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单元群文阅读
责任与担当
选文一
(2024安徽安庆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可为忠臣 ”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公不悦,揖而退之。成孙弋见。公曰:“向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尝有之矣。恒称其君之恶者,未之有也。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交禄爵者也。恒称其君之恶者,远禄爵者也。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
(摘编自《鲁穆公问子思》)
材料二:
子思自齐反卫,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犹步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子思曰:“臣羁旅于此,而辱君之威尊,亟临荜门,其荣多矣。顾未有可以报君者,唯达贤尔。”卫君曰:“贤则固寡人之所愿也。”子思曰:“未审君之愿将何以为 ”君曰:“必用以治政。”子思曰:“君弗能也。”君曰:“何故 ”答曰:“卫国非无贤才之士,而君未有善政,是贤才不见用故也。”君曰:“虽然。愿闻先生所以为贤者。”答曰:“君将以名取士耶,以实取士耶 ”君曰:“必以实。”子思曰:“卫之东境有李音者,贤而有实者也。”君曰:“其父祖何也 ”答曰:“世农夫也。”卫君乃卢胡大笑曰:“寡人不好农,农夫之子,无所用之。且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子思曰:“臣称李音,称其贤才也。周公大圣,康叔大贤,今鲁、卫之君未必皆同其祖考。李音,父祖虽善农,则音亦未必与之同也。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臣之问君,固疑君之取士不以实也。今君不问李音之所以为贤才,而闻其世农夫,因笑而不受,则君取士果信名而不由实者也。”卫君屈而无辞。
(摘编自《孔丛子》)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先生A鲁国B之士C然D不以卫之E褊小F犹步玉趾G而慰H存之I愿J有赐K于寡人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恒称其君之恶者”与“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的“恒”含义相同。
B.“顾未有可以报君者”与“为之四顾”(《庖丁解牛》),两句中的“顾”含义相同。
C.“贤而有实者也”与“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两句中的“贤”含义相同。
D.“卫君屈而无辞”与“辞楼下殿”(《阿房宫赋》),两句中的“辞”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鲁穆公询问子思怎样可以算得上是忠臣,但在听到子思的回答后并不高兴,因为他对子思的回答感到困惑,想不明白。
B.卫君一开始对子思展示出恭敬谦虚的一面,但随着他与子思对话的展开,其秉性中的傲慢与偏见还是暴露了出来。
C.子思询问卫君是以名取士还是以实取士时,已经对他有所怀疑,但卫国缺少像李音这样贤能的人才,便仍向卫君推荐了李音。
D.面对李音这样的人才,卫君首先关心的是其家世出身,并不关心其实际才德如何,这与他最初以实取士的回答相矛盾。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
(2)臣羁旅于此,而辱君之威尊,亟临荜门,其荣多矣。
5.子思对鲁穆公和卫国国君的进言各有何侧重 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子思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选文二
(2024山东济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 ”其年,迁尚书左丞。
或有言征阿党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无状,彦博奏曰:“征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帝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他日,征入奏曰:“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 ”征曰:“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深纳其言,赐绢五百匹。
帝宴于丹霄楼,酒酣,曰:“征每谏我不从,发言辄即不应,何也 ”征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但当时且应,更别陈论,岂不得也 ”征曰:“昔舜诫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所以事尧、舜之意也。”帝大笑。
(《旧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材料二: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著于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回。”呜呼,可不惧哉!
