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强化练习题 单元群文阅读1 中华文明之光(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强化练习题 单元群文阅读1 中华文明之光(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7 10:1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单元群文阅读
中华文明之光
选文一
(2024河南焦作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秦穆公闲问由余曰:“古者明王圣帝,得国失国,当何以也 ”由余曰:“臣闻之,当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愿闻奢俭之节。”由余曰:“臣闻尧有天下,饭于土簋,啜于土铏。其地南至交阯,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尧释天下,舜受之。作为食器,斩木而裁之,销铜铁,修其刃,犹漆黑之以为器。诸侯侈,国之不服者十有三。舜释天下,而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缯帛为茵褥,觞勺有彩,为饰弥侈。而国之不服者三十有二。夏后氏以没,殷、周受之。作为大器,而建九傲,食器雕琢,觞勺刻镂,四壁四帷,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有二。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故曰:俭其道也。”由余出,穆公召内史廖而告之,曰:“寡人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吾将奈何 ”内史廖曰:“夫戎辟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而厚为由余请期,以疏其间。彼君臣有间,然后可图。”君曰:“诺。”乃以女乐三九遗戎王,因为由余请期。戎王果见女乐而好之,设酒听乐,终年不迁,马牛羊半死。由余归谏,谏不听,遂去入秦。穆公迎而拜为上卿。穆公奢主,能听贤纳谏,故霸西戎。西戎淫于乐,诱于利,以亡其国,由离质朴也。
(选自《说苑·反质》,有删改)
材料二:
景公筑路寝之台,三年未息;又为长庲之役,二年未息;又为邹之长途。晏子谏曰:“百姓之力勤矣!公不息乎 ”公曰:“途将成矣,请成而息之。”对曰:“明君不屈民财者,不得其利;不穷民力者,不得其乐。昔者楚灵王作顷宫,三年未息也;又为章华之台,五年又不息也;乾溪之役,八年,百姓之力不足而自息也。灵王死于乾溪,而民不与君归。今君不遵明君之义,而循灵王之迹,婴惧君有暴民之行,而不睹长庲之乐也。不若息之。”公曰:“善!非夫子者,寡人不知得罪于百姓深也。”于是令勿委坏,余财勿收,斩板而去之。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寡人A闻邻国B有C圣人D敌国E之忧也F今由余G圣人也H寡人患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意思是错杂的花纹,文中形容奢侈,与现代汉语中的“文章”意思不同。
B.间,意思是缝隙,与《庖丁解牛》中“彼节者有间”的“间”含义相同。
C.因为,“因”译作“趁机”,“为”译作“替”;现在常和“所以”连用,表示因果关系。
D.三年未息,意思是三年没有停止。其中的“息”与成语“瞬息万变”的“息”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余认为明王圣帝得国失国的关键在于俭奢,恭俭则得国,骄奢则失国,尧、舜、禹就是恭俭得国的典范。
B.由余本来是戎王的臣子,秦穆公和他交谈后,认为他是一位贤才,就和内史廖定计,使由余离戎入秦。
C.与秦穆公虚心纳谏、重视贤才相比,戎王则耽于酒色声乐,不听谏言,这是他亡国的重要原因。
D.景公不恤民力,接连役使百姓,使百姓劳苦不堪。多亏晏婴及时进谏,景公才果断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行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舜释天下,而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
                          
                          
(2)公曰:“善!非夫子者,寡人不知得罪于百姓深也。”
                          
                          
