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6 21:4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课程标准】
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目录
concents
壹 傲慢与自大:文明的差异
贰 交手与失手:文明的碰撞
叁 痛苦与反思:文明的重生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来华
这场战争实际始于1839年完成于1842年,而这第一发子弹却是在46年前的1793年射出的。
——【美】《鸦片战争: 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
马戛尔尼使团向请政府提出的请求:
1.允许英八在将山、宁波、天津贸易;
2. 援俄国旧例,准许英人在北京设一货栈,以便买卖货物;
3.在舟山附近指一小岛供英人停泊商船和存放货物,并允英人居住;
4.允英人在广州附近有上述同样的权利等项;
5.英国货物从澳门运往广州,请予以或免税或减税的特别优待;
6.允許英商按中国税率纳税,不在税率之外另行征收;并请求赐税单一份,以便英商奉行。
结局:清政府拒绝所有请求。
清王朝的贸易观念
“贵国王累世相传, 皆称恭顺, 观历次进贡表文云: ‘凡本国人 (英国人)到中国贸易,均蒙大皇帝一体公平恩待’等语,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 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远绥怀, 倍加优礼, 贸易之利垂二百年”
“我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原不借外夷以通有无也。”
华夷观念
壹 傲慢与自大:文明的差异
壹 傲慢与自大:文明的差异
结合课本P90—P91页,试从不同角度比较19世纪的东西方社会情况
西方(英国为例) 中国
政治
经济
思想
外交
军事
实质
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与发展
封建社会,君主专制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科技落后
思想解放,科学理性
思想专制
殖民扩张
天朝上国,闭关自守
坚船利炮,热武器,战斗力强
八旗、绿营,冷兵器,战斗力低
先进的工业文明
落后的农业文明
壹 傲慢与自大:文明的差异
(二)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侵华活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
主要特征: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进行剥削, 目的在于获取利润。
工业革命后半个多世纪,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英国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 把目标对准亚洲; 俄国势力入侵中国东北和新疆区域; 法国从越南打开入侵亚洲的缺口; 美国也积极参与到侵华到活动中。
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贰 交手与失手:文明的碰撞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1、原因:
阅读该材料思考:什么是欧洲对外殖民的深层原因?
(1) 根本原因: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将中国变成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贰 交手与失手:文明的碰撞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1、原因
中国处于贸易出超的地位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的工业品具有顽强的抵抗力和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限制,使英国不可能在中国为自己的商品打开市场,因而出现贸易逆差。
贰 交手与失手:文明的碰撞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1、原因
鸦片
鸦片战争前, 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使中国一年流失的白银超过1000万两。
(2)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贰 交手与失手:文明的碰撞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1、原因
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
1.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使的白银大量外流。
2.鸦片使清朝统治者更加腐化, 更加剧了国家危机。
3. 鸦片毒害了国人的身心健康, 摧残了社会生产力。
4、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阅读P91页“两次鸦片战争”的第一段,思考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
贰 交手与失手:文明的碰撞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1、原因
清廷对策:道光皇帝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
(3)直接原因: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导火索)
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查禁鸦片。之后收缴英国、印度和美国商人的鸦片2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鸦片战争形势图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2、经过
1840年6月, 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开进广州海口, 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组织了抵抗。
清政府: 查办林则徐,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往谈判
民众: 三元里抗英 (1841) 【P95学习拓展】
英军到三元里开棺暴骨、劫掠财物、焚烧房屋, 激起民众的反抗, 他们包围四方炮台, 诱敌牛栏岗, 围困英军,终被广州知府强行解散。
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这场反击英国侵略的战争, 以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而结束
英国对中国发动对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贰 交手与失手:文明的碰撞
英国人本以为“倾全国工厂的生产,也不够供应中国一省的衣料”,而现实却是“和中国开放贸易十年后,其消费能力竟不及荷兰的一半”,“甚至落在巴西和土耳其之后。”
——1852年3月《密切尔报告书》
英 法
为了进一步打开市场
提出“修约”
清政府
担心危及统治利益
拒绝
矛盾
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
西方认为是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
贰 交手与失手:文明的碰撞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原因
第一阶段:
1856年进攻广州;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