(摘编自司马光《谏院题名记》)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卿所陈A谏B前后C二百余事D非卿至诚E奉国F何能G若是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抗”有“刚正不阿”之意,和《答司马谏议书》中“欲出力助上以抗之”的“抗”意义不同。
B.“让”有“责备”之意,和《谏逐客书》中“是以太山不让土壤”中的“让”意义不同。
C.“诛”和《鸿门宴》“立诛杀曹无伤”以及成语“口诛笔伐”中的“诛”意义相同。
D.“居”有“处于”之意,和《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居域中之大”的“居”意义相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温彦博认为作为臣子应该注意“形迹”,远避嫌疑,但魏征认为作为臣子如果只注意个人“形迹”,那么国家的兴衰就很难说了。
B.魏征认为良臣和忠臣有不同的地方,良臣对君臣皆有益,忠臣对君臣皆有害。他的观点深深打动了太宗,他也因此受赏。
C.魏征不随意逢迎圣上的旨意,意见不同时,更不会当面顺从背后又有所议论,他认为这不是作为一名臣子的本分。
D.庆历中,钱君将谏官的名字书写在专门的名册上,后来他担心时间久了名字会慢慢消失,便将谏官的名字刻在石头上。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或有言征阿党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无状。
(2)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10.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一名合格的谏官应具备哪些品质。(3分)
选文三
(2024江苏徐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 纪纲是也。何谓分 君、臣是也。何谓名 公、侯、卿、大夫是也。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 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有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
(摘编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枣,棘之有;裘,狐之有也。食棘之枣,衣狐之皮,先王固用非其有,而己有之。汤武一日而尽有夏商之民,尽有夏商之地,尽有夏商之财。以其民安,而天下莫敢之危;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说;以其财赏,而天下皆竞。无费乎亳殷与岐周①,而天下称大仁、称大义,通乎用非其有。
白公胜得荆国,不能以其府库分人。七日,石乞曰:“患至矣,不能分人则焚之,毋令人以害我。”白公又不能。九日,叶公入,乃发太府之货予众,出高库之兵以赋民,因攻之。十有九日而白公死。国非其有也,而欲有之,可谓至贪矣。不能为人,又不能自为,可谓至愚矣。譬白公之啬,若枭②之爱其子也。
卫灵公天寒凿池,宛春谏曰:“天寒起役,恐伤民。”公曰:“天寒乎 ”宛春曰:“公衣狐裘,坐熊席,陬隅有灶,是以不寒。今民衣弊不补履决不组君则不寒矣民则寒矣。”公曰:“善。”令罢役。左右以谏曰:“君凿池,不知天之寒也,而春也知之。以春之知之也而令罢之,福将归于春也,而怨将归于君。”公曰:“不然。夫春也,鲁国之匹夫也,而我举之,夫民未有见焉。今将令民以此见之。曰春也有善于寡人有也,春之善非寡人之善欤 ”灵公之论宛春,可谓知君道矣。
君者固无任,而以职受任。工拙,下也;赏罚,法也。君奚事哉 若是则受赏者无德,而抵诛者无怨矣,人自反而已。此治之至也。
(摘编自《吕氏春秋》)
[注] ①亳殷:商汤时的国都。岐周:周朝的起源地。②枭(xiāo):俗称猫头鹰,相传猫头鹰疼爱孩子最后反而会被自己的孩子吃掉。故以之喻恶人。
1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今民A衣弊不B补C履D决不E组F君则不G寒矣H民则寒矣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器,作名词时,可指器物、度量、才能、人才等。文中的“器”指才能、人才,与成语“大器晚成”的“器”意思相同。
B.繁缨,古代天子、诸侯络马的带饰,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章甫”用法相同。
C.危,文中与“安”相对,是危害的意思,与苏轼的《赤壁赋》中“正襟危坐”的“危”意思不同。
D.匹夫,在本文中指平民百姓,与《<论语>十二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匹夫”的意思相同。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司马光认为,名需要用器来表现。只有名和器相当,然后上下才能井然有序,这是礼制的根本所在。
B.孔子认为,繁缨,是一种小器物,需要珍惜它的价值;名位,是一件小事情,要先从它做起。
C.白公胜夺取了楚国,不愿意把楚国府库里的财物分给别人。到了第七天,叶公攻打了进来。十九天之后,白公胜就死了。
