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单元群文阅读
良知与悲悯
选文一
(2024 河北保定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5分)
材料一:
当我们看完一出优秀悲剧的成功演出(或者很投入地读完悲剧剧作),比如看了《窦娥冤》或者《奥赛罗》的演出,它们在我们情感上引起的反应,就是悲剧美感,或曰“悲剧快感”。
在悲剧中,有对人的悲痛与苦难的演示,甚至还要叫观众目睹仇恨、阴谋、杀戮等可怕的事件发生。然而奇怪的是,人们为什么还要坐到剧院里去欣赏这些剧情在舞台上的呈现,并且还要献出一掬同情之泪呢 为什么看过善良的窦娥含冤被杀、正直的奥赛罗中了奸计先杀妻后自杀这样的舞台上的悲惨之事,会得到审美的享受即“悲剧快感”呢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之所以能产生美感的解释:第一,悲剧既然是对人的行动的模仿,那么“每个人都能从模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即使是对可怕和讨厌的事物的模仿,当人们观看其“逼真的艺术再现时,都会产生一种快感”;第二,“打动人心”的情节与“引发快感”的音乐、语言、画面等方面的技术处理;第三,“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换一个说法是,“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并从体验这些情感中得到快感”。第一、二两点讲的是普遍性艺术规律,并不仅限于悲剧。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点,它所讲的正是悲剧美感的问题。这里说,看悲剧会引发我们的悲悯和恐惧之情,并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又说对这些情感进行“体验”,从中得到快感。“疏泄”本是古希腊的一种医疗手段,就是把体内可能导致病变的郁积之物疏导、宣泄、涤除出去,又可译为“净化”。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用药物治疗身上的病,用音乐治疗心上的病——“净化”不洁的灵魂。 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看法,《乐记》主张用乐舞艺术“顺气”“倡和”,使人回归“人道之正”。因此,从戏剧对人的精神上的积极影响来说,这个关键词译为“净化”比较恰当。中国古代医学讲究一个“通”字,不通则痛,“通”与疏导、宣泄、净化之义是一致的。有气闷于心则病,气通则病除。怜悯、恐惧以及怨怒、哀伤之类的情感,大都属于否定性心理反应的结果,它们郁积于心,人们在艺术创造中,把这种消极的情感变成了美的创造的原料。当我们在欣赏悲剧时,随着剧情在我们心灵上引起的震撼与波动,上述这些否定性的情感便被我们以精神的力量加以疏导、宣泄与净化,我们在疏导、宣泄、净化的过程中对这些情感重新加以“体验”,把它们转化成一种高尚、纯洁、爱我人类的慈悲情怀与追求自由的奋发精神,这就是悲剧美感。
悲剧是强力撞击情感的艺术,是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被悲剧真正打动了的人,会有意无意地摒弃“外物”的毒化与诱惑,回到人之为人的那些光辉品性上来,他会变得纯洁、真挚、高尚起来。这样我们从大量悲剧经典中概括出一种悲剧精神。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悲剧中那很高的真善美的价值含量,不但未被否定,反而更加突显在人的情感体验与精神生活之中。所以悲剧不仅有严肃的情调,而且有崇高的境界。这是悲剧净化、陶冶人的心灵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其主人翁往往还表现出“英雄的气概”。
(摘编自董健、马俊山《悲剧美感与悲剧精神》)
材料二:
《哈姆莱特》和《雷雨》都展现了一场进步势力与专制黑暗势力惊心动魄的斗争。《哈姆莱特》全剧由六个人的死亡构成。哈姆莱特决心复仇,不幸误杀了恋人奥菲利娅的父亲波洛涅斯;奥菲利娅因此精神失常,溺死在河中;奥菲利娅的哥哥雷欧提斯为报仇,在新国王克劳狄斯阴谋安排的决斗中用涂了毒药的剑刺中了哈姆莱特,而他也死在哈姆莱特的毒剑下;哈姆莱特的母亲也因饮了克劳狄斯为哈姆莱特准备的毒酒而死;哈姆莱特在临死前奋力刺死了克劳狄斯,自己最后也不幸死亡。众人同归于尽使悲剧达到了顶点。这场悲剧以哈姆莱特的死而告终。莎士比亚将这一悲剧刻画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和观众产生共鸣,哈姆莱特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道义上的胜利,悲壮而不悲观。
同样,《雷雨》如《哈姆莱特》一样具有“血与闪电”的悲剧。全剧由在一天之内三个人的死亡和两个人的疯狂构成。一次次的死亡事件促成了剧情的高潮迭起。第一次死亡是当四凤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份后,羞愧地冲出家门不小心触电死亡;紧接着是为了劝解四凤的周冲为救四凤触电身亡;随后是周萍绝望地自杀。这个家庭中年青一代的突然离去使侍萍和蘩漪最后疯狂,在一个雷雨之夜制造出的悲剧气氛空前绝后、惊心动魄。作者用这样残酷的形式发出了对这个黑暗时代愤怒的吼声。