5.劝谏是一门艺术。善谏者往往通过巧妙的方式提出建议,让君主明辨利害。两则材料中,由余和晏婴的劝谏方式有相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3分)
                          
                          
选文二
(2024江苏盐城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苏秦说齐闵王曰:“臣闻用兵而喜先天下者忧,约结而喜主怨者孤。夫后起者藉也,而远怨者时也。是以圣人从事,必藉于权而务兴于时。夫权藉者,万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藉、倍①时势而能成事者,寡矣。
“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②矣;坚箭利金,不得弦机之利,则不能远杀矣。矢非不铦③,而剑非不利也,何则 权藉不在焉。何以知其然也 昔者,赵氏袭卫,车不舍,人不休,傅卫国,城刚平。卫八门土④,而二门堕矣,此亡国之形也。卫君跣行,告诉于魏。魏王身被甲底⑤剑,挑赵索战,邯郸之中鹜,河山之间乱。卫得是藉也,亦收余甲而北面,残刚平,堕中牟之郭。卫非强于赵也,譬之卫矢而魏弦机也,藉力于魏而有河东之地。赵氏惧,楚人救赵而伐魏,战于州西,出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赵得是藉也亦袭魏之河北烧棘沟坠黄城。故刚平之残也,中牟之堕也,黄城之坠也,棘沟之烧也,此皆非赵、魏之欲也。然二国劝行之者,何也 卫明于时、权之藉也。今世之为国者不然矣: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行此六者而求伯,则远矣。
“臣闻,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从于天下。故约不为人主怨,伐不为人挫强。如此,则兵不费,权不轻,地可广,欲可成也。昔者齐之与韩、魏伐秦、楚也,战非甚疾也,分地又非多韩、魏也,然而天下独归咎于齐者,何也 以其为韩、魏主怨也。且天下遍用兵矣:齐、燕战,而赵氏兼中山;秦、楚战,韩、魏不休,而宋、越专用其兵。此十国者,皆以相敌为意,而独举心于齐者,何也 约而好主怨,伐而好挫强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五》,有删改)
[注] ①倍:同“背”,违背。②刿(ɡuì):割伤,刺伤。③铦:锋利。④土:堵塞。⑤底:同“砥”,质地细软的磨刀石。引申为磨,磨炼。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作主语,“得”作谓语,“是藉”作宾语,“也”为句末语气词,“也”后要断开。
B.“袭”作谓语,“魏”作宾语,“袭魏”是完整的动宾结构,其后应断开。
C.“烧棘沟坠黄城”是战争的具体内容,其前应断开。
D.“烧棘沟”与“坠黄城”是对称结构,二者中间应停顿。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夫后起者藉也”与“藉第令毋斩”(《陈涉世家》)两句中的“藉”字含义相同。
B.干将,春秋时著名的铸剑师,与妻子莫邪铸出两把名剑。文中干将、莫邪都指剑名。
C.“权藉不在焉”与“风雨兴焉”(《劝学》)两句中的“焉”字含义不同。
D.“以其为韩、魏主怨也”与“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秦认为,国君如果善于顺应时势、倚重天时,那么成就大事的机会就增多了。
B.赵国袭击卫国时,张弛有度,迅速使卫国呈现出亡国的景象。
C.魏王亲自披甲带剑,为卫国出头,向赵国挑战。卫国乘机重整旗鼓,北向攻赵。
D.齐国率先联结韩、魏讨伐秦、楚,挑起了大国间的争斗、交锋,从而被天下埋怨。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闻,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从于天下。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0.苏秦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来劝谏齐闵王要善于借助外力成就功业的 请简要分析。(3分)
                          
                          
                          
选文三
(2024河南濮阳一中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2分)
材料一:
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曰谲①谏,二曰戆②谏,三曰降③谏,四曰直谏,五曰讽谏④。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讽谏乎!”
