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鲁滨孙漂流记(第1课时)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
教材理解:
《鲁滨孙漂流记》是一部长篇小说,而本课内容则由梗概和精彩片段组成。梗概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遇险岛上”“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突出了鲁滨孙恶劣的生存环境,表现了他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特点。精彩片段写的是鲁滨孙初到岛上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文章在故事情节上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而在精彩片段中的对于鲁滨孙自己的内省与反思的描写有着思想深度,对于学生有着较高的价值。
学情分析:
本文作为一篇海上冒险小说,对于学生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一般都已经读过本文,甚至小说。所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相对要容易一点,但要感受鲁滨孙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那对你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同时,学生对于鲁滨孙在孤岛上的生活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更需要老师对他们及时引导。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是本课的主要设计理念,本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有自主阅读的兴趣,有自主阅读的方式,有自主阅读后成果的交流意愿。
1.对梗概的阅读立足于学生起点,重在于内容梳理
由于大部分学生对这类文章比较喜欢,所以本文的教学起点不应该定位太低。从交谈印象最深的故事情节开始学习本课,更有利于进一步激起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而且关注故事情节,对于这类比较长的文章来说更能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文章。
2.以阅读体会卡引导学生阅读精彩片段
本文的精彩片段只是节选了原著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能在这部分内容中感受到原著的精彩之处。而阅读体会卡的引入,一则能帮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还能让学生明白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去阅读这部小说,更可以为接下来的阅读交流作好充分的准备。
3.对于阅读交流的引导突出对鲁滨孙人生态度的理解
本文引用的精彩片段是讲述鲁滨孙流落孤岛初时的情景,当时的鲁滨孙生活用品匮乏,缺少食物,内心悲惨苦闷,但鲁滨孙以好坏对照表来调适心境,用劳动创造一切他想要用的生活用品。这种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特别珍贵,而且文章也借用鲁滨孙的内心活动来表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所以无论在语言上还是人文上对于学生都是宝贵的财富。而在教学设计中,我则是特意引导学生去理解鲁滨孙这种人生的态度。
教学目标:
1. 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人物形象, 在充分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 引导学生要善于捕捉文章的细节描写。
2.关注人物命运,体会鲁滨孙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感受到这部名著经过了时代的考验,无论是思想还是言语的表达都有着极高的价值,以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本文和以往的文章不同,在阅读上不能只是关注局限的文字,更要引起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所以学习方式会在一些改变。
教学设计:
一、基于预习的起点,梳理梗概内容
1.鉴于学生对本文的喜欢与了解作一个课前的调查交流
同学们,你们读过《鲁滨孙漂流记》吗?文章那个故事情节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交流:
(1)了解作者
(2)帮助学生作简单的梳理。
2.阅读梗概,梳理文章大致内容
(1)从同学们的讲述中,我能感觉到这本书对同学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请你们打开书本,让我们再一次去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的梗概,看看这本书主要写了关于鲁滨孙的哪些事情?
交流:
“遇险岛上”“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
(2)根据板书,你能讲述这部小说的大致内容吗?
交流
(3)总结:同学们真得很会看书,虽然我们只是阅读小说的梗概,但文章内容还是很长,但同学们抓梗概中的核心事件,就能把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流畅、完整的叙述清晰,真了不起。
二、细读梗概,初步了认识鲁滨孙
(1)是的,就这样鲁滨孙被命运之波,卷到了一个孤岛上。这是一个荒芜人烟的孤岛。在孤岛上他遭遇了怎样的困境?他又是怎么克服的?请同学们再读梗概,思考思考,并做一点批注。
交流:
引导学生交流,梳理并板书:苦闷的心态、缺乏生活物品、孤独和恐惧
(2)鲁滨孙只身流落孤岛,从他的行为中,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让学生自由述说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教师不需作过多的点拨)
三、自由阅读精彩片段,进一步了解鲁滨孙
1.刚才虽然我们只是阅读了这部小说的梗概,便已觉得文章十分的吸引人。其实原著写得更为精彩。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精彩片段,想一想这个片段大致在小说中的哪一部分?
交流
2.自由阅读精彩片段,边读边思考,完成阅读体会卡。
《鲁滨孙漂流记》之阅读体会卡
遭遇的困境 内心的苦闷孤独 生活物品缺乏
如何面对
我想说的话
精彩的语句与我的品析
3.分小组交流,完善阅读体会卡
4.集体交流
(1)苦闷的心态
①鲁滨孙流落荒岛,那儿没有一个人,那的内心充满了凄凉与苦闷,那么他是如何面对的呢?