《哈姆莱特》这部鸿篇巨制是莎士比亚作为一名人文主义者的完美的理想主义与现实进行斗争的必然产物;莎士比亚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悲剧反映了生活的真实,还在于他的作品能带给人们深刻的哲理这一“高贵的养汁”(雨果)。他对人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和信心。
同样,《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它通过冲突探索人性复杂性与人的悲剧,以引导人们不得不追溯形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
(摘编自周庆熙《试析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与曹禺<雷雨>的特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并从体验这些情感中得到快感”是亚里士多德对于人们观看悲剧并产生美感的解释。
B.人们将消极情感变成艺术创造中美的原料,我们在欣赏悲剧时,情感随着剧情而变化并最终转化成慈悲情怀和奋发精神。
C.悲剧快感可以治疗人身上的病,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我国的《乐记》都主张用音乐或乐舞来“疏泄”。
D.《雷雨》全剧由在一天之内三个人的死亡和两个人的疯狂构成,作者用残酷的形式表达对黑暗时代的愤怒。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欣赏优秀悲剧演出之时,常常会有情感反应,即产生悲剧美感,这是由剧情情节与音乐、语言、画面技术处理引起的。
B.观看悲剧演出或专心阅读悲剧剧本(如《哈姆莱特》)的人,不受“外物”的毒化与诱惑而回归人之为人的光辉品性上来。
C.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其主人翁往往还表现出“英雄气概”,比如,《雷雨》以五个英雄人物三死两疯,一个个毁灭,来使人们获得悲剧美感。
D.《哈姆莱特》和《雷雨》都具有“血与闪电”的悲剧,都展现了一场进步势力与专制黑暗势力的斗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
3.下列选项中所涉及的作品不属于悲剧的一项是(3分)( )
A.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讲述了船商安东尼奥为帮助好友巴萨尼奥向美丽的富家女鲍西娅求婚,而向夏洛克借钱,以供巴萨尼奥所用,并立下了如违约割胸口一磅肉的契约的故事。
B.孔尚任的《桃花扇》中侯方域与李香君历经千辛万苦、沧桑巨变才得以相见,却在张道士的“大喝”与“蛊惑”之下双双修道,爱情之花也随之枯萎。
C.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天神普罗米修斯盗来火种送给人类,激怒了众神之主宙斯,被钉在高加索的悬崖上,暴露在雨雪风霜和烈日炙烤之中的故事。
D.莎士比亚的《李尔王》讲述了年事已高的国王李尔王退位后,被大女儿和二女儿赶到荒郊野外,成为法兰西王后的三女儿率军救父却被杀死,李尔王伤心地死在她身旁的故事。
4.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请简要概括。(6分)
选文二
(2024江苏泰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窝头会馆(节选)
刘 恒
第一幕
一九四八年夏,处暑,白昼。
北平南城一个号称“窝头会馆”的小四合院里,住着几户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市民。房主苑国钟。东厢房是三小间,租户是正骨医师周玉浦,媳妇金穆蓉,女儿周子萍。西厢房也是三小间,租户王立本以卖炒肝儿谋生,媳妇田翠兰给他打下手儿。西边那间的住户是清末的举人古月宗。
苑国钟 (高声)今儿是处暑,好节气!是我苑国钟要饭的日子口儿了……(见众人回避便收敛了笑容)我要的不是租钱,我要的是饭钱!你们不能不赏我一口饭吃。
苑江淼从屋子里走出来,端着一个竹篦子暖壶。他脸色苍白,头发略显蓬乱,轻轻咳嗽着,眼睛始终盯着脚底下。苑国钟小心翼翼地迎过去。
苑国钟 你好好歇着呀……快递给我,我给你灌暖壶去。
苑江淼 不用了,我自己来。
苑国钟 您说……我这儿子是不是念书念傻了
田翠兰 满世界就没您这么惯儿子的!他再有病您也是他爸爸,他是您儿子!您犯不着一天到晚供着他……
苑国钟 我不是他爸爸,他是我爸爸……成了吧
田翠兰 您还别不爱听!让他休了学是让他养病的,没白日儿没黑界地看书看书,就知道看书!
苑国钟 我儿子喜欢看书,看了书他高兴……我得变着法儿让他高兴。
田翠兰 您吃浆子吃多了吧
苑国钟 我是心疼他,大半夜听他咳嗽,我心口都裂成八瓣儿了!他是嫌我跟你们催租子呢!
田翠兰 那您就甭要租子了,您还是要儿子吧。
苑国钟 (不悦)你们存心要饿死我是不是 饿死我没关系,你们不能饿着我儿子……这不!刚给他抓了药,人家跟我要多少钱我也得乖乖儿递过去,跟我要脑袋我不是也得给吗 我……
金穆蓉端着一笸箩成捆儿的纸币走过来,二话不说往篮子里倒。苑国钟赶紧张开衣襟兜住。
第二幕
一九四八年秋,霜降,黄昏。
田翠兰端出来一尊弥勒佛和一个木托子,在门框上找地儿。
田翠兰 福斗!我把墙上的神仙薅下来了,你找个大钉子给我揳到门框上去,让他坐高高儿地往下看……看看谁还敢欺负咱们!