(摘编自《孔子家语·辩政第十四》)
[注] ①谲:婉曲,不明说。②戆:刚直而愚。③降:降低,减退。
材料二: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齐桓公谓鲍叔曰:“寡人欲铸大钟,昭寡人之名焉。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 ”鲍叔曰:“敢问君之行。”桓公曰:“昔者,吾围谭三年,得而不自与者,仁也;吾北伐孤竹,刬令支而反者,武也;吾为葵丘之会,以偃天下之兵者,文也;诸侯抱美玉而朝者九国,寡人不受者,义也;然则文武仁义,寡人尽有之矣。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 ”鲍叔曰:“君直言,臣直对。昔者,公子纠在上位而不让,非仁也;背太公之言而侵鲁境,非义也;坛场之上,诎于一剑,非武也;侄娣不离怀衽,非文也。凡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者无天祸必有人害天处甚高其听甚下。除君过言,天且闻之。”桓公曰:“寡人有过,子幸记之,是社稷之福也;子不幸教,几有大罪,以辱社稷。”
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拭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叔向归以告平公,平公曰:“吴其亡乎 奚以敬舟 奚以敬民 ”叔向对曰:“君为驰底之台,上可发千兵,下可以陈钟鼓,诸侯闻君者,亦曰:‘奚以敬台 奚以敬民 ’所敬各异也。”于是平公乃罢台。
景公好弋,使烛雏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晏子曰:“烛雏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景公曰:“可。”于是乃召烛雏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数烛雏罪已毕,请杀之。景公曰:“止。”
(选自《说苑·正谏》,有删改)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凡为不善A遍B于物C不自知者D无天E祸F必有人害G天处H甚高I其听J甚下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含义不同。
B.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两者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立政之基,后用来代指国家。
C.“子幸记之”与“故幸来告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幸”含义不同。
D.“请数之以其罪”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数”读音和含义都不相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齐桓公想铸造一口大钟来彰显名声和功德,为此他征询鲍叔的意见,鲍叔从仁义文武四个方面直接指出其过错,使齐桓公认识到了问题。
B.齐桓公根据自己曾得到谭国却不自我夸耀、消灭令支成功凯旋、召集会盟平息战事、拒不接受他国美玉四个方面,认为自己已具备文武仁义。
C.晋平公派遣叔向去吴国,吴国派出一艘装饰豪华的大船迎接,船中人的衣着十分奢靡,叔向汇报了这件事,晋平公由此推断吴国大概要灭亡。
D.在如何处理烛雏一事上,景公要杀他以泄心中怒火,晏子故意列出烛雏的三条罪状,使景公改变了做法。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2)诸侯闻君者,亦曰:“奚以敬台 奚以敬民 ”所敬各异也。
                          
                          
15.材料二中,鲍叔、晏子两位大臣劝谏君主的方式不同,分别对应材料一五种方式中的哪一种 请另举古人用讽谏的方式说服君主的一个例子。(5分)
                          
                          