D.卫灵公在历史上的评价不高,但从他对待宛春的建议来看,也可以看出他有擅长识人、知人善任的一面。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
(2)工拙,下也;赏罚,法也。
15.请结合材料二,谈谈“灵公之论宛春,可谓知君道矣”中的“君道”包含哪些方面。(3分)
单元写作任务 如何论证
任务一:明确论据类型
1.指出下面表格中的内容属于哪种论据类型并简要阐述其作用。
内 容 论据类型及其作用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1)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2)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3)
任务二:学习论证方法
2.指出下面表格中的语段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
内 容 论证方法及分析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1)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
任务三:使用论据论证,学写说理段落
3.下面是以“拥有信心”为话题的一个论证段落,请将论证段落划分层次,分析论证结构。
①让信心成为我们自身发展的底色。②信心,自古以来都是无数人所希望的,它是我们行事的态度与底气。③昔时,苏秦在刺股发奋后充满信心而叹: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俄而说燕王,佩六国相印,约纵离衡,可谓气焰之盛。今者,十几岁的小将在全运会上摘金,若无信心又岂会当仁不让、勇于争锋。④由此观之,信心作为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助力,帮助我们甚多。⑤让信心作为我们拼搏奋斗的底色,每个新时代青年都将光彩照人。
4.请在完成上述三道题目的基础上,以“拥有信心”为话题,运用恰当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写一个论证段落。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答案 CFI
解析 “先生鲁国之士”,判断句,故C处断开;“然”,连词,表转折,与后文连接紧密,“卫之褊小”是“以”的宾语,故F处断开; “步玉趾”修饰动词“慰存”, “之”是代词,作“慰存”的宾语,故I处断开;动词“愿”和后边“有赐于寡人也”构成动宾关系,“有赐于寡人”介词结构后置,中间不能断开,故K处不断开。
2.B A.正确。两个“恒”字的意思都是“经常,常常”。B.错误。考虑/看。C.正确。两个“贤”的意思都是“有德行有才能”。D.正确。言辞/告别。
3.C “但卫国缺少像李音这样贤能的人才”分析错误,由材料二“卫国非无贤才之士,而君未有善政,是贤才不见用故也”可知,卫国并非没有贤能的人士,只是贤能之士没有被任用。
4.答案 (1)为了道义而远离俸禄爵位,(如果)不是子思,我怎么会听说这种事呢!
(2)我寄居在这里,辱没您的威严,您多次光临寒舍,那是莫大的荣幸啊。
解析 (1)“义”,道义;“禄爵”,俸禄爵位;“非”,不是;“恶”,怎么。
(2)“羁旅”,寄居;“亟”,多次;“荜门”,谦辞,指自己的家,可译为“寒舍”。
5.答案 (1)子思对鲁穆公进言是教其如何识别忠臣,对卫国国君进言时则希望他治理国家要重用真正的贤才。
(2)这表现出子思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劝谏、负责的形象特点。
解析 由材料一“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可知,子思对鲁穆公进言是教其如何识别忠臣,他认为,常常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可以称作忠臣。
由材料二“未审君之愿将何以为”“君将以名取士耶,以实取士耶”“臣称李音,称其贤才也”“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果信矣”可知,子思对卫国国君进言时则希望他治理国家要重用真正的贤才。
综上所述,这表现出子思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劝谏、负责的形象特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穆公向子思问道:“怎样做才能称作忠臣 ”子思说:“常常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可以称作忠臣。”鲁穆公(闻言)不高兴,向子思拱手行礼后就让他退下了。成孙弋觐见。鲁穆公说:“刚才我向子思询问忠臣的事,子思说:‘常常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可以称作忠臣。’我对此感到困惑,还没有想明白。”成孙弋说:“噫,这话说得好呀!因为君主而失去生命的人,曾经是有的。常常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还未有过。因为君主而失去生命的人,效忠的是俸禄和爵位。常常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是远离俸禄爵位的。为了道义而远离俸禄爵位,(如果)不是子思,我怎么会听说这种事呢!”