苑国钟 (郁郁寡欢)关老爷圣明!那二位都晾出来了,您也出来待会儿……(向塑像鞠了一躬)今儿是好日子啊!今儿霜降了……今儿是我……
古月宗 今儿是窝头会馆的主子要饭的日子口儿了!你们快围上去……围上去给他施舍呀。
苑国钟 就那点儿房租,现在能买一小撮儿白面,够包俩饺子的了,我都赶不及给大伙儿涨房钱!你们看着给吧,反正我没法儿赶你们走……
周子萍退下来。苑国钟盯着姑娘手里那叠儿钱,抢夺似的把钱抓了过去,两只手紧紧攥着。
苑江淼 (高声)放下!爸爸!您把钱还给人家……您的眼睛里除了钱还有什么 ……您攥着人家的钱干什么 那是人家的钱!
苑国钟 ……攥着怎么了
苑江淼 (苦笑)我还能怎么说话 爸爸,您告诉我……(指着身后的屋子)民国十六年,租房子住在这儿的那位教书先生是什么人
苑国钟 ……韩先生是赤党。
苑江淼 韩先生是怎么被抓走的
苑国钟 ……有人来抓他……他就给抓走了……把我也捎带上了……
苑江淼 您平平安安回来了……(咳嗽)可人家被枪毙了。
苑国钟 (焦灼)人家毙的就是赤党!人家毙我干吗呀
苑江淼 那笔钱是哪儿来的 您为什么一直瞒着不肯说
苑国钟 (苦苦挣扎)我……我……你别听人家乱嚼舌头!……你爸爸里外都是清白的,我没干过对不起人的事情!
苑江淼 可是过后您买了这个宅子!……(极度疲倦)从我懂事儿起,您嘴里永远是钱……钱……钱!催着人家要钱,躲在屋儿里数钱……为了钱您跟街坊计较翻脸吵架,做梦您都惦记着钱……
苑国钟 ……没有钱……我拿什么养活你还供你上学
苑江淼 钱的来路不正,我宁愿当初您把我扔到城墙根儿去!
苑国钟 (站立不稳)儿子……你这么说话是想要我的命!
苑江淼径直去抢夺父亲手里的钞票。苑国钟死死攥着钞票不撒手。苑江淼情急之下给了父亲一个耳光,钞票落叶似的撒了一地。
第三幕
一九四八年冬,大雪,黑夜。
油印传单撒落在地,肖鹏达出现在大门口。
肖鹏达 向伟大……的新中国……进军……谁的
苑国钟 我的!是我的……(谄媚地醉笑)这东西是我的。
肖鹏达 (朝苑江淼晃晃那张传单)苑江淼!上边儿密密麻麻的一大堆梦话,都是你写的……也是你印的吧 (讪笑)我多嘴问一句,您那新中国在哪儿呢
苑江淼 (憧憬)……等天亮了,太阳出来
了……人人都会看到她!
肖鹏达 我怎么看不见呐 (手搭凉棚)哪儿呢新中国 ……除了你们家那烂墙头,我什么也没瞧见!
苑江淼 你当然看不见……你是个瞎子。
肖鹏达 (冷笑)……苑叔儿,您赶紧领我上去,让我看看您儿子那蜡纸和油辊子,他怎么就刻得这么漂亮印得那么地道呢 我是真佩服他……
肖鹏达突然挥枪对准苑江淼,苑国钟蹿出来挡住枪口,引起一片惊呼。
苑国钟 小达子!好孩子……今儿你要是非得打死一个人,那你务必得打死我……我不能让你打死我儿子!
肖鹏达 您让开……
苑国钟 达子!人得讲良心……你小时候偷我的黑枣,我逮着你想揍你两巴掌,我儿子拦着我不让打,他怕你疼……我儿子仁义呀!你倒想拿枪打他……
苑江淼 爸爸,您不用为我担心……儿子觉得值。
苑国钟 你值了……(啜泣)我不值!我什么都不要……我就要我儿子!小达子……(情绪失控,怒视对方)你敢碰我儿子一根毫毛,我生吞了你,你信不信 我儿子是赤党,我也是赤党,有本事你现在就开枪!你看城外头那些拿枪拿炮的能不能饶了你
几个人扭成了一团。突然响了一枪,众人群雕一般一动不动。
周玉浦 (看着地上)血……苑大哥您……您怎么流血啦
血顺着裤脚淌到地上,袍子裂口处的棉花也被浸红了。
苑江淼 爸……您没事儿吧 ……爸!(死死搂住父亲不放)爸!(哭泣)爸……
苑国钟 (高声)爸爸对不住韩先生啊!韩先生叮嘱我……让我把钱送到南河沿十六号……我去了十六号……可十六号让人家给抄家啦!……我得空儿就到十六号对过儿树底下蹲着……下大雨蹲着……下大雪也蹲着……半年了一个子儿都不敢花……赶上古爷要甩他的房,我脏了心烂了肠子……我把人家的钱给花啦!
