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赞秦汉
秦汉风云韵万千,科技文化两争妍。
蔡伦造纸书文盛,仲景行医疾病痊。
《史记》流芳传千古,地动仪成测八方。天文历法解时忧,农学数学化民愁。
汉赋铺陈宏愿展,秦腔唱响大风扬。
群英璀璨星河聚,千古风华谱盛妆。
导入:这首小诗中的秦汉是怎样的,它在科技和文化上有什么成就?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陕西韩城司马迁祠
河南洛阳白马寺
河南南阳医圣祠
天水放马滩汉墓
出土的西汉纸地图
课程标准: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
◆1.了解造纸术的发明、蔡伦改进造纸术,知道张仲景、华佗的医学成就,了解《史记》的史学和文学价值,知道道教的创立和佛教的传入。(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通过看地图、讲故事、品读经典和史料分析,增强史料实证的素养,知道秦汉时期先进的科技和文化对中国及世界的巨大贡献。(史料实证)
◆3. 分析造纸术传播的影响,说明发明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感悟张仲景和华佗的高尚医德,学习司马迁坚忍不拔的意志、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领域 代表人物及成就
科技 造纸术
医学
数学
农学
文化 史学
宗教 道教
佛教
西汉时发明造纸术,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医圣”
东汉华佗发明“麻沸散”,编制五禽戏,擅长外科手术
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氾胜之书》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张凌创立五斗米道
两汉之际,从印度传入
自主学习,掌握核心知识
造纸术的发明
壹
医学、数学和农学
贰
司马迁与《史记》
叁
道教与佛教
肆
目录
一、造纸术的发明
悬泉置遗址出土的西汉简牍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
甲骨文
何尊上的金文(铭文)
龟甲、兽骨
青铜器
竹木简
绢帛
笨重、携带不方便
昂贵
纸(西汉)
天水放马滩汉墓
出土的西汉纸地图
想一想,在纸发明前,书写材料有哪些,结合东方朔的故事,归纳他们的缺点?
重点突破
一、造纸术的发明
听一听蔡伦的介绍并结合教材,概况蔡伦改造的造纸术的优点及所带来的影响
优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重点突破
材料:我国在发明造纸以后,起先是把纸本书携往国外,然后造纸术也逐渐外传。 12世纪到意大利,意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纸厂,成为欧洲造纸术传播的重要基地,从那里再传到德国、英国;16世纪传入俄国、荷兰;17世纪传到英国;19世纪传入加拿大。
一、造纸术的发明
读一读地图和材料,了解造纸术的对外传播及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影响: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二、医学、数学和农学成就
学史崇德
说一说他们的故事,他们身上有怎样的优秀品质,他们的医学理论我们在生活中有什么实践?
医德高尚、
医术精湛。
被尊称为“医圣”
“治未病” 的思想
二、医学、数学和农学成就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伤寒论·序》
从“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可以看出张仲景仁爱济世的精神,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能够看出张仲景勤奋钻研、谦虚好学的精神
材料探究
二、医学、数学和农学成就
今有田广十五步,纵十六步。问为田几何 今有粟一斗,欲为粝米,问得几何 ——《九章算术》
抢答抢记:数学领域的成就是什么,这本书的成书年代及特点?
中国古代数学一直注重实际应用,与人们的生产、 生活联系紧密。
务实精神
二、医学、数学和农学成就
快问快答:农学领域的成就是什么,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科技方面还有哪些成就?
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改良土壤、适度施肥、合理密植等农业生产方法。
漏壶 日晷
三、司马迁与《史记》
观看视频,了解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经历,说说他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学习?
志向高远
意志坚定
坚持真理
他立志写一本通史:
他遭遇磨难不动摇:
他为李陵仗义直言:
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书为纪传体,涉及到多个朝代的为通史。
三、司马迁与《史记》
快问快答
书名: 作者:
成书时间: 体例:
内容:
价值:
《史记》
西汉
司马迁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书中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肯定他们的功绩,也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同时,司马迁还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了传记。
他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四、道教与佛教
说一说道教为何产生于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
的一些神仙方术,以治病来传道,对平民有很大吸引力,使太平道得到广
泛传播。
难点突破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人们渴望心灵寄托,张角的太平道和张陵的五斗米道等宗教组织初步形成,道教因此产生。
张角
张陵
地 位
起源地
教 义
创始人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主张众生平等。
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原为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他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
四、道教与佛教
传播过程:
影响:
两汉之际,佛教从印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河南洛阳白马寺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敦煌莫高窟
四、道教与佛教
佛教为什么能在中国兴起 (从统治阶层和人民生活方面思考)
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扶持,佛教满足了统治阶级的精神需求,统治者利用佛教麻痹人民,迫使人民甘心受奴役,服从统治。
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佛教所宣扬的灵魂不灭,来世投胎等观点又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
难点突破
四、道教与佛教
四、佛教和道教
阅读教材,说说《论衡》有何价值?