材料二:
子思从齐国返回卫国,卫国国君到子思的住处问他说:“先生是鲁国士人,但不认为卫国狭小,仍然亲自前来慰问,希望对我有所赐教。”子思说:“我寄居在这里,辱没您的威严,您多次光临寒舍,那是莫大的荣幸啊。考虑到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报答您的,只能是荐举贤才罢了。”卫国国君说:“(得到)贤才本来就是我所希望的。”子思说:“不知道您想要怎么任用贤才 ”卫君说:“一定用他们来治理国政。”子思说:“您做不到。”卫君问:“为什么 ”子思回答说:“卫国并非没有贤能的人士,您却没有良好的国政,这是贤才没有被任用的缘故啊。”卫君说:“即使这样,(仍)希望听听先生所认为的贤才(应该怎样任用)。”子思回答说:“您将要根据名声选取士人,还是根据实际能力选取士人呢 ”卫君说:“肯定根据实际能力选取士人。”子思说:“卫国的东部边境有个叫李音的人,他贤能且有实际能力。”卫君问:“他的祖辈是做什么的 ”子思回答说:“世代都是农民。”卫君就哈哈大笑说:“我不喜欢农民,农民的儿子,没地方任用他们。况且历代有功业的旧臣的儿子,(也)没能全给他们安排官职。”子思说:“我举荐李音,是举荐他的贤能。周公是大圣人,康叔是大贤人,现在鲁国、卫国的国君不一定都像他们的祖辈一样贤德。李音的祖辈虽然善于务农,但是李音也未必与他的祖辈一样。您说没有给历代有功业的旧臣的儿子全都安排官职,那么我所说的有贤能之才却没有被任用,果然真实啊。我问您(想要怎么任用贤才),本来就是怀疑您选取士人不是根据实际能力。现在您不问李音为什么能成为贤能之才,却只听说他祖辈世代都是农民,就嘲笑他并且不接受他,那么您选取士人果真是相信名声却不凭借实际才能啊。”卫君理亏而无言以对。
6.答案 BDF
解析 “卿所陈谏”作主语,后面可停顿,B处可断开。“二百余事”承接前面的“所陈谏”,前后构成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D处断开。“至诚”是“奉国”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非卿至诚奉国”语意完整,与下文“何能若是”构成假设关系,“何”,表反问,怎么,一般用在句首,F处断开。
7.C A.正确。刚正不阿/抵抗,对抗。B.正确。责备/推辞。C.错误。三个“诛”意义不同。杀/杀/谴责。D.正确。
8.D “他担心时间久了名字会磨灭掉”错,由材料二“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著于石”可知,是司马光“担心时间久了名字会慢慢消失,便将谏官的名字刻在石头上”,不是“钱君”。
9.答案 (1)有人说魏征徇私偏袒自己的亲戚,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去查询验证(此事),(魏征)没有这样的事。
(2)那些急切地追求名声的人,就如同急切地追求利益的人。其中的差距又有多远呢!