苑江淼 爸爸!是儿子对不起您……
苑国钟 立本儿!立本儿……
王立本 在呐。
苑国钟 拿窝头来!快着……蘸我的血……治病……你们快着呀!再磨蹭就凝啦……儿子……爸爸手不干净……血……血干净……吃了治你的病……快着!
雪花亮晶晶的,似有若无。牛大粪兴高采烈地跑来。
牛大粪 降啦!他们降啦!……这边儿投降啦!
苑国钟 ……我儿子……我儿子……他想去新中国……
牛大粪 咱们一块儿去新中国!
苑国钟 (找儿子的手,紧紧抓住)儿子……
苑江淼 (紧紧地紧紧地抱着父亲)爸爸!
西厢房突然爆发出新生儿的哭声。夜幕下的生者和死者都静悄悄的,那些落叶的树木居然依次开出了绚烂的花朵,与晶莹的落雪交相辉映。大幕在婴儿嘹亮的啼哭声中缓慢地闭合了。
(有删改)
5.下列对本剧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剧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社会为背景,塑造了一群生活于社会底层的百姓形象,剧作从小处着眼,将对话细节和人物分寸把握得很好,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转折。
B.第一幕的开头和结尾关于苑国钟收房租的场景,反映了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另外,“要饭”“赏我一口饭吃”等台词,表现了苑国钟的世故与无奈。
C.第三幕中苑国钟相信蘸血的窝头能治儿子的病,这个情节主要是为了反映旧社会环境下百姓思想上的迷信愚昧,表现了对国民性的批判。
D.苑江淼是个有文化、有觉悟、思想进步的青年;然而他也有对父亲态度淡漠甚至厌恶的一面,在文中表现为他当着许多人的面斥责甚至动手打自己的父亲。
6.下列对本剧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剧在剧情设计上独具匠心,它通过两条线索的交叉,使处世态度不同的两代人发生激烈的冲突,展现了人物的毁灭与新生,用小剧情反映了大时代。
B.剧中的道具“弥勒佛”“关老爷”,台词“他想去新中国”“咱们一块儿去新中国”等,都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追求。
C.第三幕中“雪花亮晶晶的,似有若无。牛大粪兴高采烈地跑来”这一舞台说明,一方面承接前文的清冷格调,烘托舞台氛围;另一方面推动了剧情发展,使剧情由高潮进入落幕。
D.剧末的舞台说明中的“新生儿的哭声”“绚烂的花朵”“晶莹的落雪”都体现了本剧现实主义的写法,使剧情由沉重转为欢快,透出了一种新生的希望。
7.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剧情的基础,请从第二幕中概括出三处戏剧冲突并作简要说明。(4分)
8.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请以主要人物苑国钟为例,结合剧情阐释这一美学理论。(6分)
选文三
(2024湖南长沙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家(节选)
曹 禺
鸣 凤 (忽然热烈地)为什么非要想着将来呢 为什么非要想着将来您娶不娶,我嫁不嫁这些事呢 (委婉地安慰)三少爷,能像现在这样待一天,就这样待一天多好呢
觉 慧 (焦灼地)不,鸣凤,这样待下去,太闷了,我不愿意瞒着。我要叫出来,我要喊,我要告诉人。
鸣 凤 (恳求)不,三少爷,千万别!那您就把我毁了,把我这场梦给毁了。
觉 慧 (肯定地)这不是梦。
鸣 凤 (诚切地)这是梦啊,三少爷!您喊不得呀!三少爷,我求您!求求您!您别喊,您一喊,梦醒了,人走了,就剩下鸣凤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您再叫我怎么过呀!
觉 慧 (真挚地)鸣凤,我不会走,陪着你,我会永远陪着你的。
鸣 凤 (凄笑)三少爷,这不是梦话吗 (忽又天真地)可是三少爷,我真爱听哪!(凝望觉慧)您想,我肯醒吗 我肯叫您喊醒吗 (欣悦地)我真愿意月亮老这样好,风老这样吹,我就听,听,听您这样说下去。
觉 慧 (不觉微叹)鸣凤,我明白你,在黑屋子里住久了的,会忘记了天地有多大,多亮,多自由!
鸣 凤 我怎么不想 怎么不想 我难道尝不出苦是苦,甜是甜 我怎么不想一个自由的地方
觉 慧 那你就该闯一下啊!
鸣 凤 (苦笑)您要我这么去闯呀!(惋惜地)要是您不是您,我不是我,我们就是一块儿长大的朋友,兄妹,多好啊!
觉 慧 (摇头)那也许不相识呢,不认识呢。
鸣 凤 (微微点头)就是说呀,常在一起,反倒会不认识了。都是主人就不稀奇了,都是奴婢就不稀奇了,就因为您是您,我是我,我们——
觉 慧 (耐不住)鸣凤,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你为什么还是“您”“您”地称呼我呢 你不觉得——
鸣 凤 (温婉地)我说惯了,您就让我这样称呼吧。(不自觉地流露)我就是一个人在屋里,低低地叫您,喊您,跟您说话的时候,也还是这样叫呢。
觉 慧 (惊讶)你一个人在屋里说话
鸣 凤 (寂寞愁苦地)没有人跟我谈您啊!
