恳切直率。五十岁的时候去世。临死的时候自己写了墓志,把自己写的很多文章都烧掉了。他诗情豪迈,用语都很惊人。赏识他的人把他和杜甫相比,所以称“大杜”“小杜”来区分他们。
4.答案 DGI
解析 “五帝禅贤”与“三王世继”结构相似,二者后面都应断开,即D、G两处断开;“孰是”为疑问句,“将为之”前省略主语“我”,“将”前即I处断开。
5.A A.错误。二者意思相同,都是正确的、对的。B.正确。都是宾语前置。C.正确。赶快/乐趣,趣味。D.正确。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厌恶/轻视,蔑视。
6.答案 (1)我的国运出自五帝,我将以天下为公有,谁可以在我之后接替我(统治天下)呢
(2)用来供养自己的东西,耗尽了天下的资财,竭尽了全国的民力。
解析 (1)“德”,国运;“官”,意动用法,以……为公有;“代”,接替。
(2)“所以”,用来……;“殚”,尽,竭尽;“竭”,尽,穷尽。
[参考译文]
秦始皇已经吞并了天下,于是召集群臣商议说:“古代五帝传位让贤,夏、商、周三王世袭,哪一种做法对 我将采用它。”鲍白令之回答说:“天下公有,那么禅让贤人就对;天下私有,那么世袭就对。所以五帝是以天下为公有,三王是以天下为私有。”秦始皇仰天长叹说:“我的国运出自五帝,我将以天下为公有,谁可以在我之后接替我统治天下呢 ”鲍白令之回答说:“陛下走的是桀、纣(一样)的道路,想要像五帝那样禅让天下,不是陛下所能做到的。”秦始皇大怒说:“你上前来!你为什么说我走的是桀、纣(一样)的道路 赶快解释清楚,不解释清楚就处以死罪。”鲍白令之回答说:“陛下修筑楼台上接云霄,宫殿连绵五里,妃嫔上百,歌舞杂技艺人上千。兴建骊山宫室,直到咸阳雍门接连不断。用来供养自己的东西,耗尽了天下的资财,竭尽了全国的民力。陛下是所谓自己立业仅能保存的君主,岂能与五帝比国运,想要以天下为公有呢 ”秦始皇默不作声没有什么话可回答他,面带羞惭的表情,过了好一阵,说:“令之这番话,就是使众人厌恶我。”
三年模拟练
温故知新
1.希望
2.浅陋
3.统一
4.放下,解除
5.善于,擅长
6.如果
习题演练
1.答案 BDF
解析 “王”的宾语为“天下”,中间不能断开,应在“天下”后断开,即在B处断开;“其道不易”与“其政不改”,结构相同,其后都应断开,应分别在“易”和“改”后面断开,即在D、F处断开。
2.D A.正确。B.正确。 停止/喜庆,福禄。C.正确。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D.“含义相同”错误。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3.C “君王分析国家乱亡的原因时的思虑、防范都不够周密”错误。材料二中说的是“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可见作者认为他们对国家乱亡的原因的分析是细致的、周密的。
4.答案 (1)如今秦始皇称帝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
(2)所以他们的子孙,即使有非常愚笨不贤良的足以使国家灭亡的,但是上天终究不忍心立即使其国家灭亡。
解析 (1)“南面”,面向南面,此处指称帝;“王”,称王,统治天下;“是”,这。
(2)“不肖”,不才、不贤;“卒”,终究;“遽”,立即。
5.答案 ①材料一认为:秦始皇怀有贪婪浅陋之心,只想施展个人智慧,脱离百姓,废除仁政王道,凶狠残暴。②材料二认为:秦始皇治国谋划的只是人事因素,缺乏深谋远虑,不知道积累真诚,用大德感动上天。
解析 由材料一“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可知,材料一认为:秦始皇怀有贪婪浅陋之心,只想施展个人智慧,脱离百姓,废除仁政王道,凶狠残暴。由材料二“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使天眷其德”可知,材料二认为:秦始皇治国谋划的只是人事因素,缺乏深谋远虑,不知道积累真诚,用大德感动上天。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统一天下,兼并诸侯,向南称帝,供养天下百姓,天下的士人翩然地闻风归向,为什么会像这样呢 回答说: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衰微,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征伐,强大的侵犯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士人和庶民疲劳困乏。如今秦始皇称帝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善良的百姓就都希望能安身立命,没有人不虚心敬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势,稳定功业,国家安危的根本就在于此了。
秦始皇怀着贪婪浅陋之心,只想施展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废除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势,把欺诈与暴力放在前面,把仁爱和正义丢在后面,把凶狠残酷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秦经历了战国时代而统一天下,它的统治方法没有改,它的政策法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取天下和守卫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什么不同的原因。假使秦始皇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忧患。所以夏、商、周三代之王建立了国家,名号显耀而美好,功业长久。
材料二:
当时是秦的时代,(秦始皇)消灭诸侯,统一天下,秦始皇心中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当时他认为这样一来战争就不会再发生,天子的尊位可以世代保有,却不知汉高祖在草野间崛起,最终灭亡了秦朝。汉朝鉴于秦朝的孤立无援,于是大肆封立妾生之子为诸侯,认为同姓亲族可以共辅江山而不生变乱,然而七个诸侯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认为这样便平安无事了,但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朝天子的皇位。可这些朝代灭亡的根源,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说将有武氏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唐太宗却没有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时的方镇势力足够用来挟制君王,便将节度使的兵权全部解除,却不知子孙后代竟受困于敌国。这些人都有着超出常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他们对国家治乱存亡的隐微之处,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到了变乱灭亡的地步,为什么呢 大概是因为智力能够谋划人事,却无法谋划天道。良医的子女多死于疾病,良巫的子女多死于鬼神。那难道是他们善于救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 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
古代的圣人,知道天下后世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至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垂爱他(对百姓)的恩德。所以他们的子孙,即使有非常愚笨不贤良的足以使国家灭亡的,但是上天终究不忍心立即使其国家灭亡。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啊。假如自己不能用大德感动天心,想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后世一定没有危亡的祸患,这从道理上一定是讲不通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