单元写作任务 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任务一:一篇议论文,观点是其灵魂。学习本单元课文,仿照示例填空。
示例:《齐桓晋文之事》
①主要观点:保民而王
②思想主张:制民恒产,实行教化,称王天下
《庖丁解牛》
①主要观点:                          
                          
②思想主张:                          
                          
二、任务二:一篇议论文,在明确了观点后,需要用一些方法将观点阐述透彻。仿照示例,分析并总结下面的语段所采用的方法。
语 段 分析总结
  示例:独立,是一种明亮却不耀眼的光辉,是一种圆润但不腻耳的声响,是一种不向周围的人诉苦叫屈的大气,更是一种不向周围的人阿谀奉承的清高,它是一种风格,一种自然。 沉静,早已不止于静默端坐的不言不语,不是所谓高冷的姿态,不是对繁华不屑一顾的看似超脱,而是看透事物本质努力去追寻巅峰的一种状态,一种持久的状态。 运用“……,是……,是……,是……,更是……,它是……”和“……,不是……,不是……,而是……”的句式对话题中的概念进行透彻的阐述。
  不怕“摔跤”,犹如老鹰敢于向蓝天白云冲刺,在天空画下美丽的弧线;不怕“摔跤”,犹如蜡梅迎着霜雪依旧暗香满乾坤,令人心旷神怡;不怕“摔跤”,犹如青松咬定山崖不放,挺立于危崖涧畔,展现出一幅华美的画卷。 (1)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不爱沙滩濯贝子,扬帆击楫戏中流”,是浪顶的弄潮儿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信心。 (2)                                                                                                                                      
三、任务三:写好一篇议论文,除了要有正确、鲜明的论点,有典型的论据,以及恰当的论证方法,还必须合理安排论证结构。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等,请根据相关要求,完成题目。
1.并列式结构
(1)以“诚实就是财富”为中心论点,从“是什么”的角度拟写三个分论点。
诚实就是财富
(2)以“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为中心论点,从“为什么”的角度拟写三个分论点。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
(3)以“争做时代的弄潮儿”为中心论点,从“怎么办”的角度拟写三个分论点。
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2.层进式结构
请以“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为中心论点,从“是什么”“为什么” “怎么办”三个角度拟写论证提纲。
生活应该是
丰富多彩的
四、任务四:(2023全国乙)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答案 DFH
解析 “寡人闻邻国有圣人”主谓宾结构完整,故D处应断开。“敌国之忧也”“今由余圣人也”都是判断句,“也”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应停顿,故F、H两处应断开。
2.B B.错误。隔阂/空隙。D.停止/呼吸。
3.A “尧、舜、禹就是恭俭得国的典范”错误。由材料一可知,尧非常恭俭,所以天下无不顺服;而舜、禹则越来越奢侈,所以不顺服的国家也越来越多。可见,在由余看来,舜、禹算不上恭俭得国的典范。
4.答案 (1)舜舍弃天下(禅让帝位),禹接受了。制作祭器,在外面涂漆,在里面用朱红色涂画。
(2)景公说:“好啊!如果不是先生,我都不知道自己对于百姓的冒犯这么厉害。”
解析 (1)“释”,放下,舍弃;“作为”,制作;“朱画”,用朱红色涂画。
(2)“得罪”,冒犯;“于”,对于;“深”,程度深。