觉 慧 (感动地)你,你说些什么呢
鸣 凤 (又笑着)见着了,又说不出来了。(天真里透着凄凉之感)我真是有好些好些话,我一个人在屋里,真是说不完的话呀!说着说着,就觉得您对我笑了,说着说着,我又对您哭了,(眼泪流下来)我就说,说,一个人说到半夜——
觉 慧 (哀怜地)鸣凤,你就这样地爱!
鸣 凤 嗯。(凝视着月光,眼里闪着晶莹的泪)
觉 慧 (矜怜地)这样太苦啊,你!
鸣 凤 (摇头)不。
觉 慧 (悔痛)都是我,你才这样苦,是我害了你!(蓦然)不,鸣凤,我还是要告诉人,我要去跟母亲说。这样隐隐瞒瞒的,就等于是欺负你。我要跟太太说,我要,要娶你的。
鸣 凤 (欣喜,但又抑遏住更深的悲痛)不,不,(衷心地倾诉)您千万别去说呀,您不要觉得您害了我,您叫我苦,您欺负我,一样都不是。我是这样的犟脾气,只要是真好的,真正好的,不能再好的,我都甘心!不管将来悲惨不悲惨,苦痛不苦痛,我都不在乎。我在公馆这几年,慢慢我也学得能忍啦。
觉 慧 一个人不该这样认命的。
鸣 凤 (诚恳地解释)我不是认命呀!譬如说太太要我嫁人,那我就要挣了。但我知道我们的身份离得多远,我情愿老远老远地守着您,望着您,一生一世不再多想。(安慰而肯定地)您别难过,您放心吧,我愿意就愿意定了,不,就不定了。就这样好不好 求您答应了吧,您不要告诉人,您谁也不要告诉。
觉 慧 (沉思)也许,也许我想得太早了,不过早晚我要对太太讲,我要——
鸣 凤 (没奈何地)您为什么老想着那做不到的事情呢 现在不已经很快活吗,为什么为着想将来,先把眼前这一点快乐就毁了呢 您不是说今天晚上要教我一段讲月亮的词吗 (拉着觉慧)走吧,您给我讲吧,我们进去找书来讲吧,好不好
觉 慧 (也快活起来)好,好。
鸣 凤 (谛听甬道外有足步声,笑着)走,走,快进屋去,有人来了。
鸣凤和觉慧进了甬道右面的门。周氏、克明和王氏由甬道缓缓踱进。
周 氏 (沉吟)三弟,你说怎么办呢
高克明 (不愉快)我没有什么意见,不过这是父亲的意思,他说——
周 氏 (急辩)三弟,我不是不送,不过——
高克明 (烦躁)不要多听外面的闲言闲语,冯老太爷既然说明白了要她侍候太老太太,而且要叫她读书念佛,每天做些上等人的事,吃得好,穿得好,这,这——
周 氏 (强笑)就是有人讲,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啊
高克明 所以就要多陪几年了,哪怕,哪怕——
周 氏 (缓缓地)到了老,也不许她嫁
高克明 那也没有什么呀,反正一进了冯家的门,就升了一级,从这以后,就叫“凤姑娘”了——
王 氏 (一直冷眼望着,忍不住插嘴)就是说呀,谁的姑娘啊 是太老太太的姑娘啊 还是冯老太爷的姑娘啊
高克明 (含含糊糊)这就不管她啦。譬若当姨太太呢 这总比当姨太太又高一层了。
王 氏 (尖锐地)三哥。这话不是这么说,当姨太太也是姨太太,也有个名分哪。(对周氏)这样我倒没听说过。这叫什么呢 这样,明着是“凤姑娘”为着尽孝,暗着是——(用劲地扇着)
高克明 大嫂,送在你,不送也在你,就有这三四天的期限。反正,四弟妹,你我方才都是老太爷叫去的,也听见老太爷亲口答应冯老伯的。
高克明由甬道下。
周 氏 四弟妹,你说怎么办好呢
王 氏 (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我,我不说,我妇人之见!