《论衡》
知识拓展
文学成就
《孔雀东南飞》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两汉的科技与文化
造纸术的发明
道教与佛教
司马迁与《史记》
造纸术的作用
道教
佛教
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
造纸术的出现与改进
甲骨、青铜器、竹简和帛书
便利典籍流传;
我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造纸术的传播
流传到世界各地
释迦牟尼创立;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张角的太平道;张陵的五斗米道
医学、数学和农学的成就
西汉出现;
东汉蔡伦改进
张仲景
华佗
针灸、外科手术、“麻沸散”、五禽戏
《伤寒杂病论》、辨证施治、“治未病”
司马迁其人
《史记》
纪传体史书、秉笔直书、文笔优美
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课堂小结
1.过去一直认为,东汉宦官蔡伦是纸的发明者,但考古学打破了这个观点。在甘肃一座西汉文、景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一幅纸制地图,其原料为大麻。这表明考古发现( )
A.是认识历史的唯一途径 B.可以检验已有的历史认识
C.不能客观反映历史真实 D.能推翻一切既定事实
2.汉简中关于“伤寒”的记载跨度长达270余年,最早为汉武帝时期,记载中治疗伤寒常用药“麻黄”源自西域楼兰。2世纪末,《伤寒杂病论》传入朝鲜半岛、并与当地的传统医学结合,这体现了汉朝( )
A.伤寒长时流行 B.医学领先世界
C.丝绸之路开通 D.文化包容开放
课堂反馈
B
D
四、道教与佛教
3、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内容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涉及社会的各方面,不虚美,不隐恶,真实、生动地再现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被誉为“实录”。这反映出司马迁 ( )
A.守卫国家的爱国情怀B.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D.个性浪漫的创作风格
4、《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作品,作品中描述了唐僧、孙悟空、如来佛祖等一系列角色,其中与“如来佛祖”有关的宗教是( )
A.伊斯兰教 B.佛教 C.道教 D.基督教
C
B
感谢观看
Thank you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立意:本课通过讲述造纸术的发明,引导学生认识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通过讲述医学、数学和农学的主要成就,引导学生了解秦汉时期我国科技的发展情况;通过讲述司马迁追求崇高理想和献身伟大事业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报效国家的远大抱负,通过讲述《史记》的特点和价值,让学生认识其在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了解道教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子目间逻辑关系:本课共四目,分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司马迁与《史记》“道教和佛教”,讲述了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的成就。第一目介绍西汉已有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的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第二目介绍秦汉时期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第三目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价值。第四目介绍道教的创立和佛教的传人,主要说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四目之间是并列关系。
二、课程标准: 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
三、学习目标
1.了解造纸术的发明、蔡伦改进造纸术,知道张仲景、华佗的医学成就,了解《史记》的史学和文学价值,知道道教的创立和佛教的传入。(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通过看地图、讲故事、品读经典和史料分析,增强史料实证的素养,知道秦汉时期先进的科技和文化对中国及世界的巨大贡献。(史料实证)
3. 分析造纸术传播的影响,说明发明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感悟张仲景和华佗的高尚医德,学习司马迁坚忍不拔的意志、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司马迁与《史记》。
教学难点: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后快速传播的原因,科技文化快速发展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表格归纳法、故事叙述法、史料研读法、问题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
这首小诗中的秦汉是怎样的,它在科技和文化上有什么成就?
赞秦汉
秦汉风云韵万千,科技文化两争妍。蔡伦造纸书文盛,仲景行医疾病痊。
《史记》流芳传千古,地动仪成测八方。天文历法解时忧,农学数学化民愁。
汉赋铺陈宏愿展,秦腔唱响大风扬。群英璀璨星河聚,千古风华谱盛妆。
自主学习,掌握核心知识
重难点突破
【一】造纸术的发明
想一想,在纸发明前,书写材料有哪些,结合东方朔的故事,归纳他们的缺点?
学生回答:有竹木简、帛书等,它们要么笨重不易书写要么价格昂贵。
教师提问:下面这一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
学生:西汉发明了造纸术
教师补充:当时的造纸技术还没有成熟,纸张没有办法普及开来,那么是谁改进了这一技术,让纸能够广泛使用呢?