5.答案 由余和晏婴都善于举前代君主的事例说理,起到了良好的劝谏作用。由余列举尧、舜、禹等君主的事例劝谏秦穆公要勤俭治国,晏婴则举楚灵王的事例劝谏齐景公要体恤民力。
解析 针对秦穆公的“愿闻奢俭之节”,由余说“臣闻尧有天下,饭于土簋,啜于土铏……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故曰:俭其道也”;针对景公的“途将成矣,请成而息之”,晏婴说“明君不屈民财者,不得其利……婴惧君有暴民之行,而不睹长庲之乐也。不若息之”。由此可知,由余和晏婴都善于举前代君主的事例说理,由余列举尧、舜、禹等君主的事例劝谏秦穆公要勤俭治国,晏婴则举楚灵王的事例劝谏齐景公要体恤民力。秦穆公认为由余是圣人,景公认为晏婴说得对,可见二人的劝谏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穆公闲谈时问由余说:“古时候圣明的帝王,得国失国的原因是什么呢 ”由余说:“我听说,应该是因为节俭得国,因为奢侈失国。”穆公说:“我希望听听奢侈和节俭的关键。”由余说:“我听说唐尧拥有天下时,用土烧制的器皿饮食。他的领土,南到交阝止,北到幽都,东到日出的地方,西到日落的地方,没有不归顺的。尧舍弃天下(禅让帝位),舜接受了。制作食具,砍伐树木加以裁制,熔化铜铁,打磨锋刃,还把它漆成黑色作为器具。诸侯认为奢侈,不肯臣服的诸侯国有十三个。舜舍弃天下(禅让帝位),禹接受了。制作祭器,在外面涂漆,在里面用朱红色涂画。用丝织品做褥垫,酒杯和勺子涂上彩色,装饰更加奢侈。这时不肯臣服的诸侯国已达到三十二个。夏后氏灭亡以后,商、周接管天下。他们制作大型的礼器,设置天子旌旗,雕琢食器,镂刻酒器,四面墙墙上都用帷幔装饰,席褥装饰着花纹,这(比过去)更加奢侈了,不肯臣服的诸侯国达到五十二个。君王喜欢奢侈,那些臣服的国家就更加奢侈。所以说:节俭是得国之道。”由余出去后,穆公召来内史廖,告诉他说:“我听说邻国有圣人,是敌对国家的祸患,现在(西戎的)由余是个圣人,我担忧这件事。我该怎么办 ”内史廖说:“西戎偏僻,离中原很远,从来没听过中原的音乐。君王送些女歌舞伎过去,用来扰乱他们的政事,并且用厚礼替由余请求延长归国日期,来疏远离间他们君臣之间的感情。他们君臣之间有了隔阂,这样之后就可以谋取西戎了。”穆公说:“好。”秦穆公就送了许多女歌舞伎给戎王,趁机为由余请求延期回国。戎王看见女歌舞伎果然非常喜欢,饮酒作乐,一年下来也不迁移放牧的地方,马牛羊死亡超过半数。由余回国劝谏,戎王不听,由余就离开西戎到了秦国。秦穆公迎接他并拜他为上卿。穆公原来也是个奢侈的君王,因为能够听从贤臣的建议,接受劝谏,所以称霸西戎。西戎的君王迷恋声色,贪图财利,以致亡国,这是由于背离了质朴啊。
材料二:
齐景公修筑宫殿正厅的高台,三年没有停止;又开始了修建长庲台的劳役,两年没有停止;又修建到邹国的长路。晏子进谏说:“百姓的劳役太多了!国君不停下来吗 ”景公说:“大路快修完了,修完了再停止吧。”晏子回答说:“圣明之君不竭尽民财,(竭尽民财的国君)得不到好处;圣明之君不穷尽民力,(穷尽民力的国君)得不到安乐。从前楚灵王修建顷宫,三年不停止;又修建章华之台,五年也不停止;伐吴的乾溪战役,打了八年,百姓的力量不够用,自己就停止了。灵王死在乾溪,百姓也不帮助灵王回到本国。现在君王不遵循圣明之君的仁义,却沿着灵王的足迹,我害怕国君的行为激起百姓的愤怒,而不能有看到长庲台的快乐了。不如停下来吧。”景公说:“好啊!如果不是先生,我都不知道自己对于百姓的冒犯这么厉害。”于是下令不要损坏已修好的路,剩余的钱财不再继续收缴,砍断筑板的绳索,离开了那里。
6.B “‘魏’作宾语,‘袭魏’是完整的动宾结构,其后应断开”错误,应是“魏之河北”作“袭”的宾语,其后应断开。
7.A A.“含义相同”错误。凭借/即使、假若。B.正确。C.语气词/兼词,相当于“于此”。D.都是介词,因为。
8.B “张弛有度”错误,根据原文“昔者,赵氏袭卫,车不舍,人不休”可知,士兵们一直处于紧张的备战状态,应该是只有“张”,没有“弛”。
9.答案 (1)我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能顺应民心,估量兵力的强弱,这样之后再和其他国家联合。
(2)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掌握的)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