周 氏 按说呢,自己真想弄一个人侍候侍候,肯说出来倒也叫人放心。
王 氏 可是他跟他的太太举案齐眉呀,他祖上世世代代都是道学君子。君子不二色呀,你没听见他方才说——
周 氏 (在石凳上坐下)怪不得冯老太太一提起他,就像敬神仙似的样子。
王 氏 (扇子一挥)是啊,所以说这老东西本事大呀。(尖刻地)世上丈夫是个什么猴儿相,太太哪有不知道底细的。可是这位冯老太爷就从早到晚,整年的都是天上文曲星降凡的样儿,仿佛刚出了佛堂就进了孔庙,你想——
周 氏 我找鸣凤去,也只好把她送去,
王 氏 (有些气愤)听三哥,送给冯家
周 氏 嗯。(老老实实地)不过我要对她说明白,冯老太爷是要她当姨太太的。
王氏随周氏由走廊小门下。
觉慧由卧室门轻步走出,后随鸣凤。
天空湛清如水,月亮静静地仿佛悬在古柳的巅上。风吹着竹叶与柔软的柳条摇摇不定。时而有一片乌云,迟缓地踱过,遮住了明月。
(有删改)
[注] 话剧《家》是曹禺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故事发生在五四运动前后,主要讲述了封建大家庭高公馆中年轻一代的苦难和成长——大少爷觉新和大少奶奶瑞珏的不幸遭遇,奴婢鸣凤的死亡和三少爷觉慧的出走,等等,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溃败的历史过程。本文节选自《家》第三幕,剧中人物:觉慧——大房三子,三少爷;鸣凤——大房的侍婢;高克明——高老太爷的三子;周氏——高老太爷的大儿媳;王氏——高老太爷的四儿媳。
9.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觉慧对鸣凤说:“这不是梦。”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觉慧对两人的爱情充满希望,这是觉慧对现实和理想做出的客观冷静的思考。
B.鸣凤阻止觉慧向太太说明要娶她,是因为她知道两人身份悬殊无法结合,而且太太也不会同意。
C.从王氏与周氏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冯老太爷名义上是要鸣凤去侍候他母亲,实际上是想让鸣凤成为他的小妾。
D.觉慧的话语,显示了他充满青春的活力和自由奔放的激情;而鸣凤的话语,则显示了她温柔、娴静的特点。
10.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剧本先写鸣凤和觉慧的出场,表现了其纯真而凄美的爱情;后写周氏、高克明和王氏的出场,交代了爱情悲剧的原因,剧情设计紧凑。
B.剧本中有关人物神情的补充描写十分精当,如“天真里透着凄凉之感”,准确地表现了鸣凤深爱觉慧却又觉得无法与他结成眷属的复杂情绪。
C.作者将觉慧与鸣凤的对话置于月夜之下,既为他们的倾诉提供了合适的环境,也为他们的爱情故事营造了凄清氛围,增添了唯美色彩。
D.剧本中人物台词极具个性化,如高克明的话语透出他急于完成“差事”的心理,而王氏的话语处处表现出她心有城府、善于逢迎的特点。
11.本文围绕鸣凤写了哪些主要冲突 请简要梳理。(4分)
12.舞台说明是戏剧语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剧本中画横线处的舞台说明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单元写作任务 写读后感
任务:就学过的《雷雨》节选部分或全剧本,写一则读后感。不少于800字。
1.再读《雷雨》,完成下表。
主要内容 (1)
写作目的 (2)
表达技巧 (3)
2.结合所读,寻找“感”点,可从作品的主题思想、形象、语言、社会价值等角度确定“感”点,完成下表。
作品的主 题思想 通过封建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揭示社会的风云变幻。(以小见大)
最动人 的情节 (1)
错综复 杂的矛 盾冲突 (2)
感受最深 的人物 (3)
最深刻 的语句 (4)
3.根据所确定的“感”点,联系实际进行评议。评议时注意“引—议—联—结”的结合。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C “悲剧快感可以治疗人身上的病”错,原文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用药物治疗身上的病,用音乐治疗心上的病……”。
2.D A.“这是由剧情情节与音乐、语言、画面技术处理引起的”以偏概全,材料一中提到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之所以能产生美感的解释共有三点,选项中只提到了第二点。B.“观看悲剧演出或专心阅读悲剧剧本(如《哈姆莱特》)的人,不受‘外物’的毒化与诱惑而回归人之为人的光辉品性上来”偷换概念,材料一第四段原文是“被悲剧真正打动了的人,会有意无意地摒弃‘外物’的毒化与诱惑,回到人之为人的那些光辉品性上来,他会变得纯洁、真挚、高尚起来”。C.“五个英雄人物”错,《雷雨》中“三死两疯”的这五个人并不是“英雄人物”。
3.A 《威尼斯商人》是一部具有讽刺性的喜剧,不属于悲剧。
4.答案 ①材料一侧重从宏观上讨论悲剧美感产生的原因及悲剧精神。②材料二侧重从微观方面,即两部作品惊心动魄的情节方面,讨论悲剧美感。
解析 由“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之所以能产生美感的解释:第一,悲剧既然是对人的行动的模仿……第二……第三……”“悲剧是强力撞击情感的艺术,是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悲剧中那很高的真善美……有崇高的境界……”等内容可得出:材料一侧重从宏观上讨论悲剧美感产生的原因及悲剧精神。