解析 (1)“阿党”,徇私偏袒;“案验”,查询验证。
(2)“汲汲”,急切地追求;“去”,距;“何”,多么。
10.答案 ①勇于面谏,言行一致。②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③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的名利得失。
解析 材料一中魏征说“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昔舜诫群臣……此乃后言”,由此可知,谏官要勇于面谏,言行一致。材料二说“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由此可见,身为谏官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应当)记住重要的方面,舍弃细微的地方;把情况紧急的事放在前面,把不紧急的事放在后面。材料二说“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由此可见,谏官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太宗刚继承皇位,励精图治,改革治国之道,多次把魏征召到卧室里,询问治国施政的得失。魏征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性情又坦率耿直,从不退缩屈服,太宗与他谈论,不曾不欣然接受他的意见。魏征也为遇到赏识自己的君主而喜不自胜,就想竭尽全力为其所用,知无不言。太宗曾经慰劳魏征说:“您所陈述进谏的事,前后有二百多件,若不是您诚心诚意地报效国家,怎么能够这样 ”那年,太宗又升任他为尚书左丞。
有人说魏征徇私偏袒自己的亲戚,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去查询验证(此事),(魏征)没有这样的事。温彦博向太宗上奏道:“魏征作为一个臣子,应该使自己的行为显明,不能远避嫌疑,以致招来这些诽谤。虽然没有私情,也应当受到责备。”太宗命温彦博去责备魏征,并说:“从今以后,要让自己的行为显明。”几天后,魏征入朝上奏太宗说:“我听说君臣一心,道义上就如同一个整体。不思如何行公正之道,只追求行为显明,如果君臣上下都共同遵循这条道路,那么国家的兴衰就难以预料了。”太宗大惊失色说:“我已经悔悟这件事了。”魏征拜了两次说:“希望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太宗说:“忠臣、良臣有什么不同 ”魏征说:“良臣是稷、契、咎陶那样的人,忠臣是龙逢、比干那样的人。良臣使自身获得美名,君主得到显扬的称号,子孙世代相传,福禄无边。忠臣自身遭祸被杀,君主陷于凶暴的境地,国破家亡,只得到一个忠臣的空名。从这说来,忠臣、良臣相差就远了。”太宗很重视并采纳了魏征的言论,赐给魏征五百匹绢。
太宗在丹霄楼举行宴会,酒喝得畅快时说:“每当魏征进谏而我不听从时,我说话他就不立即回应,为什么呢 ”魏征说:“我认为事情不可行,所以进谏,如果不听从就随便答应,害怕就要去施行。”太宗说:“你只管当时答应,随后再另行陈述议论,难道不行吗 ”魏征说:“从前舜告诫群臣:‘你们不要当面顺从,退下又在背后评论。’如果当面服从答应,再另找机会陈述议论,这就是在背后评论,这不是稷侍奉尧、舜的做法。”太宗大笑。
材料二:
在古代没有专门规劝君王的官职,从官居高位的公卿大夫到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都可以规劝君王。(等到)汉朝建立,才开始设置谏官这一官职。将天下所有的政事以及四海之内的百姓的得与失、优势和弊病,都聚集于谏官身上,让他将一切都说出来,(谏官)的责任相当重啊!身处谏官一职的人,(应当)记住重要的方面,舍弃细微的地方;把情况紧急的事放在前面,把不紧急的事放在后面,只有利于国家而不为自身谋求(利益)。那些急切地追求名声的人,就如同急切地追求利益的人。其中的差距又有多远呢!
天禧初年,真宗下诏设置谏官六名,要求他们主管其事。庆历年间,钱君开始将谏官的名字书写在专门的名册上。我担心时间久了名字会慢慢消失,(于是)在嘉祐八年时,将谏官的名字刻在石头上。(这样)以后的人就可以逐个对着名字议论道:“这个人是忠臣,这个人是奸臣,这个人正直,这个人邪僻。”哎,真是令人警惕啊!