解析 (1)“为”,治理;“料”,估量;“然后”,这样之后;“从”,联合。
(2)“相若”,差不多;“谀”,谄媚奉承。
10.答案 ①苏秦用干将、莫邪作比喻。干将、莫邪虽然是宝剑,但如果没有外力,就不能伤害人。②苏秦用坚箭、利金作比喻。即使有坚硬的箭杆、锐利的箭头,如果不借助弓弩的机巧,就不能杀伤远处的敌人。③苏秦用卫赵之战作比喻。卫国、赵国这样的小国,能够看清形势,利用魏国和楚国的力量夺取土地。
解析 由“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可以概括出:苏秦用干将、莫邪作比喻。干将、莫邪虽然是宝剑,但如果没有外力,就不能伤害人。
由“坚箭利金,不得弦机之利,则不能远杀矣”可以概括出:苏秦用坚箭、利金作比喻。即使有坚硬的箭杆、锐利的箭头,如果不借助弓弩的机巧,就不能杀伤远处的敌人。
由“昔者,赵氏袭卫……卫非强于赵也,譬之卫矢而魏弦机也……此皆非赵、魏之欲也……卫明于时、权之藉也”可以概括出:苏秦用卫赵之战作比喻。卫国、赵国这样的小国,能够看清形势,利用魏国和楚国的力量夺取土地。
[参考译文]
苏秦游说齐闵王说:“臣听说用兵时喜欢首先在天下发动战争的将有忧患,结盟时喜欢带头攻打他国的最终陷于孤立。后发制人就能有所凭借,顺应时势即可远离仇怨。因此圣贤做事,必定凭借权力,顺应时势。权力是万物的主导,时势是百事之首。因此,没有权力、违背时势却能成就大事的人很少。
“如今即使有干将、莫邪一类的宝剑,如果不施以人力,就不能割伤别人;即使有坚硬的箭杆、锐利的箭头,如果不借助弓弩的机巧,就不能杀伤远处的敌人。箭并不是不锐利,剑并不是不锋利,那是什么缘故呢 没有权力罢了。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从前赵国袭击卫国,车不停顿,人不歇息,逼近了卫国,在刚平筑城。卫都有八座城门被堵塞,两座城门被摧毁,呈现出亡国的景象。卫国国君光着脚跑去魏国求援。魏王身披战甲,磨宝剑,领兵向赵国挑战,邯郸大乱,黄河与太行山之间也乱作一团。卫国有了魏国做依靠,也整合残兵北上,攻破了刚平,毁坏了中牟的外城。卫国并不比赵国强大,卫国就像是一支箭,魏国好比弓弩,卫国借助了魏国的力量,才取得了河东之地。赵国恐惧,楚国救援赵国,讨伐魏国,在州西作战,然后穿过魏都大梁的城门,驻军于林中,饮马于黄河。赵国有了楚国做依靠,也去攻打魏国的河北之地,纵火焚烧棘沟,攻陷黄城。所以,刚平被攻破,中牟被毁坏,黄城被攻陷,棘沟被烧毁,这都不是赵国、魏国的初衷。可是两国却竭力去做,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卫国懂得顺应时势、凭借权力。当今世上那些治理国家的君主却不是这样:兵力弱小却喜欢与强国为敌,国家疲敝却喜欢招来众怒,事情失败却喜欢蛮干到底,兵力弱小却厌恶居人之下,国土面积小却喜欢与大国为敌,事情失败却不改伪诈之心,如果做这六件事情而谋求霸业,那就差得太远了。
“我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能顺应民心,估量兵力的强弱,这样之后再和其他国家联合。所以结盟时不会成为众怨所归,作战时不替他人去抵抗强敌。这样,自己的兵力就不会消耗,地位不会降低,国土可以扩大,目的可以实现。以前,齐国联结韩、魏两国讨伐秦、楚两国,齐国作战并不是特别卖力,分得的土地又不多于韩、魏,可是天下唯独(将战争)归咎于齐国,为什么呢 因为齐国把天下对韩、魏两国的怨恨都集中到自己身上。再说那时天下正烽烟四起:齐、燕争斗,又有赵国图谋中山;秦、楚与韩、魏不断交锋,而宋、越专事攻伐。这十个国家,钩心斗角,相互竞争,然而天下只埋怨齐国,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齐国结盟时喜欢站在领头的位置而招来怨恨,两军相交时喜欢攻打强敌。”
11.答案 DGI
解析 “者”是中心语,意为“……的人”,“凡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作“者”的定语,构成“者”字结构,故D处断开;“无天祸”与“必有人害”衔接紧密,主语为前面的“……者”,故G处断开;“天处甚高”与“其听甚下”是两个独立的主谓结构,中间应断开,故I处断开。
12.C A.……的原因/用来……的、凭它(他)来……的。B.正确。C.“含义不同”错误。两个“幸”都是“幸亏,幸而”的意思。D.“数”,列举罪状/屡次,多次。