由“《哈姆莱特》和《雷雨》都展现了一场进步势力与专制黑暗势力惊心动魄的斗争……”“同样,《雷雨》如《哈姆莱特》一样具有‘血与闪电’的悲剧……”等内容可得出:材料二侧重从微观方面,即两部作品惊心动魄的情节方面,讨论悲剧美感。
5.C “这个情节主要是为了反映旧社会环境下百姓思想上的迷信愚昧,表现了对国民性的批判”错误。第三幕中苑国钟相信蘸血的窝头能治儿子的病,这一情节主要是为了表现苑国钟对儿子的关爱。
6.D “……都体现了本剧现实主义的写法”错误。结合原文相关内容分析可知,“绚烂的花朵”应该是体现了本剧浪漫主义的写法,“绚烂的花朵”并不是真实的场景,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想象的场景,寄寓了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7.答案 ①父亲与儿子的冲突。苑国钟为了儿子抢房客的钱,儿子却反对他抢钱,并嫌弃他的钱来路不正。
②房东与房客的冲突。苑国钟作为房东为生活所迫催收房租,房客们与他进行对抗并嘲讽他。
③苑国钟内心的冲突。物价飞涨,苑国钟无法及时涨房租又不能赶走房客,内心充满矛盾。
解析 一是父亲与儿子的冲突。苑国钟和儿子苑江淼之间的冲突,一个是抢取房租,“苑国钟盯着姑娘手里那叠儿钱……紧紧攥着”;另一个反对抢取,“放下!爸爸!您把钱还给人家……您的眼睛里除了钱还有什么 ……那是人家的钱!”“钱的来路不正,我宁愿当初您把我扔到城墙根儿去!”苑国钟为了儿子抢房客的钱,儿子却反对他抢钱,并嫌弃他的钱来路不正。
二是房东与房客的冲突。苑国钟与房客们的冲突,一方面表现在苑国钟作为房东为生活所迫催收房租,“今儿是好日子啊!……今儿是我……”“就那点儿房租,现在能买一小撮儿白面……反正我没法儿赶你们走……”;另一方面表现在房客们与他进行对抗并嘲讽他,“我把墙上的神仙薅下来了……看看谁还敢欺负咱们!”“今儿是窝头会馆的主子要饭的日子口儿了……围上去给他施舍呀”。
三是苑国钟内心的冲突。在收取房租时,苑国钟说“就那点儿房租……我都赶不及给大伙儿涨房钱!你们看着给吧,反正我没法儿赶你们走……”物价飞涨,苑国钟又急需钱给儿子看病,不得不催收房租;房客有意刁难,苑国钟无法及时涨房租又不能赶走房客。可见他内心也是矛盾的。
8.答案 (1)苑国钟身上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精神品质:①作为父亲,苑国钟对儿子充满无私的爱,宁可拿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儿子的幸福;②作为房东,苑国钟在自身生活窘迫的情况下,收租时却小心翼翼,更无法赶走房客,体现出人性的善良;③受人之托,苑国钟不顾雨雪坚持蹲守,用半年的时间等待钱的主人,体现出诚信。
(2)枪响后,悲剧发生了,苑国钟中枪,观众都为即将逝去的生命痛惜,更值得痛惜的是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
解析 题干中引用了鲁迅先生关于悲剧的论述,即“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题目要求“以主要人物苑国钟为例,结合剧情阐释这一美学理论”,可见答题时要从苑国钟身上找到“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
苑国钟被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有对儿子无私的爱,看儿子拿暖壶出来,小心翼翼地迎过去想给儿子灌水;田翠兰讽刺他太惯儿子,让儿子休学养病,儿子却没日没夜地看书,他表示儿子喜欢看,他就支持;心疼儿子半夜咳嗽,为给儿子治病“人家跟我要多少钱……我不是也得给吗 ”,甚至当肖鹏达拿枪对准儿子时,他蹿出来挡住枪口,中枪将死,却还说“拿窝头来!快着……蘸我的血……吃了治你的病……快着!”他对儿子的疼爱深入骨髓,至死不渝。
他对房客们也保留了人性的善良,如“我要的不是租钱……赏我一口饭吃”“就那点儿房租……反正我没法儿赶你们走……”,虽然他催租的行为让人生厌,但他也是为了父子俩的生存,不得不催租,也不忍心赶房客们走。
面对他人的嘱托,坚持等待的诚信,如“我去了十六号……可十六号让人家给抄家啦!……半年了一个子儿都不敢花”,可见,他并非一开始就存心昧钱,而是不顾雨雪蹲守了半年却没见着人,才把钱花了,而他心中显然一直很愧疚,才会在临终前坦白一切,足见他是个讲诚信的人。
而这些有价值的东西都随着一声枪响而毁灭,让人感到痛惜,正体现了鲁迅先生对悲剧的阐释。
9.A “这是觉慧对现实和理想做出的客观冷静的思考”错,觉慧认为“这不是梦”,是因为他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忘了自己和鸣凤之间阶级地位的差距,不够冷静。
10.D “王氏的话语处处表现出她心有城府、善于逢迎的特点”错误,根据“(一直冷眼望着,忍不住插嘴)就是说……姑娘啊 ”“(尖锐地)三哥……暗着是——”“(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我……我妇人之见!”等可以看出王氏情绪浮于表面,为人尖酸刻薄。
11.答案 ①鸣凤与觉慧的真爱与他们地位不对等的现实之间的冲突。②鸣凤的内心冲突:明知自己与觉慧不可能有完美结局但又深深爱恋觉慧。③鸣凤一心想守在觉慧身边与高老太爷要将她送给冯老太爷的冲突。
解析 觉慧认为自己与鸣凤是平等的,但鸣凤却说“但我知道我们的身份离得多远……不再多想”,写出鸣凤与觉慧的真爱与他们地位不平等的现实之间的冲突。“譬如说太太要我嫁人,那我就要挣了”“为什么为着想将来,先把眼前这一点快乐就毁了呢 ”等内容,写出鸣凤明知自己与觉慧不可能有完美结局但又深深爱恋觉慧的内心冲突。“我情愿老远……一世不再多想”等表明鸣凤想要一心守在觉慧身边,“老太爷亲口答应冯老伯的”“不过我要对她说……当姨太太的”等表明鸣凤将要被送给冯老太爷,写出鸣凤一心想守在觉慧身边与高老太爷要将她送给冯老太爷的冲突。