11.答案 CFH
解析 “弊不补”是“今民衣”的谓语,语意完整,故在C处断开;“衣弊不补”与“履决不组”句式相同,句意相关,故在F处断开;“君则不寒矣”中的“矣”是句末语气词,故在H处断开。
12.A A.错误。本文中“器”的意思是“器物”,“大器晚成”中“器”的意思是“人才”。B.正确。名词用作动词,享用繁缨/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C.正确。危害/端正。 D.正确。都是平民百姓的意思。
13.C “到了第七天,叶公攻打了进来。十九天之后,白公胜就死了”错,根据“九日,叶公入,乃发太府之货予众,出高库之兵以赋民,因攻之。十有九日而白公死”可知,叶公是在第九日攻打进来的,白公胜是在第十九日死的,不是十九天之后。
14.答案 (1)整治初起的小错,用力小而成效大;挽救已明显的大害,往往竭尽了全力也不能成功。
(2)事情做得好坏,由臣下负责;该赏该罚,由法律规定。
解析 (1)“治”,整治;“寡”,小、少;“著”,形容词作名词,明显的大害;“及”,成功。
(2)“工拙”,事情做得好坏;“赏罚”,该赏该罚;“法”,法律。
15.答案 ①做君主的人没有具体的职责,主要是根据臣下的职位委派他们;②做君主的人不必亲自去做事、评判赏罚,事情由臣下去做,事情做的是该赏还是该罚,由法律规定。
解析 根据“君者固无任,而以职受任”可以概括出“做君主的人没有具体的职责,主要是根据臣下的职位委派他们”。根据“工拙,下也;赏罚,法也。君奚事哉 ”可以概括出“做君主的人不必亲自去做事、评判赏罚,事情由臣下去做,事情做的是该赏还是该罚,由法律规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臣司马光说:我听说天子的职责没有比维护礼制更重要的,维护礼制没有比区分等级更重要的,区分等级没有比端正名分更重要的。什么是礼制 就是法制。什么是区分等级 就是君、臣有别。什么是名分 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
所谓礼制,在于分辨贵贱,排序亲疏,裁决万物,处理日常事务。没有一定的名位,就不能显扬;没有器物,就不能显露。只有用名位来分别称呼,用器物来分别标志,然后上下才能井然有序,这就是礼制的根本所在。如果名位、器物都没有了,那么礼制又怎么能单独存在呢 当年仲叔于奚为卫国建立了大功,他谢绝了赏赐的封地,却请求允许他享用贵族才可用的马饰,孔子认为不如多赏赐他一些封地。只有器物和名位,绝不能给予他人,这是君王的职权的象征。处理政事没有原则,那么国家也会随之走向危亡的境地。卫国国君期待孔子为他处理政事,孔子却想先确立名位,认为名位不正百姓则无所适从。马饰,是一种小器物,而孔子却珍惜它的价值;正名位,是一件小事情,而孔子却要先从它做起。实在是因为名位、器物一乱,国家上下就无法相安互助。没有一件事情不是从微小之处产生而逐渐发展显著的。圣贤考虑长远,所以能够谨慎对待微小的变故并及时予以处理;常人见识短浅,所以一定会等弊端大了之后,才设法挽救。整治初起的小错,用力小而成效大;挽救已明显的大害,往往竭尽了全力也不能成功。《易经》说:“行于霜上而知严寒冰冻将至。”《尚书》说:“先王每天都要兢兢业业地处理成千上万件事情。”就是指这类防微杜渐的例子。所以说,区分等级没有比端正名分更重要的。
材料二:
枣子是酸枣树结的,皮裘是狐皮做的。人们吃酸枣树结的枣子,穿狐皮做的皮裘,先王当然也要把不是自身所有的东西当作自身所有的来使用。商汤、周武王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尽收夏、商的百姓,完全占有了夏、商的土地,完全占有了夏、商的财富。他们凭借夏、商的百姓安定自身,天下没有人敢危害他们;他们利用夏、商的土地分封诸侯,天下没有人敢表示不悦;他们利用夏、商的财富赏赐臣下,天下人都争相效力。他们没有耗费商和周的一点东西,可是天下都称颂他们大仁、大义,这是因为他们通晓了使用不是自身所有的东西的道理。