交流
②是的,鲁滨孙用理智控制了自己失望的心情,为了安慰自己他制作了一张“好处坏处对照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张表。
男女同学分角色朗读“好处坏处对照表”。
说一说,从这张“好处坏处对照表”中你读懂了什么?交流
自由地读读文章,找到相关内容,想想这张“好处坏处对照表”给鲁滨孙带来了什么?交流
③在这部分内容中,你认为哪些语句最精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交流
④总结:正是因为鲁滨孙调整了心态,他才能发现“即使最糟糕的事情你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还有比这更糟糕的事情。”,他才会开始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尽量改善自己的生活了。
(2)生活物品的匮乏
①拥有了良好心态的鲁滨孙,开始了用自己的劳动去改善自己的生活了,那么,他做了些什么呢?
交流
②和学生一起细数鲁滨孙在岛上的劳动创造。
③一无所有的鲁滨逊在他的劳动创造下拥有了这么多东西。对于他的这些劳动,作者在小说当中不厌其烦地一项项写,面对他这么多的劳动创造,你想说什么呢?
交流
④来到荒岛的鲁滨孙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许多他需要的东西。但是,这样的劳动创造真得这么轻而易举的吗?再读精彩片段,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卡作进一步整理。
交流
⑤补充制作罐子的精彩片段,作进一步体会
⑥总结:是的,鲁滨孙面对困难,以满腔的热情、丰富的想像力、执着的精神创造出自己的生活需要的东西,他用自己的劳动成为荒岛的主人。
四、阅读拓展
1.我们阅读了梗概部分,又浏览了精彩片段,请大家对照着读一读,你猜想在梗概中还有哪些部分也会很精彩?你还想了解什么?
交流
2.总结:同学们有这么多的疑问,我们还是找到原著读读吧。我想,你一定会被小说精彩的情节所吸引,能解开心中的疑问,还能发现值得珍藏的精彩语言。
教学反思:
《鲁滨孙漂流记》一文从编排的视角来看,突出的特点是体现了导读的态势。梗概部分向学生展示了整部小说的主体内容,让学生对鲁滨孙流落荒岛的故事作了概要式的解说;而“精彩片段”则向学生展现了原著中鲁滨孙流落荒岛时的心态以及人生态度。而我在教学中采用的以阅读体会卡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则顺应了本文的编排特点。
一、阅读体会卡的设计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导引的价值
这张阅读体会卡分成了四个方面:1.鲁滨孙流落荒岛时遭遇的困境。这块内容的填写对于学生并不困难,因为我们已经在本课的第二环节“细读梗概”中已经解决。可以说,这为学生接下来进一步细读精彩片段架起了框架;2.鲁滨孙如何面对困境。针对于鲁滨孙面对的两大困境,学生可以在文中圈点划注,从而引领着学生立足于主人公鲁滨孙的行为、思想去解读他在面对困境时的积极行为,从而读懂文章;3.我想说的话。当学生在读文时,在抓住鲁滨孙以劳动创造战胜困窘时的语句时,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录下来,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思考,更是促使学生把文本语言逐步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这实现了内化的功能;4.摘录精彩的语言,写下自己的品析。这个环节引导着学生不要只是关注故事的情节,更要关注文本的语言,尤其是本文中有关鲁滨孙内心思索的语段,较为深遂,值得品味积累。
从整个教学效果来看,原本的设计意图的确得到了彰显,阅读体会卡的运用让学生更为全方面的阅读、学习、思考。
二、阅读成果交流实现了阅读体会卡的价值
在阅读成果交流之时,我引导学生并不延着文本原有的脉络去逐段地交流品析,而借用阅读体会卡,从鲁滨孙遭遇的困境——悲惨苦闷的心态和生活物品匮乏两个方面来进行交流。这样的处理可以让学生在品读文本语言的同时,把关注的视角更为集中地吸引到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体会鲁滨孙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其中对于鲁滨孙如何面对其苦闷的心态这个议题,让学生把目标逐渐集中到了他的“好处坏处对照表”的学习上。其交流过程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让学生先来说说其读懂了什么。这是对于学生独自阅读基础上的成果的呈现;第二阶段是让学生说说这张“好处坏处对照表”对于鲁滨孙带来了什么?在教学中,我发现一般学生还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但交流引起学生的思索,并对于鲁滨孙调适心态、积极地面对生活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解;第三阶段则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发现其语言的精彩之处,让学生在理解的层面有了语言的提升。
由本课我想到,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的空间,更要给予学生阅读学习的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所提供的阅读时间与空间才会实现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