12.答案 ①湛清如水的天空、静静高悬的月亮,烘托了觉慧与鸣凤纯真的爱情。②“风吹着竹叶与柔软的柳条摇摇不定”,暗示了觉慧和鸣凤的爱情经不住现实摧残。③乌云遮住了明月,预示着悲剧即将到来。
解析 画横线处的舞台说明位于文章结尾,“天空湛清如水,月亮静静地仿佛悬在古柳的巅上”是美好的景色,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觉慧和鸣凤纯真的爱情;“风吹着竹叶与柔软的柳条摇摇不定”表明环境动荡不安,暗示了两人之间的爱情经受不住现实的摧残;“时而有一片乌云,迟缓地踱过,遮住了明月”,乌云遮住了明月,表明两人的爱情将被“乌云”吞噬,预示着悲剧即将到来。
单元写作任务
1.答案 (1)周朴园与鲁侍萍三十年的纠葛。
(2)揭示20世纪初期正在酝酿大雷雨般的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
(3)个性化的人物语言、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等。
2.答案 (1)(示例1)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再相见——情感与人性的碰撞。
(示例2)周朴园逼蘩漪喝药——桎梏与自由的较量。
(示例3)周冲冒雨救四凤——雷雨下的毁灭。
(2)(示例1)周朴园与鲁侍萍——封建地主与底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
(示例2)周朴园与鲁大海——父与子之间的矛盾冲突(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
(3)(示例)周朴园的奸诈/鲁侍萍的善良与淳朴/蘩漪的抗争——鲜活的人物形象。
(4)(示例1)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示例2)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3.[例文]
抗争,做宇宙中一个大写的人
——读《雷雨》有感
刚学完课文《雷雨》(节选),我就迫不及待地看完了剩下的第三幕和第四幕,读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雷雨》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们知道《雷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我觉得这曲悲歌里也荡漾着抗争的旋律。(“引”——以他人对《雷雨》的评价引出自己的“感”)
电闪雷鸣消解了抗争的悲吟,暴风骤雨涤荡着宿命的悲泣。曹禺先生用一场雷雨见证了命运之手三十年精心设计的一场重逢,将周、鲁两家两代人的爱恨情仇予以彻底的清洗与毁灭。其中,我最欣赏鲁侍萍这个角色,因为她最能让人感受到曹禺先生的“悲悯”,也最能体现鲁迅先生所说的“悲剧”。(“议”——概括剧情,并明确自己的观点)
钱谷融先生曾说:“在《雷雨》这出悲剧里,身世最悲惨,所受的打击、迫害最深重的,要算侍萍了。”但是我想,即使最终被毁灭,但她拥有过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如俄狄浦斯王一般与无情命运进行抗争的孤勇与高贵!命运给予鲁侍萍的都是作为一个女人最无法面对和接受的际遇,这也让我想起了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布恩迪亚家族,抑或是余华《活着》中的福贵,还有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只拖回大马林鱼鱼骨的圣地亚哥: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虽败犹荣!
命运是人类面对生命长河的沉重话题。从古希腊戏剧家索福克勒斯到中国戏剧大师曹禺,一脉相承地低吟着“人就是要与命运抗争”的不朽主题。无论是英雄,还是小人物,面对命运的无情摆布甚至是彻底摧毁,都要有向悲剧命运亮剑的勇气与果敢,有尊严地做宇宙中一个大写的人!
居诸不息,从诞生至今,《雷雨》仍如敦煌莫高窟的飞天一般惊艳岁月,一次次被搬上舞台,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在“雷雨”中得以宣泄与净化。穿越时空,经典永远是经典!时至今日,我们仍去回顾这段纠缠爱恨情仇的过往,聆听这首沉沦命运深渊的不朽绝唱,只为让自己铭记,是谁用抗争结束了国人蔽于黑暗的屈辱与苦痛,将那段“没有太阳的日子”终结于历史的深处 又是谁用抗争让今天的我们堂堂正正地站立起来、有尊严地活在幸福的当下 毫无疑问,他们必定也是这煌煌宇宙中大写的人!(“联”——一联与鲁侍萍命运相同的名著人物,二联现实,发表自己的见解)
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深层次的精神洗礼,经典永不落幕!(围绕“读感”,以赞作结)
知识拓展
写读(观)后感的一般步骤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进行分析;也可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进行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进行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在联系实际进行分析论证时,要时时回扣或呼应“引”的部分,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中心论点)的阐述。注意: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