第二阶段:
攻陷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除英法外,美俄也乘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特别是俄国,趁机抢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贰 交手与失手:文明的碰撞
2、经过
◎圆明园遗址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签订方 条约名称 主要内容
英、法、美、俄 《天津条约》(1858年) 割地、赔款、开通商口岸、内河航运权等,鸦片贸易合法化,
英、法 《北京条约》(1860年)
俄国 《瑷珲条约》(1858年) 《北京条约》(1860年) 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
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侵犯,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贰 交手与失手:文明的碰撞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贰 交手与失手:文明的碰撞
结合所学以及地图,思考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点
根本目的一致
手段过程相似
战争结果相同
半殖半封程度加深、丧失更多领土主权、列强商品输出便利
就目的和结果而言,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材料1 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政府及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2 日本人看鸦片战争之结局:假设现在让华盛顿作中国的皇帝,让惠灵顿作他的将军,率领中国军队同英国军队作战,结果胜负如何呢?即使中国拥有大量的军舰大炮,也要被英国的土枪和帆船打败的。由此看来,战争的胜败,既不在于帅,也不在于武器,而完全在于一国之根本力量。
——福泽渝吉《文明论概略》
①客观原因
英国综合实力强大
②主观原因
军备落后
清政府政治腐败
③根本原因
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
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战争失败的原因
(一)中国战败的原因
叁 痛苦与反思:文明的重生
(二)开眼看世界
叁 痛苦与反思:文明的重生
割香港岛给英国
巴麦尊: “插入中国领土的一个楔子”“良港”。
琦善: “弹丸之地”
者英: 荒岛、孤峙海中、贫穷
道光: 有伤国体、暂行赏借
协议关税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 中国需与英国商定; “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 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可省除争执”“新的税则……比旧日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扬扬得意, 以为是外交成功”。
阅读这两则材料,分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态度。
晚清政府缺乏主权意识,放弃本应该全力争取的国家权利与民族利益而竭力保全天朝的颜面。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封闭、愚昧与腐朽。
(二)开眼看世界
叁 痛苦与反思:文明的重生
林则徐《四洲志》
徐继畬《瀛寰志略》
魏源《海国图志》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4页,勾划并思考这些有识之士都做了哪些努力?
林则徐《四洲志》
林则徐主动了解西方的行动:
①开办译馆,罗致译员;
②收集西洋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
③汇译成《四洲志》。
(二)开眼看世界
魏源《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徐继畬《瀛寰志略》
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何为“长技”?
——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
叁 痛苦与反思:文明的重生
鸦片战争后都数十年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陷入了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叁 痛苦与反思:文明的重生
(三)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所学,思考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在哪里?
鸦片战争(1840-1842)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时 间 条约名称 主要内容 影响
1842年
1843年 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1844年
中英《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
赔款2100万银元
接受协定关税
开放五口通商
中英《虎门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开了割让土地的先例
开了勒索赔款的恶例
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门户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司法主权,便利了资本主义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鸦片战争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叁 痛苦与反思:文明的重生
1.半殖民地:
国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丧失了部分主权。
2.半封建:
国家原有的封建经济(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
1、政治上: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统一的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后,丧失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丧失独立自主地位。
2、经济上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
鸦片战争后,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叁 痛苦与反思 · 痛苦
(三)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思想上:
叁 痛苦与反思 · 痛苦
(三)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
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九朝东华录》
乾隆帝1793年致乔治三世的信
VS
师夷长技以制夷
对比分析,思想上的“变”在哪
(1)西方观:不屑蛮夷→学习西方
(2)技术观:不贵奇巧→先进技术
(3)外交观:武威德化→抵制侵略
4、对外关系上:
鸦片战争前,中国闭关锁国
鸦片战争后,国门被迫打开,通商口岸不断增加,此时对外开放是被动的,但在客观上有进步意义
5、革命阶段
中国人民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这正是民主革命的特征.