13.C “晋平公由此推断吴国大概要灭亡”曲解文意。由原文“吴其亡乎 ”可知,这只是晋平公的担忧和疑问,并非“由此推断吴国大概要灭亡”。
14.答案 (1)君主有过失,是危亡的开始;看见君主有过失而不劝谏,是轻视君主的危亡。
(2)诸侯听到君主(这样做),也会说:“凭借什么来重视高台 凭借什么来重视百姓 ”(看来只是)各自所重视的不一样罢了。
解析 (1)“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判断句;“轻”,轻视;“是轻君之危亡也”,判断句。
(2)“奚以敬台”“奚以敬民”,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奚敬台”“以奚敬民”;“所敬”,所字结构,所重视的。
15.答案 (1)鲍叔直接用事实批评君主,属于“直谏”。晏子用婉言隐语来启发君主,属于“讽谏”。
(2)(示例)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 (1)由“君直言,臣直对……除君过言,天且闻之”可知,鲍叔列举事实直言劝谏,这符合材料一中“直谏”的特点。材料二中晏子看似是在帮景公说话,其实是想借“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三罪也”说明景公不应“重鸟而轻士”,通过婉言隐语加以劝谏,符合材料一中“讽谏”的特点。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自身经历进行类比,从而讽谏齐威王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和建议,兴利除弊,采用的是讽谏的方式。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忠臣劝谏君主,有五种方法:第一种是以旁敲侧击的方式规劝,第二种是刚直而愚地规劝,第三种是心平气和地规劝,第四种是直言不讳地规劝,第五种是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只有揣度君主的心意才能采用合适的方法,我愿意采用婉言隐语的方法来规劝!”
材料二:
臣子之所以要忠贞正直迎着困难去劝谏他的君主,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要纠正君主的过错,改正君主的失误。君主有过失,是危亡的开始;看见君主有过失而不劝谏,是轻视君主的危亡。
齐桓公对鲍叔说:“我想铸造一口大钟,来显示我的名声。我的作为,难道比尧、舜差吗 ”鲍叔说:“请问君主您的作为。”齐桓公说:“从前,我围困谭国三年,得到它而不自我夸耀,这就是仁;我北伐孤竹国,消灭令支国而凯旋,这就是武;我召集葵丘的会盟,以此平息天下的战事,这就是文;诸侯中携带美玉来朝拜的有九个国家,我没有接受(美玉),这就是义;这样,文、武、仁、义我全都具备了。我的作为,难道比尧、舜差吗 ”鲍叔说:“君主您直言,我也直率地回答。从前,公子纠为兄,在上位您却不谦让,这不是仁;违背先祖太公的遗言去侵犯鲁国,这不是义;在会盟台上,屈服于(曹沫的)一把剑,这不算武;姊妹侄女不离怀抱,这不是文。凡是到处做了不好的事自己还不知道的人,(即使)没有天祸也一定会有人害。虽然天在最高处,但它却能听到最底下的事。消除您错误的话,否则上天将会听到的。”齐桓公说:“我有过错,幸亏您记住了它,这是国家的福气;如果不是您赐教,我几乎犯下大的罪过,使国家受辱。”
晋平公派叔向到吴国访问,吴国人擦干净大船来迎接他。船左侧五百人,船右侧五百人;有穿豹皮绣衣的,有穿狐皮锦衣的。叔向回国后将这些情况告诉了晋平公,晋平公说:“吴国大概快要灭亡了吧 凭借什么来重视船 凭借什么来重视百姓 ”叔向回答说:“君主您修建驰底高台,上面可以发兵千人,下面可以陈列钟鼓等,诸侯听到君主(这样做),也会说:‘凭借什么来重视高台 凭借什么来重视百姓 ’(看来只是)各自所重视的不一样罢了。”于是晋平公就停止建造驰底高台。
齐景公喜好用弋射鸟,派烛雏主管鸟,但他却让鸟飞走了,齐景公大怒,想要杀死烛雏。晏子说:“烛雏有罪,请让我把他的罪过列举出来,然后再杀死他。”齐景公说:“可以。”于是晏子就把烛雏召到齐景公的面前,列举他的罪过,说:“你为我们的国君掌管鸟却让它们飞走了,这是第一重罪;让我们的国君因为鸟杀人,这是第二重罪;让诸侯知道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人,这是第三重罪。”晏子列举完烛雏的罪过,就请(齐景公)杀死他。齐景公说:“算了吧。”