白公胜控制了楚国,舍不得把楚国府库里的财物分给别人。事发七天,石乞说:“祸患就要到了,舍不得分给别人就把它烧掉,不要让别人利用它来危害我们。”白公胜又舍不得这样做。到了第九天,叶公进入国都,就发放太府的财物给予民众,拿出高库的兵器给予百姓,借以攻打白公胜。事发十九天白公胜就失败而死。国家不是自己所有的,却想占有它,可以说是贪婪到极点了。占有了国家,不能用来为别人谋利,又不能用来为自己谋利,可以说是愚蠢到极点了。给白公胜的吝啬打个比喻,就好像猫头鹰疼爱自己的子女而最后反被子女吃掉一样。
卫灵公让民众在天冷时挖池,宛春劝谏说:“天冷时兴建工程,恐怕会伤害百姓。”灵公说:“天冷吗 ”宛春说:“您穿着狐皮裘,坐着熊皮席,屋角又有火灶,所以不觉得冷。如今百姓衣服破旧不得缝补,鞋子裂开了不得编织,您是不冷了,百姓可是冷啊。”灵公说:“你说得好。”就下令停止工程。侍从们劝谏说:“您下令挖池,不知道天冷,宛春却知道。因为宛春知道就下令停止工程,好处将归于宛春,而怨恨将归于您。”灵公说:“不是这样。宛春只是鲁国的一个普通人,我举用了他,百姓对他还没有什么了解。现在要让百姓通过这件事了解他。说宛春有善行就如同我有善行一样,宛春的善行不就是我的善行吗 ”卫灵公这样评定宛春,可算是懂得为君之道了。
做君主的人,本来就没有具体的职责,而是要根据臣下的职位委任他们。事情做得好坏,由臣下负责;该赏该罚,由法律规定。君主何必亲自去做呢 如果是这样,受赏的人就无须感激谁,被处死的人也无须怨恨谁,人人都反躬自省就够了。这是治理国家的最高明的做法。
单元写作任务
1.答案 (1)使用了大量的事实论据,突出了阿房宫构件之多。
(2)引用了权威意见,佐证自己“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观点。
(3)使用了公认的普遍规律——“树木生长需要固本,河流畅通需要浚源”,以此来佐证国家安稳的根本是君王积德义的道理。
知识拓展
论据的类型
①事例和数据
注意:事例要真实,数据要准确,有可靠出处;要对事例和数据进行说明,使读者明白其与论点之间的联系。
②权威意见
注意:意见要可靠,引用名言要注意核对,不可断章取义;引用研究成果要有权威性,要注明出处。
③常识与普遍规律
注意:不可捏造,必须是公认的,有时需要加以限定。
2.答案 (1)比喻论证。“木固根本”“水浚泉源”为通俗易懂的喻体,用来比喻国家的长治久安,更容易令人接受人君安国当积德义的建议。
(2)演绎论证、归纳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先通过“一人”和“千万人”的常理,“演绎”出秦国百姓都“念其家”的道理。接着连续用六个对比论证,“归纳”出“独夫”与“天下之人”的对比之论;而以上的对比论证中的现象,最终导致“可怜焦土”的破灭结局,这又构成了因果论证。
3.答案 (1)①为第一层,明确中心观点。②—④为第二层,属于论证部分。⑤为第三层,发出呼吁,收束上文。
(2)本段落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第①句总起下文,第②—④句展开论证,第⑤句收束上文。
4.答案 (示例)坚定理想信念,奠定信心之基石,不坠青云之志。(观点句)//我们在欣赏他人光环的时候,不要淹没了自己。(阐释句)//古有李白绣口吐出半个盛唐,后有无数英烈以青春年华赴救国之志,亦有今日你我身旁的同龄人,他们的光芒都太耀眼,让我们不禁自惭形秽。但回顾历史,司马迁曾表达过对孔子的敬佩之意、学习之心。仰《春秋》之高山,怀古今之信心;赏《史记》之巨著,成一家之妙言。(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我们亦应钦佩于太史公,但在钦佩他人时,不要成为他人身后的影子,而是树立信心,肯定自己的能力,发扬自己的特长,发现自己的光芒,不惧微弱,誓要闪耀。(分析句)//去当一阵清风吧,吹动这点点星芒,聚合成燎原的热烈的火,融入那时代之中。(总结句+比喻论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