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叁 痛苦与反思 · 痛苦
(三)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列强给中国文化造成的损失无法弥补,
列强的野蛮行径和强盗行为必须谴责,
列强嚣张气焰是对中华民族尊严的极大伤害,
顽强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不竭动力。
叁 痛苦与反思 · 痛苦
影响 详述
政治方面 社会性质出现变化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由开始到加深,主权逐步被侵蚀
经济方面 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日益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新经济因素的生长
思想方面 向学习西方的思想萌发 一些人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如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
对外关系 国门被迫打开 通商口岸不断增加,此时对外开放是被动的,但在客观上有进步意义
革命阶段 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人民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这正是民主革命的特征
(二)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叁 痛苦与反思:文明的重生
材料1 鸦片战争的真实意义,就是用火与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符合世界之潮流。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2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的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借宿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他们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①正确看待历史,理性分析,深刻反思
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明
③勇于革除旧制度和旧思想文化
④融入世界,顺应近代化潮流
……
叁 痛苦与反思 · 重生
深度的思考:中华民族如何涅槃重生?
1.领事裁判权
帝国(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殖民地、
半殖民地或附属国攫取的一种特权,即它的侨民在当
地的民事、刑事诉讼,所在国法庭无权审理,而由它派驻当地的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这种特权亦称“治外法权”,严重侵犯了所在国司法主权。
2.片面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以条约为根据,一般是相互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并不把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
知识拓展
1.(2024·秦皇岛)1832年,英国船只“阿美士德”号由澳门北上侦查中国沿海。他们在停留上海的7天中发现,有400艘从100吨到400吨不等的船只,装载大豆、面粉,从天津、奉天开来;从福建、台湾、广东,以及越南、暹罗等地开来的船每天有三四十艘之多。据此推断,当时( )
A.传统朝贡贸易体系解体 B.上海成为外贸中心
C.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出现 D.英国觊觎中国市场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9世纪30年代,英国经过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觊觎中国市场。派船只由澳门北上侦查中国沿海,是为了了解中国的情况,特别是商业贸易情况,为打开中国市场作准备,D项正确;鸦片战争(1840—1842年)后,传统朝贡贸易体系逐渐解体,排除A项;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此后上海逐渐成为外贸中心,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新的商业经营方式,排除C项。
2.(2024·南宁)美国圣公会传教士卜舫济指出:“即使没有非法的鸦片贸易,我们可以肯定这两个国家之间迟早要爆发战争。……东方人拒绝给予西方国家平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而这些正是西方所需要的。我们为中国的无知感到遗憾,但同时我们必须明确这种无知只有用武力才能解决。”这一言论旨在( )
A.谴责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行径 B.推卸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责任
C.谴责清廷统治阶级的愚昧无知 D.揭示清朝封建专制体制的衰败
B
[解析] 由材料中“东方人拒绝给予西方国家平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而这些正是西方所需要的”“我们必须明确这种无知只有用武力才能解决”可知,该传教士把英国发动对华侵略战争的原因归结为中国政府的愚昧无知,没有给予西方国家平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这掩盖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实意图,即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因此,这一言论意在推卸英国挑起侵华战争的责任,故B项正确;卜舫济是为英国推卸战争责任进行辩护,其主旨并非谴责英国的侵略行径,也非抨击清政府的愚昧无知 ,排除A、C两项; 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2024·宝鸡)1854年6月21日,美国公使麦莲在昆山会晤两江总督怡良,要求“奏明钦派重权大臣前来,以便面交国书,酌商定议”。而怡良则认为:“天朝制度,君尊臣卑,从无全权臣子,两江总督管理各国事务,即属钦差大臣,未便另行渎请。”这说明清朝官员( )
A.竭力维护国家统一 B.注重遵循外交礼仪
C.主张中外平等相待 D.仍然存在夷夏观念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美国公使请派全权大臣被怡良拒绝,说明清朝官员并不重视与美国的交往,仍然存在夷夏观念,这是清朝传统对外关系体制的一个突出特点,D项正确;材料强调在中美外交中清朝官员对美国的态度,与维护国家统一无关,也并不强调外交礼仪,排除A、B两项;材料体现的是传统的夷夏观念,非平等相待,排除C项。
同课章节目录