单元写作任务 
一、
答案 ①依乎天理 ②顺应天道
二、
答案 (1)连用三个比喻,既深刻地阐释了“不怕‘摔跤’”的内涵,又使语言形象生动。
(2)三处引用,表达了对“意气”的独特看法,既点出了对观点的深刻理解,又显示出自己丰厚的文学积累,使文章文采斐然、激情昂扬。
三、
1.答案 (示例)(1)①诚实是做人的根本。②诚实是处世的原则。③诚实是求知的途径。
(2)①没有规矩,个人不能成才。②没有规矩,集体不能稳定。③没有规矩,国家不能发展。
(3)①要具备挑战时代的理想。②要练就过硬的本领技能。③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答案 (示例)①生活丰富多彩是指生活不应该只有一种模式,它是可以容纳多种选择的。
②符合人的本性,人具有多方面的精神需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形成生动活泼的社会局面)。
③个人既要会工作,也要会休息,培养多方面的生活情趣(社会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四、
[例文]
各有千秋,同放异彩
千差万别才是社会,无限丰富方成世界;一家独大绝非壮美,而是无边无际的压抑。强者从不强势,弱者永有依靠,这样的生态就不是丛林社会,这样的社会公民就会朝气蓬勃。“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舒婷吟咏爱情的诗句何尝不是理想社会关系的映照 只有尊重并爱护个体的各有千秋,才能领略、欣赏满园的同放异彩。(开篇针对材料中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观点明确,针对性强)
摒弃作祟的小肚鸡肠,热忱扶持新秀出场。即使再功勋卓著的宿将,也会迟暮;即使再才华横溢的新手,也需要机会。是听任嫉妒在心中翻江倒海有意刁难使绊子,还是诚心实意力推新人到舞台中央,这既关乎个人修养,也牵扯薪火相传。眼看蔺相如扶摇直上,廉颇妒火中烧,做出一系列昏头昏脑的事,这是正常但本该压制的人性;明白蔺相如委曲求全,廉颇登门负荆请罪,这是值得赞颂的神性在飞扬!若不是金庸主动向当时无甚名气的古龙约稿,请他在自己主办的《明报》上连载《陆小凤传奇》等作品,古龙的才华或许将被埋没。这种知遇之恩不仅是古龙的运气,更是金庸的大气!(举例论证)
擦亮双眼多看优点。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对自己优点的赏识等量投射于他人,那么满世界都是闪闪发光的金子。可惜多数时候人们更在意自己,因而极易对天赋异禀的俊杰视而不见,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引用论证)北大校长蔡元培正是世之罕有的伯乐,他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李大钊,政治保守、国学功底深厚的刘师培、黄侃、辜鸿铭,留学归来的李四光、丁西林等,以及法科领域的马寅初、陈启修……一时间,北大名师荟萃,百家争鸣,出现中国群星闪耀的盛景。这与朱自清名篇《春》描绘的春花图何其神似:“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举例论证、引用论证,使论证充分有力)
不盛气凌人,只一视同仁。有人信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有人借一切机会彰显自己的位高权重;有人却一派天真,走到哪儿,哪儿就吹来和煦春风,让人心安,令人舒适。(2、3、4段是文章论证的主体段落,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怎么做”的角度展开论证)
吹灯、挡路……这些不入流的套路只会让愚人与世隔绝,成为孤岛,而智者深谙爱人如己的精髓,在走向远大前程的路上,他们彼此尊重,相互成全,各有千秋,同放异彩。(回扣材料,并与首段遥相呼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