学生:蔡伦。
教师:好,同学们认真听一听蔡伦的介绍并结合教材,概况蔡伦改造的造纸术的优点及所带来的影响。
播放蔡伦的介绍视频,以下是介绍内容。
吾乃蔡伦,生于东汉之世。深感简牍之繁、缣帛之贵,不利于文墨传扬、学识播散。遂潜心钻研,集众法之优,以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为材,经沤浸、蒸煮、捣浆、抄造、晾晒诸般工序,终成质地轻薄、书写流畅、利于保存之纸张。此造纸之术,大幅降低书写成本,令书籍得以广传,知识不再为少数人所专,于文化传承、交流之功,不可小觑,亦望后世之人,善用此术,使文明之火,永不熄灭。
优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情感引导,我们要学习蔡伦怎样的精神?
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的精神。
读一读地图和材料,了解造纸术的对外传播及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教师强调:造纸术不仅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社会的发展,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这一时期,中国不仅有造纸术,在医学、数学和农学领域也是硕果累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这一时期的名医及数学和农学著作吧!
【二】医学、数学和农学成就
说一说他们的故事,他们身上有怎样的优秀品质,他们的医学理论我们在生活中有什么实践?
首先结合图片,快问快答,再次强调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然后通过讲故事,感受他们高尚的医德和济世救人的仁爱之心。最后结合身边的例子,重点强调,张仲景的“治未病”也就是预防疾病的理念,结合华佗的五禽戏,渗透珍爱生命,注重体育锻炼的思想观念。
材料研读: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伤寒论·序》
从“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可以看出张仲景仁爱济世的精神,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能够看出张仲景勤奋钻研、谦虚好学的精神。
抢答抢记:数学领域的成就是什么,这本书的成书年代及特点?
学生回答:《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
结合材料分析特点。
今有田广十五步,纵十六步。问为田几何 今有粟一斗,欲为粝米,问得几何 ——《九章算术》
中国古代数学一直注重实际应用,与人们的生产、 生活联系紧密。
快问快答:农学领域的成就是什么,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科技方面还有哪些成就?
学生:《氾胜之书》,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改良土壤、适度施肥、合理密植等农业生产方法。
教师结合图片简单介绍这一时期在历法和计时等方面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师过渡:同学们,我们现在所学的这门课是历史,西汉有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创作的一部作品,为我们了解先秦和时期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他就是司马迁。让我们一起详细了解他的创作经历及这部作品的价值吧。
【三】司马迁与《史记》
观看视频,了解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经历,说说他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学习?
他立志写一本通史:志向高远
他遭遇磨难不动摇:意志坚定
他为李陵仗义直言:坚持真理
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书为纪传体,涉及到多个朝代的为通史。
快问快答,梳理《史记》的内容及价值
过渡:这一时期我们的文化领域,还有两大宗教的兴盛,就是道教的产生与佛教的传入。
【四】道教与佛教
探究:说一说道教为何产生于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人们渴望心灵寄托,张角的太平道和张陵的五斗米道等宗教组织初步形成,道教因此产生。
教师补充: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对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民间拜的俗神如灶君、土地爷、财神、门神都是道教的,对小说创作也有很大影响,比如明清时期的《封神演义》《西游记》等小说,都深受道教影响,其中的神仙鬼怪、奇幻法术等元素,大多来源于道教文化。
快速梳理,佛教的产生、教义、传入和影响等信息。
重点结合图片,分析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拓展介绍汉赋与乐府诗,可以简单介绍《孔雀东南风》,感受诗歌之美。
七、板书设计
八、课堂小测
1.过去一直认为,东汉宦官蔡伦是纸的发明者,但考古学打破了这个观点。在甘肃一座西汉文、景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一幅纸制地图,其原料为大麻。这表明考古发现( B )
A.是认识历史的唯一途径 B.可以检验已有的历史认识
C.不能客观反映历史真实 D.能推翻一切既定事实
2.汉简中关于“伤寒”的记载跨度长达270余年,最早为汉武帝时期,记载中治疗伤寒常用药“麻黄”源自西域楼兰。2世纪末,《伤寒杂病论》传入朝鲜半岛、并与当地的传统医学结合,这体现了汉朝( D )
A.伤寒长时流行 B.医学领先世界
C.丝绸之路开通 D.文化包容开放
3、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内容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涉及社会的各方面,不虚美,不隐恶,真实、生动地再现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被誉为“实录”。这反映出司马迁 ( C )
A.守卫国家的爱国情怀B.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D.个性浪漫的创作风格
4、《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作品,作品中描述了唐僧、孙悟空、如来佛祖等一系列角色,其中与“如来佛祖”有关的宗教是( B )
A.伊斯兰教 B.佛教 C.道教 D.基督教
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